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首次發現恐龍頭骨和甲龍尾錘骨化石(圖)

2021-02-08 東方網

原標題:浙江首次發現恐龍頭骨和甲龍尾錘骨化石(圖)

  小朋友可以趁這個暑假去省自然博物館看看它們哦

  首次發現的甲龍尾錘骨化石

  昨天,浙江省發現恐龍頭骨和甲龍尾錘化石新聞發布會在浙江省自然博物館舉行。

  這是浙江省首次發現甲龍恐龍頭骨化石,也是第一次發現甲龍尾椎上的錘化骨,很有可能,在浙江的恐龍家族中,將多一種新的恐龍種類。

  發現至少4隻甲龍個體

  這些化石,來自麗水市縉雲縣的一次發掘,讓和恐龍化石打了多年交道的浙江省自然博物館副館長金幸生「驚喜連連」。

  發現恐龍化石的地方,是縉雲縣下面的壺鎮工業區。2008年的時候,這裡就發現過一具不完整的甲龍化石。時隔5年,因為這一地塊要進行工業區開發,浙江省博物館聯合縉雲當地博物館,對這裡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原來發現過恐龍化石,這說明這個地層有恐龍化石的可能性很大。」

  最早發現恐龍化石的當地人李美雲說,他在一個小山坡上找啊找,看到一塊很像恐龍尾椎骨的石頭,他叫來專家,順藤摸瓜找下去,竟然發現了和尾椎相連的尾錘骨。「大家都非常激動,因為這是浙江省第一次發現甲龍的尾錘骨。」金幸生說,這說明浙江不僅有浙江龍為代表的結節龍類甲龍,還為帶尾錘的甲龍類存在提供了重要的證據。

  據介紹,甲龍類一般分為兩個科,即結節龍科和甲龍科,兩者的區別在於,前者的尾部是尖的,而後者的尾部有尾錘。結節龍科曾在麗水蓮都區和東陽發現。

  這次的收穫不止這些,在對3個化石點進行發掘後,頭骨、背椎、薦椎、骨化腱、甲板、肋骨、肱骨、腸骨、坐骨、股骨、脛腓骨、趾骨等化石一一現身。「在同一個點上發現的化石數量之多,是浙江省歷年之最。」金幸生說,至少發現了4隻甲龍的個體,其中有一隻是幼體。還有一些其他未知肉食性恐龍的牙齒和恐龍蛋化石。為了把這些化石運出來,用上了9.6米長的大卡車。

  「恐龍的頭骨也是浙江省內首次發現。」金幸生說,恐龍頭骨發現得很少,可能因為和恐龍的身軀比起來,顯得特別小。包裹著頭骨的石塊也才只有30釐米寬左右,比它的錘化骨小多了。

  「恐龍頭骨的發現對於鑑定恐龍的種屬具有重要意義。」金幸生興奮地說,這很有可能是一種浙江從來沒發現過的恐龍種類。

  甲龍是食草類恐龍中的「戰鬥機」

  1億多年前的白堊紀,麗水縉雲氣候潮溼、溫暖,地面植被參天,溪流遍布在這裡,大概生活著四五種恐龍,有大型的肉食性恐龍,還有小型的肉食性恐龍,還有就是甲龍之類的食草性恐龍。

  成年的甲龍大概有四五米長,是食草性的恐龍。它前腿短,後腿長,移動緩慢。在弱肉強食的年代,這和甲龍滿滿的「自信」不無關係。

  甲龍的自信源自它的實力。甲龍身披甲冑,它身上最引人注目的裝備,就是自備的

  「流星錘」。這個「流星錘」就長在甲龍的尾巴末梢。記者在自然博物館一樓展區看到的這塊尾錘骨化石,大概有半米寬。如果把錘化骨進行復原後,這條「流星錘」會很重,很有攻擊性。在甲龍遭遇肉食性恐龍攻擊千鈞一髮之際,這條「流星錘」會給肉食性恐龍致命一擊。因此,肉食性恐龍一般不去招惹甲龍。

  小朋友如果有興趣,趁著暑假,可以去浙江省自然博物館一樓展區,看甲龍的錘化骨化石哦。不過,現在還沒機會看到完整的恐龍標本。只能看到包裹在石塊中部分裸露的恐龍化石。金幸生說,接下來,他們會對這次發現的恐龍化石進行修理、鑑定和研究,對化石進行科學復原和裝架。

  甲龍是出現在白堊紀晚期草食性中等體型恐龍。它的背部有厚重的被板,尾巴如棍棒。最大可長達9米,重達7噸。屬於恐龍族群中最後滅絕的一種。從自衛手段上看,甲龍已經發展到了頂點,但對於暴龍之類的巨型食肉龍,就有些捉襟見肘了。幸運的是,甲龍與大型、巨型食肉龍的相遇概率並不高。

  來源:杭州日報作者:實習生俞秋紫記者邊曉丹文 蔡懷光攝 編輯:鄭海雲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

