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臺灣漁村的閩臺緣!臺灣這個村莊長這樣,和平潭太像了吧!

2021-02-17 中國平潭

►本文約1980,閱讀全文約需5分鐘

原標題:探尋臺灣漁村的閩臺緣

福建與臺灣一水之隔,

兩地漁村無論是自然風光、民俗信仰,

還是生產作業方式、轉型發展之路,

都有相似之處。

今天,

小編就帶你走進臺灣北部與南部的漁村,

探尋閩臺漁村割不斷的淵源。

在島內,媽祖信仰是臺灣最普遍的民間信仰之一。目前,臺灣共有媽祖廟510座,尤其是在海上活動頻繁的漁村,常常可以看到媽祖廟。

嘉義縣布袋鎮的好美裡早期被稱作「魍港」,是一個古老的漁村。漁村內有一座媽祖廟叫「太聖宮」,是好美裡的信仰中心。經臺當局有關部門鑑定,太聖宮的媽祖神像是明朝末期所制,至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

不同於清代媽祖的平頂九旒冠,太聖宮裡的媽祖像頭戴高頂冠冕,坐姿雙手呈上朝式,這在開基神像中,相當罕見。「直到清代康熙年間,媽祖才被朝廷加封為天后。從神像外表看,這尊媽祖手上持笏,是天妃的規制。」臺灣時際創意傳媒副總經理洪肇君曾在嘉義縣跑地方新聞,他說,種種證據證明魍港媽祖應是臺灣現存僅見的明朝樣式的媽祖神像。

媽祖信仰來自莆田湄洲島。「早在宋朝時期,好美裡的漁民就與福建漁民有往來,媽祖信仰或許就這樣漂洋過海而來。」太聖宮前主委秦榮福表示,好美裡有1200多位村民,每年農曆三月都會舉辦祭拜儀式,祈求媽祖賜平安。

東北角位於臺灣東北隅,海岸線全長約66公裡,千巖競秀、萬壑爭流,是島內最美的一條「藍色公路」。在這條公路上,有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卯澳漁村一直保持著傳統的漁村風貌,尤其是當地由石頭建築而成的石頭厝,讓人不禁想起了對岸的平潭。

卯澳漁村古老的石頭厝

 「這裡確實跟平潭漁村很像,不僅都有遼闊的海域,石頭搭建的房屋,而且還有小舢板船,不少漁民至今保持著傳統捕撈的作業方式。不過,隨著漁業資源的匱乏,兩岸漁村都面臨如何轉型升級的問題。」三年前,臺北海洋科技大學海峽休閒觀光系教授莊慶達來到卯澳漁村,對村莊的發展進行了重新規劃。

按照莊慶達的規劃,卯澳漁村重點從生產、生活、生態、生命四個方面轉型。

生產是指,讓村民們在傳統捕撈之外,發展養殖業、水產品加工業,讓魚獲資源恢復生息;

生活是指,讓漁村更加整潔舒適,成為宜居型的居所;

生態是指,注重漁村生態環境保護,並開展生態導覽解說,讓更多人了解卯澳漁村;

生命是指,讓卯澳漁村成為孩子了解海洋知識的基地,吸引更多家庭來卯澳遊覽。

「其實,這些舉措說到底,就是希望卯澳漁村在傳統捕撈、養殖之外,增加休閒觀光的增收渠道。」莊慶達曾應邀走訪了平潭許多漁村,並協助平潭綜合實驗區制定發展規劃。他認為,兩岸漁村都處在轉型路上,未來多元發展的同時,應繼續保持漁村的原味,比如用廢棄的漁網、漂流木等裝飾漁村,增加漁村的歷史與文化內涵。

漁村轉型最大的優勢是帶來了人潮,而人潮又帶來了錢潮,遊客在漁村用餐、購物、住宿,為村民帶來一筆不小的收入。然而,從傳統捕撈到休閒觀光,如何既保持漁村原味,又融入現代元素,吸引更多遊客?

