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園可能變成墓園 雪梨三代中國菜農夢碎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菜園可能變成墓園 雪梨三代中國菜農夢碎

  中新網4月1日電 據《澳洲日報》報導,陽光暖人的午後,哈格登(Gordon Ha)在自己位於雪梨的商品菜園辛勤地工作著,綠油油的薄荷已經沒過膝蓋,但無處不在的清蔥味更是霸道地宣誓自己的存在。哈格登菜園的特別之處不在於他種了什麼,而在於菜園的地理位置和歷史。作為近城區為數不多剩下的幾個由中國菜農經營的商品菜園,哈格登的園子見證了當地食品生產業的日漸消亡。

  哈格登一家已經在這個菜園裡工作了80多年,「當我的父親第一次來這裡和他的叔叔一起開墾園子的時候,他們種了很多歐洲蔬菜--芹菜、卷心萵苣、大黃、蕪青。現在我們更多的是種中國菜,有小白菜、菜膽、空心菜、芥藍等。我們也種像香芹菜、薄荷、香菜、火箭菜、小茴香等草本配料。」

  哈格登專門負責種菜,而弟弟哈泰勒(Terry Ha)則負責賣菜,一家人在Flemington菜場經營著一個攤位,為當地飯店和菜販提供貨源。作為中國菜農協會主席,哈泰勒預計雪梨盆地一共有300多家中國種植戶。但只有10家左右留在傳統的近城地區如Botany、Matraville、La Perouse、Banksia、Kogarah和Rockdale。這些地方土壤鬆軟,易於耕作,是商品菜園的理想之選。

  雪梨城的崛起仰賴於周邊的商品菜園,最早的農場在1830年開始耕作,中國菜農的「加盟」最早可追溯至1860年,中國人的湧入主要是受到1850年淘金熱的影響。他們擁有密集耕作的技術而且工作非常勤懇,因此迅速壟斷了新鮮蔬菜市場。據雪梨城市發展史學家Lisa Murray的記錄,到1880年,Alexandria已經發展成為了雪梨的蔬菜種植園區,而當中一半以上的商品菜園就是由中國人耕種的。到20世紀初,商品農場幾乎成了中國人的代名詞。以至於種子商Anderson和他的公司在1910年不得不在澳華先驅報上刊登中文廣告並聘用專門的翻譯來應對來自中國菜農的需求。

  然而,隨著城市住房需求的興起,土地日益金貴,中國商品菜園日漸減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義大利和其它歐洲國家移民湧入商品菜園市場,導致中國菜農銳減。今天,在雪梨東南區,只有為數不多的菜農有中國背景,100多年過去了,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依然沒有改變耕作習慣,用的是最基本的工具,每一鋤都要自己親自去挖。然而,他們周邊的世界卻在飛速地發展著。

  鑑於它們對新州及雪梨華人社區的重要歷史、農業和文化意義,東城區的中國商品菜園被註冊為新州遺產。當地被列為歷史遺產的三家最大中國商品菜園分別分布在Occupation Road和Kyeemagh。不過哈氏兄弟的未來現在卻有些不保了,他們的菜園很可能將變成墓園。哈格登表示:「又有菜農退休了,再沒有人想接管這些菜園,因為他們很可能會變成墓園。因為一旦開始耕作,您得投入所有的收入,但若未來沒有保障,這些錢相當於就打水漂了。我家裡還有孩子在上學,所以我只能繼續耕作,等看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但是,我內心也很沒安全感。」

