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需要莫扎特?

2020-12-20 騰訊網

[摘要]1791年的今天,天才作曲家莫扎特逝世,年僅36歲。我們需要莫扎特來撫慰心靈。一個已經逝去了二百餘年的生命,為何能得到後人如此深重的懷想?今天,你還在聽莫扎特嗎?

在世界音樂史中,被冠以「天才」的作曲家頗多,但真正能當之無愧「天才」稱號的非莫扎特莫屬。一位只活了35歲的作曲家,至今仍被廣大音樂愛好者作為音樂藝術的化身來崇拜和敬仰,實屬難得。

我們需要莫扎特來撫慰心靈。一個已經逝去了二百餘年的生命,為何能得到後人如此深重的懷想?愛因斯坦「死亡就是我再也聽不到莫扎特的音樂了」這句話,也許是對莫扎特的最高評價。

在莫扎特生活的年代,音樂家的社會地位非常卑微,多依附於某個貴族的音樂沙龍。雖然有些貴族的音樂修養非常高,但給予音樂家的社會地位和人格尊重卻十分有限。收入不穩定,經常負債度日,使莫扎特的心情一直非常頹喪。

然而,就是在如此不堪的社會和經濟背景下,莫扎特卻「含著眼淚」寫出歡快、美妙的旋律,給人們營造了一個純淨的、沒有煩惱的精神天堂。當代音樂療法更多選擇莫扎特的音樂,原因就在於他的樂曲中有一種精神達觀和充滿自信的樂天因子。

處困頓和憂傷中,卻用快樂的音符來感染大眾,讓更多的靈魂擺脫塵世物慾和雜亂的幹擾,得到一個無憂無慮的音樂靈魂,這正是莫扎特音樂跨越世紀而魅力永駐的主要原因。

社會轉型時期,也有困頓、憂慮,更多的是浮躁心態,我們同樣需要莫扎特音樂的撫慰。

莫扎特為何稱得上「天才」?

他的人生絕對算得上傳奇,4歲開始作曲獲得「音樂神童」的榮譽,6歲就開始和姐姐安娜在父親的帶領下在全歐洲旅行演出,12歲創作了第一部歌劇,25歲時公開和薩爾茨堡大主教決裂,結束宮廷樂師身份,成為歐洲歷史上第一位公開擺脫宮廷束縛的音樂家。在所有傳奇中,最讓人感到驚異的是他的死亡,據說在某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一個黑衣人敲響了莫扎特的門,他向莫扎特預定了一部為死去的人而創作的音樂,《安魂曲》。創作這部作品本身似乎就是不祥之兆,在還沒有完成的時候,多年來一直生活在貧困之中的莫扎特終於在病床上合上雙眼,而這時候他的最後一部歌劇作品《魔笛》正在維也納的威登歌劇院上演。

貝多芬一生寫了一部歌劇,莫扎特寫了20部;貝多芬寫了5首鋼琴協奏曲,莫扎特寫了23首還有4個手抄本練習;貝多芬寫了九部交響樂,莫扎特是41部。莫扎特留下來的手稿有23000頁,如果一個人按每天抄錄2頁計算,將整整耗費近30年的時間。要知道,這些作品只是莫扎特短暫35年生命中的一部分,而貝多芬活到了57歲。如此生硬地把兩位大師拉到一起,肯定不科學,甚至是冒昧不敬的,但莫扎特的獨一無二和無法複製也許能從這些繞口的數字裡得到某種程度的證明和體現。

1791年的12月5日,離聖誕節還有20天,維也納大雪,莫扎特死了。他的妻子因過度悲傷而沒能為他送行,於是一代天才被粗心的送葬人草草埋於城外聖馬克斯教堂墓地。莫扎特肯定不會想到,200多年後,尋找他的墓和遺骨竟成了科學界的一件大事。更不會知道,自己的家鄉德奧邊境小城薩爾斯堡會成為全球愛樂者的朝聖之地。

■莫扎特之死

莫扎特35歲便英年早逝,關於他的死因一直眾說紛紜,迷霧重重。最近,在林林總總的死因裡,又有了一個新的說法——他死於黑暗。

莫扎特嚴重缺乏日照或是其致死原因

多年來,醫生們一次又一次地琢磨莫扎特之死,每一次都能提出聳人聽聞的理由。這位十八世紀最著名最多產的作曲家為什麼會在35歲的盛年倒下?搞笑諾貝爾獎的發起人馬克·亞伯拉罕近日在英國《衛報》發文探討莫扎特的離奇死因。他指出,最近,一篇新發表的專題論文認為,莫扎特的死可能是由於缺乏日照。

