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作曲家莫扎特35歲英年早逝,同時代大師被人「污衊」毒殺神童

2020-12-20 百家號

在欣賞《夜之後》這首經典詠嘆調之際,有沒有想過能夠譜寫如此絕妙樂章的天才作曲家是怎麼死的呢?

Diana Damrau於皇家歌劇院(倫敦)演唱經典的《夜之後》

在研究莫扎特死因時,有一種起源甚早、流傳甚廣的說法,這位才35歲便英年早逝的天才音樂家是死於毒殺。

歷史上被人下毒而死的政治家並不罕見,畢竟登高履危的身份容易樹敵,然而,像音樂家這樣把藝術帶給世界、不損及他人利益的職業,被仇敵投毒的案例可就鳳毛麟角了。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莫扎特雖然處於歐洲動蕩不安的年代,但又怎會有人對譜出美麗樂章的莫扎特痛下毒手呢?

謀殺莫扎特?

這個傳言在莫扎特死後數十年開始流傳,有人猜測,這可能起源於俄國知名作家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СергеевичПушкин)於1830年所創作的《莫札特與薩裡耶利》劇作,作品中安排莫扎特在維也納宮廷的同僚,來自威尼斯的樂師薩裡耶利邀請莫扎特用餐,趁機於食物中下毒。

雖然當時戲劇猶如今日媒體,有帶領輿論風向的影響,但不會真有人將戲劇中的秘聞八卦視為真相,光憑這點,尚不足以使得此說流傳。

讓此說更添傳奇色彩的,還得算上莫扎特的日記,他在日記中描述自己被病痛糾纏,心情沮喪,不斷猜測自己「時日已經不多,一定是被人下毒了」。

綜合了對莫扎特早亡的惋惜與對八卦和陰謀論的熱愛,自此之後,許多描寫莫扎特的作品都認為他的死亡與薩裡耶利息息相關。

甚至在著名的電影《阿瑪迪斯》中,側重描寫薩裡耶利對莫扎特身為天縱之才的妒恨,不但處處排擠,甚至偽裝成灰衣男子,令莫扎特以為這是死去父親的亡魂自冥界前來委託《安魂曲》,藉此擾亂莫扎特精神健康,逐漸使他崩潰。

經典奧斯卡得獎電影《阿瑪迪斯》,把薩裡耶利對莫扎特的嫉妒與謀害故事描繪得淋漓盡致

如同瑜亮情結一般,這種充滿衝突張力與戲劇性的傳說永不退流行。

尤有甚者,當莫扎特遺孀康絲坦採(Constanze Mozart)在他死後組織多場紀念音樂會,出版他的作品,並協助完成多部莫扎特傳記,使得莫扎特聲名更加遠播,增添了莫扎特本人的傳奇色彩,也間接促使人們熱烈討論這位天才死亡的真相。

大師何苦妒神童

莫扎特之死的陰謀論越演越烈,到了後來,傳言甚至發展出「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

故事中的另一個主角薩裡耶利到晚年時,對包含莫扎特傳記作家安東辛德勒(Anton Felix Schindler)與貝多芬的侄子卡爾·貝多芬(Karl van Beethoven)在內數人堅稱自己真的毒死了莫扎特。

當傳聞中的兇手在臨死前如此告解,謀殺之說自然更是甚囂塵上。

但是,海登傳記作家義大利人卡帕尼(Giuseppe Carpani)與親耳聽見薩裡耶利說法的眾人都為薩裡耶利辯護,認為他長期被世人指控其毒殺莫扎特的傳言所苦,心理壓力過大,加上年老衰弱,病痛纏身,已經神志不清,不應採信此一證詞。

難以分辨毒殺一說究竟是傳言導致證言,或是證言鼓勵傳言了。

安東尼奧·薩裡耶利

難道,薩裡耶利真的下手毒害了莫扎特嗎?

查閱史料可以發現,薩裡耶利在當時的成就不下於莫扎特,承繼了賞識他的波希米亞作曲家佛羅瑞安·伽斯曼(Florian Leopold Gassmann)的資源,在1774年接替伽斯曼成為義大利歌劇院樂隊長和作曲家。

1988年成為由伽斯曼創辦的維也納音樂藝術社團主席。他不但在莫扎特生前就已經掌握維也納樂壇眾多重要事務,也是個傑出的教師,貝多芬、舒伯特、李斯特等人都是他的學生。

