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茂新村:太空農業帶動鄉村發展

2020-12-25 瀟湘晨報

航天空間站模型。(陳朝霞 攝)

海曙區古林鎮茂新村被譽為「中國御史之鄉」,曾憑藉「一門八御史」遠近聞名。今年11月3日,中國御史文化陳列館和寧波家風館在該村開業,吸引遊客紛至沓來。如今,茂新村正別出心裁打造國際太空農業體驗中心,走上以旅興農的康莊大道。

走進國際太空農業體驗中心,田間有草莓和西瓜大棚,周邊建有一個佔地4500平方米的巨大溫室大棚,還矗立著太空梭模型,一段300米長的火車枕木軌道醒目「躺在」其間,更令人感覺與眾不同。

「這是我們正在建設的以國際太空農業為主題、互動式和體驗式相結合的田園綜合體項目,明年春節前將全新亮相。」茂新村黨總支書記林憶聶介紹。

茂新村由茂林、張馬、吳莊三個村合併而來,有738戶村民,主要以種植水稻、藺草為生。一個以農業為主要產業的村莊,為何會與「太空」元素結緣?這是茂新村因地制宜發展田園觀光農業的創新之舉。

「我們村有2200畝土地,屬於平原地區,和有山有水的鄉村不同,我們沒有得天獨厚的山水資源,於是想方設法在廣闊的田地間做文章。」林憶聶說,一次偶然機會,他被中華航天博物館推廣的太空農業文化所吸引,「太空農業是航天高科技與現代農業技術相結合的新興領域,如果將這一新興農業與茂新村的傳統農業結合,同時藉助文創思維,植入太空農業、航天文化等元素,能促進茂新村創新型農業的發展,也能通過農旅結合帶動村莊發展。」

今年1月,「中國茂新國際太空農業體驗中心」項目應運而生。「體驗中心分兩期建設,將建成集太空育種、組培,太空植物觀賞和太空航行體驗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目前,我們已投入1000多萬元,引進了長36米、寬24米、高18米的1:1航天空間站模型,可體驗太空梭入軌、點火發射、運行、回歸的模擬全過程;太空梭艙內,展示了航天員的工作檯、睡袋、洗手間等工作生活場景。」林憶聶介紹。

在現場看到,在高大的航天空間站模型旁,還露天陳列著來自美國、歐洲、中國的太空梭模型,毗鄰的4500平方米溫室大棚內,已經種下了150株從太空帶回的香蕉樹種。「太空育種不是轉基因物種,物種沒有發生本質變化,種出的蔬果個頭更大、色澤更亮,花卉也更鮮豔,還具有高產、高質、早熟的優勢。」林憶聶告知,下一步將在大棚內陸續種下太空南瓜、茄子等各種蔬果,讓遊客親身感受獨具特色的太空農業。

林憶聶透露,茂新村還將在太空農業體驗中心新建一個由6幢茅草木屋組成的木屋區域,並從中國鐵路上海局引進8節黃皮雙層退役列車,打造遊客接待和休閒活動中心。

「附近的『御史中丞第』建築,風貌保留完整、雕刻精美,是全國罕見的明代御史建築,也是市級『廉政基地』,去年吸引了3.5萬人次遊客專程來參觀。」林憶聶說,「御史中丞第」今年升級成為中國御史文化陳列館,與一路之隔的明清四合院風格建築「寧波家風館」相呼應,展現了茂新村深厚的文化底蘊。而太空農業體驗中心則展現了茂新村以創新型現代文創農業為引領,帶動鄉村發展的全新風貌。

