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人有多愛閱讀?看這所剛開的圖書館就知道了

2020-12-12 芥末堆

沒有哪國,新開一家圖書館,一國總統要來致辭。芬蘭總統這麼做了。

2018年12月5日,芬蘭獨立日前夕,首都赫爾辛基新開了一家圖書館,叫Oodi,這裡譯成頌歌。芬蘭總統Sauli Niinistö站在市民面前,做開幕詞。我在現場。

 

(芬蘭總統現場致辭,來源:總統府官網)

他都說了啥?我概括一下,有三:

第一, Oodi不僅僅是一家圖書館。這座面積17250平方米的圖書館,是對我們獨立百年和國家文明的致敬。這是芬蘭和每一個芬蘭人應得的地方,是贈送給全體公民「獨立百年」的生日禮物。

第二, 打開圖書館的大門,就打開了通往世界的大門。總統講了自己家庭的閱讀故事。他第一次訪問圖書館時,就被各種書籍吸引。當時他遇到的最大難題,是如何選擇一本好書?作為孩子,一次只能借五本。他在挑選中糾結。

二十年後,經歷重複。他帶著兒子去圖書館,孩子選擇一本書、改變主意、放下、再次選擇。他知道,他放下的每一本書都會有其他孩子再拿起。正如圖書館門口警示牌寫的那樣:你留在這裡的時間,比你想像的要長! 

一代又一代,圖書館資源帶領芬蘭成為一個愛閱讀的民族和國家。這背後是對自己母語的自信、文化的認同。一個有身份認同的民族,是強大的民族。

第三,Oodi圖書館,不僅僅是閱讀。它實際上是一個智慧集市,一個思想和行動可以自由流動的市場。它被新舊建築,音樂,文學,自由表達,藝術,公民和民主所包圍。 

Oodi,要告訴每一個人:圖書館可以在時間洪流中存活,要以創造性的方式。讓人在其中享受科技、人文、建築美學和遊戲。

總統特別指出,玩耍不僅僅是孩子的興趣,而是人類存在的基本特徵。希望芬蘭人可以忘記時間和環境,參與遊戲活動,而這會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

看完,你什麼感覺?

反正我是被總統的真誠打動。一個能在這樣重大公開場合,鼓勵本國人民好好閱讀和玩耍的總統,該是多想自己的人民能活得幸福!

還有,總統特別坦誠地指出母語閱讀之於身份認同、文化認同的重要性。這一點是芬蘭教育的根。做不好文化認同的國家,做不好自己的教育。我在芬蘭居住,學教育,於此同時,每年有一個月會去另一個歐洲國家生活。

我看到,像希臘、義大利、西班牙這樣的國家,文化底蘊要比芬蘭濃烈太多,但跟芬蘭教育相比,卻落後一大截。這背後的根源,就是過去這一百年,各個國家如何重塑自己的文化體系和引領國民身份認同。

芬蘭絕對是一個懂文化認同的國家。在新移民身上尤為明顯。它給新移民提供芬蘭語課程,學習這個國家的語言和文化,政府還要發錢給來上課的人。

它同樣尊重移民有權說自己母語,去醫院看病、去社保部門、去幼兒園開家長,都可以請翻譯。全部費用由政府承擔。 

再來,總統指出,這家圖書館是一個思想和行動可以自己流動的市場。這給全球圖書館難題帶來芬蘭解法。我們都知道,隨著科技和網際網路的普及,紙質圖書和傳統圖書館越來越難存活。

Oodi圖書館,以建築美學作為突破口,讓讀者享受人與物理空間的互動。但互動遠不止這些,還有人與科技產品、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說了這麼多。來看Oodi圖書館什麼樣。 

一睹為快

第一層,開放式公共空間。可以給市民提供休閒、碰面和互動的場所,有電影院、展廳和咖啡廳。也可以舉辦活動、講座、音樂會和演出。

第二層,創意工作區。是開展工作坊和各種興趣愛好者的空間。設有音樂室、工作坊、遊戲房,以及配備了3D印表機和其他工具設備的工作空間。

第三層,書的天堂。你坐在裡面,簡直像魚遇到水一樣,快活。

(三樓,中間是書籍)

(三樓,兩頭是這樣的活動空間)

外部和周邊,都有啥?

