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葉克飛 歐洲價值 收錄於話題#書評53#人文歷史52
莫扎特一生都在「神聖的孩童」與「幼稚者」之間掙扎,直至孤獨辭世。人們仰慕他的音樂天才,卻輕視他的個性與智力,也很少有人關注他內心的痛苦。
撰文〡葉克飛
1816年6月13日,年輕的舒伯特在日記中寫道:
「就像出自遠方,莫扎特音樂中的魔法音符仍然溫柔地縈繞我心……它們在我們此世的黑暗中為我們展示明亮、清澈、可愛的遠方,我們滿懷信心地期望著遠方。啊,莫扎特,不朽的莫扎特,你給我們心間帶來了多少難以計數且令人欣慰的光明。」
以神童姿態走入世人目光的莫扎特,被視為上帝的寵兒與繆斯的最愛。他的音樂能讓人見到幸福與遠方,能夠撫慰人心。
而且,莫扎特的天才從童年便已開始。他三歲開始接受音樂教育,五歲學會創作短曲,六歲學會創作鋼琴協奏曲。《莫扎特傳》一書中寫道:
「想像一下,莎士比亞作品裡一場絕佳演說,沒人看過,卻由一個八歲的孩子念出來,抑揚頓挫盡得(18世紀名演員)賈利克的感人元氣。同樣地,想像一下,這個孩子以眼角餘光讀著三篇關於這場演說的評論,一篇是用希臘文寫的,一篇用希伯來文,第三篇是伊特魯利亞文……把這一切想像一下,你約略可知這個小男孩的本事。視奏、綿長的即興演奏、轉調、蒙眼演奏、寫下他只聽過一次的音樂——全無差錯、辨認任何聲音的音高,以及寫奏鳴曲、室內樂、協奏曲,甚至一兩部歌劇:全都大約從五歲開始。莫扎特的天資幾近超自然,至今無人能比。」
但這個孩子,又真的快樂嗎?
《莫扎特傳》中寫道:
「在人們看來,莫扎特一直是一個快樂的孩子。他完全順從、隨和,他是理想家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享受作為炫技演奏家-魔法師-天才的角色,他因掌聲和愛撫而喜悅。他能為家庭帶來榮譽和好運,他從自己的名譽和同伴的奉承中獲得快感,這對他來說是一個誘惑。從6歲開始,莫扎特就對聽眾們施加著巨大的力量,讓他們激動、狂喜,雖然他可能對此並非完全自覺,他對家人也有著巨大的影響,因為他是家庭的主要收入和地位來源,是一個需要回報父母和姐姐支持的養家餬口的人。」
但也正因為這樣,他的家人永遠在擔心一件事:神童長大了怎麼辦?
書名:《莫扎特傳》
作者:梅納德•所羅門
譯者:韓應潮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10月
定價:148元
換言之,小莫扎特所享受的榮譽,並不僅僅來自於他的天才,也來自於他的年齡。畢竟,神童總是可以得到更多的關注和讚賞,還有更多的包容。
同時,他的家人也擔心,即使小莫扎特在成年後依然是個天才,但成年人的自主權,又是否會影響利益的分配?
也正因此,莫扎特的家人在竭盡全力扶持莫扎特的同時,也想盡一切辦法阻止莫扎特的長大,並極力將他與家庭束縛在一起。他的父親最恐懼的甚至是莫扎特組建自己的家庭,於是極力反對莫扎特戀愛,並妖魔化婚姻,表示「現在,只有你的良好品位和生活方式能決定你是作為平凡的音樂家死去,被世人完全遺忘,還是成為著名的樂長,流芳百世。你是因被某個女人誘惑而死在閣樓的草墊上,留下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還是在滿足、榮耀地度過一段虔誠、著名的人生,並成為家庭的支柱,受所有人尊敬後離世?」
但莫扎特終會長大,終究會有展翅高飛的欲望,還有對愛情的渴望。這一切,不可避免會製造衝突。
於是,莫扎特一生都在「神聖的孩童」與「幼稚者」之間掙扎,直至孤獨辭世。人們仰慕他的音樂天才,卻輕視他的個性與智力,也很少有人關注他內心的痛苦。
先鋒唱片公司創始人之一、美國音樂學家梅納德•所羅門所著的這本《莫扎特傳》,就講述了這內心掙扎,並將莫扎特稱之為「兒童莫扎特」。此書首版於1996年,當年即獲得普利茲傳記獎。薩義德曾在《紐約客》撰文,稱從未讀過如此動人心弦的音樂家傳記。
在薩義德眼中,莫扎特是「奇蹟的創造者」,他的音樂「純潔、升華的表面底下隱藏著動蕩、充滿爆發性的感覺洪流」。至於這本《莫扎特傳》,「將莫扎特的生平與音樂成就融合為一,做法比歷來絕大多數莫扎特傳記作者更有技巧,更明智,其融合也更有力——而且更令人感慨。」
薩義德敏銳地發現了梅納德•所羅門在創作中的切入點——「莫扎特去世於1791年,在那前十年裡,薩爾茨堡這個最有名的子弟,好像被從薩爾茨堡的集體和官方記憶中刪除,大概是為了懲罰他『自願移民』,不想在這個城裡當奴才。莫扎特被這樣斷絕關係,成為所羅門了解他的線索,甚至是『他創造力的先決條件』。隨著所羅門發展其洞見,我們發現這位作曲家身份的內核和一個東西綁在一起,就是他與父親的痛苦、複雜關係」。
但莫扎特的可貴之處,在於他天生是一個精神貴族,他的堅定與樂觀,總能戰勝內心痛苦,更不要說生活的困頓、疾病和上流社會的冷漠。
也因為他是「神聖的孩童」,才華橫溢又任性不羈,所以雖然迅速擁有了所有光環,卻也因不通世故而在俗世中舉步維艱。
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如果才華與世故必然衝突,那麼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後者。而且越是庸人,越是習慣性批評那些不世故的天才。
直至生命的盡頭,莫扎特依然隻身與這個世界糾纏,儘管他早已超越了這個世界。
家庭對他的束縛,父親的支配慾望,確實讓莫扎特顯得不夠世故不夠成熟。甚至在許多人眼中,除了音樂,他簡直一無是處。但也曾有人假設,即使莫扎特的父親與家人選擇放手,以莫扎特的天才,仍然會不容於那個時代。
或者說,正如書中所表達的那樣,無論是當時歐洲上流社會的追捧或勢利,還是莫扎特家庭的支配慾望,都是那個時代的縮影。對於一個天才而言,這樣的時代並不具備「舒適感」,逼仄空間裡迸發出的創造力固然珍貴,可卻也很容易釀造悲劇人生。
所幸還有音樂,音樂不同於權力和金錢,它可以營造真正的不朽與自由,莫扎特便是生來不朽的自由天才,即使家庭與社會對他再多束縛,也無法阻止這一切。
這本書很容易讓我想起1984年的美國電影《莫扎特傳》。這部過分戲劇化的電影,對莫扎特乃至身邊人充滿誤解,但它仍然描述了一個天才的人生。片中的莫扎特,即使困頓潦倒,飽受非議,仍有如身在雲端俯視眾生,用上帝視角說出那句「到處都是庸才,我寬恕你們的罪」。
《莫扎特傳》一書中那個「神聖的孩童」,確實有資格說出這句話。
圖片均來自網絡
原標題:《全世界都不希望這個神童長大,於是他像孩子般與世界對壘》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