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祈雨花樣多:鰻魚之形,似水如龍,談談宋代為何以鰻祈雨

2020-12-14 騰訊網

一、欲得甘露,當以祭祈之

無水則糧不生,無糧則人不存。所以以農立國,以農為本的中國古代對水有著強烈的依賴性,換句話說,古代風調雨順往往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然而,囿於當時生產力落後和科學觀念的缺乏,人們對雨的依賴逐漸變為對神的崇拜與敬畏,特別是在「久旱」之時,將希望寄托在「神明」身上,自然而然就產生了祈雨的活動,經久不衰,沿襲至今。

虎力大仙祈雨

其實說到祈雨,我們大多會想到《西遊記》中孫悟空和虎力大仙的鬥法大賽,比賽祈雨的場景:大仙說:

「這一上壇只看我令牌為號,一聲令牌響風來,二聲響雲起,三聲響雷閃齊鳴,四聲響雨至,五聲響雲散雨收。」

那大仙走進去,更不謙遜,直上高臺立定。旁邊有個小道士,捧了幾張黃紙書就的符字,一口寶劍,遞與大仙。大仙執著寶劍,念聲咒語,將一道符在燭上燒了。那底下兩三個道士,拿過一個執符的象生,一道文書,亦點火焚之。那上面「乒」的一聲令牌響,只見那半空裡,悠悠的風色飄來。雖說小說寫得有些荒誕,但也從某種程度上顯示出中國古代祈雨的方式:某些特定的人,用一些神秘的法術,再與所謂「神」進行溝通、乞求降雨。

根據我們的常識,一般認為是通過祭拜龍王進行祈雨的,但通過史書記載和對祈雨史的考究可以發現龍王祈雨是從唐宋時期後開始流行的,而祈雨有許多不同的儀式,甚至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方、不同階級的人們、不同的祭拜對象、不同的祈雨儀式、不同的行為符號都有其獨特的祈雨方式,也就逐漸形成了特殊的「祈雨」文化。

二、祈雨之禮:歷代傳承,花樣繁多

據文獻史料記載,夏朝就有祈雨這種活動,從商代開始,祈雨習俗已變得十分盛行了。商代也有很多形式的祈雨方法,其中有名為「烄」的求雨儀式,它與後來代替它的「焚」這種祈雨方式相似,即是焚燒。一般會和「焚」一同進行的是「暴」,即暴曬。從殷商開始「焚暴巫尫」就存在了,周代仍流行。在《左傳》僖公二十一年載:「夏,大旱,公欲焚巫尪。」這裡所說的「巫」「尪」在史書注載裡略有不同,其中認為比較全面的注釋是杜預註:「巫旭,女巫也。主祈禱請雨者。或以為旭非巫也,瘠病之人,其面上向,俗謂天哀其病,恐雨入其鼻故為之旱,是以公欲焚之。」也就是說,古人認為女性與土地雨水有神秘聯繫,而巫可與神對話,那么女巫天旱祈雨更可成功,現在看來實在悲哀;而且古人認為天憐尪疾之人,認為雨會灌進他們的鼻孔,所以就將他們焚燒祭天,天便會下雨。自古帝王也有自焚自暴祭天求雨之事,商湯執政期間,遭大旱,決自焚求雨;春秋戰國,齊國大旱,齊景公聽晏子勸告,在田野暴曬幾日,以求降雨。

到了周代後期,焚人祭天可得雨的觀念意識開始動搖,漸漸將「焚」這種殘忍的祭祀方式淘汰,這期間最普遍的方法就是「舞」,那時人們將跳舞的祭祀方法稱作「雩」,《禮記·月令》注云:「雩,籲磋求雨之祭也。」《周禮·春官宗伯·司巫》中載:「若國大旱,則帥巫而巫雩」也就是祭祀者(一般為女巫,有時會有兒童)舞蹈,歌呼並用以達到求雨的目的。經過動亂的戰國,秦一統天下,曇花一現,一直到楚漢相爭,西漢稱霸,祈雨開始與陰陽五行相結合,認為「天道之大者為陰陽」,陽表示君、父、夫,陰表示臣、子、妻,人就得遵從君臣、父子、夫妻之義,否則就會陰陽失衡,便會遭致大旱,大水。

