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閏四月,吃樹葉」,說的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2020-12-20 哈嘍捨不得

「閏四月,吃樹葉」,這確實是老祖宗們留下的一句俗語,形成於傳統的農耕社會。這句俗語說的是什麼意思?其實上點年歲的人都知道,吃樹葉,是挨餓的代名詞,不用說舊社會過來的人,上世紀三年自然災害時期,農村人也都有過過吃樹葉、吃樹皮的經歷。」閏四月,吃樹葉「,意思就是說,農曆有閏四月的年份,往往是自然災害多的年份,會出現農業欠收,人民挨餓的現象。當然,吃樹葉並不是發生在閏四月這個月,一般是發生在青黃不接的時候。那麼,為什麼農曆有閏四月的年份,會年景不好呢?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閏月。閏月,是我國農曆特有的一種現象,我國的農曆以陰曆為主,以月亮繞地球旋轉一周為一個月,一年12個月,大小月算下來,一年354天;而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旋轉一周為一年,一年為365天。

這樣下來,陽曆和陰曆一年相差11天。如果這麼一直差下去,經過17年,就相差187天,相當於半年的時間,那農曆的節氣就完全顛倒了,怎麼還能指導農業生產?於是,聰明的中國人就發明了用閏月來平穩這種差異,在陰曆中置於閏月和二十四節氣,使陰曆變為農曆,用來指導農業生產。我國的農曆,以月相定日序,確定每個月的大小;以中氣定月序,確定哪年置閏月。一個回歸年有12個中氣,但卻包含12.3682個朔望月,經過幾番輪轉之後,必有一個歷月沒有中氣。《漢書·律歷表》說「朔不得中,謂之閏月」,也就是把沒有中氣的月份定為閏月,這個月的前一歷月為幾月就是閏幾月。

比如今年沒有中氣的這個月出現在農曆4月之後,那麼這個閏月就叫閏四月。閏月在一年的月序中並不固定,除農曆冬月、臘月和正月外,其他月份都可能有閏月,三年一閏,五年兩閏,19年置7閏,這樣19年後農曆和公曆又基本趕在了一起。這也就是我們在生活中,往往會發現19年後我們的農曆生日和陽曆生日又基本趕在一起的道理。那麼,既然閏月是正常現象,又有9個月份可能閏月,為什麼偏偏閏四月就會出現飢年呢?其實這是農耕種社會生產條件低下所產生的一種現象,在生產力得到很大提高的今天,已經沒有啥道理可講了。所以,這句農村俗語,基本上被人淡忘了,只是今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才又讓人們想起並提起。

2020年,是一個雙春年,正月有立春,臘月又有立春;農曆有閏月,陽曆又是閏年,農曆閏四月,陽曆2月又是29天,比常年多1天。再加上今年新春,又出現了如此嚴重的新冠肺炎,所以讓人們擔心了。農曆四月,在北方來說,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可是因為有了閏四月,春天就顯得非常漫長,並且極有可能出現倒春寒。而這一點,也已經從今年的倒春寒中得到了驗證,穀雨前還多地下了雪,前幾天還有嚴重的霜凍。在生產歷低下的時代,倒春寒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一是對冬小麥不利,二是對開花的果樹不利,三是對剛播種的糧食作物發芽不利。

在沒有科學技術防範的情況下,輕則降低產量,重則顆粒無收。今年農曆閏四月結束,陽曆已經到了6月20號,半年都過去了,而農曆剛剛結束春天,播種這麼長的時間,土地積溫不夠,作物生長緩慢,到農曆秋收,還遙遙無期。在舊社會,糧食產量低而不穩,極容易發生青黃不接的現象,老百姓說難過的日子好過的年,這一年中額外加上一個閏四月,又是一個容易發生倒春寒的四月,這青黃不接的概率自然就更大了,到時候,新糧下不來,舊糧吃完了,真的就可能吃樹葉啃樹皮了。不過,現在科學技術發達,人們對抗自然災害的能力明顯增強,對於倒春寒也早有預防,閏個四月就導致農業減產的現象基本不存在。

