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刀魚,人們總會下意識地想到素有「長江三鮮」之稱的長江刀魚,那鮮美的味道,讓許多文人墨客為之傾倒。其實在咱黃驊,就有比「江刀」還要美味的極致海鮮,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渤海刀魚。
說到「渤海刀」,資深的海堡土著們總是讚不絕口,「渤海刀」肉質鮮美而厚重。但由於近年來「渤海刀」越來越稀有,它只殘存在老海堡人的回憶裡,不少人回憶起小時候曾吃過的「渤海刀」,都是一臉嚮往和感嘆。
「渤海刀」是環渤海海域的特產,體形狹長側薄,形似單面尖刀,背厚腹薄,體側扁,尾延長,吻短而圓突,細鱗小肚,全身呈銀白色,體長一般在40多釐米,肚脊寬約6釐米,厚約2釐米,體長為體寬的5-7倍,大的重約半斤,而且眼睛又小又亮。
作為刀魚中的上品,「渤海刀」以肉質鮮美、蛋白質豐富而聞名。相比南方刀魚及黃海刀魚,「渤海刀」大而肥,鮮而純,濃香異常,是一道名菜佳餚。外地刀魚無論從口感還是肉質,根本無法與其相比。
「渤海刀」之所以鮮美異常,一是由於渤海的水溫水質以及氣候特別適合它的生存;二是因為它身體細長,一身細密芒刺,以輕薄到不能再薄之體態,肉、刺幾成一體。因弱骨柔肌,體薄輕盈,才能在水中快速遊弋,而遊動速度越快,越在水流中激成一身活肉,吃起來肉質細膩有彈性,更鮮溜。
「渤海刀」之味美,全在刺上,品嘗其鮮,其肉之薄嫩,筷尖只需輕輕一點,已見芒刺,刺與肉本是一體的。你要像嬰兒般仔細吮吸刺上的嫩肉,再把吸完肉的刺完整吐出來才能真正體驗到其美。
在海堡人的食譜裡,烹製「渤海刀」,只需家熬、油煎等簡單做法,便能獲得最極致的味覺體驗。海堡人燉「渤海刀」還有一個小竅門,不要刮「鱗」也不要去頭,那層銀膜是營養價值較高且無腥無味的優質脂肪;「渤海刀」頭部沒什麼肉,但連頭一起燉可以防止卵磷脂流失。
海堡人對「渤海刀」如此熱愛,不只是鍾情於它的鮮美。因為在海堡人心裡,「渤海刀」訴說著海堡的滄桑巨變,而這巨變的背後,便是鄉愁。
編輯:李從九
◆滄州日報頭版報導,張洪瑞以誠信譜寫信譽樓商業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