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方卓然編輯 | 劉素楠1
2020年5月底,上海文化廣場和上海人民大舞臺同時恢復演出,這標誌著上海演藝大世界在因疫情停擺126天後再度啟幕亮燈。
演藝大世界是一個以黃浦區人民廣場為核心區域,輻射整個黃浦區乃至上海市中心城區的演藝集聚和產業發展區。演藝大世界的回歸,也意味著上海這個亞洲演藝之都正式重啟引擎。
除了劇場的線下演出,多個劇團的劇目、藝術作品也悄然上線網際網路。
「疫情期間,上海大劇院停擺了很久,我們需要加快尋找多元、多維發展的路徑,在線演藝就是我們的不得不做的選擇之一。」上海大劇院總經理張笑丁說。
2020年1月下旬,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使中國各地的演出紛紛取消,各個劇院、演出承辦方都開始了退票工作,上海大劇院也不例外。
在這個存在著各種不確定性的年份,每個演出方都面臨同樣的困境:如何突破現場演藝的時間、空間、觀演人數,為觀眾創造更豐富的價值?
「雲演藝」開始大規模出現。
2月17日,上海大劇院將線下的藝術課程搬到線上,「在線一刻」音頻藝術教育課程正式面世。
從2月的第一期音頻節目,到如今的近百期,該課程的聽眾累計達到10萬多人次,相當於5年的線下聽課人數總和。
除了在線音頻課程,上海大劇院還整合各種資源,推出「有光就有戲」、「一個人古典」等等視頻策劃。其中,「有光就有戲」匯聚了7種表演藝術門類,40位藝術家在劇院現場舞臺的表演,60分鐘的演出在24小時內的播出量達到了120萬人次。
張笑丁坦言,其實,這樣的數據是不曾想像的,是意料之外的。
6月18日,上海大劇院劇目《天鵝湖》正式復演,隨後,上海大劇院的上座率從最早的30%,逐漸提升至如今的75%。
上海大劇院線上教育課程。既然線下演出恢復了,那麼線上的演出還需要繼續做下去嗎?
張笑丁說,因為國外疫情依舊在蔓延,所以海外藝術家暫時還不能參與國內的劇院演出。「線上演出可以把優秀的劇目和優秀的海外藝術家帶到觀眾面前,從這一點來看,劇院作為演藝行業的集成要素,在線演藝勢在必行。」
事實上,2018年7月,在上海大劇院主辦的世界劇院運營和發展高層論壇,與會的劇院和藝術中心曾共同籤署劇院行業的上海宣言,其中就提到了,各方將融合前沿科技繼續探索新模式下的藝術形勢,探索建設智能便捷的線上藝術視聽平臺。
「當時把這兩條放在上海宣言,就是因為我們已經深刻的感覺到,這是未來的趨勢。」張笑丁表示,原本上海大劇院計劃在運營的常態化過程中實現階段性的調整,用5-10年的時間來實現這一目標。
在文化領域眾多細分行業,演藝是觸網最晚、最慢、最不積極的,這次疫情讓演藝產業開始接觸網際網路。兩年後的今天,疫情讓各個劇院開始迅速探索線上演藝的新模式。
在此背景下,2020年10月,上海大劇院推出了首個線上演出季品牌《巡演零號站》。
《巡演零號站》是首個國內劇院出品,基於舞臺,又超越舞臺的表演藝術綜合性線上流媒體平臺,綜合多種藝術門類,將成為高品質舞臺現場的直擊通道,也成為跨越線上線下、中外文化的互動場域。
在這個線上空間裡,觀眾可以通過線上節目,與世界劇場愛好者同步欣賞到來自倫敦西區、紐約百老匯、英國皇家芭蕾舞團、英國皇家歌劇院、英國國家芭蕾舞團、英國國家歌劇院等國際一線演出重鎮與演藝機構的高水平舞臺現場。
《巡演零號站》海報。今年3月14日,開心麻花在西瓜視頻、今日頭條平和抖音聯合推出了2020開年線上力作——懸疑番外喜劇《賊想得到你前傳》,這宣告著開心麻花正式增加了線上劇場作品生產線。
4月份,開心麻花將2019年拍攝的網絡情景短劇《愛吃不吃》上線到愛奇藝。
開心麻花將劇作不斷「觸網」,暫時解決了線下一直無法演出的收入「斷糧」恐慌。線上劇作拯救了疫情中的開心麻花。
「2019年,開心麻花提出要做自下而上打通,即線下深耕育苗,線上開花結果,但是2020年黑天鵝事件讓我們做了被動性提速。」上海開心麻花總經理汪海剛解釋了加速布局線上演藝空間的理由。
「觸網」製作線上節目也讓開心麻花有許多心得體會。汪海剛認為,從線下到線上絕不僅僅是呈現場景的轉換,更是內容生產方式的充足、要素和價值的重新排序。「簡單說,想要把線下劇目轉到線上,內容、場景都應該有所改變。比如,網絡劇的出圈話題和流量非常重要,這個是和過去舞臺劇甚至院線電影不同的地方。」