而他與莫扎特的交誼也未有不合,在莫扎特死前兩個月的《魔笛》首演上,他也盛讚其作品傑出,在莫扎特死後,也與莫扎特的贊助者斯維滕男爵(Gottfried van Swieten)、學生佛朗茲·蘇斯邁爾(Franz Xaver Sümayr)一同參加他的葬禮。

病魔親奏安魂曲

回到證據層面上,莫扎特的健康狀況自1791年的布拉格之行開始惡化,雖然中間也完成幾部作品,並寫了一部份《安魂曲》,甚至在9月底親自指揮《魔笛》首演,但到了死前兩周,已經身體浮腫,嘔吐,無法動彈的程度。

雖然依照當時的醫療水準,能夠保留的醫療信息未必可靠,但多數推測其因病過世,沒有毒殺的跡象。

莫扎特之死雖然仍是謎團,但薩裡耶利應該是清白的

目前對莫扎特死因的研究,主要依照死前的浮腫與當時維也納流行病學研究,推論他可能死於鏈球菌感染的腎病症候群,因為發炎引起腎臟病變,腎臟功能喪失,造成大量蛋白質自排尿流失,導致嚴重水腫。

也有研究者針對疑似莫扎特的顱骨進行還原,比照流傳的莫扎特畫像認定此為莫扎特骨骸,再細部查探,藉由顱骨骨折的痕跡推斷此人可能有硬腦膜下血腫。

不過,在難以判定「顱骨是否真屬於莫扎特」這個基本假設的情況之下,即使對照莫扎特於死前兩年多次摔倒,以及頭痛與昏厥的紀錄,也無法支持莫扎特死於腦傷的說法。

無論是哪一種說法,都與被人下毒無關,也都與薩裡耶利沒有關係,即使薩裡耶利並未因此被控告謀殺,但其所受的指謫與折磨必定令人難以承受,希望這百年奇冤今時今日已然昭雪,還薩裡耶利一個清白,並重新重視他的作品。

