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約1980字,閱讀全文約需5分鐘
原標題:探尋臺灣漁村的閩臺緣
福建與臺灣一水之隔,
兩地漁村無論是自然風光、民俗信仰,
還是生產作業方式、轉型發展之路,
都有相似之處。
今天,
小編就帶你走進臺灣北部與南部的漁村,
探尋閩臺漁村割不斷的淵源。
在島內,媽祖信仰是臺灣最普遍的民間信仰之一。目前,臺灣共有媽祖廟510座,尤其是在海上活動頻繁的漁村,常常可以看到媽祖廟。
嘉義縣布袋鎮的好美裡早期被稱作「魍港」,是一個古老的漁村。漁村內有一座媽祖廟叫「太聖宮」,是好美裡的信仰中心。經臺當局有關部門鑑定,太聖宮的媽祖神像是明朝末期所制,至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
不同於清代媽祖的平頂九旒冠,太聖宮裡的媽祖像頭戴高頂冠冕,坐姿雙手呈上朝式,這在開基神像中,相當罕見。「直到清代康熙年間,媽祖才被朝廷加封為天后。從神像外表看,這尊媽祖手上持笏,是天妃的規制。」臺灣時際創意傳媒副總經理洪肇君曾在嘉義縣跑地方新聞,他說,種種證據證明魍港媽祖應是臺灣現存僅見的明朝樣式的媽祖神像。
媽祖信仰來自莆田湄洲島。「早在宋朝時期,好美裡的漁民就與福建漁民有往來,媽祖信仰或許就這樣漂洋過海而來。」太聖宮前主委秦榮福表示,好美裡有1200多位村民,每年農曆三月都會舉辦祭拜儀式,祈求媽祖賜平安。
東北角位於臺灣東北隅,海岸線全長約66公裡,千巖競秀、萬壑爭流,是島內最美的一條「藍色公路」。在這條公路上,有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卯澳漁村一直保持著傳統的漁村風貌,尤其是當地由石頭建築而成的石頭厝,讓人不禁想起了對岸的平潭。
卯澳漁村古老的石頭厝
「這裡確實跟平潭漁村很像,不僅都有遼闊的海域,石頭搭建的房屋,而且還有小舢板船,不少漁民至今保持著傳統捕撈的作業方式。不過,隨著漁業資源的匱乏,兩岸漁村都面臨如何轉型升級的問題。」三年前,臺北海洋科技大學海峽休閒觀光系教授莊慶達來到卯澳漁村,對村莊的發展進行了重新規劃。
按照莊慶達的規劃,卯澳漁村重點從生產、生活、生態、生命四個方面轉型。
生產是指,讓村民們在傳統捕撈之外,發展養殖業、水產品加工業,讓魚獲資源恢復生息;
生活是指,讓漁村更加整潔舒適,成為宜居型的居所;
生態是指,注重漁村生態環境保護,並開展生態導覽解說,讓更多人了解卯澳漁村;
生命是指,讓卯澳漁村成為孩子了解海洋知識的基地,吸引更多家庭來卯澳遊覽。
「其實,這些舉措說到底,就是希望卯澳漁村在傳統捕撈、養殖之外,增加休閒觀光的增收渠道。」莊慶達曾應邀走訪了平潭許多漁村,並協助平潭綜合實驗區制定發展規劃。他認為,兩岸漁村都處在轉型路上,未來多元發展的同時,應繼續保持漁村的原味,比如用廢棄的漁網、漂流木等裝飾漁村,增加漁村的歷史與文化內涵。
漁村轉型最大的優勢是帶來了人潮,而人潮又帶來了錢潮,遊客在漁村用餐、購物、住宿,為村民帶來一筆不小的收入。然而,從傳統捕撈到休閒觀光,如何既保持漁村原味,又融入現代元素,吸引更多遊客?
好美裡走出了一條「3D彩繪村」的道路。好美裡裡長秦銘發表示,他們找來知名藝術家,沿著村落繪製融入好美裡濱海風情的3D畫作,讓好美裡成為了遊客的「打卡勝地」。
好美裡的3D彩繪,吸引遊客互動。
如今,走在好美裡,你不時可以看見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海洋生物,有虎鯨、大白鯊、海豚、大王烏賊等,還有充滿童真趣味的童話彩繪。每逢周末,許多家長會帶著小朋友來這裡欣賞一面面彩繪牆,並與美麗的藝術作品互動,有人把腳伸進「大白鯊」的嘴裡,有人和「海豚」親吻,然後用相機留下一幅幅有趣的畫面。
好美裡的3D彩繪吸引家長帶著孩子來拍照留念。
與好美裡一樣,卯澳漁村也想到了用彩繪來裝扮村莊。走進卯澳漁村,你會被一條海堤彩繪長廊所吸引,海膽、石花菜、鬼頭刀魚等漁村特產,都可以從畫作中知曉。
卯澳漁村的海堤彩繪長廊,講述漁村的故事。
「我們請藝術家以卯澳漁村傳統漁業活動為主題,用歐式插畫風格呈現卯澳特色,這條海堤已成為漁村的景點之一。」卯澳漁村裡長吳文益說。
運用彩繪來講述漁村故事,讓漁村多了文藝氣息,卻也加大了差異化經營的困難。「目前,全臺有上百個彩繪村,彩繪看多了,遊客也會膩。」洪肇君認為,今後漁村如何凸顯自己的特色,開展差異化經營,將會是轉型發展的關鍵點。
「我曾經去過平潭,那裡不僅硬體設施完善,軟體配套也越來越好,還引進了不少臺灣規劃師、設計師打造當地漁村,平潭發展的速度實在是太快了。」吳文益希望,今後兩岸漁村能多來往、多交流,互相學習借鑑轉型經驗。
平潭北港石頭厝
三年前,秦銘發曾參加過海峽論壇的「兩岸同名(同宗)村」活動。他說,福建與臺灣漁村淵源深厚、相似度高,希望兩岸民間多舉辦漁村交流活動,在對岸能找到共同合作發展的「姐妹村」,一起促進捕撈業、養殖業、觀光業的蓬勃發展,造福兩岸漁民。
來源:福建日報APP-新福建
文圖:吳 洪
責編:林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