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李慶 通訊員陳偉彬 張毅 攝影記者鄒斌
6月5日上午,武昌區在紫陽湖公園舉行環保世紀行活動,呼籲市民行動起來,參與紫陽湖等水域生態環境治理,參會的市民代表應邀參觀紫陽公園「大湖+」建設項目。記者獲悉,該項目進展順利,預計今年年底前,紫陽公園將全新亮相,施工方介紹,新的公園將更環保、更親民。
在建中的紫陽閣
分三期建設融入大武昌古城商圈
記者在公園內看到,湖水中,水務工人正撐船清理漂浮物;岸邊,施工人員正在緊張粉刷外牆。據介紹,武昌區對紫陽湖實施水質提升、濱水景觀提升、文化景區打造、海綿城市建設、旅遊景點連通以及配套設施工程建設。
園方相關負責人介紹,紫陽公園屬於「大黃鶴樓景區」,也是武昌古城文化軸上的亮眼的綠色節點,原有軸線上有黃鶴樓、白雲閣、辛亥革命博物館、起義門、楚望臺等重要文化序列點,紫陽公園有聯繫辛亥革命博物館和起義門文化序列點的重要作用。在這條文化軸線上設置紫陽閣,既提供了俯覽公園美景的制高點,又加強了文化軸線序列的連續性。
據介紹,紫陽湖「大湖+」工程分三期建設。近期將通過全面提升紫陽公園的環境面貌和文化品質,完善各類功能、引入各種活動,激發公園的活力,增加人氣。中期主要是結合首義文化、張之洞文化、紫陽湖文化,形成大黃鶴樓景區新興名,而遠期主要是結合周邊地塊發展,融入大武昌古城商圈,從而帶動片區發展。
拆除或升級湖岸牆體透出更多湖景
紫陽湖位於武昌老城區內,湖泊周邊歷史文化積澱豐富,黃鶴樓、首義廣場、湖北劇院、辛亥革命博物館等歷史文化遺存、公共文化設施分布在湖區周圍,是武昌重要的文化旅遊和體驗地。據介紹,未來,武昌區計劃將紫陽湖片區打造成文旅休閒旅遊目的地。
去年初,紫陽公園啟動提檔升級,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景點提升、建築設計和改造,公園入口改造,聚景園改造,海綿城市設計,岸線生態改造及外圍綜合整治等。
昨日上午,記者看到,公園靠近首義路方向的一段圍牆,已經施工完畢,和原來相比,圍牆上開設了多處拱門,此外,原來擋住湖景的連廊已經移除,施工方將其改造成了開敞的觀景平臺。
施工方中交二公院介紹,通過提檔升級,拆除或升級部分靠近湖岸的牆體,透出更多湖景,對外通達開敞、內部空間通透,讓市民與湖水可以更加接近。
據介紹,這次施工,還通過生態岸線改造、水質淨化提升,讓公園更生態環保,目前,施工人員已將原來的硬質漿砌石駁岸改造成自然疊石的生態駁岸,施工人員介紹,坡度變緩的駁岸可以有效過濾雨水,有助於湖水的水質提升。
隨著駁岸的改造,優美的湖景展露出來,一條連貫生態的環湖步道應運而生:具親水觀景、慢行健身於一體,分散了主園路的人流,增加了遊園的舒適性和趣味性。
新建紫陽閣大戲臺共享空間等文化建築
湖心島是紫陽湖上的一顆「明珠」,島上將建「紫陽閣」和「大戲臺」。施工人員介紹,紫陽閣作為湖心島的制高點,有20多米高,可俯覽湖心島與全園景觀,今後這裡將舉辦大型文化展覽及科普活動;而大戲臺則是為市民提供文化娛樂場所,引導傳統文化活動落地生根,大戲臺的舞臺與觀眾席之間,特別保留一處「荷塘」,這樣更具觀賞性。
紫陽公園相關負責人介紹,園區的提檔升級,突出打造青少年遊樂、學習和成長空間的概念,建設了一處共享空間,該場所由園內原先的花鳥市場改造而來,延續了原來基本輪廓框架,整個建築長81米。為了讓立面效果更好,施工方將中間的屋面抬高,做成中間高兩邊低的三段式,打造新中式風格。
據介紹,共享空間將是武漢市面積最大、配套最齊全的的單體共享空間之一,空間內部採用靈活的移動式布置、軟性隔斷,可以滿足各種類型的活動開展,如公園大課堂、書畫藝術沙龍、展廳、少兒圖書閱覽室等。
這次改造,還將打造張之洞武昌辦學教育博物館,該館位於湖東岸水杉林中,原為破舊的將軍樓,經過加固改造後,一、二層共有450平方米的面積可供展陳,建築內部作為展陳空間,集中展示張之洞在武昌辦學的貢獻。
升級後公園每年可節約1.6萬噸水
這次提檔升級中,施工方在島上設置了地埋式的湖水淨化系統,通過抽取大湖中的水淨化,達到三類水標準,流出後的水串聯幾個生態池塘,沿著生態花溪最後回補到大湖,形成小循環,逐步改善提升紫陽湖水質。淨化後的水可直接觸摸,匯成花溪,供遊客玩耍嬉戲。同時,施工方還會將島上建築改造成為環保水生態館,這裡開放後,將為市民進行科普教育、開展互動體驗。
前期改造好公園內景
海綿城市理念也植入這次提檔升級中,施工方介紹,除紫陽閣廣場、一級瀝青園路和建築附屬鋪裝外,全園均採用透水鋪裝,佔總鋪裝面積的90%以上,透水鋪裝可引導雨水下滲,充分補充地下水,給園區植物持續供水,減少綠化養護用水量。
為有效利用水資源,施工方將公園湖心島上兩處水池改造為溼塘,設置調蓄水位,可蓄存一定量徑流雨水,後期雨水溢流至紫陽湖。溼塘可收納2500立方米雨水,用於景觀打造和園林養護。這次改造中,施工方還在公園東岸新建一個蓄水池,其主要雨水收集來源是管網和雨水溝內匯集的雨水。
據介紹,公園年用水量約為2.2萬噸,改造後設置的地下雨水蓄水池全年收集雨水為1.6萬噸,也就是說,通過園林景觀提升和海綿城市設計,公園每年可節約1.6萬噸水,節水量佔比高達72.7%。
智能設備遍布全園為遊客提供安全保障
紫陽公園自1952年建園以來經歷歷次改造,園內的各種建築風格各異,這次改造對園內經典的園林建築單體進行了全面改造提升,統一了建築風格樣式,恢復了傳統古典園林建築的特色,同時對園區內12處亭臺樓閣進行了楹聯牌匾的改造升級,增強文化屬性。
前期改造好的公園地面和道路
施工方介紹,這次改造注重通過夜景亮化打造、智慧設施的布設,讓公園更智慧。
「我們在全園布設了各種智慧系統檢測設備,主要包括AR鷹眼、通道客流統計、人口密度分析、環境監測氣象站、人像抓拍、垃圾智能分類、防衝撞柱等一大批智能設備,」施工人員介紹,這些設備將全面提供涉及人像大數據應用、客流統計、全維度環保數據監測預警、園林綠化智能灌溉、照明智能控制、公園三維立體信息展示等方方面面的「大數據、大信息」,可有效為遊客提供安全保障,同時提供科普教育資源。
公園在緊急情況,可以同時容納475個3m*3m的救災帳篷,滿足1.9萬民眾五到七天的短期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