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何再興人殉之風?

2020-12-18 影像中國史

季我努學社

整理出版中國近代史料,傳播歷史知識

古代的人殉現象十分普遍,大部分時候將人殺死了來殉,也有一些時候直接是活人來殉。早在《左傳》、《莊子》《孟子》、《漢書》等文獻中就有關於人殉的記載,這一制度也一直延續到了清朝。本來明英宗朱祁鎮時期已經下令廢止了殉葬制度,但是滿清入關後的一段時期,殉葬之風日盛。人殉的範圍從皇家、王府到平民百姓,人殉的對象除了普通宮女外,還有大福晉、福晉、章京和侍衛。清朝為何再興人殉之風,有幾個方面的原因:其一,如金啟孮先生指出:「殉葬本薩滿教之遺俗也。」 遲從努爾哈赤即位以前的後金時期,就存在人殉制度。其二、初入關的滿清,還有著濃厚的奴隸制殘餘,人殉者一極其野蠻落後的行為有著明顯的時代特徵。其三,清初的人殉不只是滿族舊俗,在宮廷殉葬中,還摻雜著複雜的政治鬥爭。最典型的莫過於為努爾哈赤殉葬的阿巴亥大妃(多爾袞母親),掌握實權的四大貝勒為了剷除阿巴亥勢力,以遺命的方式讓阿巴亥大妃自盡身亡,以殉太祖。

不過相較於歷代,清朝的人殉數量有所減少,規模也沒有那麼大。最早得殉者為太祖孝慈高皇后(皇太極生母),她於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病逝,努爾哈赤下令「殉以四婢,以牛馬各百致祭」,1629年她與努爾哈赤合葬在福陵。第二位得殉者為太祖努爾哈赤,病逝於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前述提及諸王貝勒強迫阿巴亥為其殉葬大妃。有清一代規模最大的一次人殉發生在順治十七年(1660年),順治帝最寵愛的董鄂妃於八月十九日病逝,據傳教士湯若望記載:「貴妃薨逝,皇帝徒為哀痛所致,竟至尋死覓活,一切不顧,人們不得不晝夜守著他,使他不得施行自殺。三十名太監和宮女悉行賜死,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缺乏服侍也。」殉葬人數三十人,可以說十分地殘酷。

阿巴亥大妃

此外,不僅皇家及宗室存在殉葬,在民間也普遍存在著父亡子殉、主死僕殉、夫死妻殉的現象。其中夫死妻殉的現象最為普遍,這與清朝統治者的提倡有很大關係,即便是在康熙十二年禁止殉葬後,皇帝還像以前一樣對節婦、烈女進行旌表,給予賞賜。這種風氣之下,民間的變相人殉(殉節)一直沒有絕跡。據《泉州府志》所載,明嘉慶至清乾隆的二百多年間,泉州婦女從夫死的就有184人之多。據統計,清代節婦達9482人,烈女達2941人。清朝理學思想根深蒂固,人殉與儒家的「奴僕殉主、妻妾殉夫」這一套宗法倫理思想緊緊地結合在一起。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殉死者認為殉夫是難得的殊榮。

最先提出廢除人殉制度的是時任禮科給事中的朱裴,康熙七年(1668年)他在給康熙皇帝的奏疏中力陳殉葬制度的弊端。他寫道:「泥信幽明,未有如此之甚者,夫以主命責問奴僕,或畏威而不敢不從,或懷德而不忍不從,二者俱不可為訓。好生惡死,人之常性,捐軀輕生,非盛世所宜有。」他的這一建議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認可,不過人殉制度真正被下令廢除是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六月十七日,皇帝下旨:「禁止八旗包衣佐領下奴僕隨主殉葬。」康熙皇帝以詔令的形式廢止了殉葬制度,不過有效力的主要是在皇室,民間的人殉現象仍屢禁不止,前面所述民間的夫死婦殉現象就是典型。不過以後殉葬人數和次數確實呈遞減趨勢,並且出現了以「剪髮」代替人殉。據《舊京瑣記》記載:「滿制,凡有君後,父母,至父母之喪失,皆剪辮髮少許,其意或以為殉也。」雖然其後雍正在位期間人殉現象又曾一度死灰復燃,但總體而言人殉現象已經得到了遏制。

參考文獻:

葛玉紅:《論清代人殉制度的演變》,《滿族研究》2000年第4期。

李寅:《清朝皇陵的陪殉制度》,《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第三輯。

李晗:《明清宮人殉葬制度研究》,山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6月。

華 興 春 秋

小編 :姚天琪 閆紅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的人殉
    周代人殉之風依舊盛行,《墨子·節喪》中稱:「天子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可見人殉已經相當的制度化。史載「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死時,殉葬人數多達177人,良臣之子奄息、仲行、針虎也在其列,秦國百姓為之哀慟,作《黃鳥》之詩。
  • 慘無人道的人殉制度,朱元璋為什麼會恢復?還殉葬了46為嬪妃
    人殉制度起源於原始社會,盛行於奴隸社會,到了漢朝就減少了,之所以有人殉,主要還是當時的人相信輪迴,希望到了地下,還有人能夠接續服侍自己,於是就開始大量的讓人殉葬,尤其是在奴隸社會,奴隸是奴隸主的私人財產,要怎麼處理,當然是奴隸主的事情。
  • 真實古墓葬中的陪葬俑:用人俑代替人殉,為何孔子還罵始作俑者
    最近的熱播劇《重啟之極海聽雷》裡有出現了一個「女主角」——女皮俑,說是用紙做的,看那手和臉,真像是人皮一樣,神情都很鮮活。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浩瀚複雜,也出現過活人陪葬,要說有沒有出現過所謂的人皮俑,那還真說不準,活剝人皮之事陰詭殘忍,也不是憑空捏造的。
  • 殷商時期奴隸的遭遇之人殉人祭
    關於「人殉」和「人祭」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把人當做犧牲用於祭祀先祖、先妣、和天地神袛,以祈求神靈庇護;後者是把人當作殉葬品,隨著主子到另一個世界去,照樣伺候主子。在考古挖掘的「人牲」,很難分清是「人殉」還是「人祭」,但是,作為犧牲這一點上,兩者是一致的。
  • 人殉|文化與文明
    早期殉葬文化是從「文明」走向野蠻,標誌就是從原來的殉葬物品到最後殉葬活人。這裡所說的文明不是指真的文明,而是當初還沒權力或還沒意識到可以用人做殉葬品,人殉的制度化在中國,至少到商朝已經確立。        人殉應該是人類文化中最野蠻的文化,當然這一文化發展過程其範圍也在日益縮減。
  • 論語史鑑:孔子支持「人殉」?讀書不能斷章取義!
    他們沒讀下面一句:為其象人而用之也。意思就是:做的和人太象了。孔子認為:用陶俑代替人殉,是進步了,但是,陶俑做得不能太逼真,不然,也難以接受!古代的人殉制度古人認為人是由伏羲和女媧創造的,伏羲姓「妊」,所以女人懷孕叫「妊」,或者「妊娠」。
  • 中國古代人殉制度有多殘忍?妙齡女子是最多的犧牲品!
    由今視之,人殉這一喪葬制度顯然醜陋至極。因為,其不僅是一種野蠻的宗教行為,更挑戰了人類殘忍和暴虐的底線。今天,我們將從以下三方面進行研究。第一方面:人殉起源和發展。其實,人殉制度發端於原始社會末期,盛行於奴隸制時代。可以說,人殉制度始終與私權的膨脹密切相關。
  • 真實古墓葬中的陪葬俑:用人俑代替人殉,為何孔子還罵始作俑者
    最近的熱播劇《重啟之極海聽雷》裡有出現了一個「女主角」——女皮俑,說是用紙做的,看那手和臉,真像是人皮一樣,神情都很鮮活。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浩瀚複雜,也出現過活人陪葬,要說有沒有出現過所謂的人皮俑,那還真說不準,活剝人皮之事陰詭殘忍,也不是憑空捏造的。
  • 臨淄東周墓殉馬坑:從齊景公殉馬葬式看古齊雄風
    東周墓殉馬坑(照片來源:臨淄文物局)中國網9月16日訊(記者 申基崗 周靜)15日,「孔子故鄉 中國山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採風活動採訪團來到了位於臨淄齊國故城大城東北部河崖頭村的東周墓殉馬坑這座殉馬坑據考證是春秋晚期齊景公墓穴的一部分。專家根據已清理出的228匹殉馬,推算坑內共有殉馬600餘匹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前所未有。齊國故城大城東北部河崖頭村一帶,已探明30餘座大中型墓葬和3個殉馬坑。1976年發掘的五號墓,是一座甲字形土坑積石木槨墓,墓室和墓道系在人工挖掘的大坑中版築而成。墓室的東、西、北有三面相連的殉馬坑,坑長約215米,寬4.8米左右。
  • 人殉?人祭?揭秘商代殘酷的奴隸制度
    商代是夏朝之後的朝代,商代普遍存在著人殉和人祭。人殉就是把人作為「人」奉獻給死者,人殉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護衛死者,所以被殉的人主要是近親,包括與死者關係最近的妻子小妾、自己器重的臣子、護衛或者丫鬟。考古發現,商代幾乎所有的貴族都有用人陪葬,少的有一兩個人,多的甚至達幾十甚至幾百人。殷墟侯家莊墓裡有大概一百人陪葬,其中除了包括地位較高的侍衛和近幸,還有地位低一些的僕人。