何況,現在糧食產量大大提高,農民家中,誰家的存糧都能吃上兩三年,哪裡還會發生吃樹葉的現象呢?真吃樹葉,那是一種嘗鮮,是當野菜吃一些可食的樹葉,比喻榆樹葉,比喻柳樹芽,這些現在成了餐桌上的一種美味。所以,現在沒有必要擔心挨餓,但是,遇到閏四月這樣的牛景,倒春寒發生的機率非常大,在農業生產中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提前做好防範,這也許正是目前」閏四月吃樹葉「這句俗語存在的價值所在。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閏四月吃樹葉」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吃的又是什麼樹葉
    在亞洲地區一般兩三年就有一次閏月,是一種大家比較容易接受的調整時間計量方式。▼ 「閏四月,吃樹葉」是什麼意思?這是一句農村俗語,講的是一年當中有兩個四月則這一年的農作物收成會比較差,可能會出現饑荒,很多人只能以樹葉作為生存的食物。
  • 農村老人說,有「閏四月,吃樹葉」的俗語,2020年是閏四月嗎?
    農村老人說,有「閏四月,吃樹葉」的俗語,2020年是閏四月嗎?閏月按照曆法規則,也就是這一年要多出一個月,變成13個月,今年2020年是閏4月,一般每隔8年或者11年會出現一次閏4月,上一次閏4月是出現在2012年,今年剛巧又趕上了。
  • 農村俗語:「閏四月,吃樹葉」啥意思?2020年閏四月要注意什麼?
    閏月按照曆法規則,也就是這一年要多出一個月,變成13個月,今年2020年是閏4月,一般每隔8年或者11年會出現一次閏4月,上一次閏4月是出現在2012年,今年剛巧又趕上了;可不知為什麼,農村老人們非常害怕閏四月,比如「閏月不種韭,種韭傷人口」等等的俗語,而最近小編要聽到了一個關於「閏四月」的俗語——「閏四月,吃樹葉」,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農村老話說「閏四月,吃樹葉」,這是什麼意思?2020年是閏四月嗎?
    摘要:農村老話說"閏四月,吃樹葉",這是什麼意思?2020年是閏四月嗎?今年確實是個閏四月,這在我們的日曆上是可以看到的,注意需要看的是陰曆的日期哦,而對於這個「閏四月,吃樹葉」的俗語我確實沒有聽說過,問了我奶奶,我奶奶也沒有聽說過,估計我們這邊的農村裡沒有流傳過這個俗語吧!那下面我就簡單和大家說說我的理解吧!
  • 「閏四月,吃樹葉」,2020年,農村俗語提醒我們注意什麼?
    「閏四月,吃樹葉」,2020年,農村俗語提醒我們注意什麼?今天是農曆的三月十六,還有半個月時間就進入農曆的四月份了。而今年和去年有所不同,就是過完農曆的四月份後,後面還有一個四月需要重過的,因此也就有了「閏四月」。
  • 俗語說「閏四月,吃樹葉」,這到底是什麼意思
    「閏四月,吃樹葉」是很古老的俗語,是古代農民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總結出來的警示俗語。這是針對氣候而來的,它直接關係到農作物的生長和農民的生活問題。「閏四月,吃樹葉」俗語的關鍵詞是「閏四月」。緊跟後面的「吃樹葉」是形容詞,是說明人們遇到「閏四月」,農業生產不好,減產,農民的生活自然也不會好,沒糧食吃,甚至到了吃樹葉的地步了。因此,弄明白「閏四月」的含義十分關鍵。「閏四月」是怎麼回事?知道了閏月是怎麼來的?就明白了「閏四月」是怎麼回事了。
  • 2020年是雙春年還閏4月,農村老人說「閏四月,吃樹葉」啥意思呢
    那麼對於說雙春年也是比較少見的,但是今年還是鼠年的雙春年,更是難得一見的年份,當然了今年除了有兩個立春的節氣,還有的就是有兩個閏四月,那麼農村有著「閏四月,吃樹葉」的俗語,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對於在農村裡,有的俗語也是有著流傳很多年的歷史了,尤其是在很早的時候,農民吃不上飯,主要是遇到災年的情況下,很多的老人都會記憶猶新,到現在家裡的父母都還會說在農村裡沒有分地的時候,大家都過得比較苦,可以說是吃不上飯的時候也是有的,其次就是吃得比較差,和現在的生活也是沒法比的,這些老人都是過了苦日子之後,在我們身邊才告訴我們不要隨便浪費糧食
  • 2020年是閏四月,古人講「閏四月,吃樹葉」,背後說的什麼道理?
    但是2020年卻是不平凡的一年,今年的主要特徵就是「雙立春」和「閏四月」。「雙立春」的意思就是同一個農曆年中,有兩個立春這個節氣。閏四月意思就是今年是閏年,而且在農曆方面講有兩個四月。在老百姓的心中有好事成雙一說,但是閏四月卻不是一個好的預兆,因為老話說「閏四月,吃樹葉」。
  • 「閏四月 吃樹葉」啥意思?2020年閏四月要注意什麼?
    「閏四月,吃樹葉」,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2020年閏四月要注意什麼呢?     閏月按照曆法規則,也就是這一年要多出一個月,變成13個月。今年2020年是閏4月,一般每隔8年或者11年會出現一次閏4月。上一次閏4月是出現在2012年,今年剛巧又趕上了。但為什麼農村老人們非常害怕閏四月,比如「閏月不種韭,種韭傷人口」等等的俗語,而最近又聽到了一個俗語——「閏四月,吃樹葉」,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2020年閏四月要注意什麼呢?
  • 農村俗語「閏四月,吃樹葉」,特殊的2020年,難道暗示我們什麼?
    今年2020年的陰曆就有兩個四月,叫閏四月,一般每隔8年或者11年會出現一次閏4月,上一次閏4月是出現在2012年,今年剛巧又趕上了。很多人看到這裡會問,閏年時候多出來的閏月是隨機的嗎?其實並不是,因為19年是一個周期,古人將19年中共235個素望月稱為閏周,致閏的方法在兩冬之間,把沒有「中氣」的月份稱為閏月,這個月的明細就是前一個月前面加一個閏字,2020年因為「五月」沒有中氣,所以便不是五月,而是閏四月了。閏月其實本身無所謂好壞,只不過可能每次趕在閏四月的時候,莊稼收成都不是很好,所以在農村有了這樣一句老話,叫「閏四月,吃樹葉」。