研究者們闡述的原理很簡單:當暴露在陽光底下時,我們的皮膚會自動生成維生素D。莫扎特在最後的日子裡,作息幾乎和吸血鬼一樣,是個十足的夜貓子,這導致了他體內的維生素D水平偏低。當時的莫扎特又無法通過攝食維生素補品來補充身體所需的維生素D。這不能怪他,直到上世紀20年代,人們才意識到陽光、維生素D和健康的關係,維生素保健品則是又過了很多年才在莫扎特的故鄉薩爾斯堡和維也納上市出售。

這篇論文發表在名為《音樂家的疑難雜症》雜誌上,作者史蒂芬·皮爾茲是奧地利格拉茨醫科大學的研究員和醫師,另一名作者威廉·格蘭特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位物理學家,研究的是光學、大氣雷射遙感和大氣科學。

皮爾茲和格蘭特解釋說:「莫扎特的創作一般都在夜間進行,因此他白天大部分時間應該都在睡眠。位於北緯48度的維也納,一年中大概有6個月無法從陽光紫外線B的輻射中獲得維生素D。於是,1791年12月5日,經歷了兩三個月缺乏維生素D的嚴冬後,莫扎特走向了生命的盡頭。」

莫扎特死因成謎 猜測多達十餘種

皮爾茲和格蘭特也意識到關於莫扎特死因在醫學解釋中有很多對手存在,但他們不在意提及其他可能性。多年來,莫扎特死因一直眾說紛紜。彼得·謝弗1969年的劇作《莫扎特傳》中就描繪了莫扎特被另一個作曲家陷害的情節。其他的一些學術研究的確查到了莫扎特被毒害的證據,但多數都被認定是沒有說服力的。

這群競爭者裡不乏醫學家和歷史學家,他們各執己見,在醫學雜誌和學術期刊上紛紛發表莫扎特的死因:急性風溼熱、細菌性心內膜炎、鏈球菌敗血症、肺結核、冠心病、腦溢血、高血壓腦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腎病繼發性尿毒症、腎盂腎炎、支氣管肺炎、出血性休克、多發性關節炎、旋毛蟲病……這真是一大堆聽起來就挺駭人的病症。

■名人論莫扎特

陳丹青(畫家)

我不會說莫扎特勤奮,這都不是去說他的詞。

我十四五歲時,特別喜歡聽《第23號鋼琴協奏曲》慢板那一段,沒想到又過了好多年,到1980年,我在西藏做畢業創作,到一個地區體驗生活,然後回拉薩,就叫了一輛車,要開十幾個鐘頭,一直開到深夜,我記得到濃黑當中,在荒原上開,就開始下雪,那個景觀很有意思,挺魔幻,車燈照亮前頭的雪,因為是長途汽車,那會兒車裡不可能有音響,因為我長期有個習慣,在沒有音樂,沒有收音機的情況下,就自己默誦音樂,我一邊看著所有的雪,扇形狀向車窗撲過來,居然就一直在默誦第23號協奏曲的慢板。

莫扎特是個及時享樂的人。我們在理解享樂主義時,會把它想成吃喝玩樂,但是我想所有藝術家都是享樂主義者,所謂享受的就是他的天才,他正在做他那麼愛做的事,這就是一個享樂的過程,我們太渲染藝術家痛苦的一面,其實我相信,他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都非常享受,這不是一個痛苦的過程。

濮存昕(演員)

天分是DNA、血緣裡的東西,這個是一種非常微妙的組合,會在不同的生命中一代一代的輪迴演化。

莫扎特像一個孩子,他的音樂裡頭,又有一種莫名的東西,他對於人性中各種各樣的境遇,都有想像力,他非常神奇,鬼怪也好,妖魔也好,死神的能量,他好像都能體會到。我們仰視像他這樣的文化巨人時,會發現他們都有孩童一般的天真。莫扎特肆無忌憚的笑聲,想罵就罵,想歌就歌。我其實也特別想有這樣的童真,哪怕受到苦難,可是我不行。

趙季平(作曲家)

