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不希望這個神童長大,於是他像孩子般與世界對壘

2020-12-25 澎湃新聞

原創 葉克飛 歐洲價值 收錄於話題#書評53#人文歷史52

莫扎特一生都在「神聖的孩童」與「幼稚者」之間掙扎,直至孤獨辭世。人們仰慕他的音樂天才,卻輕視他的個性與智力,也很少有人關注他內心的痛苦。

撰文〡葉克飛

1816年6月13日,年輕的舒伯特在日記中寫道:

「就像出自遠方,莫扎特音樂中的魔法音符仍然溫柔地縈繞我心……它們在我們此世的黑暗中為我們展示明亮、清澈、可愛的遠方,我們滿懷信心地期望著遠方。啊,莫扎特,不朽的莫扎特,你給我們心間帶來了多少難以計數且令人欣慰的光明。」

以神童姿態走入世人目光的莫扎特,被視為上帝的寵兒與繆斯的最愛。他的音樂能讓人見到幸福與遠方,能夠撫慰人心。

而且,莫扎特的天才從童年便已開始。他三歲開始接受音樂教育,五歲學會創作短曲,六歲學會創作鋼琴協奏曲。《莫扎特傳》一書中寫道:

「想像一下,莎士比亞作品裡一場絕佳演說,沒人看過,卻由一個八歲的孩子念出來,抑揚頓挫盡得(18世紀名演員)賈利克的感人元氣。同樣地,想像一下,這個孩子以眼角餘光讀著三篇關於這場演說的評論,一篇是用希臘文寫的,一篇用希伯來文,第三篇是伊特魯利亞文……把這一切想像一下,你約略可知這個小男孩的本事。視奏、綿長的即興演奏、轉調、蒙眼演奏、寫下他只聽過一次的音樂——全無差錯、辨認任何聲音的音高,以及寫奏鳴曲、室內樂、協奏曲,甚至一兩部歌劇:全都大約從五歲開始。莫扎特的天資幾近超自然,至今無人能比。」

但這個孩子,又真的快樂嗎?

《莫扎特傳》中寫道:

「在人們看來,莫扎特一直是一個快樂的孩子。他完全順從、隨和,他是理想家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享受作為炫技演奏家-魔法師-天才的角色,他因掌聲和愛撫而喜悅。他能為家庭帶來榮譽和好運,他從自己的名譽和同伴的奉承中獲得快感,這對他來說是一個誘惑。從6歲開始,莫扎特就對聽眾們施加著巨大的力量,讓他們激動、狂喜,雖然他可能對此並非完全自覺,他對家人也有著巨大的影響,因為他是家庭的主要收入和地位來源,是一個需要回報父母和姐姐支持的養家餬口的人。」

但也正因為這樣,他的家人永遠在擔心一件事:神童長大了怎麼辦?

書名:《莫扎特傳》

作者:梅納德•所羅門

譯者:韓應潮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10月

定價:148元

換言之,小莫扎特所享受的榮譽,並不僅僅來自於他的天才,也來自於他的年齡。畢竟,神童總是可以得到更多的關注和讚賞,還有更多的包容。

同時,他的家人也擔心,即使小莫扎特在成年後依然是個天才,但成年人的自主權,又是否會影響利益的分配?

也正因此,莫扎特的家人在竭盡全力扶持莫扎特的同時,也想盡一切辦法阻止莫扎特的長大,並極力將他與家庭束縛在一起。他的父親最恐懼的甚至是莫扎特組建自己的家庭,於是極力反對莫扎特戀愛,並妖魔化婚姻,表示「現在,只有你的良好品位和生活方式能決定你是作為平凡的音樂家死去,被世人完全遺忘,還是成為著名的樂長,流芳百世。你是因被某個女人誘惑而死在閣樓的草墊上,留下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還是在滿足、榮耀地度過一段虔誠、著名的人生,並成為家庭的支柱,受所有人尊敬後離世?」