祈雨圖

接下來,我們說到現在我們熟知的祭龍求雨,據《祀龍祈雨考》載,「帝命祭龍制儀始於唐」、「自春秋至唐,祭祀請雨還是不祭龍的。」也就是說祭龍儀式被提出是在唐朝。雖說這樣,但古人對龍這種能騰雲致霧的神秘生物的敬畏是一直存在的。唐朝之前,人們也會經常用「土龍」祈雨。在對殷商時期的祈雨文考中,甲骨文中就有「焚巫尫」和「造土龍」的記錄,《淮南子地形訓》也記載:「土龍致雨」,高誘注:「湯遭早,作土龍以像龍,雲從龍,故致雨也。」一直到到宋朝才開始正式將「土龍」祈雨弄得越來越規範,也就有了我們熟知的祭龍祈雨。

三、以鰻為祭,祈雨頌天

在宋代造土龍祈雨的方式十分盛行,而且方法有所演化。出現以仿造龍形器物來祈雨的,也有以類龍形的動物來祈雨的,如蜥蜴、鯢、蛇、鰻等同屬爬行動物。其中經以鰻祈雨是江浙地區曾盛行的一種祈雨習俗,世間流傳沿用至今,甚至傳播到了海外。這種方式在宋代的名人志錄和地方志均有記載:《夢溪筆談·神奇》中記載:「越州應天寺有鰻井......凡鰻出遊,越中必有水旱疫癘之災,鄉人常以此侯之。」《(寶慶)四明志》記載:「鄞縣的廣利寺的井中有靈鰻,邦人禱雨必應之。」《(嘉泰)昊興志》:精舍禪寺「院中有...有鰻...俗呼為鰻菩薩。井殊靈異,水旱如禱,即見井面。」《佛祖統紀》記述:「時遇旱,向靈鰻祈雨常靈驗,邑人深信之。」等等,由此可以看出,「以鰻祈雨」是被人們所信任的,較為靈驗的,其中的「凡鰻出遊,越中必有水旱疫癘之災」表明了鰻也有預測水旱之災的能力。

蘇東坡祈雨

這裡先說說靈鰻吧,資料考察得:所謂靈鰻,是祭祀者作為龍圖騰許願放生之物,學名是波露豆齒蛇鰻,俗稱叫土龍,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土龍祈雨之物。如今依然有放生鰻魚以祈求降雨的地方習俗,他們將喝了神酒的鰻魚放流,希望鰻魚升天化龍,普降甘霖。但是放生這種方式是經千古流傳而來的,經過歲月的篩選和人們思想的轉變後留下來的習俗,但由於史料記載的細節較少,在宋代是如何具體進行祈雨儀式的我們暫無法知曉。宋理學家陳襄的《古靈集》中有少量記載:「俗雲有鰻魚,靈異古所傳。太守順民心,命駕而迎焉。樂以鐘鼓音,燻以沈檀香。」《(寶慶)四明志》記載:奉化縣「會歲大旱,鄉人合道釋巫覡,鳴饒槌鼓以迎之。俄有小鰻如線,躍立於巖壁間,遂取道而歸,未出山而雨大至,」也就是說,不管是太守還是普通民眾迎鰻魚都需以鳴鐘樂,燻檀香。

再來說說以鰻祈雨的地點,資料顯示,官方和民間的祈雨地點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按照宋代的祈雨法,民間的祈雨地點並不限於寺廟的鰻井,龍井,也可以去其他民間有靈氣的池地。官方祈雨需要依照祈雨法規定的地方進行,其中有記載的並流傳保留至今的也有很多,其中在《嘉泰會稽志》中:「鰻井在寶林山......」它現在位於紹興府城塔山(也叫寶林山)清涼寺內,名曰靈鰻井;《鹹淳臨安致》中:「靈鰻井,在鳳凰山南塔寺......」它如今改名為梵天寺;據文史記載,杭州的淨慈寺,也就是濟公出家之地,曾在北宋某年的大旱年間,在遊出金色鰻魚,後鑿井名曰圓照井,寺僧千人飲之不竭。

四、鰻魚之形,似水如龍:宋代為何以鰻祈雨

宋朝旱災極多,由此宋朝對祈雨十分重視,還特地頒發了祈雨法,以鰻祈雨也被歸入祈雨法中。我們所說的存在即合理,以鰻祈雨的出現也符合人們的認知。古人都認為,龍為呼風喚雨,騰雲駕霧的聖靈之物,但人世間無龍可尋,便找似龍之物,而鰻長形似蛇似龍,且在江浙地區鰻魚的出現常伴有甘霖跡象,這便有了以鰻祈雨之舉。