Oodi坐落在芬蘭議會大廈對面,這個選址方案象徵了政府與民眾之間的「面對面」對話的關係。這兩棟建築中間,隔著公民廣場。廣場周圍藝術和文化機構林立,包括當代藝術博物館、赫爾辛基日報、音樂中心,還有中央火車站。

這塊地,是芬蘭市中心的最後一塊地皮。從中央火車站出門右拐,一兩百步就到Oodi圖書館。芬蘭在這樣「黃金地段」不蓋購物中心,反而蓋起圖書館。為何?  

(館外是舞臺,給市民提供文藝演出) 

本館設計師Antti Nousjoki表示:「我們一周都有不少時間,可能每天有兩小時要在市內打發。與其在購物中心或咖啡店消磨時間,不如我們蓋一個公共非商業空間。這是一個安靜的空間,讓人冥想,讓人閱讀,思考和動腦筋。」

要我說,給市民提供公共空間,要便利。這是第一層。2017年,芬蘭修訂公共圖書館法案。新法案規定,圖書館負有促進終身學習,公民積極參與意識,以及民主與言論自由的使命。

Oodi圖書館,提供了這樣的活動空間和氛圍。站在圖書館裡,隔著玻璃牆,你就看見對面的議會大廈。政治和閱讀一樣,需要每個公民的參與。

還有第二層:成為國家名片。上面說了,芬蘭蓋這個圖書館,要給世界圖書館難題提供芬蘭解法。跟教育出口一樣,這都是芬蘭國家發展的戰略目標——全球面臨的共同難題,比如教育轉型、生物能源、垃圾處理、公共服務等等,芬蘭都有解法。

建築,是凝固的藝術。無疑,芬蘭戰略目標很清楚:藉助旅遊打卡,本身就是宣傳國家形象。

這一點,從Oodi圖書館館長口中得到證實:「2010年,我們計劃建此館的初步設想是要20萬本圖書,每天容納5000來訪者。到2018年落成,變成只放10萬本書,每天可以容納10000來訪者。」書把空間讓給了人。吸引更多人來此體驗。

試想,一個剛出芬蘭中央火車站的外國人,迎面而來這樣一座「烏託邦」似的圖書館,內心澎湃,如何平靜。

不只是借書、看書

傳統圖書館,就是借書、看書。但書籍並不是圖書館的本質。那什麼才是?

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2016年,英國投入圖書館的開支人均僅14.40英鎊,而芬蘭的人均開支卻達到50.50英鎊。當英國關閉了478家圖書館,芬蘭卻投資9800萬歐元建了這座圖書館! 

當其他國家的圖書館正在減縮開支,而芬蘭卻反其道而行。這一現象其實並不奇怪。芬蘭是個熱愛閱讀的民族。小到芬蘭嬰兒以書為玩具,每個嬰兒的第一本書是政府母嬰盒裡送的。大到成人喜歡路途以書為伴,坐在地鐵、大巴上都要手捧一本書。 

在數位化時代,芬蘭仍然斥巨資建圖書館。歸根到底,跟它抓住圖書館的本質相關。

這個本質是什麼?是資源共享。傳統上,圖書館共享書籍、共享知識。芬蘭Oodi圖書館的厲害之處,是它要引領未來圖書館的發展趨勢,共享「書籍」之外,還可以共享其他,比如物品,比如空間。

作為一個新赫爾辛基人,我在Oodi圖書館可借這些「空間」:

4小時免費租房間或空間;音樂室、休息室、視頻音頻製作室、數碼鋼琴、展示牆、音樂演奏室、音樂製作室、平面設計區、數碼列印、圖片掃描,dvd製作、部分會議室可免費租用;縫紉機、電腦、切割機等工具使用;電子書、電子音頻書、全球雜誌、溜冰鞋、雪橇、家庭咖啡館、語言學習班、作業輔導小組、樂器初學者班、寫作小組...... 