但莫扎特終會長大,終究會有展翅高飛的欲望,還有對愛情的渴望。這一切,不可避免會製造衝突。

於是,莫扎特一生都在「神聖的孩童」與「幼稚者」之間掙扎,直至孤獨辭世。人們仰慕他的音樂天才,卻輕視他的個性與智力,也很少有人關注他內心的痛苦。

先鋒唱片公司創始人之一、美國音樂學家梅納德•所羅門所著的這本《莫扎特傳》,就講述了這內心掙扎,並將莫扎特稱之為「兒童莫扎特」。此書首版於1996年,當年即獲得普利茲傳記獎。薩義德曾在《紐約客》撰文,稱從未讀過如此動人心弦的音樂家傳記。

在薩義德眼中,莫扎特是「奇蹟的創造者」,他的音樂「純潔、升華的表面底下隱藏著動蕩、充滿爆發性的感覺洪流」。至於這本《莫扎特傳》,「將莫扎特的生平與音樂成就融合為一,做法比歷來絕大多數莫扎特傳記作者更有技巧,更明智,其融合也更有力——而且更令人感慨。」

薩義德敏銳地發現了梅納德•所羅門在創作中的切入點——「莫扎特去世於1791年,在那前十年裡,薩爾茨堡這個最有名的子弟,好像被從薩爾茨堡的集體和官方記憶中刪除,大概是為了懲罰他『自願移民』,不想在這個城裡當奴才。莫扎特被這樣斷絕關係,成為所羅門了解他的線索,甚至是『他創造力的先決條件』。隨著所羅門發展其洞見,我們發現這位作曲家身份的內核和一個東西綁在一起,就是他與父親的痛苦、複雜關係」。

但莫扎特的可貴之處,在於他天生是一個精神貴族,他的堅定與樂觀,總能戰勝內心痛苦,更不要說生活的困頓、疾病和上流社會的冷漠。

也因為他是「神聖的孩童」,才華橫溢又任性不羈,所以雖然迅速擁有了所有光環,卻也因不通世故而在俗世中舉步維艱。

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如果才華與世故必然衝突,那麼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後者。而且越是庸人,越是習慣性批評那些不世故的天才。

直至生命的盡頭,莫扎特依然隻身與這個世界糾纏,儘管他早已超越了這個世界。

家庭對他的束縛,父親的支配慾望,確實讓莫扎特顯得不夠世故不夠成熟。甚至在許多人眼中,除了音樂,他簡直一無是處。但也曾有人假設,即使莫扎特的父親與家人選擇放手,以莫扎特的天才,仍然會不容於那個時代。

或者說,正如書中所表達的那樣,無論是當時歐洲上流社會的追捧或勢利,還是莫扎特家庭的支配慾望,都是那個時代的縮影。對於一個天才而言,這樣的時代並不具備「舒適感」,逼仄空間裡迸發出的創造力固然珍貴,可卻也很容易釀造悲劇人生。

所幸還有音樂,音樂不同於權力和金錢,它可以營造真正的不朽與自由,莫扎特便是生來不朽的自由天才,即使家庭與社會對他再多束縛,也無法阻止這一切。

這本書很容易讓我想起1984年的美國電影《莫扎特傳》。這部過分戲劇化的電影,對莫扎特乃至身邊人充滿誤解,但它仍然描述了一個天才的人生。片中的莫扎特,即使困頓潦倒,飽受非議,仍有如身在雲端俯視眾生,用上帝視角說出那句「到處都是庸才,我寬恕你們的罪」。

