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人寒風踩街 天母水道祭熱鬧祈雨

2020-12-23 華夏經緯網

水道祭由大型「水道頭」前導的隊伍浩浩蕩蕩塞滿整個中山北路六段。記者蘇健忠/攝影

   2011天母水道祭昨天上午在天母舉行,三玉小學的小朋友在臉上「彩繪」參加遊行,在隊伍中十分搶眼。

   第九屆天母水道祭昨天上午登場,為了配合322水資源日的主題,上百位民眾打扮成水精靈的模樣參加踩街。天母東路三玉宮前滿是人潮,許多學生更手持一長串的祈雨布娃娃,祈求老天爺可多下點雨,相當熱鬧。

   儘管昨天天氣寒冷,卻澆不息踩街民眾的熱情,800多位學生、家長與社區民眾集結在天母三玉宮,高舉學生親手做的「祈雨小童」過香爐,希望祈求風調雨順。

   隨後更護送著用防水塑料布製成的金黃色超大水龍頭,和踩街民眾一塊登場三角埔水力發電所,象徵「水道頭」水源不斷。

   來自士東、天母、三玉、雨農、芝山等12所初中小及北體、社區團體等,個個花盡心思運用各種環保材料變裝。遊行隊伍中可見到鼓陣、兔子玩偶等扮相,還有學生將臉彩繪成藍色水精靈,相當搶眼。

   除踩街遊行外,現場也有擺攤活動,20個攤位全和水資源宣導有關,學生們還繪製一系列的祈福卡和海報,希望加深民眾珍惜水資源的觀念。

   草山生態文史聯盟表示,周六上午9時,還有「愛水古蹟親山行」水管路步道導覽活動,將由蘭雅初中老師邱明成帶領學生們,專門負責向民眾解說水管路的歷史意義、環境保護。

 

【聯合報】

 

