廁所一直是中國城市建設的痛點。
早在十年前,山西省臨汾市就已經開始一場屬於它的「廁所革命」。臨汾市「公廁總設計師」宿青平用十年時間推動「公廁改革」,打造了一座遠近聞名的公廁之城。一定程度上,在臨汾,公廁文化如今已構建起市民的文化自信。
文/張金平
臨汾市的第88號公廁,也許是全中國「最有性格」的公廁。
這座建築坐落在臨汾市河汾路最繁華之處。它的後方是名為「五洲國際中心」的超級商場綜合體,聚集了各類中高端品牌及高端酒店,正前方是一座名為「廣奇財富中心」的高層建築。
公廁分為兩層,上層掛了四塊全國獨一無二的招牌:「公廁文化館」「市民廁所學校」「公廁品牌示範中心」「公廁文化傳播中心」。
雨中的88號公廁,放大版的獎盃立在公廁前方的綠化帶裡。圖/李偉
2018年1月8日,全國首座公廁文化館正式開館。
今天,你如果坐計程車經過臨汾市鼓樓南北大街,抬眼望去,街兩邊的風景與國內的二線城市無異,一座座高樓閃過;但如果你從車窗向外平視,卻無法不注意到一座又一座有著巨大標誌且造型奇特的公廁——仿古的,現代的,甚至還有一座像極了「憤怒的小鳥」,司機也會忍不住在一旁講解:「酷斃了!」
這樣的公廁在臨汾市區有88座,每一座都有編號,標準達到五星級,具體來說,每一座都可以與機場公廁相媲美,甚至勝出。
有的公廁模仿憤怒的小鳥外形。圖/李偉
「臨汾公廁 世界之最 公廁大師 非青平莫屬」
——————
4月11日這一天,公廁文化館由解說員侯映延值班,她出生於1995年,在重慶念的大學,學舞蹈專業,有著北方姑娘的爽朗和熱情,笑著歡迎每一位來訪者——整個上午,有3個人到訪。
展廳兩邊展板上的內容將人類廁所發展史分成了四部分:千古一夢,百年滄夢,十年追夢,金廁美夢。
展廳正中央,一面嵌入式的展櫃,裡面有滿滿一柜子的獎盃和獎狀,其中最打眼的是一座「杜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的長方體金色鏤空獎盃,這座獎盃不僅文化館裡有,在靠著88號公廁的綠化帶裡還立著一座放大版。
展櫃裡有一本書叫《大國廁夢》,作者是宿青平。「你應該買這本書!」 侯映延用不容置疑的口氣對記者說,「他是臨汾市民的大恩人,公廁建設全靠他,你應該見見他!」
臨汾公廁分布圖。圖/李偉
於是,記者花了132元,買下宿青平的著作《大國廁夢》《笑改變世界》,以及歌詞集《永遠握著的手》和同名光碟。
侯映延開了一張紙質證明,她說,幾乎每一個來公廁文化館的人都會購買這些書和光碟,賣得最多的是《大國廁夢》。
公廁文化館有一本厚厚的留言簿,它記錄了開館以來的來訪者留言。來訪者多是來自政府環衛部門的職工、學生、退休幹部及媒體人。
一個名叫「青平崇拜者」的到訪者留言:臨汾公廁,世界之最,公廁大師,非青平莫屬。「吳志愛」留言說:臨汾公廁革命給人民帶來無比福祉,是宿青平同志的心血和功勞,我們向他致敬!