《莫扎特傳》一書中那個「神聖的孩童」,確實有資格說出這句話。

圖片均來自網絡

原標題:《全世界都不希望這個神童長大,於是他像孩子般與世界對壘》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昔日「神童」田地長大了 他去美國念大學變成了這樣……
    放棄油畫 每天擺弄木工和電工小時候,沒有接受過專業的美術培訓,全憑一個孩子對世界的感知,憑著本能畫畫。因為和年齡不符的極強畫面掌控力,原始而豐富的畫面細節和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他被日本媒體稱為「可怕的神童」,有的大人說他邪惡,有人說他是未來的畢卡索。可年幼的田地才懶得理這些評價,丟來一句話,「我每天都很快樂,我畫畫去啦!」
  • 4大神童的結局幾乎都很慘,除了長大後變成平常人的他
    在我國古代出現了四位很聰明的小少年,用現在的話說,他們就是古代的神童。下面,小編就來跟大家說一說這四位非常聰明的孩子。第一位,項橐項橐是生活在春秋時期的一個孩子,他的家住在莒國。這個孩子在七歲的時候就做了孔子的老師,所以當時的人們都叫他聖公。當時孔子和這位小老師發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這位小孩子跟他的朋友在路邊玩,結果在道路上面建了一座土城。當孔子從這邊路過的時候,他的車就被這座土城給擋住了。然後他就對這幾個孩子說,趕緊把你們的土城推倒來讓路。結果,項橐竟然說道,一直都是車繞城,哪有城讓車的呢?孔子當時一聽就無語了,馬上拜他當老師。
  • 從小被稱神童,長大後因為一頭大象被封為宰相
    現在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都非常看重,偶爾也會聽到一些神童,十幾歲的年紀就上了大學,在古代神童也有很多。清朝時期,有一位大臣幼時就被稱為神童,長大之後因為一頭大象還被封了宰相,此人就是餘國柱。他從小就顯示了自己的聰慧,每次上課老師把所要教的內容讀一遍之後,他就可以輕鬆背會。當時老師要求學生們背會才可以放學,他總是第一個回家,當地人都稱他為神童。在26歲的時候他參加鄉試,還成功拿到了魁首,第二年進京趕考,高中進士,當時他被派往翰林院工作。他更想造福百姓,於是自請來到地方。
  • 小小神童,振振有詞,他將是中國的驕傲,世界的驕傲!
    小神童剛上舞臺手裡的一本《千家詩》自說這裡面詩可以全部記得,於是現場嘉賓一一抽答,小恆屹輕鬆應對各位專家嘉賓,海清姐姐出題時,小神童一句「海大姐好」讓全場爆笑不已。後面讓撒貝寧出題,神童也稱呼為「撒大爺」,一首《將進酒》全部背下來,還加上了很多動作表情,讓撒貝寧驚奇不已,全場更是掌聲不斷,小神童也被贊為「中華小詩庫」。最後一首《弟子規》的背誦時小恆屹說到:「那我就讓你在知識的海洋裡翱翔吧!」
  • 波爾加實驗,按計劃把三個女兒培養成「神童」,他都做了什麼?
    從孩子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會對孩子抱有美好的期望,希望能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希望孩子能在某一方面擁有突出的天賦,做出超越常人的成就。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天才神童,多少父母這樣暗暗想過?但真正通過種種努力,去有意識培養孩子成為「神童」的父母並不多,而一個家庭中,所有孩子都能培養成某一領域的世界頂尖人才的,更是鮮見。
  • 6歲鋼琴神童陳安可一曲震驚國外評委,孩子有沒有天賦就看這幾點