畢竟,音樂家當然希望以世界共通的語言傳世,而非蜚語流言。

相關焦點

  • 「音樂神童」莫扎特為什麼會英年早逝?是誰害死了他?
    「音樂神童」莫扎特為什麼會英年早逝?是誰害死了他?1762年9月,在歐洲音樂之都維也納,位年僅6歲的兒童在熟練地演奏歐洲古典名曲。這一消息傳到奧地利皇宮,引起了整個皇室的震動,奧國女皇親自邀請這位小演奏家到皇宮演出並給子嘉獎。
  •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曇花一現的天才音樂家
    那莫扎特對後來古典音樂貢獻,可以說是古典音樂的裡程碑,他將古典音樂在海頓基礎上更加發展,形成了獨有的莫扎特風格的古典主義音樂。也正因如此,奠定了莫扎特在世界音樂史上不可撼動的地位。在歷史的長河中出現過許多的神童,但他們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流失,但莫扎特的童年是神童,長大後確是大師。但終歸如曇花一現這位大師在不到36歲時就告別了世間。
  • 奧地利音樂神童——莫扎特
    「音樂神童」被譽為「音樂神童」的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於1756年1月27日出生於薩爾茨堡。1791年12月5日,莫扎特在短暫患病之後去世,那年他還不到36歲。然而,他們的愛情並沒有隨著生命的逝去而消散,康茨坦澤於晚年開始著手撰寫關於莫扎特的第一本傳記,並在1828年出版了這本記錄這位音樂巨匠一生的書籍。尋找音樂大師的痕跡
  • 維也納古典樂派海頓、莫扎特、貝多芬,天才成長之路多坎坷
    人們奔走相告,渲染誇張,音樂「神童」的名字不久便為歐洲各地家喻戶曉了。1764年莫扎特來到英國,結識了音樂泰鬥約·塞·巴赫的兒子,人稱「英國巴赫」的克利斯提安·巴赫。這位著名的作曲家對莫扎特後來音樂風格的形成有著很大的影響。幾年間幾乎走遍歐洲主要城市,莫扎特也有了長足的進步。這時,他已開始出版自己的作品。
  • 我們為什麼需要莫扎特?
    [摘要]1791年的今天,天才作曲家莫扎特逝世,年僅36歲。我們需要莫扎特來撫慰心靈。一個已經逝去了二百餘年的生命,為何能得到後人如此深重的懷想?今天,你還在聽莫扎特嗎?在世界音樂史中,被冠以「天才」的作曲家頗多,但真正能當之無愧「天才」稱號的非莫扎特莫屬。一位只活了35歲的作曲家,至今仍被廣大音樂愛好者作為音樂藝術的化身來崇拜和敬仰,實屬難得。我們需要莫扎特來撫慰心靈。一個已經逝去了二百餘年的生命,為何能得到後人如此深重的懷想?愛因斯坦「死亡就是我再也聽不到莫扎特的音樂了」這句話,也許是對莫扎特的最高評價。
  • 一部電影,言盡一個神童的一生——《莫扎特傳》
    電光影裡說流年/關注我每天陪您聊一部電影今天陪大家聊一部著名導演,米洛斯·福爾曼的電影《莫扎特》講述了音樂神童莫扎特的傳奇一生。莫扎特作為古典時期歐洲音樂史上最為傑出的作曲家之一,在短暫的三十五歲的年華裡,創作了近四十首音樂歌曲,是公認的「音樂神童」而在米洛斯·福爾曼的這部《莫扎特傳》裡,導演卻沒有一味地將莫扎特塑造成一個扁平化的「音樂神童」的形象。而是採用莫扎特的死對頭薩列裡的第三人稱回憶的方式,將莫扎特的情感,生活,和成長講述出來,給觀眾一個鮮活形象的莫扎特本人。
  •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特雷西亞女王|薩爾茨堡|鋼琴...
    音樂神童,不管是莫扎特,還是別人;多多少少有誇大其詞的成分被揭秘人:音樂神童莫扎特;揭秘地標:奧地利薩爾茨堡市蓋特萊德街8 號,音樂神童莫扎特的出生地;判詞:莫扎特一生只有短暫的35年,可以人為的分成兩個階段:1、前18年:4歲學琴、5歲上臺、6歲見女王、
  • 艾倫沃克談蕭邦:一位音樂作曲家,詩人的一生與他的輝煌時代
    這為接下來的近700頁奠定了基調,這是一個冷酷而恰當的視角,因為蕭邦在十幾歲時就患上了結核病。沃克解釋說:「我們知道,有時這只是一個簡單的生活中的不便,他可以把精力放在日常工作上。」但當他的活動幾乎完全停止的時候,還有其他一些人也來了,因為他的症狀——慢性疲勞、不停咳嗽、喉部發炎、呼吸困難和神經痛——沉重的負擔讓他幾乎無法活動。
  • 莫扎特死亡之謎?
    莫扎特為何會死?因為生病嗎?可能是,可能也不全是,今天想要跟大家來聊一下莫扎特的死亡之謎。我曾經看了一本名為《遇見莫扎特:從神童到大師的音樂人生》的書,這本書使我對莫扎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我原以為他只是個會彈琴的音樂神童,看完這本書之後,我才發現他是個努力上進、勤奮好學的天才。現在我們來看看莫扎特是怎麼成為一個天才的。
  • 一部電影,說一個神童的一生《莫扎特傳》