熱情的公廁造訪者們的留言。圖/李偉
3月11日,一位女性來訪者將自己的玫紅色唇印留在了留言簿上,並寫道:「期待『黃金』廁所」。4月1日,陝西寶雞「公廁革命」小組在參觀完後留言:「以民為本」。4月5日,一名到訪者畫了一幅豎起大拇指的漫畫,並點讚「臨汾公廁,牛!」。
侯映延的另一項日常工作是記錄每一天到訪公廁文化館的人數,記錄到訪者的身份和職業。記錄顯示:1月6日有178人參觀公廁文化館,其中臨汾市小記者團有30名小記者和30名家長在當天上午到訪;1月8日,開館當天,有330人來參觀,這也是記者看到的記錄裡,到訪人數最多的一天。
臨汾公廁的總設計師宿青平的十年
——————
88號公廁的一層是公共廁所,與二層展廳呼應,它的內部構造與另外87座臨汾公廁相似,均由三部分組成——男廁、女廁和管理室,管理室內設有床鋪,由兩到三位環衛工24小時輪流值班。
公廁裡的公共體重秤。圖/李偉
公廁裡配置了鋼化玻璃門、自動感應衝水器、自動洗手臺,地面鋪滿帶有金色邊框的小方塊瓷磚。公廁裡還設有體重秤和全身鏡,體重秤就放在大廳入口的牆邊,一個穿白色上衣的微胖女孩,進蹲位之前稱了稱,方便完以後,又稱了稱,出門時,她不好意思地笑了。
與機場公廁最大的不同是,臨汾公廁裡沒有提供免費紙巾,如急用,需要花1元購買。
宿青平2013年在杜拜領取「杜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時的大幅照片掛在公廁的入口處,一進門就可以看到。
出生於1959年的宿青平,1982年畢業於山西大學哲學系。他在臨汾市是一位明星官員,曾擔任臨汾市堯都區委副書記、區長,臨汾市住房保障和城鄉建設管理局局長,現在是臨汾市市長助理。
指點臨汾古城雕塑的宿青平。圖/李偉
去往杜拜領獎算得上是宿青平的高光時刻。
2013年3月6日,在阿聯杜拜舉行的第九屆「杜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頒獎大會上,宿青平代表中國捧回唯一進入「全球十佳」的國際大獎。在宿青平領獎的同時,國內關於臨汾公廁的「豪華」爭議此起彼伏。
他在《大國廁夢》裡這樣寫道:「當時,我在大家面前裝得很平靜,其實內心也充滿了鬱悶。儘管我對臨汾公廁心中有數,但在出國領獎的興頭上,被澆了一盆冷水,也確實不是滋味。」
在這之後的新建公廁上,「杜拜國際最佳範例獎」這9個字被放大,紅底白字出現在外牆上。夜晚,廁所的牆體上會亮起霓虹燈,那些大字遠遠就可以看到,給人以指引和召喚。
紅底白字的「杜拜國際最佳範例獎」霓虹燈在夜晚亮起。圖/李偉
4月12日上午,記者在宿青平位於古城公園的辦公室見到了他——薑黃色外套,格紋襯衫,西裝褲,舊皮鞋,灰白色短髮,談話的過程中,他經常大聲笑起來。記者到訪時,宿青平正在看一本書,書名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
臨汾公廁是宿青平在擔任住建局局長之時的重要「作品」。他將臨汾市區的公廁建設分為三代:第一代——2008年至2010年,33座,平均每座造價50萬元;第二代——2011年至2014年,36座,平均每座造價70萬元;第三代——2015年至2017年,19座,平均每座造價80萬元。
毫不誇張地說,宿青平是臨汾市區88座公廁的「總設計師」,這裡的每一座公廁都是他參與設計並拍板的。
外形各異的公廁。圖/李偉
宿青平在《大國廁夢》裡解釋了自己排除萬難決心建公廁的原因——為了人民的尊嚴。
他講了一個故事:上世紀80年代,一位農村婦女從鄉下進臨汾城,換了一套最珍惜的乾淨衣服,走在大街上,想上廁所,卻發現無處可去,憋不住結果尿在了褲子裡。返回時,婦女留下了一句話:這輩子再也不進臨汾城!
宿青平說,農村婦女這句話,是當官者的恥辱。老百姓最基礎的問題不解決,談何富強?
