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中創新綠色生態山雞養殖模式 助力村民脫貧

2020-12-14 瀟湘晨報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6月15日消息(記者 陳望)6月15日下午,「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團走進瓊中黎母山鎮。該鎮發揮瓊中山雞特色品牌資源優勢,打造新型生態循環養殖示範基地建設,積極實施農業產業營銷戰略,推動畜牧產業提檔升級,增加貧困戶的養殖收益。

當天下午,採訪團來到位於黎母山鎮幹埇村的瓊中山雞產業發展脫貧示範基地,看到一棟棟標準化「雞別墅」掩映在鬱鬱蔥蔥的橡膠林中,一群群山雞在林下悠閒覓食。

瓊中畜牧獸醫服務中心主任鍾祥宥介紹,瓊中突破傳統模式,探索出來一條綠色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採用糞便發酵床、林下輪養和全自動化飼養等多種方式進行瓊中山雞養殖,不僅大大減少養殖異味,實現養殖「零排放」,改善山雞生存環境,還能提高肉類品質。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團拍攝瓊中山雞全雞宴。記者陳望 攝

「標準化養殖,為農戶帶來的是實實在在的效益。」海南瓊中美味生態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凌說,2018年11月,該養殖基地按照「村集體+基地+貧困戶(農戶)」的發展模式,吸納320戶貧困戶、1381名貧困人口,提供了保底分紅,還帶動9個貧困人口穩定就業。2019年9月實現第一次產業分紅,分紅資金達42.85萬元,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創業就業。

楊凌告訴記者,秉持著與雪龍號和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的良好合作,瓊中山雞及其他產品成功進駐上海第一食品連鎖超市,籤訂了年銷售量500萬以上的合作協議,進一步提升瓊中畜牧品牌競爭力和影響力,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達到持續促進貧困戶養殖增收的目的。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團走進瓊中山雞產業發展脫貧示範基地。記者 陳望 攝

鍾祥宥表示,縣畜牧獸醫服務中心將以瓊中山雞產業示範基地建設為契機,通過精準營銷活動,將瓊中山雞及其他畜牧產品推向市場,主動與金融、物流、電商、商超、餐飲等相關行業建立戰略合作關係,通過產業發展引導他們積極參與畜牧產業扶貧,打造市場化的瓊中畜牧全產業鏈扶貧格局。