責任編輯:黃楊

相關焦點

  • 臺灣短訊:「天母水道祭」活動千人祈雨遊街
    中新社香港三月二十日電 題:臺灣短訊  臺北舉行傳統「天母水道祭」活動千人祈雨遊街  昨天一早,臺北三玉宮熱鬧無比,聚集來自天母國中、明德國小、天母國小等天母地區十一所中小學及社區團體等上千人,大夥先製作祈雨布娃娃,在簡單隆重的祈雨儀式後,浩浩蕩蕩沿著中山北路出發。
  • 商朝初年,商湯祈雨不用人殉與人祭,自己親自做人牲
    而當時的祭祀活動大多都是非常血腥的,除了要用大量的牛、羊、豬作祭品外,人殉和人祭現象也十分的普遍。人殉,就是像陪臣、妻妾、侍衛和親信等為伺候已死的社會或家族中一些特權人物而被殺的人,都被稱為人殉,也有一些人殉是用來作僕役的奴隸。在商朝的君主、貴族等奴隸主的墓葬中,我們通常可以找到陪葬者。
  • 古人祈雨花樣多:鰻魚之形,似水如龍,談談宋代為何以鰻祈雨
    一、欲得甘露,當以祭祈之 無水則糧不生,無糧則人不存。所以以農立國,以農為本的中國古代對水有著強烈的依賴性,換句話說,古代風調雨順往往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
  • 淺談廣德祈雨文化
    皖南廣德,古稱桐汭,地處吳越之地,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祈雨文化始終貫穿在廣德地方文化的長河中。每歲春秋廣德官民都要前往「風雲雷雨山川壇」致祭。屆時知州穿朝服「會同都司各率其屬,詣南門外恭祭」。每遇天旱,官民即求雨。偶然降雨,便認作求雨「應驗」,由此求雨之風歷代相沿。一、廣德祈雨文化的初步形成。廣德祈雨文化初步形成於祠山文化。
  • 「鯖魚的故鄉」臺灣宜蘭南方澳舉辦鯖魚祭
    新華社臺北9月7日電(記者許雪毅、趙博)臺灣宜蘭縣蘇澳鎮南方澳鯖魚祭7日登場,逾600人扛著大小鯖魚造型等「陣頭」踩街,展現漁村文化魅力。當天下午,「大鯖魚護境踩街」活動在南方澳舉行,各個小學、中學、社區及民間團體組成遊行「陣頭」,包括鼓陣、大漁旗、油桶鼓、鏢釣船,以及大小鯖魚和聚光燈籠等,穿行在街道、宮廟和海港邊,歷時兩個多小時,十分熱鬧。宜蘭縣蘭陽博物館館長陳碧琳介紹,南方澳被稱為「鯖魚的故鄉」,鯖魚是主要漁產之一,漁獲量佔全臺灣80%以上。
  • 九龍廟溝祈雨趣談
    見此情況坐臥不安,食不甘味,親率下屬及相關人士到九龍廟溝設壇祈雨,跪拜有日不見降雨,談九乾心內焦急,親自撰寫祈雨祭文三篇。三篇祭文寫的心誠神專,情詞激切,心繫百姓。他在祭文中寫到:您立廟沙河,稱獨忠將軍,受魏之賜,代傳有明,褒封崇祀,遂為龍神,權司行雨,蛟螭之族,鹹聽驅使,沙邑彈丸,淺薄貧苦,禳患旱災,獨賴神爾,望能立沛甘澍,淹盡蝗蟲,解民倒懸。
  • 道教祈雨,雨從何來?
    所以,人們靠天吃飯,有需求大多都是祈求上天,如果幹旱少雨,當然是去祈雨。古時的求雨儀式,比過年時還要興師動眾。在古代,祈雨這種事都是大事,需要地方官員來組織祭拜祈雨儀式,再有甚者,是由一國之君來主持祈雨,以求潤澤子民。
  • 臺灣金門縣長率領金門縣1600多人到東山島踩街、祭祀
    3月17日,臺灣金門縣長陳福海率領金門縣25家關帝宮廟信眾以及金門縣議會議員、縣政府主管人員、各鄉鎮長、民代會主席等1600多人,
  • 下周一 看媽祖巡遊踩街
    巡遊線路:靜海寺鄭和廣場—明文化街—大觀天地MALL—建寧路—鹽大街—中山北路—繡球公園—天妃宮快報訊(通訊員 馮智勇 記者 王凡)農曆三月廿三日是媽祖的誕辰紀念日,昨日記者從下關區獲悉,今年4月25日,2011年南京媽祖廟會將在閱江樓景區開幕,一場「穿越」到明代的媽祖祭拜儀式將隆重上演,而隨後進行的媽祖巡遊踩街也是首次在南京舉行。
  • 【左海傳說】福州閩侯縣幾處祈雨傳說
    《三山志》  千百年來,關源裡及周邊民眾每年農曆正月拗九節期間,均在龍跡山下龍嶺廟前舉行隆重的民間祭天祈福、金身出巡踩街等文化活動。  馬仙奶祈雨傳說  閩侯白沙唐舉山下金鐘閣內有一座馬仙奶殿,關於馬仙奶的傳說各個地方有很多版本。相傳馬仙奶最為靈驗的就是祈雨,鴻尾鄉有一民歌:「橋頭祈雨金鐘閣,鑼鼓儷(只要)一響,豆仔施(落)滿桌。」指的是鴻尾鄉橋頭村村民到金鐘閣祈雨,祈雨隊伍鑼鼓只要一響,沿路各村接待祈雨隊伍的黃豆落滿桌。
  • 王世華/祈雨