應該承認天才,天才的存在。如果不相信天才存在,拿出來莫扎特的作品大家就相信了。作曲確實需要天分,沒有天分你再勤奮都不行,不頂用。他到這個世界上就是為作曲來了。

我前年去了薩爾斯堡,也到波恩去了貝多芬的家。到薩爾斯堡以後,有人問我對莫扎特作品的印象,我就說他的音樂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像一種織得非常精細的彩色的地毯,非常棒,而貝多芬就像是銅鑄的一種雕像,兩位大師風格不一樣,但是都是精彩絕倫的東西。

到薩爾斯堡就是衝著莫扎特去的,因為搞古典音樂,學習古典音樂,你不了解莫扎特那是萬萬不可以的。到了薩爾斯堡,給人感覺有一種對古典音樂朝聖的感覺,這個小城是有山有水,出現了像莫扎特這樣的天才作曲家,覺得這地方挺神奇。

林兆華(戲劇導演)

莫扎特一生被嫉妒包圍,天才的命運恐怕都是這樣。嫉妒是普遍存在著,一個天才出現的話,肯定就會有天才的殺手。

莫扎特我原來聽過,排戲的過程當中,聽得比較多一些。作曲家也好,戲劇家也好,文學家也好,我覺得天賦是主要的,努力是後天的東西。所以莫扎特被稱為「上帝的寵兒」。莫扎特不是因為他整天努力的爬音符,就成為莫扎特,可能在玩的時候,無意當中旋律就出來了。

家裡沒給我戲劇基因。我真的沒多少,我父親喜歡京戲拉弦,有時候禮拜天休息,找一些朋友,喜歡戲的那些票友,敲鑼打鼓,唱一唱,打一打,跟媽媽看看戲,從小接觸的也是這個。

艾未未(建築設計師)

我覺得像莫扎特,像凡高,他們的一生具體到科學的時間,幾分幾秒,多少年多少日,好像是很短的,但是實際上,他生命的經驗或者他的能量燃燒的這個品質實際上可能是相當於幾百年,因為他盡情的使用了他的生命。

我聽到莫扎特的時候應該是很晚了,我是1957年出生的,那時我在新疆長大,後來到了紐約,有很長一段時間跟一些做古典音樂的人關係比較密切,那麼經常聽他們排練,還有到歌劇院裡去聽,因為任何一個交響樂的演出,基本上都有莫扎特的曲目,那麼我的印象就是他的東西很華麗,就是那種表面很強的美。我覺得莫扎特已成為一部分人情感的寵物,人們不斷地能從他的音樂和人生中獲得精神上舒適和安慰。

要在莫扎特的家鄉薩爾斯堡你看到任何東西都跟莫扎特有關,從巧克力,到一個杯子,到任何一個東西,晚上空氣當中瀰漫著他的音符,因為有很多室外音樂演出,到處都是莫扎特的音樂。天才總是有一些怪癖的,我聽說他有一個很搞笑的特點,就是他有一種奇怪的能力,就是他能夠一天放一百多個屁,這據說是一個真事,不是傳說。