【來源:南海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瓊中:林下養殖山雞獲「綠」又獲「益」
    在初冬的陽光裡,記者跟隨縣畜牧獸醫服務中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調研組,來到位於黎母山鎮幹埇村的自然資源部瓊中山雞產業發展脫貧示範基地,看到一棟棟標準化「雞別墅」掩映在鬱鬱蔥蔥的橡膠林中,一群群活力四射的山雞在林下悠閒覓食
  • 【五一放價】「瓊中山雞」原價198/現價148/兩隻/海南包郵
    「文昌雞」採用的是籠養加散養結合方式,雞肉滑嫩、雞油呈亮;「閹雞」大多是採用放養的方式,使其雞肉緊實、脂肪飽滿,而「瓊中山雞」依託的是瓊中地處海南生態核心保護區,83%以上的森林覆蓋面的優渥自然生態環境,於山林中放養至150天以上才能達到出欄標準。
  • 五指山市發展野山雞特色產業,山鳳凰養殖助農脫貧增收
    五指山野山雞是海南省地方特優雞品種和禽中極品,具有腿短體寬、皮薄骨酥、肉味香濃、高蛋白低脂肪等特點。無疫山區生態散養的養殖模式使其肉質鮮美,成為禽中珍品,體內有豐富的抗菌肽,是國家有機認證純天然野山雞健康安全產品。作為一種肉用特禽,該雞具有較高的食用性、藥用性、經濟性和觀賞性。
  • 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助力瓊中脫貧攻堅工作
    原標題: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助力瓊中脫貧攻堅工作 瓊中地處山區,四面環山,脫貧攻堅任務艱巨。作為我縣的脫貧攻堅結對幫扶單位,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在脫貧攻堅工作和海洋宣傳教育方面給予了瓊中許多幫助與支持。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中「畜」勢待發
    從源頭把關 創新生態循環養殖模式  房前屋後圈地圍欄,隨意撒上一把飼料,或是任其自由覓食……在群山環繞的瓊中鄉村,養雞幾乎是家家戶戶發展庭院經濟的首選,雖說投入小回報快,但一年到頭卻掙不了幾個錢。  問題出在哪兒?「農戶一般都是散養山雞,不僅規模小,防疫工作往往也不到位。」
  • 海南日報數字報-集中養山雞 抱團謀發展
    這是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黎母山鎮什隆村生態養殖合作社產品宣傳頁的標語,十分搶眼。  今年8月,黎母山鎮什隆村村民在致富帶頭人李明月的帶領下成立了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吸納了10戶村民入社,其中3戶是貧困戶。  大家把自家的黎母山雞集中到合作社養殖銷售,如今,形成了5000隻黎母山雞的養殖規模。  入社發展的貧困戶告訴記者,合作社的成立,離不開致富帶頭人李明月。
  • 瓊中培養致富帶頭人帶領貧困群眾發展產業
    之所以對養雞合作社如此上心,是因為這裡承載著什仍村58戶貧困群眾的脫貧希望。受山高路遠的自然條件制約,什仍村村民經濟收入長期依靠檳榔、橡膠等傳統產業,是個集體經濟薄弱的典型「空殼村」。村裡的「錢袋子」乾乾癟癟,不僅讓黨員幹部辦事難、難辦事,村民們的日子更是沒有奔頭。「身為黨員幹部,我不帶頭誰帶頭?」
  • 鄉村旅遊扶貧「什寒模式」——海南瓊中什寒村的產業扶貧新途徑
    什寒村依託「黨員驛站」黨建服務品牌,通過實施生態旅遊脫貧工程,走出了一條具有瓊中特色,符合瓊中實際的鄉村旅遊扶貧新路子,實現了「黨建實、百姓富、產業強、生態美」,目前什寒村貧困人口已全部脫貧,貧困發生率0%。2018年什寒旅遊接待12.9萬人次,其中過夜9303人,實現旅遊收入1419.7萬元,發展農家樂38家,小賣部20家。
  • 瓊中周末愛心扶貧集市在海口萬綠園熱鬧開市
    記者石祖波 攝「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扶貧產品銷售及消費市場帶來不利影響,也給瓊中脫貧攻堅工作帶來較大的影響,此次,在海口萬綠園開展瓊中周末愛心消費扶貧集市活動,旨在進一步推介瓊中優質扶貧農產品,拓寬農副產品銷售渠道,幫助貧困群眾增收致富,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果。」
  • 萬寧南平村實行「企業+貧困戶」模式養山雞促增收
    近日,在萬寧市三更羅鎮南平村雙溝村民小組貧困戶胡娟燕的家裡,胡娟燕數著一沓賣山雞掙來的百元大鈔,興奮地告訴記者。  胡娟燕的家庭因病致貧,她平時靠打零工供養3個正在上學的孩子,日子過得十分艱難。去年12月,在三更羅鎮政府的安排下,她家開始和海南綠崛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合作,先後領取了企業為她免費提供的800隻山雞苗。
  • 綠色生態經濟扶貧:必須科學種植養殖 與可持續發展
    打造一個綠色生態扶貧的完整示範模式,形成綠色生態種養加工一體化產業集群,創新一個完整的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生態農業循環經濟。引導農民由「體力型」向「科技型」轉變,由「打工潮」向「創業潮」轉變;促進農業由「化學型」 向「生態型」 轉變,由「傳統型」 向「科技型」 轉變。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衡南南鋪村:生態養殖助力脫貧摘帽
    為尋找一條脫貧致富路,駐村扶貧隊和村支兩委集中精力,以「一村一品一主體」為抓手,發展「生態養殖」,壯大集體經濟,助力貧困村民實現脫貧摘帽。收購員按照收購標準,登記好數量,裝箱做好標記後,現場跟村民結算。
  • 每周五、周六 瓊中周末愛心扶貧集市在海口京華城等你來
    瓊中特色農副產品銷售。記者 石祖波 攝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7月26日消息(記者 石祖波)還記得每周末在海口市萬綠園民俗風情街開賣的瓊中周末愛心扶貧集市嗎?扶貧集市每周開賣,都吸引不少市民遊客前往購買,現場的瓊中特色農副產品,綠色、安全、營養、健康,尤其是「住在樹上」的山雞、「不回家」的小黃牛、純天然的土蜂蜜等地道、特色的深山美食,深受消費者青睞。
  • 茂林鎮:標準化肉牛養殖助力脫貧增收
    茂林鎮:標準化肉牛養殖助力脫貧增收 2020-07-22 17: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記者探訪脫貧路」雙溪村:「跑山雞」立頭功
    雙溪村是東坪鎮最偏僻的一個村落,面積21平方公裡,有村民390戶158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88戶342人。2014年,村民人均純收入只有1000多元。2018年,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48研究所派工作隊駐村幫扶,著力解決村民行路難、飲水難、用電難、住房難等,通過消費扶貧發展特色種養產業,2018年底,雙溪村脫貧出列。去年底,全村綜合貧困發生率由原來的22.1%降至0.4%。在雙溪村脫貧過程中,「跑山雞」立下頭功。
  • 海南日報數字報-探索循環立體種植養殖模式
    據介紹,該產業園由儋州大皇嶺農業開發中心於2009年11月創建,以發展農業種植養殖業為主,主要產品有大皇嶺山雞、大皇嶺山雞蛋、野生小銀魚乾、香茅茶、桂花香米、大皇嶺蜂蜜、大皇嶺柚子和白骨魚。  此外,中心依託臨近蘭洋溫泉度假區區位優勢和自然環境建設休閒農莊,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貧困戶」模式開展脫貧工作,吸收貧困戶入股合作參與滑鼠蛇養殖經營,向農戶提供蛇苗和養殖技術服務。農戶不僅可以領取就業報酬,還可享受分紅。截至目前,中心為社會提供25個就業崗位,帶動周邊農戶320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7戶、低保戶86戶。
  • 海南日報數字報-五指山雨林野山雞「誕生」記
    創建於2005年10月,原名海南五指山綠色生態開發有限公司。
  • 江西撫州:萬畝松林養殖生態雞 建養雞大棚助力貧困戶脫貧
    江西撫州:萬畝松林養殖生態雞 建養雞大棚助力貧困戶脫貧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2018年12月06日10:48 日前,在江西省撫州市臨川龍鑫生態養殖有限公司的一處扶貧養雞大棚前,嵩湖鄉天下村62歲的貧困戶湯有良十分開心。而在撫州地區像湯有良一樣正依靠該公司扶貧養雞大棚走在脫貧道路上的農戶多達近千餘名。 據了解,龍鑫生態養殖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農業綜合開發、農業觀光休閒和畜禽養殖、研發、加工、銷售為一體的江西省農業產業化省級龍頭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