胡哥專注發現古村落之美。敬請關注、轉發支持。
胡哥圖片文字均為原創,侵權必究,已授權維權騎士全網維權。
作為山西晉城市第一大河流的沁河,是黃河的一級支流,它流經晉城市陽城縣潤城鎮附近一帶,周邊產生了一個個歷史悠久的古村,也留下了「郭峪三莊上下伏、秀才舉人兩千五」的人文俗語。
這句俗語的前半句說的是郭峪、上莊、中莊、下莊、上伏、下伏村七個村,這七個相鄰的村在明清時期是當地文風最盛的村莊,歷代科舉人才輩出,所以留下了「秀才舉人兩千五」的俗語。
其中的上下伏村古稱河陽鎮,歷史可追溯到戰國春秋時期,更是隨後的茶馬古道上的商貿重鎮,唐宋時期盛極一時,明清之際依然繁榮發達。
村中有一條古商道河陽古道,曾經是晉商走南闖北搏擊商海的必經之路,也是沁河流域繁忙的交通要道,東西各路商賈的中轉驛站。
不僅如此,因為緊靠沁河,村西還有一個水門關,是古代的官渡碼頭,名叫官津渡,曾經是繁忙的貨運中轉碼頭。
這樣的一個山西古鎮,這麼有名氣的歷史古村,當然要一探究竟,近距離去感受一下它的古樸滄桑。前年夏天,趁著休假,胡哥將晉城市陽城縣周邊的這些古村一次遊了個遍。
如果從衛星地圖上看,上伏村依山傍水,東西長,南北窄,恰似一條長龍臥伏於沁河東面的河谷地帶,西南兩面被沁河環繞,東北兩面則是山嶺相依。
現在的上伏村不僅是山西歷史文化名村、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還上榜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可見它的底蘊之深厚。
據資料記載,作為晉商重要的商貿古鎮,鼎盛時期的上伏村商賈雲集,店鋪林立,集中在主街三裡龍街兩旁,常駐人口達到8000多人。
村中僅外地客商會館就遺存有7處之多,包括有徽商會館、澤商會館、豫商會館、魯商會館、冀商會館、秦商會館。
至今,還遺存有保存較為完好的古民居院落106院,大都是明清時期的遺構,數量驚人,外觀樸素但內在裝飾奢華,是商宅的典範。
夏日的一個午後,我們一行由下伏村跨沁河,自西向東進入上伏村,沿途的旅遊指示牌提醒著遊客,歷史文化名村上伏村到了。
眼前看到的卻是一派新農村的畫卷,筆直寬闊的大街、綠意盎然的綠化帶,整齊排列的新民居。古村呢?原來藏在這些光鮮亮麗的新民居的背後。
找到三裡龍街的指示牌,一直走進去。一下子恍如邁步進入了另一個古代場景,古村悄然顯現了出來。
此刻的上伏村安靜得很,見到的村民很少,偶有幾位老人家倚坐在門前的臺階上,一派悠然的神情,見到我們這些外鄉人絲毫不以為怪。
沿著略微彎曲的三裡龍街行進,兩旁大多是舊貌儼然的古代商鋪,雖然被噴上了白灰,但那種古代的商鋪房屋架構、古樸的底色依然透過新時代的塗料,一絲絲透露出來。
村中最明顯的標誌就是三裡龍街中段的成湯廟,祭祀的是覆滅夏朝創建商朝的成湯王。始建於宋金時期,集中了宋金元明清的古建風格,是晉城地區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建之一,號稱千裡沁河第一廟。
成湯崇拜是廣泛分布於晉城市及周邊的一種民間信仰,尤以陽城縣為中心圈。這座廟又被村民稱為大廟,因為它不只是一座廟,而是由成湯廟、文廟、武廟,三座廟五個院落共16座大殿組成的古建築群,佔地面積2300多平方米。
