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洋的底部,有一種新型蟲子,它們沒有眼睛、胃和嘴巴,甚至可以利用身體的特徵去消化其他生物骨髓中的脂肪和骨油。
這種恐怖的小蟲子在加利福尼亞蒙特雷海灣海底死亡鯨魚的頭骨上首次被發現。在研究它的生命活動和生理構造時,科研人員越感神秘。
食骨蟲的生理構造
這種蟲子不大,體長1至2.5英寸,它的身體有白色羽毛狀的鰓狀物用來吸取海水中的氧氣,除此之外,它們最顯著的特徵就是擁有細長的根毛狀結構。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發現這些根毛狀結構上面還生存著一種細菌,屬於海洋螺菌目中的一種。
這種獨特的細菌和食骨蟲形成了一共「互利共生」的種間關係。它們細長的根毛物粘附的細菌可以分泌軟化骨質的物質,使食骨蟲的根毛能夠進入鯨魚骨頭內的骨髓中進行汲取營養物質,而這種細菌趁著這個時候抓緊時間「進食」。
海洋中的「蒲公英」
在2002年2月,當遙控潛水器下潛到2800米時,科研小組通過攝像頭發現鯨魚骨上面附著了大量這種小蟲子,這就是加利福尼亞首次發現食骨蟲的事例。
不過令人疑惑的是這些小蟲子基本全是雌性個體,幾乎沒有雄性個體,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既然已經產生了性別分化,如果只有雌性這個物種不可能繁衍,雄性一定存在!為了找到雄性個體,科學家對其進行解剖,結果發現每隻雌性個體體內含有50至100條雄性食骨蟲,不得不感嘆這個世界的奇妙性。
經過研究,食骨蟲雄性個體在幼年階段就停止發育,而雌性個體會不斷發育直至成年,這也是雌性個體遠遠大於雄性個體的原因。而雄性個體之所以「躲」在雌性個體體內是為了它們這個種族更好的延續。
雌性食骨蟲一次可以產出上百個卵母細胞,而體內又攜帶雄性個體,兩者的結合就如同沉入深海的蒲公英,在水流的作用下大量繁殖。
雖然鯨魚等動物的骨骼落入海底是不常見的,但是它們這個種族從未滅族,這和它們的超強繁殖力分不開。
食骨蟲的新品種
2002年這種食骨蟲被發現後,於2004年登上《科學》雜誌,正式對外公布相關研究。次年,瑞典的海洋生物學家進行了一場模擬實驗,在偶然中發現了食骨蟲新品種。
它們將一隻小鬚鯨遺體放入120米的海水中,營造天然的環境試圖培養食骨蟲。在持續觀察了幾個月後,科學家們發現鯨骨上出現了食骨蟲,不過這些食骨蟲和第一次在2800米深海發現的不一樣。至此,新品種的食骨蟲被發現。
2009年11月研究者在加利福尼亞海灣發現的食骨蟲多達15種,令人震驚。
進食爭論
食骨蟲只吃鯨骨還是其他生物的骨頭也吃?科學家們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數年的探討也沒有定論。有一部分科學家主張食骨蟲只吃鯨骨,而另一部分認為它們消耗多種生物的骨髓,甚至還有人聲稱見過食骨蟲群體搬運收集牛骨的過程。兩方都沒有充足且有力的證據去說服對方,這個問題至今還沒有蓋棺定論。
無論食骨蟲吃哪種骨髓,它們對海洋脊椎動物遺體的降解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促進了整個生態系統的碳循環。不少科學家主張應該深入研究食骨蟲對於動物降解的作用,因為這有利於研究海洋脊椎動物的埋葬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