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羅河發源於赤道非洲,全長6600多公裡,從南向北蜿蜒流經埃及而注入地中海。尼羅河是埃及的生命之源,與古埃及人民的生活密切相關,古希臘史學家赫卡泰烏斯稱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古代埃及人更視尼羅河為母親河。
遠在舊石器時代,非洲北部已有居民。當時,北非氣候溫和溼潤,雨水充足,居民以漁獵和採集為生。大約在一萬年前,最後一次冰河退去,北非逐漸變為乾旱地區,於是居民便陸續遷到尼羅河兩岸。後來他們在這裡過渡到新石器時代的農耕生活,並進而創造了銅石並用文化。古埃及文明從此開始。
根據考古材料,埃及的銅石並用文化,可分為巴達裡文化、涅伽達文化I和涅伽達文化Ⅱ三個階段。這三種前後相繼的文化,通常被稱為「前王朝文明」。通過「前王朝文明」,我們大致可以描述出埃及從史前時代過渡到國家的基本情況。
巴達裡文化約始於公元前4500年。當時的居民已定居務農,兼營畜牧和漁獵。他們種植小麥、大麥、亞麻等農作物,馴養綿羊、山羊等家畜,除使用石鏟、石鋤、石刀外,在這一文化晚期還使用少量的銅刀、銅錐等工具,表明埃及已開始進入銅石並用時代。在手工業方面,居民能夠燒制一種質地良好的薄壁陶以及獨具特色的黑頂陶,同時,織布、縫衣、編籃等也有相當水平,可見社會分工亦已進行。這一時期的居民已有了靈魂觀念,他們埋葬屍體,供奉食品和用具,以供死者之用。但墓葬的規模和殉葬的物品沒有顯著差別,表明當時人們仍過著原始公社制的生活。從遺址中發現的女性小雕像來推斷,這時婦女在氏族中居於重要地位。
涅伽達文化I(亦稱阿姆拉文化)約存在於公元前3600至前3500年。這一時期除在生產技術上較巴達裡文化有發展外,一個很重要的成就是城市的出現,居住地開始建築起城堡。涅伽達附近的南城就是一個重要城堡遺址。這一時期的墓地,在規模上也有了大小之別,反映了貧富分化和墓主社會地位的高低。商業已開始發展,私有制也已出現,氏族公社處於瓦解狀態。結合城堡建築較具規模並有雉堞牆等情況看,此時已處於軍事民主制時期,靠近文明的門檻了。
公元前3500至前3100年為涅伽達文化Ⅱ(亦稱格爾塞文化)時期,這是埃及進入階級社會和文明的時代。這一時期的社會生產力有了明顯的進步,在生產技術上發明了冶金術,出現了刀、匕首、斧、錛、鑽等冶煉鑄造的銅器工具和武器。居民在尼羅河谷地挖渠築壩,改進耕作,發展農業生產,涅伽達Ⅱ的陶器上經常可看到河上行船和水渠縱橫、阡陌連綿的圖畫,說明當時人們已很重視這條母親河在交通和農業生產上的意義。此時,商業貿易不僅在國內進行,而且與巴勒斯坦、敘利亞地區也有往來。墓葬的規模和殉葬物品有了明顯的差別,有些物品還標以私有印記。在希拉康玻裡發現的、屬於公元前4000年代後期的考古文物——「蠍王權標頭」石刻,刻有頭戴象徵王權的白冠的蠍王,其身後有侍者為其執扇,還刻有從事勞動的奴隸和以田鳧為代表的平民。這幅畫面深刻地反映了當時埃及的階級關係:已有貴族與平民、奴隸主與奴隸之間的階級對立。同時,從野蠻到文明的一個顯著標誌——文字也已出現。這一切都說明,氏族制度已經走到了盡頭,代之而起的國家已經不知不覺地發展起來。
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在部落聯盟的基礎上形成了許多早期國家,稱為「斯帕特」,希臘人稱之為「諾姆」,中文譯為「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