汪海剛透露,未來開心麻花將用理性的創新夯實線下,加快喜劇的生長,打造全景式的喜劇生態。同時,開心麻花還將藉助網際網路更緊密地連結用戶,打造低中高頻用戶運營體系。
開心麻花線上喜劇。數據佐證了在線演藝的生命力。
11月16日,文化和旅遊部產業發展司產業促進處處長馬力透露,疫情對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造成重大衝擊,但文化新業態在快速成長發展,前三季度增長21.9%,這彰顯出了在線演藝市場的強大韌性和發展潛力。其中,數字文化產業異軍突起,線上內容為核心的數字文化產業正體現出巨大的發展活力和潛力。
他指出,雲直播、雲展覽、雲旅遊還有雲演藝等等新業態用戶猛增,新業態不僅為觀眾提供了精神文化產品,也為產業優化升級鞏固擴大了文化消費基本盤。
「以前我們認為線上演出主要的受眾群體是年輕人,但通過這次疫情,我們發現很多不方便出行的中老年也可以成為新的觀眾群體。」馬力表示,過去,很多人覺得國粹京劇離網際網路很遠,但戲劇「雲演出」滿足了中老年觀眾的需求。
他認為,我國具有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9億多網民、網際網路普及率超過65%、網絡視聽付出超過3.5億,這些都是雲演藝的巨大市場潛力。「現在老百姓習慣在家付費觀影,我們可以繼續推動線上付費觀看演出,開發優質演藝內容,讓包括老年人在內的9億多網際網路用戶轉化為線上演出的消費者。」
對此,張笑丁認為,在線演藝是傳統演藝的轉型,是現場演藝的補充和延伸,網際網路+演藝的融合也正在催生雲演藝的發展,數字藝術沉浸式體驗等等新型業態將為演藝產業和文旅融合提供更豐富的產業化和市場化的方案。
如今,數位技術已經深入融合到文化產業中,4K、5G、VR、AR等技術,創新了演藝的方式,實現了即時互動國家推動的新基建為演藝數位化轉型創造了更好的硬體條件,讓線上新業態加速釋放。
數字時代可以營造新的演藝體驗,為觀眾營造更加逼近現場的視聽感受,通過高清大屏觀眾可以清晰看到演員的表情和細節。
「在劇場裡都是靜悄悄的,大家不可以相互交流對藝術的感受,這可能導致觀眾無法更好地感受作品藝術魅力。」馬力說,「而線上直播平臺的即時互動可以增強觀眾的在線交流觀感,雲演藝也可以實現社交功能,觀眾欣賞習慣也許會不斷有新變化。」
張笑丁認為,劇院做雲演藝項目優勢在於內容,但劇院在視頻平臺的審批、上線、播放以及收費方面,幾乎沒有經驗。「作為傳統行業,劇院對於網際網路技術的了解還僅僅局限在一般應用,對於5G、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演藝的融合,劇院還需要與網際網路公司多加合作。」
快手平臺的京劇直播。也有不少文藝院團存在顧慮:雲演藝是否會影響劇團現場的票房?
在線演藝意味著把原來線下的藝術作品變成一個線上的數位化作品,此時最關鍵的問題在於如何保護好版權,讓藝術作品放心地被傳播、被使用、被觀看,讓創作者可以真正從中獲得商業價值。
界面新聞記者發現,隨著國內對智慧財產權的重視,一些使用區塊鏈技術的數字版權平臺相繼出現。未來,版權保護體系將更加完善。
對於雲演藝與現場演出的關係,張笑丁認為,觀眾觀演方式不同,決定了線上線下不是替代關係,而是共生關係。「許多成熟的海外演出市場中,觀眾用戶體系足夠龐大,足以支撐起整個演藝市場。國內一邊是迅速增長的新劇場數量,另一邊是沒有成熟和龐大的觀眾消費群體填充,我們面臨的問題是擴大受眾面,擴大的同時要更好的留住他們。線上演出不僅是線下演出的一個在線展示,也需要激發觀眾對舞臺的好奇、興趣和疑問。」
在她看來,《巡演零號站》並沒有取代劇院的線下演出,而是和線下演出形成互補的形式。
上海文廣演藝集團總裁馬晨騁表示:「線上其實給我們的線下戲劇『出圈』帶來很大幫助,給我們的品牌帶來更多的話題。」
11月16日,「演藝大世界在線演藝聯盟」正式成立。這個聯盟將致力於整合國內外在線演藝優質資源、項目和企業,打造專業在線演藝溝通、交流和服務平臺,持續探索在線演藝市場化發展的渠道、路徑和商業模式,推動在線演藝和現場演藝的融合發展與創新。
這也是上海演藝大世界兩周年的新探索。線下演出恢復之後,在線演藝將與之並駕齊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