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人家店鋪的門面
胡同口的招牌,一般人還真不知道
點了菜,對不起,還要耐心等待
對於國人來說,到了北京一定要去吃烤鴨,就像到了重慶一定要吃火鍋一樣。而說到烤鴨,潛意識中想到的都是全聚德這個品牌,或者至少是便宜坊;但作為外國的資深旅人,他們來到中國卻一定要去品嘗利群烤鴨。說實話,利群烤鴨這個品牌對於絕大多數國人而言實在是陌生的名詞,但它卻因為世界著名的旅遊雜誌《孤獨星球》的報導而出名。相比之下,這裡不是名氣大裝修豪華的大店,而是深藏在小街小巷胡同深處,所謂酒香不怕巷子深,來這裡的外國驢友們都是拿著書本找尋來的。
這次來京還是入住瑞安賓館,在北京工作的前同事展夫妻提議前往利群烤鴨點品嘗烤鴨,距離不遠,走路便可以到達。因為這家店鋪名氣大的緣故,需要的是先預定烤鴨而不是預定位子。在這種地方吃飯,甭管你是哪來的,首先要做的就是別牛逼,一定要先預定,知道怎麼回事嗎?人家一天只做50隻,也就是說如果你沒訂到烤鴨就是有位子你也吃不上。烤鴨店的位置離我們所住的賓館不遠,出賓館沿正義路南行,過十字路口的團中央所在位置再南行過一個路口便是。對於從世界各國前來的吃客們能找到這裡確實非常的不容易,這裡還是屬於未被改造的老北京四合院區域。胡同的名字叫做北翔鳳胡同,拐進胡同,便可看到周圍的牆上畫著鴨子指路,再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老外遠遠多過國人。
雖然展的愛人已經預定了鴨子,但因為她本人未到,對不起,人沒來齊,等來齊了再進,沒來齊外面等著,就這麼拽。老闆張利群坐在門口,看過去還是慈眉善目,身上有種與眾不同的氣場。詢問他一天可以賣出多少只鴨子,回答只做50隻,他如今只負責在門口收現金。利群的歷史在網路上或媒體上被報導很多了,老闆師出全聚德,後來下崗了好像,帶著一身好手藝在自家四合院經營,1992年利群烤鴨成立,眾多的吃客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烤鴨。
對於燒紙烤鴨,這裡更注重的是用果木燒烤,煤氣燒不出那味道
遠遠望去的掛爐
就這麼大的地方,一天燒50隻烤鴨
這是用來塞住鴨屁眼的玉米杆
往來的名人
大家都在認真等待,服務員拿著預訂電話的名單叫人入座,被叫中的一陣欣喜,我們的心情也如同學校畢業參加面試那樣的忐忑,趁著這機會隨機拍拍吧。四合院門口掛著兩個大紅燈籠,牆角邊堆著一垛砍好的果木,一面牆上塗成白色,利群烤鴨店豎寫在上面,廣告詞是「傳統掛爐,貨真價實;電話訂餐,果木燒烤;承辦鴨席,風味獨特」。進入穿堂,正對著的就是掛爐,突發奇想,這不就是鴨子參加「高烤」的地方嗎。地上兩個盆,一個小盆子中放著一堆削尖的小竹竿,另一個大盆中全是油水。一問,這小竹竿其實是玉米杆,用來在烤的時候塞在鴨子的屁眼上,烤好之後塞子拔出,讓烤出來的油水滴到盆子裡。灶膛旁邊是已經處理好的鴨子,白白胖胖,十分豐滿,每隻鴨子在爐膛呆上40分鐘左右,就會成為我們桌上的美味佳餚。師父站在爐前,拿著一個超長的鐵管不斷調換著鴨子的位置,可別說,這還是個體力活。也許是早已習慣了遊客在後頭拍照,一點也不影響人家的操作。
一波客人進去了
這是小菜
片出來的烤鴨
酸梅湯特別好喝
又一波的客人
這裡拐彎,牆上掛著許多來這裡吃過的名人留影。四合院很小,一圈有幾間廂房,院子中間擺了三四桌客人,剩下的全都擠在幾間房子隔出的包間裡。用餐環境和其他軟服務指標是在普通,當然,為了鴨子,都豁出去了。展的愛人到了,我們終於被分配到院子中間的一張小桌之上。展提醒,牛逼的飯館都這樣,從來不遷就食客,一準的到晚上10點就打烊,上菜開席,服務員還會比較客氣的加一句,今天人多,從您動筷子開始請一個小時吃完。這樣子,北京規矩大,咱鄉下來的,就順著點吧。烤鴨都是整隻賣的,幾樣小菜先上:鹽水鴨肝,就是量也太精緻了點,芥末鴨掌,幹燒四寶,有冬筍、青椒、鴨肉和鴨腿,鴨骨架拿去椒鹽。烤好的鴨子給你看下拿去切片,切好的鴨肉像浪花一樣擺設著端上來,鴨皮晶瑩酥亮,鴨肉細膩嫩香,不管了,開吃吧。還有這裡的酸梅湯,瓶子跟手雷似的,當烤鴨吃得有點膩的時候吸上一口,絕對的調節口腔的感覺。
坐在這個破舊狹小的四合院裡,仿佛回到了七十年代。在這樣的民居裡吃烤鴨,且不管味道如何,概念上實在是非常地道的老北京體驗。胡同的飲食不是表面上的簡單甚至簡陋,那些味道不是要看出來的,而是要吃出來的;儘管你為了這一絲絲的感覺,要付出的銀子越來越多....打個不甚恰當的比喻,如果說烤鴨是餃子,這個四合院就是一碗餃子湯,原湯化原食,山珍海味做出來的湯都沒法跟它比擬。用網友的話說:「環境是破的,店是難找的,廁所是露天的,店堂是四合院改造的,但是吃過之後,全聚德都是浮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