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中西書局創辦的《出土文獻》創刊號正式...
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中西書局創辦的《出土文獻》創刊號正式出版清華新聞網4月9日電 近日,由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中西書局創辦的《出土文獻》期刊創刊號出版發行。這是出土文獻學科的第一本正式期刊,引起學界高度關注。
-
擺脫近代學術框架,用出土文獻研究古代文明
8月25日至26日,「第一屆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青年學者研討會」在清華大學召開。本次會議由清華大學歷史系和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共同舉辦,來自中日兩國的四十餘位學者會聚在一起,圍繞「新視野下的早期中國史」主題展開了深入交流和討論。
-
談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
原標題:談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 銀雀山漢墓竹簡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根據學界已有的認識和研究成果,簡單談談出土文獻與古典學重建的關係。我國學術界使用「古典學」這個詞,是晚近的事,大家對它的理解恐怕並不一致。
-
敦煌吐魯番文獻「最後的寶藏」!《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獻...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傑群)12月20日,由中華書局與旅順博物館、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聯合主辦的「《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獻》出版座談會」在北京舉行。
-
特稿|千年竹簡與百年清華的相遇: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
日前,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清華大學人文講席教授黃德寬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成果發布會上如是說。隨著《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第八輯發布,新整理出的8篇失傳兩千年的重要文獻面世。
-
清華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辦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21屆年會
清華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辦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21屆年會清華新聞網10月27日電 10月21日,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21屆年會在北京召開,來自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和香港地區,美國、日本、法國、古文字與出土文獻領域的專家學者共170餘人出席了會議。
-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一生探源中華文明來源:《人民日報》2019-2-25 楊雪梅24日,清華大學發布官方消息,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先生因病於2019年2月24日零點11分去世,享年86歲。
-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成果公布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清華新聞網11月18日電(記者 劉蔚如 李婧)11月17日,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清華大學舉行,《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成果同期發布。
-
《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獻》出版座談會舉行
人民網北京12月21日電 由中華書局與旅順博物館、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聯合主辦的「《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獻》出版座談會」12月20日在京舉行。《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獻》收入旅順博物館收藏新疆出土文獻的漢文部分,共計26000多殘片,是目前所知國內敦煌吐魯番文獻唯一尚未公布的大宗藏品,被稱為敦煌吐魯番文獻「最後的寶藏」。
-
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獻首次全面公布
本報訊(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彭杭)12月20日,由中華書局、旅順博物館、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主辦的《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獻》出版座談會在京召開。中國出版集團、國家出版基金規劃管理辦公室、大連市委宣傳部、大連市公共文化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著名高校及博物館系統的數十位專家學者參會。旅順博物館收藏的新疆出土文獻是日本大谷探險隊收集品重要組成部分,是20世紀初西方攫掠的西域出土品中唯一回流本土一宗,被稱為敦煌吐魯番文獻「最後的寶藏」。
-
座談|「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獻」首次全面整理出版
2020年12月20日,由中華書局與旅順博物館、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聯合主辦的「《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獻》出版座談會」在北京舉行。《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獻》據《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獻》主編之一、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榮新江介紹:「2015年,旅順博物館決定正式啟動『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獻』整理計劃,王振芬館長特地來到北京
-
趙平安:國際漢學中的出土文獻研究
我們所說的出土文獻,是和傳世文獻相對而言的,主要是指經發掘出土的先秦秦漢文字材料,包括甲骨文、金文、戰國秦漢簡帛等。在國際漢學研究史中,出土文獻的研究是起步比較晚的。
-
出土文獻與屈原研究
面對近30年來數量巨大的出土文獻,慶幸之餘,我們也感到,不可能在短期內將其理解、消化,並正確利用。因為出土文獻涉及到考古學、歷史學、文獻學、古文字學等多個學科和多方面的專業知識。由於歷史原因,姜亮夫、陳直、於省吾、朱季海、湯炳正、何劍燻等老一輩學者,功力深厚,具備多學科知識,但由於大量的出土文獻(主要是簡牘帛書)整理出版滯後,許多文獻未嘗寓目。
-
我國出土文獻資料庫出版述論
據統計,自19世紀末至今,我國出土文獻已達30餘萬枚(件),年代涵蓋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及魏晉等,內容包含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法律、宗教、哲學諸多領域,為各學科研究提供了新材料與契機。經過眾多學者的搶救、保護與整理,大部分出土文獻已經得到紙質影印出版。
-
思想史視野下的出土文獻研究
思想史視野下的出土文獻研究 「機遇與挑戰:思想史視野下的出土文獻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日前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 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主辦,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與臺灣大學中文系協辦的「機遇與挑戰:思想史視野下的出土文獻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不久前在中國人民大學成功舉行。
-
擺脫近代學術框架,用出土文獻研究古代文明
8月25日至26日,「第一屆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青年學者研討會」在清華大學召開。本次會議由清華大學歷史系和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共同舉辦,來自中日兩國的四十餘位學者會聚在一起,圍繞「新視野下的早期中國史」主題展開了深入交流和討論。
-
中國古代出土文獻如何進行數字人文研究?
在近日舉行的「中俄數字經濟示範項目——數字人文技術直播」活動中,西北大學科學史高等研究院陳鐿文教授介紹了數字人文研究工作對出土文獻的意義。陳鐿文認為,數字人文是將現代數字信息手段引入到傳統人文學科研究中,數字人文將數學、信息、歷史、考古和哲學有機結合在一起的交叉性的學科,科學史正好是處於倫理交叉的學科,處在學科的交差點,兼具人文學科與自然學科的特點。
-
秦志華談出土文獻的整理出版
由於簡牘、帛書這類文物的科學保護非常困難,因此整理出版尤為迫切。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中西書局是2010年才組建的新出版社,陸續出版了《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肩水金關漢簡》《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懸泉漢簡》等大批出土文獻整理報告,以及多種相關的研究著作,成為國內這一領域出版的重鎮。
-
出土文獻研究的海外鏡鑑-光明日報-光明網
2018年4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西觀漢記:西方漢學出土文獻研究概要》一書。該書旨在總結歐美學界在以甲骨、金文、簡帛、石刻為主的「出土文獻」領域研究的歷史與現狀:各部分均先以「概要」為題,梳理相關領域研究的主要觀點;繼而為代表性學者寫作「小傳」,略述其生平業績;最後是詳細羅列論著書目;書末另有附錄、索引及後記。今擬從本書的學術價值、如何利用此書及所存在的問題等三方面入手,拾掇筆記成文,以就教於學界。
-
第十一屆「黃河學」高層論壇暨「古文字與出土文獻語言研究」國際...
、黃河文明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河南省文字學會共同主辦的第十一屆「黃河學」高層論壇暨「古文字與出土文獻語言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古都開封拉開帷幕。校黨委常委、副校長劉先省,美國新澤西州立羅格斯大學陳光宇教授,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張玉金教授,鄭州大學漢字文明研究中心黃錫全教授,我校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王蘊智教授,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劉釗教授,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黃天樹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李宗焜教授,臺灣中研院史語所蔡哲茂研究員,臺灣東海大學中文系朱歧祥教授,加拿大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亞洲學系高島謙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