被如廁者圍觀的楹聯
——————
《大國廁夢》的寫作只花了宿青平一個月的時間。去杜拜領完獎回來後,他就開始動筆寫這本在日後風行一時的暢銷書。而當時動筆,其實主要是為了回應關於「豪華」的爭議。
宿青平從杜拜帶回來的獎盃。圖/李偉
在這本書中,宿青平詳細介紹了中國廁所的發展史,並論證了公廁的重要性及城市建公廁的合理性。在書的結尾,他寫了一封《致全國市長的公開信》,呼籲市長們應該抓一下城市的「尿盆子」和「便池子」,解決市民的「方便」問題,但回應者寥寥。
「我們之前放過免費紙巾,但都被老百姓順走了,市民素質達不到,就乾脆不放。」宿青平告訴記者公廁不放免費紙巾的緣由。
至於為何要將自己領獎時的大幅照片懸掛在公廁裡,宿青平哈哈一笑:「我就是要打破偏見,誰說照片不能放在公廁裡的?」
公廁門上的對聯:神仙皆知食為天,人間有誰不方便。圖/李偉
臨汾的每一座公廁,宿青平都為其寫了楹聯,第88號公廁上寫的是「想民所想謀事切記謀公,急民所急治城莫忘治廁」,而鼓樓北大街第85號公廁的楹聯是「人居之窗與世界接軌,便民之所與文明相連」。
「有來有往解不斷,若即若離總相依」「吃喝縱有千般味,拉撒方得一身輕」「七彩人生多色路,五穀生活匯一門」「進來疾如風,出去好輕鬆」「民生小事事不小,百姓方便便有方」……這些五言、七言式的楹聯,常常能引來如廁者駐足圍觀。
宿青平的遺憾:臨汾沒能像平遙一樣
——————
宿青平主動談及了他的雕塑作品:在臨汾古城公園,有一座雕塑館,專門盛放他創作的雕塑,大大小小加起來超過300件,作品涵蓋的範圍很廣,包含歷史人物、橋梁文化、廣場公園、公廁街景……
在鼓樓廣場,有一尊名叫「脊梁」、高500cm的青銅雕塑,它是一隻臥牛,但是牛的脊背卻是長城形態,蜿蜒曲折——這件作品獲得了全國優秀雕塑作品獎。
作品《脊梁》。圖/李偉
宿青平關於牛的雕塑,在街頭還可以看到《龍牛》《臥牛雄風》《九牛》以及臥牛大橋的雙頭臥牛雕塑。
在第64號公廁正門的左前方有一座名為「伴侶」的漢白玉雕塑,從正面看它像一個剛剛方便完正準備提起褲子的人,但卻被做成了馬桶造型;從背面看,是兩瓣堅實的屁股——這件雕塑的外觀造型還申請了國家專利。
宿青平的300多件雕塑作品,幾乎都能在臨汾街頭、公園、寺廟裡看到,從市中心到郊區,出現的頻率很高。
記者在展廳看到多座以女性乳房為造型的雕塑,問及緣由,宿青平解釋說,母親是值得歌頌和讚美的。
為什麼不請國內知名專業雕塑家來設計呢?「哪來的錢請啊!」宿青平答道。
宿青平和他的雕塑。圖/李偉
雕塑館的房頂是一大片由青銅鑄成的臨汾古城,它還原了古城未毀之前最完整的風貌,這也是宿青平的創意。
當天下著雨,宿青平帶領記者踏上這片屋頂,他略帶遺憾地指著整個古城說:「現在的臨汾,大家都知道的古建恐怕就只有鼓樓了。」他很惋惜,臨汾沒能像附近的平遙古城一樣,發展成一座旅遊之城。
一群身著黑色套裝的雕塑館工作人員,拿著掃把在「古城」之上清理積水,但雨總是下不完的樣子,掃完又積滿了,宿青平擺擺手,讓她們別掃了,於是,眾人停下來,拉起了家常。
宿青平的另一件重要「作品」是位於堯廟廣場西面的「華門」,這座於2004年建成開放、高50米、象徵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天下第一門」,同樣給他帶來「豪華」的爭議。
雨中華門。圖/李偉