再說說那些你可能想像不到的......物件——北歐行走杖,耳機,手提電腦,垃圾撿拾器,Roskapihdit ,遊戲控制器,網球,血壓儀,mölkky, u盤,演出服,滑雪靴,網球拍,計步器,樂器,掃描儀,並球棍,電鑽,雪鞋,飛碟,各種球,眼鏡,攝像機,讀卡器,鍵盤,麥克風,指南針,啞鈴,溫度計,ipad,雨傘,充電器,冰球頭盔,老花鏡......

更進一步說說,在圖書館裡租房間。我們生活在芬蘭的華人家庭,孩子平時在芬蘭語學校上學,但家長仍然希望他對自己的母語和文化有認同。一周會有一次的中文班。說是中文班,不如說讓孩子們在一起玩耍、練習中文口語表達。這樣的活動受到Oodi圖書館的大力支持。

我想新時代圖書館要做得好,無非抓住「資源共享」這個本質。做到這三點: 

1. 共享更多資源。圖書館的形式和功能一直在演變,但「資源共享」這個本質邏輯不變。在圖書館創新上,我們該思考的是:還可以共享哪些資源。

2. 堅守圖書館的公共屬性。這包括人與公共空間的關係。每一個讀者只有處於一個開放的、自由的、舒適的空間,他的閱讀體驗才會最優化。

Oodi卻更進一步:提供公共空間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促進公民意識的培養,提供關注社會問題、討論民主和言論自由的場所。

3. 連接人。讓身在其中的每個人,與書互動、與其他讀者互動、與社會話題互動、與創意活動和文藝演出互動。

給孩子的優化設計 

既然這是一座面向未來的圖書館,芬蘭孩子會是此館一生的使用者。那它有沒有針對兒童、青少年閱讀做的優化設計? 

當然有。我聽館長Anna-Maria講述:「我們館員有三支隊伍組成。其中有一支是專門為兒童活動服務,有專職人員給孩子講故事、做遊戲。另外兩支,一是為工作室和創意工作坊服務;另外一支是嚮導和講解員,為遊客和移民服務。」 

「我們甚至還有閱讀教練,他們就像一對一訓練的私教那樣,只不過訓練的是孩子的閱讀能力。」

當我帶2歲兒子來到三樓「書籍天堂」,頭頂是起伏的白色天花板,有一種看見芬蘭冬天白色大地的即視感。只不過,它在頭頂。 

於erzi 而言,這裡更像一個遊樂場。可以跑、可以跳、可以跟其他孩子做遊戲。圖書館不是什麼高大上、靜悄悄的、嚴肅的地兒。讓孩子覺得有趣、有人玩才會經常來。 

對成人也一樣。爸爸媽媽周末帶孩子來,當然希望可以找到一個跟孩子可以「分」、可以「合」的地方。分,是讓爸爸媽媽有成人自己的時光,看書、喝咖啡,孩子就在眼皮底下。合,是可以親子閱讀,找一個舒服的地方,給孩子講故事。

Oodi圖書館擁抱市民的這一需求。它通過圖書放置把成人閱讀和兒童/親子閱讀分兩頭。那一頭是安靜的成人閱讀空間和書籍。這一頭是兒童/親子閱讀空間,可以坐在木地板上看書,可以躺在階梯上看書,還可以從這頭跑去那一頭,讓身體動起來。或擺放地毯,給孩子以更舒服的姿勢來聽故事。

和芬蘭朋友Lee討論這個話題時,她也覺得這個館對爸爸媽媽帶娃來親子閱讀很友好。聽聽她怎麼說。 

這和國內的兒童閱讀區/館有很大差異。比如,北京有個很著名的「蒲蒲蘭」兒童繪本館,我們帶娃去閱讀,裡面也是有很多有趣的兒童閱讀環境設計。

比如孩子可以鑽進玩具洞洞裡閱讀、可以爬上一個有趣的大積木玩具上閱讀等等,可能比較符合低領孩子坐不住的特點,有趣才坐得住,才有閱讀的前提嘛(芬蘭幼兒園有一種椅子也是這個道理)。