相關焦點

  • 神秘的「莫扎特效應」是什麼?聽莫扎特音樂能讓人變得更聰明?
    任何科學研究結果(成果)都需要也必然會在歲月的長河中接受檢驗,一是同行的重複驗證,二是實踐和時間的驗證。10多年前在世界權威科學雜誌《自然》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說,聽音樂,尤其是莫扎特音樂可以讓人聰明,提高智商。真的是這樣嗎?
  • 「音樂神童」莫扎特為什麼會英年早逝?是誰害死了他?
    「音樂神童」莫扎特為什麼會英年早逝?是誰害死了他?1762年9月,在歐洲音樂之都維也納,位年僅6歲的兒童在熟練地演奏歐洲古典名曲。這一消息傳到奧地利皇宮,引起了整個皇室的震動,奧國女皇親自邀請這位小演奏家到皇宮演出並給子嘉獎。
  • 聽莫扎特第四十一,我們配得上美好
    男喜鵲渾身散發的那種藝術氣質,註定是個指揮家,拖曳著一身悠長的燕尾服,適合站在樹巔,迎著寒風指揮莫扎特第四十一交響曲——《朱庇特》。它眼界下的香蒲啊,蓼啊,蘆葦啊,紛紛化身為維也納愛樂樂團各個樂器手。我一直受頸椎毛病困擾多年,正被這對喜鵲夫婦吸引,停下來,多仰仰頭,觀瞻它們。我仿佛歇息於曠野,除了無邊風聲,耳畔便圍繞這對喜鵲的絮語。
  • 一個粉絲的自白:《搖滾莫扎特》為什麼讓人瘋狂
    「宣布做這部劇時(2017年6月),粉絲們就炸了,開票第一天就賣了五六千張,平時每天也能賣四五百張,我們也很詫異,這些觀眾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觀眾群,而是有獨特審美和要求的音樂劇愛好者。」文化廣場副總經理費元洪分析說。
  • 莫扎特故居和莫扎特故鄉你會怎麼選,哪個能更好地了解莫扎特本人
    薩爾茨堡要塞薩爾茨堡要塞是薩爾茨堡的地標,它修建在僧侶山上,修建時間大概是在1077年,距離現在已經943年了,這座城堡並不是一次修建完成的,而是歷代的大主教不斷擴建,最終成為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模樣。這個要塞的神奇之處就在於自從它修建成功之後,還從來沒有被攻破過,這也是它最為之自豪的事情了。
  • 沃爾夫岡·莫扎特;找不到工作的莫扎特…
    1756年1月27日,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生於奧地利的薩爾茨(cí )堡一位宮廷樂師的家庭…莫扎特的父親列奧波爾得·莫扎特是那座城中宮廷天主教樂團的小提琴手,也是一位作曲家
  • 薩爾茨堡|關於莫扎特和巧克力球的故事
    也許你會問,為什麼這款巧克力被稱之為「莫扎特球」,是因為莫扎特生前很喜歡這種甜品嗎?也許答案會令你意想不到。薩爾茨堡——莫扎特的出生地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奧地利著名的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1756年1月27日出生於薩爾茲堡的一位宮廷樂師的家庭。
  • 福利| 給我一萬個搖滾莫扎特
    法語版《搖滾莫扎特》劇照我去跟一位90後粉絲阿森聊了聊,她告訴我,當時為上海站演出而建的微信群已有上千人。他們還會組織一些活動,比如演出結束後,帶著小提琴、吉它等樂器在廣場演奏。其實好多粉絲並不懂法語,但由於熱愛,反覆聽歌,竟然能跟著一起合唱,如同當年我們不會粵語,粵語歌照唱不誤。
  • 漫步Salzburg,無處不在的莫扎特
    可是我們是冬天去的...都關閉了...如果想看景的話建議夏天來,因為12月份後這裡大都是聖誕集市,真正參觀景點的人很少,大都是來趕集的,煙火氣息很濃很熱鬧~集市上人很多,一個個小屋子賣著各種稀奇古怪的手工藝品~集市上有一家賣Bosna的店,很多當地人排隊,於是我也跟風排了就是烤腸加麵包,不過味 道真 的不錯哦~
  • 薩爾斯堡:莫扎特的故鄉
    薩爾茨堡老城在1996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名單,被聯合國列為世界人類文明保護區薩爾斯堡靠近德國邊境,是偉大的作曲家莫扎特的故鄉,是奧地利巴洛克古建築勝地。市區面積不大,教堂眾多,非常適合徒步漫遊。我們漫步在這座美麗的城市裡,是一種溫馨的享受。
  • 人文課堂丨莫扎特的薩爾茨堡
    在奧地利狹長的極不規則的版圖上,匯集著無數光輝的音樂歷史:它是莫扎特和貝多芬的世界,也是舒伯特和約翰·史特勞斯的樂園,還是布魯克納和馬勒的煉獄。在《音符上的奧地利》中,知名音樂評論家劉雪楓帶領我們行走奧地利,共享音樂盛宴。
  • 莫扎特死亡之謎?
