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漸漸變暖,大家也陸續回到工作崗位。
之前宅在家裡快一個月,特別懷念天氣冷的時候到便利店吃一杯關東煮的那種滿足感,尤其是在夜裡。
今天小編想聊聊關東煮。
這種起源於日本的一款街頭小吃,為何會成為中國便利店的流量擔當?
大概因為關東煮的口味鮮香、清淡,有著更廣泛的口味接受度和消費場景。而其即食、耐煮的特性,也非常適合便利店的消費節奏,一直是便利店的頭部品,是年輕人最寵愛的夜宵。
關東煮和便利店,誰成就了誰?
談起關東煮,很多人第一時間會聯想起便利店。業內有一種略顯極端的說法,看一家便利店地不地道,嘗嘗他的關東煮就夠了。
日本有很多美食都是源於中國,不過關東煮卻是地地道道的日本血統。這種美食本名御田,是最早源自日本關東地區的料理。早在明治時代,東京就出現了關東煮的路邊攤。1923年關東大地震後,關西人來到關東,帶來了關西風格的關東煮,使關東煮的材料更加豐富,味道變得更加清淡。
從上個世紀70年代起,日本便利店就開始銷售關東煮,經過多年激烈競爭,便利店的關東煮在口味、衛生上完勝街頭小店,成為多數日本人選購的主要渠道。過去,關東煮的銷售有較強的季節性。每年3月到6月,許多便利店會停售關東煮,從8月中旬開始重新展開大規模促銷,10月到12月則迎來銷售高潮。
就像中國人吃火鍋一樣,冬天吃關東煮是很多日本人共同的溫暖記憶。由於關東煮在日本美食文化中的獨特地位,日本紀念日協會從2007年起把每年2月22日定為「關東煮日」。
隨著日系便利店進入中國,關東煮這種富有異域風情的街頭小吃也開始被極富包容性的中國飲食文化所接受。這種類似於麻辣燙的日式「東北亂燉」不辣不油,既可以夏日做代餐,也適合冬季做宵夜,很快就被中國年輕人所寵愛。
相較於關東煮在日本有著相對多元化的消費渠道,在中國,便利店幾乎是關東煮的全部。從便利店的情況看,關東煮是銷售額僅次於熱餐、便當、包子、麵包的頭部熱銷品。諮詢機構所做的市場調查也顯示,關東煮是消費者對便利店印象最深的品類。可以說,關東煮是各家便利店排在三餐之後的「第二戰場」。
關東煮遠不是「亂燉」那麼簡單
事實上,關東煮遠不是「亂燉」那麼簡單。關東煮的湯是用昆布、柴魚等慢煮出來的,食材通常包括雞蛋、蘿蔔、土豆、牛筋、油炸豆腐、海帶結、魔芋絲、魚丸、芋頭、竹輪、豆腐等,便利蜂會根據季節對食材做時令性的更替。不過,蘿蔔、雞蛋、油豆腐、魔芋以及昆布卷這些傳統食材,被稱為「定番」,一般不會被輕易替下。
關東煮獨特的鮮香並不只是湯底帶來的。便利店會用一種類似九宮格的鐵格子鍋把每一種材料隔開,在這一個鍋裡慢煮。在煮鍋中,數十種食材既會吸收湯汁的味道,也會將本身的風味與湯汁相互交融,形成越來越鮮的獨特風味。
以便利蜂為例,不管什麼時候去,你總會發現海帶絲在關東煮鍋的正中央,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海帶能為湯汁增加鮮味,既是可售的食材,也是一種天然的調味料。此外,三十多種的食材被分為放味和吸味兩大類,每鍋中兩類食材必須均勻配比,以相互激發出更濃鬱的香味。店員還需不時地撇去煮鍋上的浮沫,保持關東煮湯清透亮,並減少不必要的油脂。
煮製的火候也非常有講究。一般新做的關東煮必須在80度的高溫下煮夠30分鐘,以煮熟食材並充分殺菌,此後鍋內溫度會被精確地保持在65度,才能對顧客銷售。這兩個溫度的設定,都是通過嚴謹科學論證得出的結論。一般而言,80度的高溫能保證徹底的殺菌,而65度則是在入口的適宜溫度和食材不被煮爛兩者間找到的平衡。
就像「造洋飯書」所說,如果所有的便利店停售關東煮,那麼冬天又要再冷幾度。一鍋熱騰騰的關東煮,正是便利店溫暖人心的另一盞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