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風靡大中國的方便麵,因為遭遇外賣市場的興起和衝擊有些悄然無聲,在電視上的廣告也貌似少見了。
近日有媒體稱,某品牌方便麵成立了線下門店,推出了高端新品,並明確產品的目標人群是追求生活品質的高端人群,價格區間檔次分為15元和25元。
不可否認方便麵對外賣平臺的咬牙切齒之恨,整體銷售業績下滑數億,帶來了行業的萎靡不振。市場決定了需求,需求也決定了市場,產品對消費受眾的迎合度決定出路。被調侃多年不殺一條牛的方便麵,當然為大眾不喜。
在無選擇的時候單一品種可以成為必選,而多元化的時候丟失份額是必然。
不知不覺中,泡上一包方便麵,在等待的那幾分鐘裡,你的心頭會有一種懷舊的情結,能夠讓人回憶滿滿。或許也曾發生過這樣的打賭,輸贏的彩頭就是一包方便麵。
時間往回退個20年,那時候寄宿的學生、夜班的工人,大多都有個幾包或是一箱的方便麵做為「資產」。那時候,火爆的方便麵連帶著火腿腸也跟著風光,泡麵加火腿腸的搭配吃出十足的滋味。
從一元賣到幾元,袋裝的、碗裝的,國產的、外資的,林林總總的,無非幾種味道。也許人們的味覺早就累了,而方便麵的突破始終甚少。
外賣的興起大概也應市場而生,所謂社會發展,網際網路為人們生活帶來的很多新生事物,網絡包羅了衣食住行,並且更為方便的貼切了人們的消費需求和訴求。很多人為了省事把方便麵的面字去了,只留下方便。在吃吃喝喝上,外賣早已不是方便麵那樣單一,得到人們的喜愛也在情理中,消費理性嘛。
在外賣應用上,想吃啥,想喝啥,動動手指就可以了。外賣的服務規範和標準也讓人得到上帝的尊崇,即便是虛榮卻也給人滿足,有些消費者的需求確實不可言說。
無論方便麵怎麼樣去改變,產品、價格、模式,對於外賣來說,方便麵只能與它線上同類和近類產品去競爭。方便麵存在這麼多年,也沒見到把麵店粉館給幹趴下。方便麵,食用方法準確地描述了它,泡麵;而外賣線上的煎炒烹炸是豐富多種多樣的。
所謂線下門店,鎖定價格區域,其實也就是告訴人們,方便麵開實體麵店了。只能說,多了個產品和銷售模式,借鑑外賣配送的形式去拓展市場新的份額。
15、25元,在外賣系統上可以吃麵,可以吃飯,想去把這流量爭取過來吃自己的面,首先要面對外賣系的無數實體麵店,這些店的靈活性可不是一個方便麵企業好比的。
用局部撬到整體,這不是一個好選題,輸和贏都事關品牌價值,但好像關於有場戰爭似乎始終要來。
被外賣打傷的不只是方便麵,還有衝泡型的奶茶咖啡。
工地上用飯盒泡麵的工人也點外賣,吃炸雞,喝啤酒了。方便麵什麼時候殺了那條牛?關心的人,似乎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