相關焦點

  • 柬埔寨菜農跑路的三種方式:「菜園」裡跑出來幾乎都走投無路
    沒事就別往國外跑了,現在那些菜園裡跑出來的幾乎都已是走投無路,大館不對外辦公,想補旅行證回國還要有天價回國機票先!菜農跑路其實也是分三六九等的,最次的也是走水路有初級跑路,中級跑路,高級跑路三種姿態像極了人們出行有選擇走路,搭車,輪船,飛機初級跑路者是那種自己爬出公司,從西港,木牌,波貝這三大菜園集散地自己搭車來到金邊使館辦證,求人問路再找去警察局開個證明
  • 「網上菜園」緣何逆勢成長
    「網上菜園」讓安陽縣郵政系統看到了商機。之前,他們也想讓農民的「菜園子」,變成市民的「菜籃子」,但始終沒有叩開這扇大門。為何?平時市民去超市買菜便利。而菜農將蔬菜直接運到批發市場銷售,還有商販上門收購。當疫情襲來,市民出門買菜難,菜農出村賣菜難。
  • 清風無盡寄思念,南京隱龍山墓園舉行集體代祭掃活動
    3 月 31 日,一場主題為 " 清風無盡寄思念 花開隱龍念親恩 " 的集體代祭掃儀式在南京市隱龍山墓園舉行。此次集體代祭活動由南京市殯葬管理處主辦,隱龍山墓園承辦。現代快報 + · ZAKER 南京進行了全程直播,當天有 7.9 萬人通過直播 " 雲祭掃 ",寄託哀思。
  • 菜賤傷農可能急轉成菜貴傷民 菜農後悔棄耕(圖)
    文/記者劉幸、葉卡斯、李大林  蔬菜量少價增  菜農仍憂天雨  走進番禺石基鎮長坦村的菜地,不少葉菜枯黃失收,還在地裡的都是剛剛長出的菜苗。菜農老吳告訴記者,4月以來經常下雨,每次雨水一過,毒辣的日頭再曬一曬,蔬菜一般都會減產,運氣不好的話整個絕收。
  • 僑鄉菜農的致富經|高質量發展看湖北蔬菜
    苗苗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2000畝蘿蔔基地農民正在播種覆膜天門是中國內地最大的僑鄉還是著名的「狀元搖籃」自古天門人第三,產量可以增加接近翻三番。用了秸稈生物菌肥,複合肥可以至少減量20%。」群星澤龍蔬菜合作社理事長鍾儒鵬向記者介紹秸稈還田技術天門今年大力發展高效菜園建設,鼓勵蔬菜種植大戶和回鄉能人發展減肥減藥減工健康栽培技術,並提供產前產中產後一條龍的技術服務。
  • 昆明現「天空農場」 市民爭當「屋頂菜農」(圖)
    信息 昆明現「天空農場」 市民爭當「屋頂菜農」(圖) 2016-07-14 16:02:1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食品安全問題頻出家庭菜園走紅 鄰裡新型矛盾不容忽視
    記者調查發現,基於食品安全等多種因素,眾多廣州都市一族,開始將自家陽臺、小花園、天台,改造成一塊塊「農田」,種植茄子、豆苗、辣椒等蔬菜,做起了「都市菜農」。  為何「都市菜農」熱衷打理「家庭菜園」?專家表示,除了美化家庭環境,陶冶情操等原因外,想吃上「放心菜」也是主要誘因。
  • 史上首次,上海各墓園大規模推廣雲祭掃、代客祭掃服務
    隨著清明節臨近,抗疫工作尚未完全結束,上海各墓園都推出了疫情時期的祭掃方案,包括遠程祭掃、代客祭掃等服務紛紛上線。圖說:上海各大墓園疫情期間大力推廣遠程祭掃、代客祭掃服務。受訪者供圖(下同)不同於通常的網上祭掃僅僅是為親人建立網上紀念空間,「福壽雲」雲祭掃的特點在於,突破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將線上空間與線下場景及服務打通,客戶足不出戶就可以通過手機屏幕遠程下達指令,讓祭掃活動實時、實地呈現,從而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打開手機或電腦,就可以一屏進墓園祭掃,雲上來表達思念。」
  • 澳大利亞一墓園將舉行恐怖派對迎接萬聖節
    【環球網綜合報導】墓園一般是逝者安息之所,但在西方傳統節日萬聖節來臨之際,墓園也成了舉行派對的應景之地。據澳大利亞「新快網」10月28日報導,澳大利亞首都雪梨的Rookwood公墓在萬聖節到來之際,準備了一系列活動,從令人毛骨悚然的萬聖節派對,到詭異的萬聖節婚禮,都引起了外界強烈的關注。
  • 菜農的黃瓜長不大,可能是得了這種病,需要這樣預防
    菜農的黃瓜長不大,可能是得了這種病,需要這樣預防黃瓜是大家普遍都喜歡吃的蔬菜,很多的減肥人士還會把黃瓜當做自己的主食,這樣子就能控制自己的體重。現在正值夏季,也是黃瓜大量上市的時間,菜農一年的心血,馬上就要收穫希望了。
