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浙江首次發現恐龍頭骨和甲龍尾錘骨化石(圖)
小朋友可以趁這個暑假去省自然博物館看看它們哦
首次發現的甲龍尾錘骨化石
昨天,浙江省發現恐龍頭骨和甲龍尾錘化石新聞發布會在浙江省自然博物館舉行。
這是浙江省首次發現甲龍恐龍頭骨化石,也是第一次發現甲龍尾椎上的錘化骨,很有可能,在浙江的恐龍家族中,將多一種新的恐龍種類。
發現至少4隻甲龍個體
這些化石,來自麗水市縉雲縣的一次發掘,讓和恐龍化石打了多年交道的浙江省自然博物館副館長金幸生「驚喜連連」。
發現恐龍化石的地方,是縉雲縣下面的壺鎮工業區。2008年的時候,這裡就發現過一具不完整的甲龍化石。時隔5年,因為這一地塊要進行工業區開發,浙江省博物館聯合縉雲當地博物館,對這裡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原來發現過恐龍化石,這說明這個地層有恐龍化石的可能性很大。」
最早發現恐龍化石的當地人李美雲說,他在一個小山坡上找啊找,看到一塊很像恐龍尾椎骨的石頭,他叫來專家,順藤摸瓜找下去,竟然發現了和尾椎相連的尾錘骨。「大家都非常激動,因為這是浙江省第一次發現甲龍的尾錘骨。」金幸生說,這說明浙江不僅有浙江龍為代表的結節龍類甲龍,還為帶尾錘的甲龍類存在提供了重要的證據。
據介紹,甲龍類一般分為兩個科,即結節龍科和甲龍科,兩者的區別在於,前者的尾部是尖的,而後者的尾部有尾錘。結節龍科曾在麗水蓮都區和東陽發現。
這次的收穫不止這些,在對3個化石點進行發掘後,頭骨、背椎、薦椎、骨化腱、甲板、肋骨、肱骨、腸骨、坐骨、股骨、脛腓骨、趾骨等化石一一現身。「在同一個點上發現的化石數量之多,是浙江省歷年之最。」金幸生說,至少發現了4隻甲龍的個體,其中有一隻是幼體。還有一些其他未知肉食性恐龍的牙齒和恐龍蛋化石。為了把這些化石運出來,用上了9.6米長的大卡車。
「恐龍的頭骨也是浙江省內首次發現。」金幸生說,恐龍頭骨發現得很少,可能因為和恐龍的身軀比起來,顯得特別小。包裹著頭骨的石塊也才只有30釐米寬左右,比它的錘化骨小多了。
「恐龍頭骨的發現對於鑑定恐龍的種屬具有重要意義。」金幸生興奮地說,這很有可能是一種浙江從來沒發現過的恐龍種類。
甲龍是食草類恐龍中的「戰鬥機」
1億多年前的白堊紀,麗水縉雲氣候潮溼、溫暖,地面植被參天,溪流遍布在這裡,大概生活著四五種恐龍,有大型的肉食性恐龍,還有小型的肉食性恐龍,還有就是甲龍之類的食草性恐龍。
成年的甲龍大概有四五米長,是食草性的恐龍。它前腿短,後腿長,移動緩慢。在弱肉強食的年代,這和甲龍滿滿的「自信」不無關係。
甲龍的自信源自它的實力。甲龍身披甲冑,它身上最引人注目的裝備,就是自備的
「流星錘」。這個「流星錘」就長在甲龍的尾巴末梢。記者在自然博物館一樓展區看到的這塊尾錘骨化石,大概有半米寬。如果把錘化骨進行復原後,這條「流星錘」會很重,很有攻擊性。在甲龍遭遇肉食性恐龍攻擊千鈞一髮之際,這條「流星錘」會給肉食性恐龍致命一擊。因此,肉食性恐龍一般不去招惹甲龍。
小朋友如果有興趣,趁著暑假,可以去浙江省自然博物館一樓展區,看甲龍的錘化骨化石哦。不過,現在還沒機會看到完整的恐龍標本。只能看到包裹在石塊中部分裸露的恐龍化石。金幸生說,接下來,他們會對這次發現的恐龍化石進行修理、鑑定和研究,對化石進行科學復原和裝架。
甲龍是出現在白堊紀晚期草食性中等體型恐龍。它的背部有厚重的被板,尾巴如棍棒。最大可長達9米,重達7噸。屬於恐龍族群中最後滅絕的一種。從自衛手段上看,甲龍已經發展到了頂點,但對於暴龍之類的巨型食肉龍,就有些捉襟見肘了。幸運的是,甲龍與大型、巨型食肉龍的相遇概率並不高。
來源:杭州日報作者:實習生俞秋紫記者邊曉丹文 蔡懷光攝 編輯:鄭海雲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