鰻魚之形,似水如龍

用鰻魚祈雨不僅僅一個理由,從漢代開始出現的陰陽五行也有作用。陰陽五行中認為黑色為水,白為金,金生水。祈雨過程中應與黑色聯繫起來,並且古人也認為烏雲、天氣變暗都是降雨的徵兆。那麼河鰻背部呈灰黑,與水相連,腹部呈白,與金相符,在陰陽五行觀念的支配下,鰻魚成為了祈雨的神聖之物。

當然,以鰻祈雨的習俗的出現不是因為某個時候某個人突發想到的東西,而是巫術思想,陰陽五行思想,民間信仰因素和宗教信仰因素等多種因素共同影響之下的產物。它的出現也給那時候的人們有重獲甘霖的信心,所以不得不說,以鰻祈雨的出現是必然也是必要的。

五、敬畏自然,祈雨得福

古人將「久旱逢甘霖」歸為四喜之一,所以不管哪種祈雨方式都表現了古人想要生存下去的強烈念想,儘管一些方法太過偏激。我們翻開史籍,天下大旱,耕地開裂,赤地千裡,顆粒無收,觸目驚心,古人認為得罪了神靈,他們對大自然滿懷敬畏,不管是皇帝還是普通民眾都誠心祭祀,各種形式進行祈雨,從夏朝開始,宋朝鼎盛,經久不衰。

龍王祈雨圖

總而言之,祈雨是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一項重要的祭祀,產生之初,呈現了一種原始的野蠻性,但也是因為當時面對天災無能為力的人們只能心驚膽戰的取悅上天;後來隨著科學水平的發展,漸漸淘汰了一些原始的殘忍的祭祀方式,開始出現更科學的祈雨方式;再後來逐漸開始用法律規定祈雨方式,更加規範了祈雨的形式,甚至一些祈雨儀式就像以鰻祈雨,流傳到海外,影響深遠。但祈雨的一步步發展,一直沒有改變是對自然的敬畏尊重。

參考文獻:

1:《商周時期女巫祈雨巫術研究》

2:《「水滸」文化與祈雨風俗》

3:《論巫術在宋代祈雨活動中的體現》

4:《宋代祈雨考》

相關焦點

  • 綿延不絕的中華祈雨文化
    中國古代先民在祈雨時所崇拜祭祀之神有天神、龍神、雨師、風神、雲神、雷神、虹神、閃電神以及關公、麻姑等神靈。  在古人的意識中,天神(又稱天帝、上帝)是世間萬物的最高主宰,雨水之事自然它也要管。殷墟卜辭中就有不少關於天神主宰雨水的記載,如:「今三月帝令多雨?」(《前》3185)「帝其令雨?帝不令雨?」(《乙》1312)等。
  • 蘇軾當年曾經在這裡祈雨並寫下了《常山雩泉記》
    常山位於山東省諸城市城南10公裡處,海拔297米,原名臥虎山,因形如臥虎而得名。宋代大文豪蘇軾主密州時,常祈雨至此,因常祈常應,稱有常德,更名為常山。這次從東北門進入景區,這裡離雩泉比較近。蘇軾執密州時常來泉邊祈雨,命名雩泉,並修泉建亭,寫下了《常山雩泉記》、《留別雩泉》等著名詩文。每逢旱季古人多來常山祈雨,蘇軾深愛此泉,每登常山,必臨此泉。祈雨祭神畢後,常站在泉邊高坡上,北望密州城,「雉堞樓觀,仿佛可數」。尤其當祈雨應驗,更是欣喜萬分。喜悅之餘,於熙寧九月寫下了《雩泉記》,以述心懷。
  • 民俗|祈雨習俗
    祈雨的理念在古人的意識中認為萬物有靈,天神(又稱天帝、上帝)是世間的最高主宰,甚至天庭的框架結構也是按照人世間的朝廷設制的。蒼天大地都是有靈性的,上蒼造物上蒼造人,就要關心民間疾苦,關心蒼生的存亡。無論下雨颳風等等自然現象都有各種神祇掌管。在古人的心目中,雨水是由天神主宰的,天神叫下雨就下雨,雨水崇拜便轉移到了對管理雨水之神的崇拜。
  • 道教祈雨,雨從何來?
    古人總結人生最得意的四件快事是:「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可見古人對莊稼久旱得雨是何等的重視。所以,人們靠天吃飯,有需求大多都是祈求上天,如果幹旱少雨,當然是去祈雨。古時的求雨儀式,比過年時還要興師動眾。在古代,祈雨這種事都是大事,需要地方官員來組織祭拜祈雨儀式,再有甚者,是由一國之君來主持祈雨,以求潤澤子民。
  • 王世華/祈雨
    黃土高原的農村幾乎每個村莊都有廟,老爺廟,財神廟,娘娘廟,但最多的是龍王廟。但從我記事起,村中祈雨抬"樓子"者都是長者。懵懂的孩子,看著年長的老者祭神祈雨,聽著抬"樓子"的老人唱著悲情的祈雨歌,心中更多的是好奇!但也隱隱思忖,青壯年咋就不抬"樓子"祈雨,讓老人抬"樓子"艱辛祈雨,於心何忍?
  • 淺談廣德祈雨文化
    皖南廣德,古稱桐汭,地處吳越之地,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祈雨文化始終貫穿在廣德地方文化的長河中。每歲春秋廣德官民都要前往「風雲雷雨山川壇」致祭。屆時知州穿朝服「會同都司各率其屬,詣南門外恭祭」。每遇天旱,官民即求雨。偶然降雨,便認作求雨「應驗」,由此求雨之風歷代相沿。一、廣德祈雨文化的初步形成。廣德祈雨文化初步形成於祠山文化。
  • 九龍廟溝祈雨趣談
    因乾隆皇帝二次派使臣到廟中祈雨,而史稱「御祭龍廟」。又因在元延佑年間,舉子楊九思在邯鄲化龍成神,怒抓不孝兒媳故事的流傳,而聲名遠播。更重要的是赫山山形峻秀,風景獨特而倍受遊客青睞。其兩山對峙,山巖險巇。自山頂以下,回梯百層,四面石壁,松柏森森,殿宇輝煌,中有水潭,常有魚蛇遊弋其中,入其境如在仙域。    在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九爺為民降雨,保護百姓風調雨順的美麗故事。
  • 【左海傳說】福州閩侯縣幾處祈雨傳說
    太平興國之後,遇水旱,有懇輒應,民立廟祀之,竹椽茅屋,蓋草創也。嘉祐四年(1059年),春不雨,知縣樊紀初禱祠下,還未五裡,甘澤傾澍。於是撤屋為堂,易茅以瓦,修廊崇宇,廟貌嚴肅。」  《三山志》還記載,北宋紹聖元年(1094年)、紹聖三年(1096年)侯官知縣洪子著到此祈雨,「是日炎烈之中,倏然變為滂沱者繼日」。
  • 臺北部持續乾旱 新竹市長登壇祈雨
    臺北部持續乾旱 新竹市長登壇祈雨 2002年03月01日 14:29:45  來源: 人民網3月1日訊 據香港中通社二十八日臺北消息﹕臺灣桃園新竹地區久旱不雨
  • 長沙陶公廟:氣象科學登場,搶了祈雨道士的風頭
    陶淡是陶侃之孫,陶烜是陶淡的侄子。相傳叔侄倆結廬瀏陽河畔的臨湘山,羽化成仙。當地百姓仰其清名盛德,立廟祀之,並將其肉身供奉於廟中神龕。陶公廟經歷朝歷代維護修繕,得以綿延至今。1994年,長沙市政府再次對陶公廟進行大修。1996年,陶公廟被列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2018有關於龍頭節的古詩詞 人們敬龍祈雨祈願老天爺保佑