4月12日下午,雨仍在下,從華門門口朝裡望,遊人稀少,附近的堯廟正在修繕,更是少有遊客進去,一切顯得肅穆又寂靜。
一位身著紅色唐裝、留著黑色長鬍子的算命先生在華門附近的街邊支起了攤子,音響發出巨大的聲音,一位穿格紋外套挎著紅色挎包的中年女士坐在他身旁,一臉虔誠。沿著桌子垂下來的廣告布上顯示算命先生會的技能有很多——起名、官運、尋人、陽宅、陰宅、出行、升學、前程、事業、婚姻、手相、面相,甚至還包括企業策劃。
公廁是臨汾人的自豪
——————
第55號公廁47歲的公廁環衛工吳燕紅,大概是最了解公廁是如何改變臨汾市民生活的人。
55號公廁是仿古造型,有著飛揚的屋簷和厚重的屋頂,它的門口寫著:神仙皆知食為天,人間有誰不方便。
吳燕紅是3個孩子的母親,老大已大學畢業,老二正在念大學,老么在讀高中。她來自臨汾周邊的農村,來當環衛工之前,她是只在家裡做家務的家庭婦女。
吳燕紅(右)和她的同事。圖/李偉
現在,吳燕紅每個月有1750元的工資,同時買有保險。每上兩天班休息一天,24小時輪班,夜班時,她會住在公廁的管理室。
清晨市民尚未起床時,以及深夜市民進入夢鄉時,像吳燕紅一樣的公廁環衛工會對公廁來一次大清洗,一天兩次,沒有一天落下。上級單位對他們提出的要求是:愛廁如家。
一定程度上,臨汾公廁是臨汾市民文化自信的來源之一,臨汾人說起公廁,總有一種自豪的情緒。
公廁建設是臨汾人的自豪。圖/李偉
這是深夜醉酒之人和無家可歸之人的庇護所,因為公廁裡提供免費座椅,吳燕紅常碰到有人凌晨躺在椅子上入睡;晴天時,看著成群的老人坐在公廁前的臺階上無所事事地嘮嗑,嘮嗑完,上完廁所,老人們又慢悠悠地回家。吳燕紅甚至還發現,公廁周邊小區的居民為了省水,一大早跑到樓下附近的公廁裡排隊方便。因為不提供免費廁紙,吳燕紅幾乎看不到隨地亂扔紙巾的現象。
宿青平寫的那本《永遠握著的手》歌詞集,就是寫給像吳燕紅這樣的環衛工的。這本創作於2009年的歌詞集一共收錄了他16首歌詞——《不到三更就起床》《好媽媽 別掃啦》《我的黑夜比白天多》《看咱風流不風流》《天下環衛一家人》……那張同名光碟,收錄了將這16首歌詞譜成曲的歌曲,每一首都讓人產生相似的感覺——飽含深情,發自肺腑,深情眷戀,激情熱烈,很容易將人帶入感動的情境之中。
《中國市容報》原總編輯吳居才在歌詞集的序言中寫道:「這一首首歌,是心的體驗,也是心的呼喚。」他形容這部歌集是「領導幹部為環衛工人創作歌曲的先例」,也是「全國第一部環衛歌曲集」。
在《不到三更就起床》裡,宿青平寫道:春天裡好睡眠/家家戶戶睡得香/只因要去掃大街/不到三更就起床/秋天裡天漸涼/風吹大樹落葉忙/只因街上活兒重/不到三更就起床……
《好媽媽 別掃啦》的歌詞風格則完全不同:好媽媽/別掃啦/你今年已經六十八/二十年春秋大街上過/磨完了掃帚九百把/磨完了掃帚九百把……
2018年4月13日,臨汾街頭,小學生放學了。圖/李偉
越往城市的郊區走,公廁就越少,公廁之間的距離也就越遠。離開主幹道,一些收費廁所隱藏在巷子裡,廣告牌上寫著:廁所,收費1元。
「我才不管那麼多,對我們老百姓來說,方便了,就是好事!」一位上完公廁的男性市民豎起大拇指大聲說道。
4月14日,臨汾雨過天晴,街道邊的楊樹開始抽條,葉子嫩得滴水。第88號公廁旁邊,立著放大版獎盃的地方,一位流浪漢蜷縮著躺在綠化帶邊緣睡得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