遠遠望去,成湯廟赭紅色的顏色非常搶眼,獨特的兩邊鐘鼓樓高、山門低的結構又顯得非常特別。尤其是那粗大的青石門框,一派金元風格。
進入大廟,場地開闊,殿堂巍峨,金黃的琉璃瓦和綠色的屋脊雕飾相映成趣,富麗堂皇而又端莊大氣,自有一股森嚴的氛圍。殿內各處立著的石碑記載著村鎮歷史,也記載著大廟歷次維修的經過。
釋讀碑文,將近兩千年的悠久歷史是我們對上伏村的底蘊又有了深一層的認識。
原來,2000多年前,這裡最早叫做河陽寨,後來因為地理優勢,近水靠山,易守難攻,又因著山谷河畔的交通優勢,逐漸沿著沁河兩岸發展成集鎮,為河陽古鎮,又稱為東、西河陽村。
在唐初,大約公元742年前後,沁河發大水,上遊衝下來一通百佛碑。水落之後,百佛碑的上半截在河東,下半截在河西,村民遂改為上下佛村,解放後改為上下伏村。
成湯廟前的東西主街就是三裡龍街,現存有800多米,是古代的重要官商大道,興盛時,兩旁的各類商鋪林立,種類齊全,也由此催生出了十四個大家族,包括趙家、李家、慄家、馬家、王家、於家等。
南北16條小巷像蜈蚣腿一樣連接到三裡龍街,也連通了一院院古老的民居和其他寺廟。民居是典型的北方四合樓院形制,四大八小五天井的樣式遍布全村。
富裕的經濟條件使得這裡的民居基本都是青磚砌牆,兩層樓閣式為主,主房二樓帶簷廊,講究的人家主房正面為隔扇門窗式,雕飾精美。
穿行在龍街,商業氣息撲面而來,雖然歲月的風霜帶給了古村房屋的殘損,但那前店後院的格局依然鮮明。
說起古商道,大家一定以為寬敞無比,其實呢,古代的商道官道並沒有那麼寬,除了秦始皇下令修建的馳道外,一般的商道也就寬3米左右。
上伏村三裡龍街就是這樣寬,用現在的眼光看,自然窄的可憐,可在古代,卻是繁華無比的一條官商大道。有客棧貨店、錢莊票號、染坊布店、米店糧行、酒館飯莊、典當雜貨、藥鋪鹽店等林林總總。
對比山西長治的蔭城古鎮、山西呂梁的磧口古鎮,頗有些類似的感覺,只不過,蔭城古鎮商鋪遺存要比這裡明顯,磧口古鎮的商業仍然繁華,只不過內核已經換成了旅遊商貿而已。
尤其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這裡的大門樓上的門匾題字,又和別處有不同。仁讓齊家、敦仁克讓、琴鶴家風、恭儉莊敬、仁禮同存、忠信篤敬、順理則□、耕□心田等等,幾乎都是以做人的道德行為要求為主,從一個側面顯示了該村之所以成為繁華的商貿古村緣由。
在村中還見到了一個少見的廟宇金龍四大王廟,僅剩鬥拱連楹的大門樓。這是供奉南宋理宗皇后的謝太后的侄子謝緒的,因為他排行第四,傳說中被封為黃河水神,因此又叫金龍四大王。聯想到沁河就在村邊,又是黃河的一級支流,有黃河水神崇拜也是應當之理。
匆匆半日遊覽,難以詳細了解千年古村上伏村的種種風採。到離開時回望,依然難以平息所見到的古代商業重鎮的繁華遺存。這座保存較為完好的古代商道古鎮,期待著在周邊靚麗景點中展現自己的獨特魅力。
明明都是馱石碑的烏龜,為啥山西平順天台庵的烏龜這麼特殊?
沒想到八仙裡倒騎驢的張果老,家鄉是在山西長治漳澤湖畔
沒想到,山西的煤炭品種中,竟有一種名字很高雅的蘭花炭
山西晉城柳氏民居一座清代四合院,設置了「天羅地網」為哪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