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華夏遠古時代,由於科學技術不發達,人類往往對於一些無法解釋的事情作出膜拜,或者對於天象異常,也經常的做出祭天祀地活動,以此來緩解旱災或洪災等現象。
當社會發展到商朝的時候,祭祀已經成為國家的頭等大事,甚至比軍事更為重要。而當時的祭祀活動大多都是非常血腥的,除了要用大量的牛、羊、豬作祭品外,人殉和人祭現象也十分的普遍。
人殉,就是像陪臣、妻妾、侍衛和親信等為伺候已死的社會或家族中一些特權人物而被殺的人,都被稱為人殉,也有一些人殉是
用來作
僕役的奴隸。在商朝的君主、貴族等奴隸主的墓葬中,我們通常可以找到陪葬者。
人祭,指的就是人像牲畜一樣作為祭品被獻給天地、先祖、山川、神靈的這種祭祀方式,這些被祭祀的人則稱為人牲。
早在史前時代,人祭就已經產生了,而發展至商朝,人們對人祭早已習以為常了。人祭常常出現在商朝君主和貴族奴隸主祭奠先祖、祈求神靈、修建宮室以及祈天問雨的祭祀活動中。
在甲骨卜辭中,我們也能發現有很多的記錄是寫殺掉人來祭祀的,其中所記殺人最多的一次達到了三百人。根據卜辭計算,有超過一萬四千多人成為商王祭祀的人牲,其中,所用人牲最多的是商王武丁一代,達到了九千餘人。
在商朝初年,中原地區連續數年出現嚴重的旱情,水源枯竭,田地顆粒無收,百姓深受其害,商湯為了緩解旱情,決定親自祈雨。商湯集君王、祭祀、犧牲品三種角色於一身,在城外一個名叫桑林的地方作祭祀地點,在祭祀的過程中,商湯說不僅要用牛羊作祭品,還要用人祭奠上天。
商湯本就是為民祈雨的,所以他不忍用自己的子民作祭品,因此他剪掉自己的頭髮和指甲,沐浴淨身後,並讓人將用來祭祀的柴火圍住自己,並告訴隨從說,假如到午時三刻,仍未降雨,就把柴火燃燒起來,商湯甘願用自己的生命來為民祈雨。
快到午時三刻的時候,天空中大風驟起,電閃雷鳴後,一場大雨及時從天而降,將河道、渠道都填滿了。雨過天晴後,人們都向商湯施以最隆重的禮節,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湯禱桑林」。
在那個充滿了人牲的年代,商湯那種愛惜人民、甚至為民捨身的精神,足以感天動地。從此,商湯的聖人之德更為天下人所知。
史家之韻——借中華文化之源遠流長,品五千年文明史之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