    陳安可在採訪中說,她從4歲開始學彈鋼琴,每天必彈4個小時,一年半之後就能把這首曲子彈到這個程度了。天賦加上持之以恆的練琴,大凡鋼琴神童都是這麼煉成的。這個視頻一上微博,馬上成為一個熱門貼,評論無數。有人說,陳安可會不會成為「下一個郎朗」?還有很多人說要把這個視頻放給自己家裡正在看動畫片的孩子看,要激勵他們去學點東西。
  • 16歲「神童」逼父母在北京買房,被網友痛批,如今一家人過得怎樣
    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這麼長的歲月中不出現幾個神童很顯然是不正常的。在中國的歷史上,神童的數量有不少,他們最後的結局也都不太相同。有的人在長大以後,依然像自己年少時一樣,展現出過人的才華,並擁有一個很好的結局。但也有些神童,他們在年少時過於驕傲,等到了年長時逐漸泯然眾人,最終變得默默無聞。
  • 剖析神童魏永康:孩子有自我的人生,不應成為父母的工具
    為了培養一個神童,幾乎就讓他把學習作為唯一的生活方式,搞得有一些所謂的神童,都十多歲了,連鞋帶都不會系,誇張點甚至是衣服不會穿,因為從睜眼他的父母就準備好了,給他穿上衣服,準備好食物,一切妥當之後,就開始了學習生涯。
  • 全世界都在催你長大,只有迪士尼還在守護你的童心
    全世界的迪士尼都是人類的造夢工廠。因為這次疫情的原因一直呆在家裡大門都不出,趁著空閒的時間在家把之前錯過的迪士尼電影都惡補上了,這個假期看了好多迪士尼的電影 冰雪奇緣Ⅰ Ⅱ 2沉睡魔咒Ⅰ Ⅱ尋夢環遊記 瘋狂動物城等等 以前以為這就是普通的動畫片都沒看過 這次才發現 每一個故事都在傳遞正能量 而且每一個故事的結尾都是好的 真正哪怕全世界都催你長大只有迪士尼守護你內心的童話 小時候特別愛看童話 家裡有好幾本童話書
  • 80年代,國內無人不知的幾大神童,如今卻成了這個樣子,惋惜啊
    80年代,國內無人不知的幾大神童,如今卻成了這個樣子,惋惜啊從古至今神童也是出現很多,並且也是影響了很多人,而有的神童也是讓很多人記得住,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講講80年代,,那些神童在中國無人不知的神人,如今他們過得怎麼樣
  • 中國一代神童寧鉑的隕落
    中國科技大學也不怠慢,於是立刻派遣兩位教授前往寧鉑所在的大學面試。這次面試其實不止是只有寧鉑一個人參加,一共三人,剩下的兩人都比寧鉑大上一些。抽考數學,一樣的試題,寧鉑只考了第二名,然而最後面試卻只有他一個人通過了。寧鉑不能理解。他並不是面試中最優秀的那一個,甚至還偏科,如果抽到物理,他可能都完全無法及格。
  • 小提琴家楊天媧:「神童」不是不勞而獲、天上掉餡餅
    1987年出生於北京,4歲學琴,11歲受交響樂團邀請演音樂會,13歲錄製帕格尼尼《二十四首隨想曲》,30歲出頭已經是德國、瑞士兩所大學的小提琴教授……小提琴家楊天媧從小頂著「神童」光環長大。然而,楊天媧卻很抗拒神童的稱號,「大家叫你神童,好像天上掉餡餅、不勞而獲、中了彩票一樣,其實我小時候練琴很苦,只是用比別人更少的時間練出了更好的效果。」
  • 世界上智商最高的3個孩子,18個月完成6年課程,別人家的孩子
    就這樣,男孩14歲的時候就完成了核聚變反應,成為了世界上完成這項實驗最小的人,一下子轟動了全世界,人們都稱呼他為「神童」。他還在17歲的時候,發明出了輻射探測器,不得不說,簡直是將天才這個詞演繹到極致,不過,天才本才的他卻表示:天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有熱情和幹勁。
  • 《天才少女》VS《傷仲永》:同樣是神童,教育結果卻為何不同?