「這些景觀共同構成了茂新村豐富的旅遊資源,不僅要吸引遊客,還要留住遊客,讓鄉村成為市民嚮往的美麗家園。」林憶聶說。

【來源:寧波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閬中以鄉村旅遊帶動鄉村基礎設施大改善 實現鄉村振興
    遊客在天林鄉五龍村騎行  閬中市立足旅遊資源稟賦,著力發展全域旅遊,以鄉村旅遊帶動鄉村基礎設施大改善、產業大融合、面貌大變化,促進群眾收入大提升、精神大提振,助力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  挖掘天宮風水、構溪溼地、老觀古鎮、木蘭湖景等鄉村旅遊資源,實現鄉村旅遊差異化發展;挖掘產業基礎較好、交通相對便利、生態環境優良的地區獨特優勢,大力開發休閒度假、農業觀光、採摘品嘗、民俗體驗等獨具鄉村氣息的旅遊產品。  該市始終把項目作為「主引擎」,以大項目推動鄉村旅遊大發展。
  • 油紙傘撐起一片天,椒花新村有自己的鄉村振興方法!
    近年來通過精準幫扶,椒花新村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油紙傘、種植、養殖等產業,帶動村民脫貧致富。4 一把油紙傘帶動了特色產業的發展發展有思路,致富有盼頭。以一帶多椒花新村通過實施「特色產業龍頭帶動、牽線搭橋鼓勵就業、重點扶持以點帶面」的產業扶貧措施,相繼發展了楊梅、蔬菜種植,中蜂、家禽養殖和油紙傘加工等特色產業。
  • 遂寧闖出一條現代農業生態文明發展之路
    針對丘區農業「小、散、弱」的問題,遂寧市創造性地提出「鎮園結合、產村相融、一體發展」的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思路,打破鄉村轄區界線,集中連片實施現代農業園區建設。 獅山新村位於紅江示範區核心區內,是蓬溪縣重點打造的新農村綜合體之一,新村按照「產村相融」的要求發展產業,發展了食用菌、蔬菜、生豬等主導產業,有效帶動農戶增收。
  • 德國「村莊更新」、荷蘭「農地整理」、韓國「新村運動」,這些鄉村發展經驗值得學習!
    在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過程中,許多國家都曾遇到過鄉村發展停滯的情況,而通過完善基礎設施、構建制度保障、發展特色產業,各國逐漸探索出獨具特色的鄉村發展道路,如日本「一村一品」、韓國「新村運動」、德國「村莊更新」、荷蘭「農地整理」等。
  • 邛崍「小組生微」新村變身「鄉村酒店」
    邛崍「小組生微」新村變身「鄉村酒店」 4月12日,從邛崍市夾關鎮周河扁新村上空300米處航拍,新村猶如一幅畫卷。     邛崍市夾關鎮周河扁新村2014年初建成,新村按照「小規模、組團式、生態化、微田園」的理念規劃,堅持不挖山、不填塘、不毀林、不改變道路渠系機理的「四不」原則,打造幸福美麗新村。
  • 發展| 鄉村振興 帶動產業發展
    隨著三農政策的推出,農村已經成為我國發展的重中之重,未來的三到五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的實施,不管是在農業領域還是在民生領域還會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措施。 2020年是繼往開來的一年,而即將到來了2021年也必將在「鄉村振興」的大規劃下,進一步的夯實基礎,厚積薄發,為全面推進農村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而在這個光榮的時代裡,人才振興和產業振興將成為兩個主旋律,未來農村也就有幾類人將大放異彩名利雙收。
  • 解鎖「鄉村振興」新思路,詳細解析韓國「新村運動」經驗!
    之後,政府又篩選出1.6萬個村莊作為「新村運動」樣板,帶動全國農民主動創造美好家園。自此,一場以「勤勉」、「自助」、「協同」為口號的「新村運動」在韓國轟轟烈烈地展開,並以燎原之勢,逐步演變為自發的運動,為「漢江奇蹟」奠定了基礎。
  • 發展休閒農業 推進鄉村振興
    發展休閒農業,有助於開發農業資源潛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改善農業農村環境,增加農民收入,是推動農村實現產業融合、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城鄉居民消費升級、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的重要選擇。休閒農業是利用農業景觀資源和農業生產條件,在農村地區因地制宜發展觀光、休閒、旅遊等產業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
  •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發展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的意見
    (一)加快發展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是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的重要渠道。發展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能夠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帶動相關配套產業發展,有效拓展農民就業增收空間,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就業,是農民收入四季不斷的重要來源。  (二)加快發展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有效途徑。
  • 農業觀光旅遊的發展有利於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帶動旅遊經濟的發展
    農業觀光旅遊的發展有利於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帶動旅遊經濟的發展,而旅遊經濟又是制約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國鄉村旅遊正處於發展的上升期,如何讓農業和旅遊更好結合是決定農業經濟的發展走向的重要因素。青海湖旅遊規劃和旅遊投資指導委員會秘書長白雲先生曾表示,他認為青海湖觀光旅遊在長遠內並不受國內外旅遊經濟的影響,在長期內將會繼續沿著傳統的觀光經濟,過程和發展的路徑發展,他對青海湖低碳經濟的發展持樂觀態度。因為長期以來,低碳是大勢所趨,當地政府正積極推進低碳發展,積極實施,通過水、電、煤、氣以及土地利用等財政支出、各級財政投入等重點行動,推動青海湖水、電、氣的經濟循環。
