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地區多山,除了800裡伏牛山,還有一座叫「熊耳山」的山脈,橫跨嵩縣、宜陽和洛寧三地,嵩縣開發出了「偉人仰臥」的天池山景區,宜陽縣開發了主打西遊文化的花果山,洛寧縣也有一個神靈寨景區。今年70歲的王大叔就住在宜陽縣和嵩縣交界的花山村,每天早上8點多,開始背著一小袋山貨,翻過界嶺「偷渡」到嵩縣的天池山景區,沿小路走20來分鐘,就可以到達天池景點。
「我以前沒來過,都是老伴兒過來,今年不是她沒有了,我在家閒著沒事,也過來碰碰運氣,就沒帶多少東西,賣完也不知道能不能賣100塊錢。」大叔告訴作者:雖然這兒的天池山景區屬於嵩縣,在他年輕的時候,山上的耕地卻都是花山村的村民在耕種。「嵩縣那邊的人都在山底下住,就我們住在這山頂上,招個病(看病),趕個集了,以前都是從這邊下去,去嵩縣比去宜陽還近點。」
山頂上挖出來一道能過去農用車的壕溝,溝邊豎立著界碑,這面屬於宜陽縣,另一面就是屬於嵩縣。花山村位於宜陽縣花果山鄉的山頂之上,全村人口800餘人,十幾年前開發花果山景區,熱鬧過一陣子,現在,年輕人大多都搬下了山,村裡連一個小學也沒有了。
「這原來都是我們種的地呀。現在是老了,拿30斤東西過來,走走也得歇歇,年輕著那時候,挑一百斤擔子也不覺得累。這些樹,當時都是我們種的,就包括那天池,也是我們挖挖壘壘。」
一直以為天池山的天池是一個自然形成的水塘,卻不料大叔說竟然是他們那一代人挖出來的。
「原來吧,有一個小坑,地下有泉眼,也不大,這塊地方是個泉水糊(方言:沼澤地的意思),長多深草。那時候不是國家大搞農業,興修水利,只怕幹了有一年吧,我記得挖了一丈多深,挖出來這麼大一個水庫。那時候年輕,能吃能幹,現在可不中了,像你們這年輕人,就幹不了那活。」指著「天池」,大叔告訴作者他年輕時候在這兒幹活的情況。
初冬的天池山,紅葉已經落盡,只剩下池邊的杉樹,黃中帶著一絲紅意,倒影在水中,遠處的小亭子,已經壞了一面欄杆,地板也坑坑窪窪、凹凸不平。「現在沒人管了,天池山、花果山都一樣,剛開發那幾年,參觀的人多,還有人維護,現在沒啥人來了,也就沒人管了。界嶺那兒,原來還有人收票,過來10塊錢,咱今天過來,不也沒人麼?」
找了個背風向陽的地方,大叔掏出來袋子裡的山貨:幾包煮熟的板慄,不過是野生的,個頭比較小;曬乾的連翹花,可以泡茶;野菊花;山核桃、山茱萸。大叔說賣10塊錢一包,孩子開了一個農家賓館,原本是給在家裡住的客人們準備的,最近沒什麼生意,就帶過來,看能不能賣點錢。作者數了一下,正好10包。
「叔,你是在家計劃好的吧?剛好10包。」大叔笑了笑,沒說話,解開一包,抓了一把板慄遞過來:「吃吧,一天能把這賣完,就算不白跑,賣不完回家都扔了。」給錢,大叔不要。「一路上噴哩怪美,給啥錢呢,裝起來吧。」
大叔的兒子在村裡開了一個農家賓館,花了40萬,今年前半年因疫情封山,只做了暑假兩個月生意,大叔大概算了一下,能掙2萬多塊錢。「光還貸款還得好幾年,娃子都出去打工了,就兒媳婦在家。我也沒跟他們一起住,出來不敢叫俺娃子知道,知道了光說我。我說我是出來散心的,光憑這,夠弄點啥?」
離開大叔的時候,已經是上午10點多,山下還沒有上來一個人。「夜個(方言:昨天)我等到12點,才上來仨人,也沒有買東西,一直到後晌三四點,東西才買完。咱沒有那啥二維碼,有倆年輕人想買東西,沒有帶錢,要是不還能早回去一會兒。星期天了會好點,我稍微多帶點,平時呀,就這些,能賣完就算不賴了。」
問起來中午怎麼吃飯,大叔給作者看他的袋子,塑膠袋包著的饅頭,下邊是一個保溫杯。
「上年紀人,吃不多,晌午多少墊吧點兒,晚上回家再好好吃。鎮暫(現在)不缺吃的了,人反而作業(方言:講究)了,光想吃好的,孬的不想吃。娃子打工走的時候,給的有肉、蘑菇,都在冰箱裡凍著呢,有啥吃,就是不想做……」大叔擺擺手:「你們再轉轉,我就在這兒躺一會兒,曬曬太陽,有人來了,看看賣點。後晌不忙了,去家裡坐,咱再接著拍(拍閒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