相關焦點

  • 近50年來浙江發現的恐龍化石在浙江自然博物館開展
    一億年前,行走在浙江大地上的主角,不是人類,而是恐龍。如今,它們深埋在很深很深的白堊紀地層裡,有時很偶然,白堊紀地層會露出地面,這些龐然大物也會「穿越」過來,和現代人打個招呼。  從1962年浙江發現第一塊恐龍化石以來,新嵊、天台、小雄、仙居、壺鎮、永康、麗水、金衢和湖山等白堊紀盆地,都發現了恐龍和恐龍蛋化石。
  • 恐龍化石頭骨發現「子彈孔」,它是什麼?外來生物導致恐龍滅絕?
    6500萬年前的恐龍,為何頭骨會出現「彈孔」?人類穿越了?人類還沒有出現以前被恐龍霸佔地球,它消失6500萬年後才出現了人類,在科學界有這樣一種說法,恐龍滅絕和隕石撞擊有很大關係,但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後會發生劇烈變化,為何偏偏只有恐龍滅絕了?
  • 農民發現恐龍頭骨化石 系北美最古老的暴龍物種
    據CNN2月10日報導,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南部發現了恐龍頭骨碎片的化石,屬於北美最古老的暴龍物種之一。新發現的恐龍,拉丁名為Thanatotheristes degrootorum,其名字主要由兩部分構成,前半部分取自希臘死亡之神塔納託斯(Thanatos),第二部分則是為了紀念德格魯特發現了這塊化石。它大約有7950萬年歷史,是50年來加拿大首次發現的新暴龍,也是北美發現的最古老的暴龍物種之一,比他的近親霸王龍早250萬年。
  • 蜥腳類食草恐龍頭骨化石現身恐龍溝(組圖)
    核心提示  近日,奇臺縣恐龍溝發掘現場取得重大進展,技術人員在一號坑西北角發現一件較完整的蜥腳類食草恐龍頭骨化石。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工程師王海軍昨日介紹,之前,在新疆發掘出4塊較完整的恐龍頭骨化石,不過都是食肉類恐龍化石。
  • 浙江自然博物館發現浙江省最早的恐龍足跡化石
    原標題:1.2億年前,恐龍出沒杭州周邊 記者11月19日獲悉,浙江自然博物館的金幸生團隊最近在化石愛好者吳立功、黃力等協助下,對諸暨、永康和建德等地的魚化石點進行野外調查,在建德和浦江交界的魚化石層位發現足跡化石,經初步鑑定為小型獸腳類恐龍足跡化石。這是在杭州市域首次發現恐龍生活痕跡。
  • 7000萬年前怪異鱷魚頭骨化石 呈狗頭可捕食恐龍
    【科技訊】12月2日消息,在巴西,科學家發現了7000萬年前可以捕食恐龍的鱷魚化石。這種鱷魚有著像狗一樣的頭和巨大的牙齒,被被命名為Pissarrachampsa sera。這種怪異的鱷魚頭骨化石與已經滅絕的波羅鱷有著幾分相像。
  • 罕見恐龍胚胎化石證實恐龍出生時鼻尖長角
    依靠先進的同步輻射X射線掃描儀,研究人員掃描了含有胚胎化石的恐龍蛋,並且使用電腦三維立體成像技術重建了胚胎化石的立體結構和細節。>正是靠著三維立體成像,昆德拉得到了迄今為止最完整,最清晰的蜥腳類恐龍胚胎頭骨化石,他立刻就判斷出恐龍胚胎化石屬於巨大的蜥腳類恐龍,但是卻不能確定到底是哪一種恐龍生下的。
  • 巨型新物種恐龍化石 或是全新的三角恐龍物種
    近日在美國俄克拉荷馬州博物館展出了一副古怪的恐龍頭骨化石,據科學家稱它可能是一種全新的三角恐龍物種,是目前發現最早的巨型有角物種。這個長達1.2米的頭骨很可能屬於一個全新的恐龍物種,耶魯大學的尼克這樣說道。
  • 英懷特島發現新鱷魚物種頭骨化石—新聞—科學網
    鳳凰科技訊 北京時間3月12日消息,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近日科學家們鑑別了一個新的小型鱷魚物種,這種鱷魚與恐龍一併生活在1.26億年前,它長有尖銳的牙齒。兩名化石收藏者分別發現了兩塊鱷魚化石的頭骨碎片,且發現時間相距三個月。
  • 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的恐龍化石
    來自緬甸的一個壯觀的新琥珀化石擁有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小的史前恐龍的頭骨:一種生活在9900萬年前的類鳥生物,並不比今天活著的最小的鳥大。今天在《自然》雜誌上描述的這具化石,從後腦勺到鼻尖只有1.5釐米長,大約是指甲的寬度。
  • 廣東發現大量白堊紀時期恐龍化石 恐龍為何偏愛這裡?
    如蛋殼排列是呈蜂窩狀或是纖維狀等,推斷「恐龍」是食肉還是食草類恐龍;根據蛋殼的具體金屬元素的含量和結構,可以判斷其具體食物成分,從而對恐龍身份作出判斷。不過,邱立誠表示,儘管廣東是恐龍化石的「大戶」,但研究專業人才較少。「目前恐龍化石研究專業人才還是以中科院和國家地質博物館專家為主。省內而言,在中山大學和瀕危動物研究所會有涉及相關領域的專家,但也僅為個位數。」
  • 研究證實了愛爾蘭地區首次發現的恐龍化石