    黛安在臨死前,把瑪莉託付給其弟弟弗蘭克,她希望瑪莉能夠過上正常快樂的兒童,不要像她那樣悲慘。弗蘭克目睹了這起悲劇,為了完成姐姐的遺願,也不想瑪莉重蹈覆轍姐姐一生的悲劇,他答應了黛安的請求,也藏起了自己的鋒芒,從原來是大學教授的助教變成一個沒有穩定收入的修船工。他與瑪莉在物質條件並不算太好的環境裡生活,只為瑪莉創造擁有一個無憂無慮快樂的童年。
  • Superjunior的神童,你對他有什麼印象?
    他的舞蹈在suju隊內能排上第二,對舞蹈的編排能力和舞蹈的靈活性非常強,個人認為sm七大主舞裡沒有他可能是外形和定位問題。關於外貌,在司機的隊內各種外貌互懟的時候,神童從沒排到過下位圈,前提是在他體型無論呈什麼狀態的時候,外貌排名可能存在搞笑成分,但是從沒排到過下位說明成員是非常認可他的外貌的。說實話,神童的五官非常驚豔,在他體重最上位時五官依然立體。
  • 大清最後一個神童,死於2004年
    但魯迅看不下去了,他在文章中談到「鬼話與科學」,專門對這個「神童」進行批判,說他(或許是他們)是來搗亂的,其作品寫得也不咋地:先把科學東扯西拉,羼進鬼話,弄得是非不明,連科學也帶了妖氣……搗亂得更兇的,是一位神童做的《三千大千世界圖說》。他拿了儒、道士、和尚、耶教的糟粕,亂作一團,又密密的插入鬼話……但講天堂的遠不及六朝方士的《十洲記》,講地獄的也不過鈔襲《玉曆鈔傳》。
  • 宋朝神童為何如此多?淺談宋朝時期的神童舉
    由於當時特殊的社會環境,因此在宋朝中也出現了很多神童,這些神童真的像傳說中那樣出眾嗎?其實事實並不是這樣的。那麼,為什麼在宋朝社會,會出現如此多的「神童」呢?比如說十二歲的邵煥、九歲的朱君踄、十歲的朱虎臣等,他們都因自己出眾的才華,而成為當時宋朝官場中最年輕的官員。在有了這種例子之後,宋朝中越來越多的家長都希望能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神童。就這樣,基於從小嚴苛的管教,孩子們開始讀書的年齡也是越降越低,許多小孩還沒有懂事的時候,就已經被家長逼著去背書了。
  • 《大器晚成》:神童文化背後的興趣班,隱藏著家長的焦慮與盲從
    外國師生像看"神童"般崇拜地望著我們的孩子。校長更是激動地拉著我的手感嘆道,"中國學生總能為我們帶來驚喜!" 畢竟,這只是一群十三、四歲的孩子啊! 既然智商是天生的,想要改變命運就只能靠後天奮勉,於是千姿百態的興趣班應運而生。抖擻精神,本著再窮不能窮孩子、助力孩子未來賽道更加寬廣的原則,在每位"神童"的背後,都站著幾位飽含濃濃焦慮與淡淡無助,卻依然堅挺的"拼命三郎"。
  • 江西「神童」寧珀:10歲進入少年班,14歲進中科大,卻以出家結束神話
    然而多年後的寧珀回憶到,如果當年抽考的是物理那麼他絕對是最差的那個。他不擅長也並不喜愛物理,可命運總是喜歡和人們開玩笑。 "第一神童"的光環帶給寧珀多少讚譽,也帶來無盡的壓力,宛如黃金枷鎖。他本身是十分喜愛天文研究的,可是中科大並沒有自己喜歡的專業,並且作為神童他被給予厚望地安排去學習理論物理,這個他最頭痛的學科。
  • 幾個古代神童小故事,讓孩子學習成長!
    孩子成長很多情況下是從模仿中來,小編整理了幾個古代聰明兒童的故事,希望能夠讓孩子們都能從中有所收穫!這個關於王戎的故事雖然很短,但是很富含哲理,王戎小小年紀就善於觀察,還會把觀察的結果進行總結。這是很多孩子都欠缺的,希望家長能夠把這個故事講個孩子聽,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如果孩子比較不善於觀察生活,建議也可以來凱文速讀速記了解兒童注意力相關課程內容,應該可以對孩子的成長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