好美裡走出了一條「3D彩繪村」的道路。好美裡裡長秦銘發表示,他們找來知名藝術家,沿著村落繪製融入好美裡濱海風情的3D畫作,讓好美裡成為了遊客的「打卡勝地」。

好美裡的3D彩繪,吸引遊客互動。

如今,走在好美裡,你不時可以看見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海洋生物,有虎鯨、大白鯊、海豚、大王烏賊等,還有充滿童真趣味的童話彩繪。每逢周末,許多家長會帶著小朋友來這裡欣賞一面面彩繪牆,並與美麗的藝術作品互動,有人把腳伸進「大白鯊」的嘴裡,有人和「海豚」親吻,然後用相機留下一幅幅有趣的畫面。

好美裡的3D彩繪吸引家長帶著孩子來拍照留念。

與好美裡一樣,卯澳漁村也想到了用彩繪來裝扮村莊。走進卯澳漁村,你會被一條海堤彩繪長廊所吸引,海膽、石花菜、鬼頭刀魚等漁村特產,都可以從畫作中知曉。

卯澳漁村的海堤彩繪長廊,講述漁村的故事。

「我們請藝術家以卯澳漁村傳統漁業活動為主題,用歐式插畫風格呈現卯澳特色,這條海堤已成為漁村的景點之一。」卯澳漁村裡長吳文益說。

運用彩繪來講述漁村故事,讓漁村多了文藝氣息,卻也加大了差異化經營的困難。「目前,全臺有上百個彩繪村,彩繪看多了,遊客也會膩。」洪肇君認為,今後漁村如何凸顯自己的特色,開展差異化經營,將會是轉型發展的關鍵點。

「我曾經去過平潭,那裡不僅硬體設施完善,軟體配套也越來越好,還引進了不少臺灣規劃師、設計師打造當地漁村,平潭發展的速度實在是太快了。」吳文益希望,今後兩岸漁村能多來往、多交流,互相學習借鑑轉型經驗。

平潭北港石頭厝

三年前,秦銘發曾參加過海峽論壇的「兩岸同名(同宗)村」活動。他說,福建與臺灣漁村淵源深厚、相似度高,希望兩岸民間多舉辦漁村交流活動,在對岸能找到共同合作發展的「姐妹村」,一起促進捕撈業、養殖業、觀光業的蓬勃發展,造福兩岸漁民。