    2018有關於龍頭節的古詩詞 人們敬龍祈雨祈願老天爺保佑時間:2018-03-16 12:55   來源:鳳凰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18有關於龍頭節的古詩詞 人們敬龍祈雨祈願老天爺保佑 自古我國留下來的民間傳統習俗有很多,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是我國民俗節日龍抬頭,在古代這是人們敬龍祈雨祈願老天爺保佑豐收的節日
  • 最神秘的日本5元硬幣……還能作為祈雨用?
    由於這枚引發話題的硬幣是在1965年發行,因此大家都很好奇1965年以後竟然還有地區在做這種祈雨儀式嗎? 「這該不會是『祈雨錢』吧?我還是第一次在現代貨幣上看到,我們從沒收過這種香油錢呢。」
  • 【綏德民俗】祈雨抬龍王 年輕人估計都不會有印象了
    慢慢地黃土地上的莊稼漢,把祈雨舞演義成了民俗大餐——抬龍王。抬龍王祈雨要由一位德高望眾的會長來組織領導。開始時會長領著大夥跪在龍王塑像前打卦。會長禱告道:「龍王爺爺:天高了、地火了、井枯了,五穀田苗青炸幹了,凡人請你出山祈雨救萬民!」緊接著就打卦,纏纏磨磨地祈求禱告直到求得「三日雨節」的卦象。
  • 侗臺語民族祈雨儀式的口頭敘事隱喻
    論文摘要:在壯族民間師公教祈雨儀式中經常被唱誦的壯族英雄史詩《布伯》塑造了一個多次與雷公鬥爭、為人間解除乾旱的人間英雄形象。在泰國東北部,解釋芒飛節起源的神話《青蛙神的故事》在「智鬥」的情節上與《布伯》極其相似。
  • 餘美雲:「祀仙姑馬氏,祈雨有應」——探宋遺古剎度尾岱仙寺
    自武漢疫情發生的兩個月多,在家守著老父親避疫的我,第一次出門登山,登的就是家鄉聖山村的岱仙山。康熙縣誌記載:「岱仙山,在縣西北三十裡,其下有巖,祈雨多驗。」住著約明朝時期自蘇洲一帶入閩定居的吳氏、凌氏、林氏、黃氏、範氏、盧氏、陳氏、崔氏等各姓村民的聖山村,不只是省定革命老區村。更因山上一個飛天仙妃爐的美麗傳說——令建於宋代的岱仙寺聲名鵲起。
  • 泰國農民祈雨:將多啦A夢裝木籠裡巡遊獻祭(圖)
    農民用多啦A夢祈雨  泰國北部帕府儂孟凱縣的農民受旱災影響,昨獻祭求雨。當地傳統求雨儀式採用黑貓,但為免被指虐畜,村民改用日本卡通機械貓多啦A夢作祭品。農民把多啦A夢放在木籠裡巡遊全村祈雨,並在經過每戶村屋時,讓住戶向多啦A夢灑水。(來源:明報)  再來看看地球那邊的墨西哥是怎麼求雨的:
  • 星鰻|一條鰻魚的N種風情
    從江戶時代起,每年的「土用の醜の日」,日本人就有著吃鰻魚的傳統。所謂的「土用」是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18天的時間。日本人比較常食用的鰻魚有星鰻和河鰻。而由於星鰻的料理方式多樣且價格親民,常常被當作是河鰻的廉價替代品。在小津安二郎的《秋刀魚之味》中,潦倒的中學老師就愛上了一碗星鰻湯。星鰻不同於鰻魚,星鰻回甜,沒有鰻魚的土腥味,肉質細膩緊實,口感軟糯,是海洋的饋贈。
  • 北京一展覽現錯別字 丘處機擅長的是「禳星祈雨」還是「鑲星祈雨」?
    但令人遺憾的是,在展覽的「行業祭祀」部分介紹玉器行業祭祀的祖師丘處機時,卻將邱祖深諳「禳星」誤寫成了「鑲星」……作者:陸詩年圖片來源:版面截圖「禳星祈雨」還是「鑲星祈雨」「禳」,乃祈禱「消除災殃去邪除惡」之祭位於西打磨廠街
  • 臺灣短訊:「天母水道祭」活動千人祈雨遊街
    中新社香港三月二十日電 題:臺灣短訊  臺北舉行傳統「天母水道祭」活動千人祈雨遊街  昨天一早,臺北三玉宮熱鬧無比,聚集來自天母國中、明德國小、天母國小等天母地區十一所中小學及社區團體等上千人,大夥先製作祈雨布娃娃,在簡單隆重的祈雨儀式後,浩浩蕩蕩沿著中山北路出發。
  • 商朝初年,商湯祈雨不用人殉與人祭,自己親自做人牲
    根據卜辭計算,有超過一萬四千多人成為商王祭祀的人牲,其中,所用人牲最多的是商王武丁一代,達到了九千餘人。在商朝初年,中原地區連續數年出現嚴重的旱情,水源枯竭,田地顆粒無收,百姓深受其害,商湯為了緩解旱情,決定親自祈雨。商湯集君王、祭祀、犧牲品三種角色於一身,在城外一個名叫桑林的地方作祭祀地點,在祭祀的過程中,商湯說不僅要用牛羊作祭品,還要用人祭奠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