    莫扎特為何會死?因為生病嗎?可能是,可能也不全是,今天想要跟大家來聊一下莫扎特的死亡之謎。我曾經看了一本名為《遇見莫扎特:從神童到大師的音樂人生》的書,這本書使我對莫扎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我原以為他只是個會彈琴的音樂神童,看完這本書之後,我才發現他是個努力上進、勤奮好學的天才。現在我們來看看莫扎特是怎麼成為一個天才的。
  • 東歐莫扎特故鄉薩爾茨堡-東歐
    充滿中古特色的民居、莫扎特誕生地、莫扎特音樂學院、莫扎特廣場和莫扎特紀念銅像等景點,讓人目不暇接。>莫扎特橋莫扎特橋《音樂之聲》取景地莫扎特橋莫扎特橋,這座橫跨薩爾茨河的鋼結構橋梁,曾出現在電影《音樂之聲》中。
  •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曇花一現的天才音樂家
    莫扎特是一位十分具有孩子氣的作家,喜歡打撞球,不知節制,有著很好的女性社交,很博愛,極願意為女宮廷樂師編曲,所以其極不願意理財,導致財務十分困難,但在這種情況下,他在作曲方面是十分嚴謹的,所做出的譜曲是心流的譜曲,十分的流暢,所做出的曲目不需要經過修改,可以直接進行演奏。
  • 莫扎特的神秘死因
    奧地利著名的作曲家莫扎特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他創作了很多經典作品,他在短暫的一生中所創作的作品超過幾百部。其中「費加羅的婚禮」,「德國舞曲」等作品非常有名的。莫扎特逝去時剛滿35歲,他是1791年12月5日,在一個很冷的晚上逝去的。莫扎特逝去的時候,他的妻子臥病在床,送葬的人寥寥無幾,他是被看守公墓的一個老人下葬的。最神奇的是莫扎特的死因不明,對他的死因一直爭論到今天,沒有統一的結論。據說,當年莫扎特生病時,維也納最好的一生對他進行過救治,但是治療無效,他就逝去了。
  • 薩爾茨堡的莫扎特故居
    10月27日,在奧地利薩爾茨堡市,遊客在莫扎特故居博物館前留影。奧地利薩爾茨堡市老城區馬卡特廣場8號是一棟兩層加閣樓的建築。莫扎特一家1773年搬進了這棟房子二層有8個房間的住宅,W.A.莫扎特在這裡度過了8年時光。二戰當中這棟建築大部分被毀,後被依舊貌修復,1996年作為薩爾茨堡市的第二座莫扎特博物館開放(另一座莫扎特博物館位于格特萊德街的莫扎特出生處)。博物館展出莫扎特在薩爾茨堡時期的音樂作品,以及莫扎特一家社會往來的文件資料等,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莫扎特1780年曾經使用過的的古鋼琴。
  • 莫扎特死於缺日照?專家:3個月缺乏維生素
    莫扎特  大音樂家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35歲便英年早逝,關於他的死因一直眾說紛紜,迷霧重重。  資料來源:《衛報》  莫扎特嚴重缺乏日照或是其致死原因  多年來,醫生們一次又一次地琢磨莫扎特之死,每一次都能提出聳人聽聞的理由。這位十八世紀最著名最多產的作曲家為什麼會在35歲的盛年倒下?搞笑諾貝爾獎的發起人馬克·亞伯拉罕近日在英國《衛報》發文探討莫扎特的離奇死因。
  • 原來莫扎特出生在「糧食胡同」…
    這裡還有一間小屋是專門播放莫扎特音樂的音樂室,裡面有良好的聽音環境。遊人可以安靜地享受莫扎特的音樂,在那個環境下每個人仿佛都可以與莫扎特隔空交流,感受他的喜怒哀樂,他的愛恨情仇。你只需要安靜的聆聽,仿佛就可以看到這位小天才玩耍時的童真景象,又或是演奏著家裡各式樂器的認真模樣。正是在這棟建築裡,莫扎特一點點展現出他與眾不同的音樂天賦。
  • 莫扎特的故鄉薩爾茨堡:在音樂的海洋追尋卡拉揚腳步
    薩爾茨堡是莫扎特的故鄉,來到小城你就會感受到,遍地的莫扎特氣息,莫扎特出生地、莫扎特故居、莫扎特咖啡館、莫扎特大學……就連當地的計程車司機,也不見得就能搞明白每個「莫扎特」的準確位置。哦,當然,還有幾乎遍地都在售賣的,莫扎特巧克力球,一顆就要一歐元。作者 小熊
  • 莫扎特死亡之謎:疾病,被人下毒,還是共濟會暗殺?
    其實,就連莫扎特本人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死的,一方面受限於當時的醫療條件,第二方面,莫扎特本人也懷疑自己被人下毒。在討論莫扎特死因的時候,先大概說下莫扎特的生平。一莫扎特的音樂天才是毋庸置疑的,4歲學琴,5歲作曲,7歲歐洲巡演,大獲成功。莫扎特的成功還間接害慘了另一個音樂天才——貝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