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由新加坡出發,載客約2100人的郵輪「菁英千禧號」由越南下龍灣抵達香港,停泊在啟德郵輪碼頭,為第一艘停泊在該碼頭的郵輪。
駛進香港啟德機場的飛機在九龍城上空低飛而過,為居民帶來如雷貫耳的聲響。如果噪音也可算是一個地方的特色,那麼這個曾在香港出現好幾十年的景象,也許算是「老香港」的特色之一。
啟德機場背面是獅子山,而機場跑道一直伸延至維多利亞港,對經驗豐富的飛機師來說,在啟德機場起降是一項難度極高的任務。1998年,啟德機場正式關閉,為其作為香港交通樞紐的時代劃上句號。此後10年,啟德除了留下幾棟臨時建築外,大部分時間都是一塊空置地皮。
飛機低空掠過時發出雷鳴般的聲響,這種情景已成過去。但隨著啟德郵輪碼頭落成,這裡正再次成為交通和旅遊樞紐,旅客再次回到這裡。
耗資82億港元興建的啟德郵輪碼頭,終於在6月12日開幕,迎接第一批旅客。第一艘在郵輪碼頭靠岸的,是承載了超過3000名遊客的「海洋水手號」。這艘超級郵輪全長310米,由於體積龐大,無法停泊在尖沙咀海運碼頭。
港府希望啟德郵輪碼頭能帶旺香港旅遊業,並刺激東九龍經濟。然而,郵輪碼頭是否對香港整體有利,仍有待觀察。
比如,碼頭未來使用量將會如何?由於九龍灣位置遠離市區,交通不算方便,因此乘客及郵輪公司不太願意讓郵輪停泊在此。此外,香港是否能吸引到足夠的郵輪乘客來港觀光,令這項巨額投資變得物有所值,也是未知。
啟德郵輪碼頭可容納世上最龐大的郵輪,例如皇家加勒比海國際郵輪公司旗下的「海洋魅麗號」等重量達22萬噸的郵船。
郵輪碼頭內設有海關及出入境大堂,每小時能為3000名乘客辦理出入境手續。它更附設大型停車場可供數百輛車輛停泊。另外,碼頭設有一個面積達2.3萬平方米的園景平臺,是全港最大的空中花園之一。
但是,截至明年4月(即郵輪碼頭運營第10個月),郵輪碼頭目前僅收到20個停泊預約,停泊時間總共僅30天,這意味著郵輪碼頭泊位空置時間,遠比滿泊時間要多。
政府及碼頭營運商均認為無需擔心此情況,並表示國際郵輪航線調配通常需約18個月,預示泊位預約量在未來將會逐漸上升。
自2007年至去年期間,進出及途經香港的郵輪旅客數目,大幅下降48%至130萬人次,原因是參與駛出公海進行合法博彩的郵輪乘客數目下跌了52%。
香港人似乎不太習慣海上旅行。從2007年至去年,參與途經多個城市及香港的郵輪乘客數目下跌68%,至平均每年1.5萬人次。
世界各地不少旅遊景點都受惠於中國內地旅客量的大增,但他們乘坐郵輪時甚少會選擇途經香港。截至2012年的5年內,乘坐郵輪而又途經香港的遊客數目,僅增加4.4%至28137人次,但同期內地訪港遊客數目卻從每年1550萬人次,增至每年3490萬人次。
內地訪港遊客數目的增加,或許能解釋香港為何如此熱衷發展郵輪設施。這是因為香港希望借著投資郵輪設施拓寬遊客客源,以防未來內地旅客數目回落,同時也可藉此彰顯香港「亞洲國際都會」的聲譽。
此外,另一個香港矢志發展郵輪業的誘因,是郵輪業近年來積極鼓吹所謂「亞洲夢」——亞洲是一個值得開拓的市場。有旅遊公司高層更是認為,由于越來越多郵輪公司有意發展亞洲市場,香港必須加入競爭,否則將會錯失機會。
根據郵輪市場觀察機構「巡航市場觀察」公司提供的數據,截至2015年,全球遊船業年均複合增長率預計將達7.4%,而郵輪乘客將增至2240萬人次。
全球最大郵輪公司嘉年華郵輪公司亞洲分部董事長皮耶爾·福斯基預計,亞洲郵輪乘客數目在2017年前將增至多達370萬人次,截至2020年將達700萬人次。目前,在全球郵輪市場中,加勒比海佔市場34%,地中海佔29%,而地中海以外的歐洲地區則佔10%。
皇家加勒比國際郵輪公司是全球規模第二大的郵輪公司,也是啟德郵輪碼頭其中一個營運夥伴。該公司對亞洲郵輪業務充滿期望。該公司中國區董事總經理劉淄楠博士表示:「2010年之前,我們的郵輪都是季節性地到訪亞洲,但2010年起便改為全年到訪。」
亞洲旅遊模式已開始轉變,從前觀光和購物是旅遊主要目的,但現今越來越多人選擇在郵輪上度假。「我期望中國及亞洲整體會成為全球第二大的市場,超越歐洲,僅次於美國。」劉淄楠表示,直至今年年底,將會有約50萬名中國郵輪乘客在中國展開或結束行程。
劉淄楠認為,長遠來說,全面提升基建才能確保亞洲區內的業務增長。天津及上海也在2010年和2011年啟用了多個新碼頭,但都不會與香港競爭客源。
他認為,天津和上海港口分別以中國北部及東部省份為目標,而香港則以南部為目標市場,包括廣州和深圳。他說:「每個市場都夠大,人口與澳大利亞相當。香港本身也是重要的市場,把香港納入航程當中,能吸引很多外國遊客。」
中國政府承諾幫助內地旅客取得所需籤證,好讓郵輪公司能更有彈性地安排航程,劉淄楠表示此舉是對郵輪業的一大支持。
以往從香港出發的內地郵輪乘客最遠只能到臺灣,但去年籤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後,政府承諾把日本和韓國列入航程。
□香港《南華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