    由於特殊的地質,此前研究人員從未在愛爾蘭找到過可信的恐龍化石。據說該島的巖層主要由恐龍時代之前或之後的材料所組成,因而幾乎掃清了在這裡發現恐龍遺骸的可能。然而由國家博物館館長兼古生物學家 Mike Simms 博士帶領的一支研究團隊,剛剛證實了當地發現的首個、也是唯一一個恐龍骨骼化石。(圖自:University of Portsmouth)需要指出的是,愛爾蘭並不是一個狩獵者的天堂,因為這座島上不僅見不到蛇,此前也從未發現過任何恐龍化石。
  • 非洲火山發現2000萬年前古猿頭骨化石(圖)
    巴黎法蘭西學院的馬丁-皮克福德博士展示他的最新發現  北京時間8月5日消息,科學家表示,他們在烏幹達的一座火山發現距今2000萬年的古猿頭骨化石。古生物學家指出,這是第一次發現距今如此久遠的完整古猿頭骨化石。研究小組負責人、巴黎法蘭西學院的馬丁-皮克福德博士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化石。」  7月18日,法國和烏幹達科學家在烏幹達卡拉莫賈一座死火山的殘跡中發現這個古猿頭骨化石。卡拉莫賈位於烏幹達東北角,是一個半乾旱地區。大約2000萬年前,這座火山噴發,古猿頭骨被埋在火山灰下。
  • 極為罕見:「決鬥恐龍」化石將首次向公眾展出
    極為罕見:「決鬥恐龍」化石將首次向公眾展出2020-11-26 20:35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zhaoyongyu1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化石被稱為「決鬥恐龍(Dueling Dinosaurs)」,它將捕食者和獵物保存在一起,看起來就像是在戰鬥中,它非常得完整甚至還有皮膚的印跡。
  • 日本發現恐龍蛋殼化石新品種 呈兩層結構(圖)
    圖為此次發現的化石。中新網6月30日電據日媒報導,日本兵庫縣「人與自然博物館」日前宣布,在該縣丹波市山南町約1.1億年前(白堊紀前期)的「篠山層群」中發現多種恐龍蛋殼化石,其中一種為新品種。此前日本曾發現過鳥類蛋殼化石的新品種,發現恐龍蛋殼化石的新品種尚屬首次。
  • 浙江發現最古老具尾錘新種甲龍
    中國縉雲甲龍化石2013年由浙江自然博物館、縉雲縣博物館和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聯合搶救性挖掘所獲。本次研究的化石材料包括兩個個體,其中一個保存了完整的頭骨化石,尾錘碎片、脊椎和肢骨等,另一個個體保存了部分後下肢和完整的尾錘。
  • 人類首次在琥珀中發現恐龍化石 羽毛清晰可見(圖)(1)
    琥珀中的恐龍標本(左)和該標本所屬的恐龍復原圖(右,局部)。McKellar);右:Cheung Chung-tat你沒看錯,就是,琥珀,中的,恐龍。這項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博士與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的瑞安·麥凱勒教授領銜,研究論文[1]剛剛發表在《當代生物學》期刊上。「沒。」邢立達說,「沒有先例。」他手上捧著的,是人類發現的第一個保存著非鳥恐龍的琥珀。
  • 還記得麗水白前的恐龍化石嗎?它回麗水了! 就市博物館!
    8月31日,在我市蓮都區聯城鎮白前村黃弄崗頭出土的「麗水浙江龍」部分化石標本,在浙江自然博物館修復、整理、研究後返回「故鄉」,將在市博物館新館的「秀山麗水」自然展廳中與公眾見面,讓人們可見到本地恐龍的真化石。
  • 吉林延吉龍山恐龍化石點發現新的鱷形類頭骨化石
    新華社長春9月23日電(記者高楠)近日,吉林省延吉龍山恐龍化石系統發掘工作又有重大發現,發掘團隊在16號化石點發現新的鱷形類頭骨化石。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古生動物學家徐星介紹,此次發現的鱷形類頭骨化石保存得相當完整,從個體上看,比過去在這裡發現的鱷形類化石要更大一些。「目前,已經暴露出來的是鱷類的頭骨,旁邊還能看到一些支骨,接下來我們還需要調查一下周邊地區,看看它的身體是否也保存了下來。」徐星說。
  • 遼寧發現帶肌肉組織恐龍化石 只有豬一樣大(圖)
    遼寧發現帶肌肉組織恐龍化石 只有豬一樣大(圖) 2008年01月20日 11:15 來源:新京報   近日,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報導稱,一個科研小組在中國遼寧省發現了一個帶有肌肉組織跡象的恐龍化石。它為恐龍皮膚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證據。  皮很厚,小如豬  此次發現的恐龍生活在大約1.3億年前。它只有豬一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