但是我個人從用戶體驗角度,覺得當時去北京的蒲蒲蘭繪本館,我們大人有點「無處安放」。好像是個孩子的世界,不太找得到適合我們大人閱讀的地方。

這就比較尷尬了。我們不陪娃,娃就在裡面瞎玩。陪,設計得又過於「孩子」,而不是「親子」閱讀——可能這個是在Oodi圖書館一個比較好的地方。大人可以跟娃一起閱讀,大人也方便拿自己的書(同一層),大人也可以喝咖啡就坐在附近。

再有,閱讀畢竟不是「社交」,更多是一件私密的事。這個館就用「大空間套小空間」的方法,讓孩子能享受一個人的「私密閱讀」時光。隨處可見的球椅,孩子鑽進去,一個人閱讀。

當天,我兒子遇到一個芬蘭小女孩,兩個孩子不認識,一起跑來跑去幾分鐘後,便一起鑽進這個圓椅裡,打開一本《姆明》,相互指給對方看,眼睛笑成一條縫。

此情此景,讓我感動。對教育沒有很深理解的國家,蓋不出這樣的圖書館。因為它指向未來:未來,窮人家的孩子每天抱著屏幕看,精英階層的孩子可能在公共空間學習做手工、與人互動。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少年商學院」,作者錢文丹。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1、本文是

芥末堆網

轉載文章,原文:

少年商學院;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

告訴我們。

來源: 少年商學院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

相關焦點

  • 芬蘭人到底有多社恐?看完你就知道了...
    :這絕對是社恐的芬蘭人才能幹出來的事兒逃避社交芬蘭人是認真的他們到底有多社恐連公共場合的椅子都要單人,並分開擺放這種社交恐懼其實在我們身上也看的到於是,就有了一個新詞叫做「精芬」大概上輩子就是個芬蘭人吧
  • 芬蘭人到底有多社恐?快來看「精芬」的日常生活
    世界那麼大·荔枝遊天下你知道什麼是「精芬」嗎?說起社恐程度,芬蘭人若是說自己排第二,沒人能排第一。在芬蘭哈特瓦爾競技場蒸,還能一邊看冰球。漢堡王也入鄉隨俗了,開了個桑拿房,進行商務會議。最精髓的是,從熱騰騰的桑拿房裡,再跳進結冰的湖裡,冰火兩重天。太爽了。
  • 高明這位退休老師自建圖書館免費給街坊閱讀
    利用自家客廳建起一個鄰裡圖書館給周邊孩子提供閱讀場所……高明這位退休教師有什麼故事呢?閱讀基因 代代相傳譚國深出生在一個重視閱讀和教育的家庭,從三年級起便開始看書識字,從小受到優秀讀物的薰陶,培養了良好的閱讀習慣。譚國深母親體弱多病,一家人常年過著拮据的生活,不過,只要譚國深提出想買新書,父母從不拒絕,甚至母親會帶著剛織完的草蓆到集市換錢買書。這種對閱讀和教育的重視,深深影響著譚國深。
  • 美國沒人開網吧 中小學生特愛去圖書館
    美國沒人開網吧,因為到圖書館上網免費;美國中小學生特愛去圖書館,因為學校的讀書計劃,由圖書館來實施。據美國圖書館協會的估計,全美國各級公共圖書館,大大小小共有9220多個。新澤西州南布鎮公共圖書館,是最草根的那一類。
  • 為什麼我們的未來取決於圖書館、閱讀和白日夢
    在他筆下有奇妙,有怪誕,有恐怖,但是所有一切的底色,都是愛和尊重。有讀者總結說,讀他的故事只有一條最終準則:什麼都可能是幻想,但愛不是幻想,愛是最真實的存在。根據尼爾·蓋曼作品改編的劇集《好兆頭》無論創作什麼作品,以善意和寬愛為準繩,這條創作原則來自於尼爾·蓋曼常年的閱讀——可以說,自幼年起持續不斷、雜駁豐厚的閱讀經驗為他打開了整個美好的世界,而他所寫的一切,只是為了讓「閱讀這件小事」留在更多人的生命記憶中。愛閱讀的人,總對圖書館有著一種格外的情愫。尼爾·蓋曼也不例外。
  • 《SISU芬蘭人幸福的藝術》:為什麼芬蘭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可以說,這是一場毫無懸念的戰爭,但結果卻讓人大感意外。歷史學家威廉·R·特羅特在所著的《冰封的地獄:1939—1940年蘇芬冬季戰爭》一書中,將芬蘭成功抵禦外敵歸因於SISU精神。他認為,芬蘭人的勝利即使算不上「令人震驚」,也是「出人意料」的。他寫道,與蘇聯軍隊相比,芬蘭軍隊什麼都少,唯一比對方多的就是SISU精神。
  • 杭州圖書館在酒店裡開了家分館 酒店×閱讀或成新風潮
    館內藏書1萬多冊,以詩詞文獻為主,另有旅遊、藝術、文學、親子等圖書。 書架環繞著餐桌,就餐客人隨手就能取閱圖書。也就是說,這是一家能讓你一邊吃飯一邊閱讀的圖書館。圖書館為什麼會和酒店合作開分館?在杭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副局長陸小龍看來,這是杭州「文旅融合」的一次嘗試。杭州圖書館館長應暉則透露:「我們只提供圖書,其他全部由酒店承擔。這幾年,杭圖不斷建分館,棋文化、茶文化、健康、運動等,主要靠吸納社會力量來參與公共圖書館的建設。酒店有這個情懷,找到我們,於是一拍即合。加上良渚周圍,本身沒有什麼圖書館。
  • 芬蘭耗資近億歐元的頌歌中央圖書館:這才是天堂的模樣吧?
    阿根廷著名詩人博爾赫斯曾說,「如果有天堂,那裡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對熱愛閱讀的人來說,圖書館的書香氣息就是天堂的神聖味道,去年底正式對外開放的芬蘭「Oodi」——頌歌中央圖書館,以大手筆、大空間和大理念將眾人夢想中的「天堂」模樣華麗呈現,瞬間晉升全球網紅。
  • 三度蟬聯「全球最幸福國家」的芬蘭究竟有什麼幸福秘訣?
    ①沙發上體驗森林的放鬆首先你要知道的是,芬蘭大約70%的國土都被森林所覆蓋,芬蘭人民無比重視與自然的聯繫。他們熱愛自然,享受自然。這一點是及其重要的,因為有研究表明:與自然親密接觸的時候,我們的身心健康都會受益良多。即使現在不能出門,也可以躺在沙發上,聆聽舒緩減壓的治癒性音樂,放鬆心情,以此來複製森林之旅。
  • 聽說社恐的芬蘭人冬天都愛這麼玩,來了這裡你才知道有多刺激!
    簡而言之,這是讓你腦海中一切關於聖誕的幻想成真的地方~©Lonely Planet 一定要記得抬頭看:冬季黑暗的天空是理想的背景,映襯著奇妙的北極光,這是聖誕節最美的燈彩。Photo by Lukas via Flickr有些人來這裡,是想要看看這棟建築裡神秘的燈光和豪華的裝飾。城堡的設計每年都有變化,但一定會有優雅空靈的小教堂、雪酒店、冰吧,以及餐館。