  • 韓媒:朝鮮掀開放熱潮 整座山變成「菜園」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9月1日在中國吉林省琿春市圈河口岸入口處,載有機械、水泥、生活用品的貨櫃貨車和轎車為前往朝鮮羅先地區而排成了長隊。據韓國《朝鮮日報》網站9月9日報導,8月28日在中國丹東鴨綠江對岸的朝鮮新義州地區,有數百人在江邊浴場嬉水。鴨綠江鐵橋上載著人員和物資的車輛來回穿梭。在丹東見到的一位朝鮮問題專家說:「朝鮮勞動黨第一書記金正恩執政三年裡的核心關鍵詞就是『變化』。」
  • 雪梨唐人街的變遷
    第一批華人商店及旅館便在雪梨巖石區設立,這裡接近碼頭,也成為首個「中國城」,俗稱唐人街。  當金礦被挖掘一空時,大部分前來的華人返回祖國,但其中一些人留了下來。在一八七0年前,約有二百名華人在巖石區居住,他們依賴貿易、製造家具、洗衣及經營旅館維生,其他則以種菜或捕魚維生,並遷入市郊。今天的巖石區已成為雪梨市的旅遊區,除了觀光客外,已沒有華人居住。
  • 社區團購的結局可能是「兩邊通吃」,菜農利益如何保障,何去何從?
    社區團購賣菜被幾大網際網路巨頭炒起來了,經過幾個月的廝殺,權威媒體發聲後,保護菜農利益的呼聲越來越高了,衛龍等企業也早已發布聲明,禁止旗下代理商供貨給社區團購平臺,但如何才真正能保護菜農的利益?社區團購發展後的最終結局一定是「兩邊通殺」,到時菜農的位置就很尷尬了。
  • 中國家庭|什麼樣的家庭更可能三代同住
    那麼,當前什麼樣的中國家庭更可能三代同住?與祖輩同住如何影響青少年的學業表現?與祖輩同住如何通過社會資本的機制發揮作用?南京大學社會學院的博士生張帆和吳愈曉教授在《與祖輩同住:當前中國家庭的三代居住安排與青少年的學業表現》(《社會》,2020.3)一文中試圖回答上述問題。2020年6月11日,上海市合肥路,路邊乘涼的祖孫。
  • 脫貧戶伍書生:把「小菜園」變成「大莊園」
    脫貧戶伍書生:把「小菜園」變成「大莊園」 2020-07-06 15:13:13   來源:六安新聞網
  • 英一菜農種出「連體番茄」酷似大黃鴨
    英一菜農種出「連體番茄」酷似大黃鴨英一菜農種出「連體番茄」酷似大黃鴨【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8月27日報導,來自英國什羅浦郡的80歲高齡的菜農喬治·沃爾(George Wall)在自家菜園中偶然發現了兩對連體番茄,顏色分別為黃色和紅色,形狀酷似兩隻可愛的黃鴨子和紅鴨子。
  • 菜園移到陽臺上 長沙居民助力藍天保衛戰
    3月16日,社區開地「菜農」在免費領取由省蔬菜研究所發放的陽臺盆栽菜苗。居民將湖南農大鄒學校院士的研究成果——興蔬215號辣椒苗子帶回家。大學生志願者教搭陽臺菜園設備和陽臺蔬菜科學種植方法。50餘名曾經在社區四處開地種菜對公共環境造成垃圾和空氣汙染的居民,統一接受了「綠農」 大學生志願者教搭陽臺菜園設備和陽臺蔬菜科學種植方法,大家一致響應支持藍天保衛戰號召,放棄自開菜地,陽臺文明種菜。數天前,龍馬社區的工作人員還在為轄區內屢禁不止的燒火土灰備肥的行為頭痛不已,只能採用發現一起勸阻一起的笨辦法。
  • 雪梨墓地又引熱議,獨家項目「永生樹」掀熱潮!生命的終止不是結束,而是延續的開始...
    現在,北區墓園(Northern Cemeteries)——雪梨著名非營利公共墓園,向雪梨華人介紹新型環保且富有寓意的紀念方式,永生樹(Living Legacy Tree)。這一項目不僅可以通過樹苗讓逝去的生命獲得新生,而且還可以將多條逝去的生命以另一種形式匯集在一起,延續生前的親密紐帶。
  • 小區裡的農莊讓業主們成了菜農,有人成了「玉米王子」,有人實現...
    在這個小區裡,每戶業主既是「菜農」,也可以是「買菜市民」,不僅能吃到自家種植的蔬菜,還能在無人菜攤上挑選不同的蔬菜種類。想吃什麼蔬菜這都有,業主們開開心心實現了「買菜自由」。株洲青龍灣田園國際小鎮,供業主種菜的農莊。業主在無人售菜攤上買菜。組圖/受訪者提供「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古詩裡描繪的田園生活,在城市裡也得以實現。
  • 中華寺公益墓園 一座百姓放心先人安心的佛教園林墓園
    瀋陽中華寺公益墓園一座市級城市公益性公墓,它為推進殯葬改革和公益性公墓建設,節約殯葬用地,保護生態環境,改變群眾傳統墓葬觀念,倡導文明節儉喪葬新風尚,同時也為解決我市公益性公墓不足,減輕群眾負擔過重問題,滿足群眾安葬需求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