  • 秦始皇陵的兵馬俑,是人殉制度的另一種延續
    秦兵馬俑的前身,是殘酷的人殉制度,為了讓那些「尊貴的人們」在死後仍然能夠得到侍奉,便催生了這一制度,奴隸社會的人殉制度,將奴隸的人權踩到了塵埃裡,對於他們來說,有時候活著比死去更痛苦。後來,王朝更迭,社會意識形態發生了變化,統治者開始意識到人殉制度的不妥之處,便有了後來的人俑陪葬。時代的變遷總是伴隨著新生與消亡。春秋戰國之際的社會變革促使葬俗發生了變化,漸漸開始出現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來代替人殉。「俑」的本意就是人殉,當人殉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之後,「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專有名詞。
  • 人殉、人牲:孔子之前的社會道德誤區及陋習之二
    人牲一般有俘虜、仇敵、奴隸、奴僕和平民等,其方式有燒死、淹死、烹死、斬首、剜心、肢解等,以及割喉瀝血,用來塗抹旗鼓、拋灑土地等。由此可見,人殉、人牲陋習是多麼的殘忍和不仁道。考古發現的人牲圖片大周王朝在周公旦的倡導下,廢除了人殉、人牲制度,但是,在一些邊遠及少數民族地區比如秦國、東夷邾莒等小國,甚至晉國的部分士大夫也依然頑固地施行人殉、人牲。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時期就鎮守西戎,其後裔飛廉之子惡來就是殷紂王的將領。
  • 人殉、人牲:孔子之前的社會道德誤區及陋習之二
    周公旦的倡導下,廢除了人殉、人牲制度,但是,在一些邊遠及少數民族地區比如秦國、東夷邾莒等小國,甚至晉國的部分士大夫也依然頑固地施行人殉、人牲。秦國的良臣子車氏的三個兒子奄息、仲行、針虎,也在殉葬之數,秦國人為此很不滿,為三子作了詩歌《黃鳥》表示哀悼。秦景公在公元前537年死去,近年考古發掘出20具人牲和166具殉葬者。
  • 人殉人牲:二里頭文化的奴隸主貴族墓,供祭其祖先或神靈
    大家好,我是石林芳,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人殉人牲。人殉人牲,在青銅器時代是比較常見的。尤其是商代後期發展極盛。所謂人殉,是奴隸主階級具有特權人物死後為其從死殉葬的人。人牲,是奴隸主階級把人像牛、羊、狗一樣當祭品,殺之以供祭其祖先或神靈。
  • 反奢靡之風以興清廉之風——訪西安政治學院院長張本正教授
    原標題:反奢靡之風以興清廉之風 張本正 ●奢靡之風盛行,會腐蝕人的靈魂,衰退人的意志,助長炫耀攀比之風,進而滋長拜金主義、浮躁情緒,危害社會風氣 ●追求奢靡,不僅是一種腐朽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種落後的思想意識
  • 清朝妙齡少婦被風吹走九十裡,平安無事,丈夫卻要休她,為何?
    風這個東西,也好,也不好。好處在於,清風拂面送清涼,吹面不寒楊柳風。不好處在於,風颳得太大,比如颱風,龍捲風,沙塵暴,那破壞力就大了。風力達到一定程度,能把大活人給刮到天上去。這一點,國外的龍捲風有許多刮人上天然後龍捲風忽然消失把人從高高高的地方直接自由落體,確實後果可怕。
  • 解碼文化基因,再興越地講學之風——平陽書院揭牌暨首期無塵講壇...
    解碼文化基因,再興越地講學之風——平陽書院揭牌暨首期無塵講壇活動側記   安持青簡、漫讀雲溪;焚香藍雪、靜心無塵。10月25日上午,平陽書院揭牌儀式暨首期「無塵講壇」活動在平水鎮平陽寺舉行,來自社會各界的專家學者相聚平水,聽天籟之音、品文化經典。  平水鎮是古越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底蘊豐厚,文化璀璨。
  • 清朝滿族人為何都剃頭留辮子?
    相信留過長頭髮的人都知道,長頭髮打理起來是非常麻煩的,再加上缺乏古人洗髮露以及護髮素的滋潤,因此很多人的頭髮是又黃又枯的,但是即便如此,古人也不會輕易的去剪頭髮,甚至於動頭髮的人還會遭受非議。 那麼,清朝滿族人為何都剃頭留辮子?
  • 臨淄齊國故城殉馬奇蹟天下無
    經多方面考證,認為這些殉馬多數為6~7歲的壯年馬,屬蒙古馬種,被人為處死或以特殊方法將馬置於昏迷狀態後,按照一定葬式排列於殉馬坑中。殉馬分為兩行,馬頭向外,昂首側臥,四足蜷曲,呈臨戰前的姿態,好象戰鼓擂鳴時還會四蹄騰空,馳騁疆場。全部殉馬約600餘匹以上,數量之多、規模之大,舉世無雙。如果按一車四馬計算,600餘匹戰馬可裝備150多輛戰車,相當於一個小諸侯國的軍力。
  • 商朝初年,商湯祈雨不用人殉與人祭,自己親自做人牲
    而當時的祭祀活動大多都是非常血腥的,除了要用大量的牛、羊、豬作祭品外,人殉和人祭現象也十分的普遍。人殉,就是像陪臣、妻妾、侍衛和親信等為伺候已死的社會或家族中一些特權人物而被殺的人,都被稱為人殉,也有一些人殉是用來作僕役的奴隸。在商朝的君主、貴族等奴隸主的墓葬中,我們通常可以找到陪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