來源:福建日報APP-新福建

文圖:吳    洪

責編:林錦文

相關焦點

  • 探尋臺灣漁村的閩臺緣
    東南網3月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吳洪)福建與臺灣一水之隔,兩地漁村無論是自然風光、民俗信俗,還是生產作業方式、轉型發展之路,都有許多相似之處。近日,記者走訪了臺灣北部與南部的漁村,探尋閩臺漁村割不斷的淵源。
  • 平潭北港村:一個傳統村莊的華麗蛻變,從臺灣青年進村開始
    兩年多前,平潭流水鎮北港村還是個默默無聞的小漁村,現在年遊客接待量卻突破50萬人次,南腔北調縈繞整個村莊,村裡外出打工的年輕人陸續返鄉創業,村裡還成立了平潭北港旅遊管理服務有限公司……村民說,這些改變從幾個臺灣青年進村開始老村新生黛青色的花崗巖牆體,屋頂用紅色和灰色瓦片覆蓋
  • 臺灣青年在平潭漁村實驗 開民宿打造文創村
    ­   福州9月2日電青石堆砌的牆身,碉堡式的外形,屋頂層層疊疊的瓦片……走進位於福建平潭東北隅的北港村,一座座別具風情的石頭屋錯落有致,與蜿蜒的梯田、無垠的大海相映成趣,構成一幅濃淡相宜的山水畫。­  北港村是一個傳統的小漁村,背靠君山,面朝大海。全村400多戶農戶,絕大多數青壯年外出打工,留下來的稍微年長些的村民,則靠出海捕魚為生。
  • 臺灣創業青年平潭北港村「築夢」
    兩年多前,她踏上了平潭,並對北港村一見鍾情,最終選擇留在這裡創業,做文創產品設計和開發,她和團隊一起打造的集娛樂休閒、文創、民宿等為一體的基地將在6月1日開業。幾年前,平潭流水鎮北港村還是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這幾年,聚集了不少來自臺灣的創業青年,他們看好這裡的自然環境和人文建築,借鑑臺灣經驗開發民宿,如今遊客絡繹不絕,還成了《爸爸去哪兒5》拍攝取景地,讓北港名聲大噪,現在當地成立了平潭北港旅遊管理服務有限公司
  • 北港的石頭會唱歌 臺灣青年林智遠平潭創業小記
    他向記者詳細描述一把生鏽門鎖,他從未見過這樣原始之物,「我有過懷疑,這裡有前景嗎?我為什麼要到平潭來?」  「80後」臺灣嘉義青年林智遠也曾一度生疑。林智遠設計的文創作品受邀在「海峽號」、「麗娜輪」上展銷,銷售之火爆,令他對僅3小時船程之外的「平潭」心生好奇。  2015年,林智遠和妹妹林宜臻跨海而來。
  • 臺灣民宿老闆:我的夢想在平潭實現了!
    北港文創村(以下簡稱「北港村」)位於平潭東北部,背靠君山風景名勝區插雲峰,面朝大海,擁有原生態山、石、田、海自然風光資源。這裡將原始海島漁村融入了臺灣文化,並引進兩岸文藝青年及名人、名家來此投辦工作室,打造兩岸共同家園文化創意聚落區。
  • 福建平潭島,擁有絕美的海灘風景和特色建築,石頭房子真的暖和?
    說到中國島嶼,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福建平潭。福建平潭與臺灣島隔海相望,臺灣人都知道這個島。但由於發展時間不長,平潭這個名字聽起來對大陸人來說很陌生。福建平潭有「千島礁縣」之稱,大小島嶼共126個。其中最重要的島嶼是海壇島,又名平潭島。
  •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去年接待臺灣遊客近十萬人次
    原標題: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去年接待臺灣遊客近十萬人次  新華網福州1月12日電(記者胡善安)記者從福建省委宣傳部獲悉,2014年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累計接待臺灣遊客9.8萬人次,同比增長17.19%。   2014年這個博物館承辦7場兩岸同宗同名村對接聯誼活動,以及兩岸雙忠文化交流、2014年福建之旅文化尋根夏令營等一系列兩岸文化交流活動。   去年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不定期舉辦《指掌春秋——閩臺木偶藝術展》等臨時展覽23場次,並與福建省內10餘所高校合作共建,推動「情系閩臺緣——流動的博物館」進校園、社區,開展相關涉臺活動103場次。
  • 平潭北港村:從小漁村到旅遊新名片
    「從入駐的第一天開始,我們就希望將在地文化與臺灣文創相結合,讓這裡成為最具嵐臺特色的藝術村落。」臺灣姑娘林宜臻目前負責打理「石頭會唱歌」民宿,她的哥哥林智遠是北港村轉型發展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來自臺灣嘉義的林智遠三年前初次來到北港村,便喜歡上了這個依山傍海、恬靜淳樸的小漁村。他向村民租下8棟石頭厝,開始經營民宿。
  • 平潭出現在這個美食節目啦!老外花式帶你探尋最正宗的漁村風味!
    英國美食家大米走進平潭,帶你探尋最正宗的漁村風味!用地瓜粉炒海鮮?用地瓜麵皮包海鮮的「包子」?來來來,跟隨大米的食譜,來這裡解鎖一下吧~▼「有一種錯覺,就是感覺到了歐洲的海港小鎮。」在福建篇裡開頭,平潭黛青色的石頭厝沿著山坡層層向上,遠處海灣停泊些許漁船的畫面在鏡頭裡緩緩展開, 第一次來平潭的大米說,「看到這裡的漁船,應該說明這裡海鮮也很好吃。」