    但從我記事起,村中祈雨抬"樓子"者都是長者。懵懂的孩子,看著年長的老者祭神祈雨,聽著抬"樓子"的老人唱著悲情的祈雨歌,心中更多的是好奇!但也隱隱思忖,青壯年咋就不抬"樓子"祈雨,讓老人抬"樓子"艱辛祈雨,於心何忍?
  • 臺中端午節5008人穿木屐踩街 創金氏世界紀錄
    原標題:臺中端午節5008人穿木屐踩街 創金氏世界紀錄   木屐踢踏踩臺中南屯老街傳統民俗活動「穿木屐贊鯪鯉」6月20日熱鬧登場,參與民眾開心展示腳下木屐。為營銷地方文化,臺中市府今年特別向英國金氏世界紀錄認證單位申請創紀錄認證,昨天(20日)市長林佳龍帶領5008人一起穿木屐踩街遊行,成功創造「最多人穿木屐聚會」金氏世界紀錄。   臺中南屯老街向有臺中第1街美名,年年端午,南屯老街都會「穿木屐躦鯪鯉、吃肉粽配麻芛」。
  • 莆田黃石鎮:文藝踩街顯古鎮風採
    黃石出遊扇舞  每年農曆三月至四月間,莆仙大地最熱鬧的地方當屬千年古鎮——荔城區黃石鎮。今年4月21日至25日,黃石鎮又迎來一年一度的民間出遊文藝踩街活動。  舞龍踩街 鬧出古鎮長街喜融融  「三月中下旬的黃石出遊文藝踩街甚至比春節時還熱鬧,莆田、仙遊、惠安、福清等地都有觀眾慕名來觀賞。」作為黃石民間出遊活動總指揮的林文讀已經連續幾天沒有休息。
  • 綿延不絕的中華祈雨文化
    雩祭分為常雩和大雩兩種,常雩是每年四月龍星開始出現時舉行的求雨儀式,而大雩只有在旱情特別嚴重時才舉行。由於常雩為例行公事,故春秋以後史書對常雩一般不再一一記載,只記載大雩。  周代將雩祭定為雩禮,作為例行的祭典。每年仲夏五月舉行,由天子主祭,稱為「大雩帝」。除常規的雩禮外,遇到天旱,還要舉行臨時性的雩禮。臨時性的雩祭只跳舞不奏樂,以示心情沉重、祈禱殷切,甚至以人作為犧牲祭神。
  • 臺北燈節舉辦踩街嘉年華遊行
    新華社臺北2月24日電(記者楊慧 章利新)2019臺北燈節24日晚閉幕,其中備受矚目的踩街嘉年華遊行在當天下午登場。儘管臺北天氣溼冷,細雨綿綿,但市民們熱情高漲,紛紛帶著雨具走上街頭,一睹踩街嘉年華盛況。
  • 南安豐州燕山黃氏家廟歡慶元宵,民俗踩街鬧新春
    延綿3公裡多的踩街隊伍,到祖廟鑽燈腳、乞花枝、搶七星燈熱鬧的民俗文化。 自500多年前開始元宵燈會以來,這場民俗狂歡活動就沒再停歇過。黃氏踩街活動起於豐州頂堡自然村——省道307線——僑中路——武榮街——南門街——終於黃氏祠堂踩街起點航拍圖整裝出發啦!
  • 福建舉辦鳳山文化旅遊節 近千臺灣信眾踩街巡遊
    福建舉辦鳳山文化旅遊節 近千臺灣信眾踩街巡遊     第四屆南安?國際鳳山文化旅遊節在福建南安盛大開幕,13日上午,臺灣廣澤尊王信眾團千人踩街活動在福建南安市區熱鬧上演。圖為踩街現場。. 郭斌 攝    第四屆南安?國際鳳山文化旅遊節在福建南安盛大開幕,13日上午,臺灣廣澤尊王信眾團千人踩街活動在福建南安市區熱鬧上演。
  • 三千兩岸信眾福建東山祭關帝
    三千兩岸信眾福建東山祭關帝 2015-06-28 19:13:3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當天,以「緣系關帝、和諧兩岸」為主題的第二十四屆海峽兩岸關帝文化旅遊節在福建東山開幕,海峽兩岸關帝信眾、廟友代表等近3000人參加,其中臺灣關帝信眾約1200人。  臺灣開元殿首次來大陸參加兩岸關帝文化節是在2005年,至今已堅持了十一年。「每一次過來祭拜關帝爺就像回家一樣,非常親切。」
  • 民俗|祈雨習俗
    祈雨不僅在我省我國,甚至廣泛存在於世界各地區各民族的歷史中。從日本的原始部落到北美印第安人,從澳洲的土著到俄羅斯的先民,都有過祈雨的記載。到了近代,一些已進入現代社會的民族中,祈雨活動仍然存在,所以絕不能把祈雨簡單的看做巫術和迷信,而他也是一種習俗和文化。
  • 蘇軾當年曾經在這裡祈雨並寫下了《常山雩泉記》
    這裡位於常山東南一帶,是當年蘇軾執密州時會獵的地方,並在此寫下了《祭常山回小獵》、《江城子·密州狩獵》等著名詩篇,描繪了當時會獵的壯觀場面。這裡現在已是一片果園。繼續往西前行不遠,就到了雩泉亭,位於常山北麓的一條深澗中。亭下有泉。原亭已毀,現為後建。只留下原來的泉,上面還封了口,上了鎖,可能是為了保護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