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是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地方,而以前農業科技欠發達的時候,農民只能通過自然現象和總結的規律作為農業生產的依據。
閏月就是這麼一種現象,是類似於一種「重置時間」的做法。古老的農曆記時在漫長的變化過程中,與公曆記時產生了「極不相應」的現象,往往就會將農曆記時的某一個月份「再來一次」。在亞洲地區一般兩三年就有一次閏月,是一種大家比較容易接受的調整時間計量方式。
▼ 「閏四月,吃樹葉」是什麼意思?
這是一句農村俗語,講的是一年當中有兩個四月則這一年的農作物收成會比較差,可能會出現饑荒,很多人只能以樹葉作為生存的食物。其實作為這句話本身不管它包含的內容參考價值有多大,它都會在農村地區慢慢流傳,有的地方、有的時候還是與這句話比較「吻合」的。無論是閏幾月份,往往在一年的上半年閏月,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都會大一些,而下半年農作物基本是已經生長成型、就等待採收了,農民對月閏月也就沒那麼敏感。
▼ 「閏四月,吃樹葉」有道理嗎?
這句話也許是以前的真實寫照,農曆的四月還處於春季,閏四月直接說明這一年的春季比較長。從現在看來,春季延長,那麼很有可能該年的春季氣溫比較低,甚至是倒春寒現象。春季是農作物生長發育的重要時期,低溫不利於發芽和生根,可能導致農作物壞死。所以,在農業技術落後的以前,「閏四月,吃樹葉」確實是有一定道理的,對農民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 以前的農民吃的是什麼樹葉?
生活艱苦的時候,吃樹葉、樹皮和草根都算好的了,但是現在國家富強了是不可能再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了。那麼之前「閏四月,吃樹葉」到底吃的是什麼樹葉呢?還是看季節而定的,基本就是有什麼樹葉吃什麼樹葉、什麼樹葉口感更好就吃什麼樹葉,只要是沒有毒性、採摘方便的樹葉都會被用來充飢。農曆四月正是樹木繁茂的時候,那個時候榆樹葉、槐樹葉、柳樹葉以及香椿樹葉等都是經常被採摘來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