  • 鄉村振興丨平潭北港村:從小漁村到旅遊新名片
    「從入駐的第一天開始,我們就希望將在地文化與臺灣文創相結合,讓這裡成為最具嵐臺特色的藝術村落。」臺灣姑娘林宜臻目前負責打理「石頭會唱歌」民宿,她的哥哥林智遠是北港村轉型發展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來自臺灣嘉義的林智遠三年前初次來到北港村,便喜歡上了這個依山傍海、恬靜淳樸的小漁村。他向村民租下8棟石頭厝,開始經營民宿。
  • 臺灣創業青年平潭北港村「築夢」:在這裡創作靈感不斷
    兩年多前,她踏上了平潭,並對北港村一見鍾情,最終選擇留在這裡創業,做文創產品設計和開發,她和團隊一起打造的集娛樂休閒、文創、民宿等為一體的基地將在6月1日開業。幾年前,平潭流水鎮北港村還是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這幾年,聚集了不少來自臺灣的創業青年,他們看好這裡的自然環境和人文建築,借鑑臺灣經驗開發民宿,如今遊客絡繹不絕,還成了《爸爸去哪兒5》拍攝取景地,讓北港名聲大噪,現在當地成立了平潭北港旅遊管理服務有限公司,老村重獲煥發了新機,已成為平潭旅遊的新名片。
  • 來到平潭 遇見臺灣
    面對新形勢,福建省旅遊局提出打造「清新福建」品牌,圍繞建設我國重要的自然與文化旅遊中心和國際知名旅遊目的地的總目標,進一步發揮旅遊產業在加快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和對臺交流合作中的作用,努力打造旅遊精品,完善旅遊公共服務,加強旅遊形象宣傳,構建和完善「大旅遊、大產業、大發展」格局,推動全省旅遊業科學發展跨越發展。
  • 探村福建平潭|北港漁村,這裡能讓石頭唱歌讓歲月靜好
    一個位於平潭島東北部流水鎮的古老漁村,背靠君山,面朝大海,擁有原生態的山、石、田、海資源,寧靜恬然的海島人家聚居地。這裡有著愜意的風情,村中非常多美麗的石頭厝,沿著山以及海岸線而建立的,風景非常美,正所謂背山面海,好不愜意。
  • 平潭:「旅遊 」,讓村莊更美百姓更富
    在流水鎮磹水村,首家文創工坊「起風了」已運營,遊客可以遊覽海邊石厝美景,還能感受各種「風」創意;在嵐城鄉上樓村,迎來臺灣青年團隊,古石厝煥發新生機;在流水鎮北港村,石頭在這裡「唱歌」,引來各地遊客駐足圍觀……在平潭,不少村落利用當地的自然景觀、特色民居和歷史文化資源,圍繞民宿
  • 平潭臺灣商品免稅市場是一支「潛力股」
    平潭臺灣商品免稅市場招商部主任陳洪春說,雖然城關有一輛53路公交車可以開往免稅市場,但其沿途駛經的,都是周邊的鄉鎮村莊,難以招徠實驗區以外的人群。另外,雖然福州有直達班車,但班次並不多,而且車抵達的時間,都恰好是在飯點,市場裡又沒有能吃飯的地方。但陳洪春也表示,這些問題將陸續得到解決。
  • 平潭臺灣創業園
    4日,北京市臺聯主辦的「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兩岸媒體調研團來到了平潭,這個祖國大陸距離臺灣島最近的地方。隔海守望,平潭與臺灣新竹的直線距離不超過122公裡,乘坐海峽號只需兩個半小時。    媒體團到平潭的第一站是臺灣創業園。平潭臺灣創業園已入選國家級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佔地130畝,規劃為兩岸青年創業基地、科技企業育成中心、跨境電商產業園、中小企業總部等四大功能區。
  • 火龍果的奇妙之旅:臺灣技術,平潭種植
    獨門研發火龍果在嵐成功培育兩岸馥園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複製臺灣成熟的火龍果全產業鏈發展模式2015年,林龍清來到臺灣探尋市場機會。通過朋友,他結識了來自臺灣高雄的種植戶林南君。林龍清介紹,這是由於種植用的土壤是平潭沙地的緣故,甜度會比在臺灣所產的更勝一籌。普通火龍果甜度約為9至14度,這裡的可以達到18至23度,平潭產出的火龍果塊頭更大、果肉更多、甜度更高。「目前我們銷售形式大好,不僅和冠超市續約,還和江蘇文峰集團以及大型水果超商百果園達成合作協議。」林龍清言語間難掩喜悅之情。
  • 從平潭島挖海底隧道至臺灣
    N本報記者 關永輝  本報訊從平潭島挖海底隧道到臺灣新竹,這是建造臺灣海峽隧道最經濟、可能的方案。昨日,「第五屆臺灣海峽通道工程學術研討會」在福州召開,多數專家在對比了「南、北、中」三條線路後下了這樣的結論。
  • 臺胞許桂榮:和平潭的緣分像命中注定
    許桂榮說:「我沒想到,在大陸會有這樣一個島,以打造兩岸共同家園為定位,還吸引了這麼多臺胞來這裡創業。」 2015年6月,許桂榮順利獲得中國政法大學博士學位後回臺創業。工作之餘許桂榮繼續改寫博士畢業論文。2016年1月,《兩岸視野下平潭綜合實驗區的法律制度構建問題》在臺灣正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