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陽公園夏日美景。(通訊員 何美萱 攝)
8月20日,武漢市武昌區張之洞路,紫陽公園內27米高的新建建築——紫陽閣主體工程完工,即將開始內部裝飾。
紫陽公園始建於1951年,因空中俯瞰形似明眸,被譽為武昌古城的「生態之眼」。
2018年12月起,紫陽湖暨紫陽公園,作為武漢市首批「大湖+」建設項目,啟動提檔升級工程。
按照計劃,今年年底前,紫陽公園將以全新面貌迎接市民遊客。
重構山水美景,最大限度「還園於民」
目前紫陽公園尚未完成改造,為方便周邊居民休閒健身,公園管理處提前開放公園北廣場。
漫步公園,最大的感受是清爽:紫陽閣氣勢恢弘;綠地、樹木生機盎然;紫陽湖水波光粼粼,不時可見野鴨覓食;廣場上,棋友們紋枰論道,孩童們盡情嬉戲……
武昌居民劉強國今年67歲,家住相國寺社區,幾乎每天都要到紫陽公園抖空竹。
「徹底改頭換面了。」談到紫陽公園的今昔對比,劉強國感慨不已。
他說,過去紫陽公園綠化品質不高、園內設施老舊、裝飾不顯檔次。經過改造,走進公園大門就能見山、見水、見美景,自然風光的大氣和江南園林的精緻相得益彰。
在劉強國看來,如此規模和力度的提檔升級,是送給紫陽公園建園70周年最好的生日禮物。
紫陽公園「大湖+」建設項目經理張文明介紹,紫陽公園提檔升級採用的是「一池三山九景」方案:一池是指紫陽湖,三山是指湖心島、仙弈島和桃花島,九景則包括玉閣瓊島、聚景雅築、仙弈飛蘆、紫陽北韻等。
張文明說,「九景」中,霸王井、聚景園等原有景點,在改造時加以保護並修繕,延續紫陽公園的歷史風貌。紫陽閣、紫陽大戲臺等新建建築,充分挖掘公園內涵,融合景點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功能。「此外,園方還收回了曾經外租的幾處建築,打造成共享空間或新景點,最大限度『還園於民』。」
項目建設方、中交和美公司董事長周喜龍說,紫陽公園改造工程的實施,不僅改善了紫陽湖水環境,為周邊居民提供更優質的生態產品,對該公司未來在武漢、湖北深耕河湖綜合治理業務也具有重要意義。
雨水回用,每年節水1.6萬噸
海綿理念,也應用於紫陽公園改造的過程中。
「水比以前清亮多了。」武昌居民王永良家住復興路社區。他說,2000年以後,紫陽湖水質變差,水體混濁、氣味難聞。此番治理,水質改善「肉眼可見」。
此次改造,在前期截汙納管的基礎上,紫陽湖湖心島上建起一套水循環淨化系統。
「紫陽湖與外界水體沒有交換,通過打造水循環淨化系統,讓湖水在內部循環流動,實現自淨功能。」紫陽公園「大湖+」建設項目設計人員陳亮介紹。
除淨水系統外,紫陽湖的硬質駁岸幾乎都被改造成緩坡式生態駁岸,降低面源汙染對水體的影響。
不僅如此,建設方還在公園內新建一處可容納400立方米雨水的調蓄池。雨水通過管網收集到池內,淨化後可灌溉園區內的綠植。
「這項舉措,每年可為公園節約用水1.6萬噸,佔公園全年用水量的70%以上,節約經費數萬元。」武昌區城市管理執法局局長肖哲說,紫陽公園改造項目是武昌區探索「大湖+」發展思路的樣板工程,生態治理經驗有望在轄區各公園內複製推廣。
「大湖+」串聯古城文化景點
按照規劃,紫陽公園「大湖+」工程將分三期建設:近期,全面提升環境面貌和文化品質;中期,結合首義文化、張之洞文化、紫陽湖文化,打造大黃鶴樓景區新名片;遠期,融入武昌古城,帶動片區發展,讓紫陽公園成為武昌古城的一顆明珠。
武昌古城保護發展中心主任沈小玲介紹,武昌古城以蛇山為界,南部片區文化軸線上有黃鶴樓、白雲閣、辛亥革命博物館、起義門等景點。「紫陽公園南臨起義門,北接辛亥革命博物館,起到景點間的串聯作用。」
紫陽公園管理處主任唐樹文說,「今後完全有可能形成這樣一種遊覽路線,遊客們逛完黃鶴樓之後,到戶部巷品嘗美食,來紫陽公園散散步,再去參觀辛亥革命博物館或起義門。」
「紫陽公園的改造助推了武昌古城的保護與發展。」湖北省政府諮詢委員、省「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秦尊文認為,武昌區去年成立古城保護發展中心,開全市之先河,但是古城保護發展的戰略和中長期規劃怎麼完善,還有待進一步研究。紫陽公園改造過程中的有益嘗試,提供了一些靈感,比如「大湖+古城保護發展」這一課題,就值得深入研究。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源 通訊員 胡遠洋 陳琛 實習生 郭詩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