  • 農村俗語「閏四月,兩頭春,老農民,賣兒孫」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閏四月,兩頭春,老農民,賣兒孫」,是什麼意思呢?今天是5月16日,農曆的四月二十四,本來以為很快就要到五月初五端午節了。後來才想起來,今年是閏四月,過完這個四月,下個月就到閏四月了。古代關於閏四月,民間有很多說法,大體都是在說閏四月的年景不太好,要給年紀大的父母買閏月鞋,要在房門口,家裡的車上系紅布來保平安。其實對於這些俗語我們要辯證的看,沒有必要全部相信。
  • 「閏四月,吃樹葉。」2020年閏4月對農民有什麼提示?
    農村有一句俗語:「閏4月,吃樹葉。」2020年正好是閏農曆的四月,這句俗語預示著今年應該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一年。從進入了2020年,的確全世界迎來了人類罕見的一些大的自然災害。特別是這次冠狀病毒疫情,使得全球目前已經確診人數超過了150萬人,這個數據是非常龐大的。
  • 2020年農村俗語「閏四月,吃樹葉」提醒我們注意啥?農業種植管理
    小時候常聽到上一輩的人(父母輩、爺爺奶奶輩)說閏月閏年閏日啥的,閏月就是一年中有兩個一樣的的月份(農曆),而這個閏月並不是年年都有,幾年才遇上一次,而且不是在固定的某個月的,若是小夥伴們農村家裡掛有日曆本,經常翻看的話就會看到有閏年、閏月、閏日的記錄,也就是說其實閏是曆法上的一種情況
  • 農村俗語「七年難逢九月閏,百年難遇初一春」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和年份、日期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七年難逢九年閏,百年難逢初一春」,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話還有道理嗎?
  • 2020雙春年遇上閏四月!俗語「閏四月,兆荒年」,迷信還是科學?
    農村裡的老人們常說「閏四月,兆荒年」!到底咋回事?閏四月真的會鬧饑荒嗎?農村裡的很多俗語都是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經驗,絕不是空穴來風。閏四月,意味著兩個四月,春天延長了,而春天最容易出現倒春寒。四月正是春暖花開的時候,一旦出現了降溫,容易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嚴重的將導致減產。
  • 2020年閏4月,農村老人說閏4月是荒年有道理嗎?閏4月有啥禁忌呢
    今天是5月25日,再過幾天這個5月就算過晚了,從目前的農曆來看,已經跨入了第二個四月,這個也是咱們說的閏四月,相比往年來說,今年可以說是一個特別的年份一場大疫情讓我們都在家足不出戶好幾個月,並且今年又是38年一遇的閏四月。
  • 老人常說「閏四月,吃樹葉」,2020年是災年嗎?有啥禁忌要注意?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今年,是個很特別的年份。不光是個雙春年,還是個「閏四月」的年份。那首先,我們先來說一個為什麼會有閏月的出現。更確切地說,二十四節氣分為十二節令和十二中氣。農曆每月會有兩氣,在月初的為節令,在月中以後的叫做中氣。如果出現一個月是「無氣」的情況,那麼這個月就是閏月。看今年的四月,整個月有立夏和小滿這兩個節令,沒有中氣,所以四月就是閏月。
  • 農村俗語:「百年難遇寡,鼠年逢雙春」,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很多農村俗語都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中總結出來的,只不過社會不同了,有些俗語也只適用於以前,放到現在雖然過時了,但也能從中看出以前人的生活狀態。比如有這麼一句俗語叫做:「百年難遇寡,鼠年逢雙春」,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農村有習俗,閏四月要送父母什麼東西,父母會健康長壽?
    2020年是「雙春年」又「閏四月」,講究特別多,正常年份來說閏月沒有什麼特別的講究,比如說閏五月、閏六月的,就正常閏好了,然而閏4月卻是有講究的,可能是因為「四」的諧音不太好聽,為了討個好彩頭,一些地區有閏四月子女要給父母送東西的習俗,我們膠東這裡沒有這種說法,但是在山東別的地方還真有
  • 俗語: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
    俗語: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我們是古達的農耕社會,雖然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但是我們勞動人民,通過自身的經驗總結,總結出了很多具有指導意義的農村俗語,指導著生產發展。今天阿寧給大家介紹的俗語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這句農村俗語就是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這句話完整的應該是:「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三七初一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當然這裡的月份,三月和四月都是指的是農曆的三四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