  • 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規劃
    近年來,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快速壯大,2019年鄉村休閒旅遊接待遊客約32億人次,營業收入達8500億元,直接帶動吸納就業人數1200萬,帶動受益農戶800多萬戶,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實現途徑和生動寫照。
  • 「達州」宣漢縣「農業創客+新階人士」助力鄉村振興
    巴鄉農業創客新村,是一個利用農業產業和鄉村+旅遊的發展優勢,採用「創客農場+醫療康養」模式,以景觀農業、親子體驗農業、文創農業為主,打造本地特色農產品、健康養生、康養民宿,美食餐飲、創業培訓孵化的鄉村農業創客示範園區。
  • 連莊鎮:發展特色農業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連莊鎮:發展特色農業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2020-12-25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旅遊開發》開發八一瑤族新村(水源宮)鄉村遊 打造廣東戶外運動基地
    發展「瑤家樂」休閒旅遊業,可促進農民就地就業,增加農民收入;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強化鄉村環境的保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各地遊客在消費的同時還帶來了新思想、新觀念,成為城市與鄉村互動的橋梁,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 發展休閒農業 助力鄉村振興
    鄉村產業振興在整個鄉村振興戰略中居於中心位置,只有產業實現了振興,才能帶動人才、文化、生態、組織全面振興。農業要強,產業必須要興旺。休閒農業具有多元集聚功能,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於一體,其以園區和空間創新帶動了農業產業的優化和延伸,有助於實現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必將成為實現新型城鎮化聯動發展的一種新模式,助力實現農業全面轉型、鄉村全面振興。提升休閒農業開發層次。
  • 射洪縣大榆鎮:鄉村振興助力幸福美麗新村建設
    同時,在合作社建立功能性服務小組,邀請企業技術指導和生產大戶加入,通過『農民夜校』、紅土先鋒『黨群通』等平臺,講解農業技術,並做好了生產技術服務。」田仕明表示,上半年全鎮選定了李家溝村和長房村2個村試點,分別實行「村民+村集體+企業」和「大戶+農戶+村集體」的利益聯結機制,實施蒲公英產業示範區(李家溝)和優質糧油基地示範區(長房村)種植,發揮示範效應,輻射帶動周邊非貧困村增收。
  • 大理:花海經濟帶動鄉村旅遊發展
    在這片花海中,「山水田園、自然和諧、休閒農業、生態環保」的發展理念得以不斷延伸,集農業觀光、休閒度假、銷售民族土特產品於一體的旅遊產業不斷帶動當地村民增收致富。 據仁裡邑村黨總支書記李必榮介紹,多年前傳統農業是村裡主要的收入來源,但是傳統農業附加價值很低,越來越滿足不了當地村民的收入需求。
  • 發展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產業,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近年來,我省緊緊圍繞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就業增收、農村美麗富饒目標,發揮全國最好的生態環境、全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全國唯一的省域國際旅遊島「三大優勢」,著力培育休閒農業發展新模式、新業態和新產品,開展全域旅遊創建,建設百個特色小鎮、千個美麗鄉村,推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融合發展,休閒農業持續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
  • 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助推鄉村振興戰略
    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推進農業與旅遊、文化、教育、康養、體育等深度融合,是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依託各地山青水秀的自然稟賦、深厚的文化與民俗底蘊、豐饒的農林水特色產品,大力發展集休閒觀光、度假康養和農俗體驗於一體的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對於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高質量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加強規劃引領,做好統籌設計。
  • 大竹朝陽鄉:發展生態農業 共謀鄉村振興
    朝陽鄉以推進鄉村振興為主線,以守護綠水青山為底線,以推動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為高線,依託自身獨特資源優勢,發展生態綠色農業產業,推動經濟持續增長。在大竹縣朝陽鄉的萬康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裡,工人們正在進行豬肉分割作業,切成條塊的豬肉在經過清洗、醃製後,最終進入燻制房進行臘製品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