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欣賞《夜之後》這首經典詠嘆調之際,有沒有想過能夠譜寫如此絕妙樂章的天才作曲家是怎麼死的呢?
Diana Damrau於皇家歌劇院(倫敦)演唱經典的《夜之後》
在研究莫扎特死因時,有一種起源甚早、流傳甚廣的說法,這位才35歲便英年早逝的天才音樂家是死於毒殺。
歷史上被人下毒而死的政治家並不罕見,畢竟登高履危的身份容易樹敵,然而,像音樂家這樣把藝術帶給世界、不損及他人利益的職業,被仇敵投毒的案例可就鳳毛麟角了。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莫扎特雖然處於歐洲動蕩不安的年代,但又怎會有人對譜出美麗樂章的莫扎特痛下毒手呢?
謀殺莫扎特?
這個傳言在莫扎特死後數十年開始流傳,有人猜測,這可能起源於俄國知名作家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СергеевичПушкин)於1830年所創作的《莫札特與薩裡耶利》劇作,作品中安排莫扎特在維也納宮廷的同僚,來自威尼斯的樂師薩裡耶利邀請莫扎特用餐,趁機於食物中下毒。
雖然當時戲劇猶如今日媒體,有帶領輿論風向的影響,但不會真有人將戲劇中的秘聞八卦視為真相,光憑這點,尚不足以使得此說流傳。
讓此說更添傳奇色彩的,還得算上莫扎特的日記,他在日記中描述自己被病痛糾纏,心情沮喪,不斷猜測自己「時日已經不多,一定是被人下毒了」。
綜合了對莫扎特早亡的惋惜與對八卦和陰謀論的熱愛,自此之後,許多描寫莫扎特的作品都認為他的死亡與薩裡耶利息息相關。
甚至在著名的電影《阿瑪迪斯》中,側重描寫薩裡耶利對莫扎特身為天縱之才的妒恨,不但處處排擠,甚至偽裝成灰衣男子,令莫扎特以為這是死去父親的亡魂自冥界前來委託《安魂曲》,藉此擾亂莫扎特精神健康,逐漸使他崩潰。
經典奧斯卡得獎電影《阿瑪迪斯》,把薩裡耶利對莫扎特的嫉妒與謀害故事描繪得淋漓盡致
如同瑜亮情結一般,這種充滿衝突張力與戲劇性的傳說永不退流行。
尤有甚者,當莫扎特遺孀康絲坦採(Constanze Mozart)在他死後組織多場紀念音樂會,出版他的作品,並協助完成多部莫扎特傳記,使得莫扎特聲名更加遠播,增添了莫扎特本人的傳奇色彩,也間接促使人們熱烈討論這位天才死亡的真相。
大師何苦妒神童
莫扎特之死的陰謀論越演越烈,到了後來,傳言甚至發展出「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
故事中的另一個主角薩裡耶利到晚年時,對包含莫扎特傳記作家安東辛德勒(Anton Felix Schindler)與貝多芬的侄子卡爾·貝多芬(Karl van Beethoven)在內數人堅稱自己真的毒死了莫扎特。
當傳聞中的兇手在臨死前如此告解,謀殺之說自然更是甚囂塵上。
但是,海登傳記作家義大利人卡帕尼(Giuseppe Carpani)與親耳聽見薩裡耶利說法的眾人都為薩裡耶利辯護,認為他長期被世人指控其毒殺莫扎特的傳言所苦,心理壓力過大,加上年老衰弱,病痛纏身,已經神志不清,不應採信此一證詞。
難以分辨毒殺一說究竟是傳言導致證言,或是證言鼓勵傳言了。
安東尼奧·薩裡耶利
難道,薩裡耶利真的下手毒害了莫扎特嗎?
查閱史料可以發現,薩裡耶利在當時的成就不下於莫扎特,承繼了賞識他的波希米亞作曲家佛羅瑞安·伽斯曼(Florian Leopold Gassmann)的資源,在1774年接替伽斯曼成為義大利歌劇院樂隊長和作曲家。
1988年成為由伽斯曼創辦的維也納音樂藝術社團主席。他不但在莫扎特生前就已經掌握維也納樂壇眾多重要事務,也是個傑出的教師,貝多芬、舒伯特、李斯特等人都是他的學生。
而他與莫扎特的交誼也未有不合,在莫扎特死前兩個月的《魔笛》首演上,他也盛讚其作品傑出,在莫扎特死後,也與莫扎特的贊助者斯維滕男爵(Gottfried van Swieten)、學生佛朗茲·蘇斯邁爾(Franz Xaver Sümayr)一同參加他的葬禮。
病魔親奏安魂曲
回到證據層面上,莫扎特的健康狀況自1791年的布拉格之行開始惡化,雖然中間也完成幾部作品,並寫了一部份《安魂曲》,甚至在9月底親自指揮《魔笛》首演,但到了死前兩周,已經身體浮腫,嘔吐,無法動彈的程度。
雖然依照當時的醫療水準,能夠保留的醫療信息未必可靠,但多數推測其因病過世,沒有毒殺的跡象。
莫扎特之死雖然仍是謎團,但薩裡耶利應該是清白的
目前對莫扎特死因的研究,主要依照死前的浮腫與當時維也納流行病學研究,推論他可能死於鏈球菌感染的腎病症候群,因為發炎引起腎臟病變,腎臟功能喪失,造成大量蛋白質自排尿流失,導致嚴重水腫。
也有研究者針對疑似莫扎特的顱骨進行還原,比照流傳的莫扎特畫像認定此為莫扎特骨骸,再細部查探,藉由顱骨骨折的痕跡推斷此人可能有硬腦膜下血腫。
不過,在難以判定「顱骨是否真屬於莫扎特」這個基本假設的情況之下,即使對照莫扎特於死前兩年多次摔倒,以及頭痛與昏厥的紀錄,也無法支持莫扎特死於腦傷的說法。
無論是哪一種說法,都與被人下毒無關,也都與薩裡耶利沒有關係,即使薩裡耶利並未因此被控告謀殺,但其所受的指謫與折磨必定令人難以承受,希望這百年奇冤今時今日已然昭雪,還薩裡耶利一個清白,並重新重視他的作品。
畢竟,音樂家當然希望以世界共通的語言傳世,而非蜚語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