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臨港地區人少路寬,非常適合建自行車道,而且那裡空氣好汙染少,大多數時候也適宜戶外騎行」,曹豔春委員因此建議,改善當地綠色出行環境,將臨港新城打造成上海的「自行車王國」。
在她看來,在臨港新城推廣自行車出行有其先天優勢。比如,相比上海城市中心,臨港地區主城區面積不算很大,適合騎自行車上下班和辦事;當地也已有公租自行車服務系統,方便居民或來這裡辦事旅遊的人員騎用。
自行車出行的好處不必多言,她以天藍水清的丹麥哥本哈根為例,「因為自行車出行體系完善,那裡很多居民都已經習慣騎車上班,這不僅有利於緩解城市擁堵,還有利於減少汽車尾氣的汙染」。
目前,綠色出行做得好的國外大城市都建有專用的自行車道,而且其質量標準與機動車道一致。反觀上海臨港地區,只有局部路段建有專用自行車道。即使是那些設有自行車道的地區,也只是用路磚鋪設,適宜人行走,卻不適合自行車騎行。
曹豔春以古棕路段非機動車專用道為例。據她觀察,那裡的路況不能與邊上的機動車道相比,在上面騎車比較顛簸,迫使騎車人拐到邊上的機動車道,「既降低了安全係數,也拉低了大家綠色出行的動力」。
基於此,她建議全面建設臨港地區的專用自行車道,明確標線與標識,並且規定路面質量要與機動車道標準一樣,保證騎車人的舒適度,「我們要做到全城每條街道都有暢通無阻的專用自行車道。」
此外,與歐洲城市自行車道形成體系、聯接順暢不同,臨港有些地方出現斷頭路。為此,曹豔春提議出臺「臨港地區綠色騎行規劃」,讓整個臨港主城區成為自行車道路無縫對接的貫通線路網絡。
「能不能規定臨港地區的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要發動本單位的員工減少開車。對於居住在臨港的人員,儘量要求騎自行車上下班?」為了提高大家積極性,曹豔春還提議給綠色出行者一定的政策支持或福利待遇,比如提供免費的自行車停放服務等。
硬體跟上了之後,還需要讓公眾重拾對自行車的喜愛和找回騎車的習慣。「上海能不能舉辦『自行車月』、『自行車日』活動,主場地在臨港新城」,曹豔春提議定期舉辦環滴水湖自行車賽、趣味賽(比慢騎技術)、時間賽(設定一定的時間,只要按照時間完成)等等,將臨港新城打造成上海自行車出行的綠色友好示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