    讓我們談談在電燈和陰影中轉瞬即逝的歲月/關注我每天與你的聊天一部電影,我想談談著名導演米洛斯福爾曼關於音樂天才莫扎特傳奇人生的電影《莫扎特》。作為古典時期歐洲音樂史上最傑出的作曲家之一,莫扎特在短短的華裡中創作了近40首音樂歌曲,被公認為「音樂神童」,而在米洛斯福爾曼這個《莫扎特傳》中,導演並沒有盲目地將莫扎特塑造成「音樂神童」的扁平化形象。相反,我們用莫扎特死去的對手薩列裡和第三人稱記憶來講述莫扎特的情感、生活和成長,給觀眾一個生動的莫扎特自己的形象。
  • 講述莫扎特 帶讀者聽懂「平靜海面下隱藏的暗湧」
    莫扎特只活了35歲,但創作生涯卻長達31年。他4歲開始作曲,7歲寫了第一部交響曲,11歲寫第一部協奏曲,12歲就寫出第一部歌劇。但是,王紀宴老師表示,真實的莫扎特也有自己的缺點,這位「神童」「天才」,絕非完美之人。對於莫扎特,人們因為喜愛,或多或少也投射進了很多自己的想像,「就連莫扎特長的模樣,我們每個人的看法都不一樣。流傳下來的莫扎特的畫像,我們會覺得不像同一個人。據說莫扎特實際的長相不是那麼英俊、可愛,身高還比較矮。」
  • 講座|講述莫扎特 帶讀者聽懂「平靜海面下隱藏的暗湧」
    莫扎特只活了35歲,但創作生涯卻長達31年。他4歲開始作曲,7歲寫了第一部交響曲,11歲寫第一部協奏曲,12歲就寫出第一部歌劇。莫扎特歷盡人生的苦難,但他的音樂卻清新、明快、開朗,這並不是他對苦難視而不見,他只是將這些苦難嚼碎化為肥料重新撒進土地裡,不是讓它開出帶刺的仙人掌,而是開出芬芳美麗的花朵,這花朵就是他天籟般的音樂。
  • 電影賞析《莫扎特傳》:痛苦源於內心的邪惡,而非上帝的安排
    王權當道的時代,保持著自己天性的天才活不下來,哪怕他能寫出全人類都喜愛的樂章。如今,或許我們可以把希望放在web2.0的廣袤長尾,若有如此才華,在這速食的年代或許根本也不用靠真實接觸的學生養活。相同的前提是,他能平衡得了多年的付出、高傲的自尊和社會現實之間的關係。
  • 莫扎特死於缺日照?專家:3個月缺乏維生素
    莫扎特  大音樂家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35歲便英年早逝,關於他的死因一直眾說紛紜,迷霧重重。  資料來源:《衛報》  莫扎特嚴重缺乏日照或是其致死原因  多年來,醫生們一次又一次地琢磨莫扎特之死,每一次都能提出聳人聽聞的理由。這位十八世紀最著名最多產的作曲家為什麼會在35歲的盛年倒下?搞笑諾貝爾獎的發起人馬克·亞伯拉罕近日在英國《衛報》發文探討莫扎特的離奇死因。
  • 一個粉絲的自白:《搖滾莫扎特》為什麼讓人瘋狂
    音樂劇從莫扎特17歲開始講起,直至35歲英年早逝,再現了脫離神童光環後的莫扎特闖蕩音樂界時面臨的機遇、誘惑、嫉妒和重重艱難。劇中的莫扎特身穿紅黑相間的蕾絲西服,眼化朋克風煙燻妝,華服下掩藏著一顆現代人的靈魂,猶如一位「搖滾巨星」。
  • 如果想看深刻的戲,德語音樂劇《莫扎特》會合你的胃口
    早逝的音樂天才莫扎特是一個怎樣的人?3歲學琴,4歲作曲,7歲寫第一部交響曲,11歲寫第一部歌劇,莫扎特就像一個從天而降的天才,沒什麼道理可講。他出生在一個音樂家庭,當宮廷樂師的父親很早就發現了他的音樂天賦,於是把他當作名人來培養。三四歲時,莫扎特就已經享譽歐洲了。
  • 全世界都不希望這個神童長大,於是他像孩子般與世界對壘
    啊,莫扎特,不朽的莫扎特,你給我們心間帶來了多少難以計數且令人欣慰的光明。」以神童姿態走入世人目光的莫扎特,被視為上帝的寵兒與繆斯的最愛。他的音樂能讓人見到幸福與遠方,能夠撫慰人心。而且,莫扎特的天才從童年便已開始。他三歲開始接受音樂教育,五歲學會創作短曲,六歲學會創作鋼琴協奏曲。
  • 法語音樂劇《搖滾莫扎特》主演見面會
    搖滾莫扎特:一次對音樂劇界的真正革命《搖滾莫扎特》(Mozart-L'opera Rock)是一部描繪音樂家莫扎特藝術人生的法語搖滾音樂劇。大膽的搖滾樂配以經典巴洛克風格,現代的表現手法配合歐洲宮廷的華美舞臺,一代音樂大師的不羈才華在全新的演繹下流光溢彩,卻又返璞歸真。
  • 編導生必知的12位世界音樂大師
    1音樂之父 · 巴赫1685-1750在十七八世紀,德國有位作曲家,他在世時默默無聞,逝世後50多年,地位才逐漸被挖掘出來,並被尊稱為「西方近代音樂之父」,這個人就是巴赫。海頓是奧地利人,他與莫扎特、貝多芬合稱「維也納古典樂派三傑」,其中海頓是奠基人,為後來莫扎特和貝多芬的創作打下了基礎,當時大家都叫他「海頓爸爸」~為什麼他被尊稱為「交響樂之父」?其實並不是他發明了交響樂,而是他把交響樂固定成為4個樂章,給了交響樂一個基本格式。代表他交響曲創作頂峰的是12首《倫敦交響曲》。
  • 6歲登上卡內基音樂廳,8歲考入世界著名音樂學院,這位來自希臘的小...
    這是一位來自希臘的8歲鋼琴小神童,他穿著白色的襯衣,留著金棕色的頭髮,坐在鋼琴前像一個小紳士那樣,彈起了這首自創的《孤獨的華爾茲》,想要獻給那些因疫情而感到孤獨的人,他希望這首音樂可以鼓勵他們,帶給他們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