  • 高曉松在杭州開了圖書館,詩和遠方可以有?
    四月的春天,正是櫻花如雪、草色晴翠的季節,杭州城內遊人如織,紛紛走出家門去擁抱這美麗的大自然。不過,今年的春天與以往有所不同,因為杭州又多了一處打卡聖地,高曉鬆開的公益圖書館——曉書館,不僅成為了一個全國性的文藝地標,而且在顏值上美出了新高度!!!
  • 肯德基跨界文創領域:聯手浙江圖書館開閱讀主題店
    鬧哄哄的餐廳,尖叫著滿桌子跑鬧追趕,有時候吵著要玩遊戲、看手機。如果,有東西能讓熊孩子們安靜下來就好了,萬萬沒想到,肯德基(需求面積:240-300平方米)竟然做到了……   日前,浙江圖書館肯德基24小時分館正式開館。浙江圖書館肯德基24小時分館位於杭州市臨平邱山大街477號肯德基臨平交通大廈餐廳,是浙江圖書館的首個24小時開放的自助分館。
  • 芬蘭人自帶「抗疫基因」
    73%接受調查的芬蘭人認為非常或相當容易適應疫情下的社交限制,23%的人認為這些限制甚至改善了生活質量,只有5%的被訪者感到難以或很難適應限制,而在喜歡社交的葡萄牙,這一數據高達62%。這不得不讓人感慨,以「社恐」著稱的芬蘭人簡直自帶抗疫文化基因。
  • 北京多家圖書館開設夜間閱讀時段 為「夜京城」點亮閱讀之燈
    在晚間開放的圖書館裡,則聚集著一批讀書人,或快或慢地翻看著手中的書頁,度過一段浸潤書香的夜時光。今年暑期,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西城區第一圖書館、角樓圖書館等多家圖書館紛紛開設夜間閱讀時段,將閉館時間延至晚上9時至10時,為「夜京城」點亮閱讀之燈。燈火闌珊中,這群「夜讀人」們靜靜地在書籍的海洋中徜徉。
  • 龍崗又有一家圖書館開了,就在……
    龍崗又有一家圖書館開了,就在…… 2020-05-29 02: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讓孩子愛上書、閱讀和圖書館的十本繪本
    對於天生喜愛聽故事的孩子來說,繪本是最適合他們閱讀的圖書形式。正逢世界讀書日,我們精心推選出以下十本關於書、閱讀和圖書館的故事繪本。對於剛接觸繪本的孩子們,家長不妨引導孩子共同閱讀,相信有趣的故事配上家長聲情並茂的講讀,一定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意和溫暖,感受到書和閱讀的魔力,愛上閱讀。  1.
  • 博凱社區自助圖書館開放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曾這樣道出讀書對人成長的重要意義,這一句話也被印在了博凱社區自助圖書館的牆上。博凱社區擁有4個大型住宅小區和3所學校,常住人口過萬。以前,社區內沒有大型的公共閱讀場所,一度被居民們稱為「文化沙漠」。近日,一所嶄新的「中山書房」開進了博凱社區,讓書香近在咫尺。
  • 芬蘭人與Vodka
    每天陪你酒話連篇的大羅言酒全文字數:1750字閱讀時間:3分鐘芬蘭被譽為「千湖之國」,內陸水域面積佔全國面積的10%,有島嶼約17.9萬個,湖泊約18.8孩子被視為芬蘭最珍貴的資源之一,芬蘭人的理念是:沒有一個人會被教育拋在後頭。芬蘭有550萬人口,卻擁有16所大學。大學實行全民免費教育,學校與老師都有自主權。當地孩子7歲才上學,考試少,13歲之後才有家庭作業。赫爾辛基大學教授Jari Lavonen透露:「哪怕是小學老師,都要有碩士文憑。老師的錄取率很低,要成為老師比當醫生還難。
  • 芬蘭人養生最愛蒸桑拿--中國數字科技館
    洗桑拿是芬蘭的國粹,幾乎家家都有桑拿室,芬蘭人認為他們的健康與蒸桑拿是分不開的。他們認為蒸桑拿可以將身體裡的毒素都排出,還可以驅寒,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事實上蒸桑拿也是有禁忌的。芬蘭民族史詩《卡勒瓦拉》中,也提到桑拿數十次,最愛桑拿的主角是芬蘭人心目中的勇士,這點上,桑拿是音樂和視覺藝術的主題。  古老的芬蘭人,把桑拿浴室視為聖地。就算今時今日,有些芬蘭人依然相信桑拿浴室的木榻下有神靈,桑拿時,任何人都必須懂得規矩,不可喧譁嬉笑,不可說下流話。也就是說,芬蘭桑拿有嚴肅的禮儀。
  • 漫畫《芬蘭人的噩夢》走紅:「社交恐懼症」患者的集體治療?
    該書中文版於2018年6月由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上市一個月即加印,目前在豆瓣網上已有近5000人評分,不少讀者表示與漫畫中人深有同感,留言稱「覺得自己跟芬蘭人很像」「邊看邊內心狂喊『是我啊!』」「完全是社恐患者的精準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