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奔小康|河北安平:紅色「網都」綠色崛起

2020-12-18 河北新聞網

絲網產業高歌猛進,現代農業方興未艾,城市品質秀美宜居……一幅協同創新、綠色崛起的壯美畫卷在安平徐徐展開。圖為安平縣城市一景。通訊員 張 佳攝

安平,地處華北平原腹地,因「眾官民安居樂業,且地勢平坦」而得名。

這裡民風淳樸、重德尚信。革命志士弓仲韜建立全國第一個農村黨支部,點燃了全國農村反壓迫、爭自由、求解放的星星之火。

這裡與絲網生息相伴、興衰相隨。從數百年前的絹羅加工,到近代的金屬絲網;從家家戶戶機杼聲聲,到廠房林立機器轟鳴;從手提肩扛南來北往,到電子商務網聯世界,安平因絲網而聞名天下。

絲網產業高歌猛進,現代農業方興未艾,城市品質秀美宜居……如今,安平正以前所未有的發展活力,描繪著一幅協同創新、綠色崛起的壯美畫卷。

「創新+升級」,百年絲網煥發新活力

在中國·安平國際絲網博覽會上,安平絲網企業向客商介紹產品。安平縣委宣傳部供圖

將羅底繃在羅圈上的手藝叫張馬尾羅,用於篩分糧食。500多年前,安平張羅人一聲聲悠長的「張馬尾羅咧……」叫遍大江南北。

從馬尾羅到金屬絲網,從作坊工藝到規模化生產,安平逐漸形成從拔絲、織網到濾器製品、織機製造的完整產業鏈,成為擁有13700家絲網企業,產品遠銷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國絲網之都」。2019年,絲網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18億元,其中編織類絲網產銷量、出口量均佔全國的80%以上。

但在發展之初,產品「低端擁擠、高端稀缺」一度成為安平絲網的標籤。

「破解『低端鎖頸』困局,只有加快新舊動能轉換,讓產品邁向中高端,才是絲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安平縣工信局局長馬佔英說,安平精心編制了絲網產業振興計劃、絲網產業鏈條延伸實施方案等,為絲網產業繪就了產業升級的路線圖。

8月15日,河北聯達過濾器材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大型燒結爐轟鳴作響,上百層絲網碼放整齊後被燒結爐「吞」進口中。「將1000張絲網層層重疊,壓縮成厚度約6釐米的回熱器元件,這種多層燒結網是目前的尖端產品。」公司總經理王禮說。

2005年,企業引進絲網燒結技術後,將產品工藝不斷創新,原來兩層絲網燒結工藝提升到上千層,不僅打破了國外壟斷,也實現了高端過濾元件國產化。

聯達公司依靠科技創新,提升產品競爭力,從一家小型絲網企業成長為填補國內多項空白的高新技術企業,正是安平絲網產品邁向中高端的縮影。而整合重組、退城入園,則是安平絲網產業加快轉型升級的著力點。

位於安平縣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鶴煌網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大型織網機有序運轉。安平縣委宣傳部供圖

布局分散、產業集中度低,曾一度困擾安平絲網發展。優化產業布局,該縣謀劃建設了濾器濾材、絲網表面處理等13個專業園區,有效解決了「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散亂汙難題;建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引導科技創新企業入園,發展現代物流,打造了絲網高端產品聚集、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的示範高地。

綠樹紅花掩映下,安平鶴煌網業股份有限公司10座廠房一字排開,12臺大型織網機開足馬力,一張張寬幅達15.5米的細密造紙絲網「噴薄而出」。

「原來企業只有4個生產車間,導致產能受限。」2015年,公司整體搬遷到高新區後,企業規模擴大了30多倍。「通過政府補貼,我們新購置了9臺先進織網機,年生產能力達到60萬平方米以上,預計年銷售收入億元以上。」公司副總經理陳叢尚興奮地說。

目前,安平絲網企業智能化裝備率達30%以上,50%以上的設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19年以來,參與制訂修訂國家地方行業標準24項,申請專利287件,安平絲網實現了由傳統加工業向現代產業體系轉型的蝶變。

每年秋天,世界絲網業的客商都會相聚安平,中國·安平國際絲網博覽會是世界上唯一的絲網專業盛會,自2001年至今已連續舉辦19屆,累計到會客商近65.8萬人次,成交額達284億元,「世界絲網看中國,中國絲網看安平」美譽響徹全球。

「綠色+循環」,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安平縣連續四年在田園綜合體舉辦油菜花文化旅遊節。圖為遊客在油菜花田遊玩。安平縣委宣傳部供圖

8月16日,在衡水最大的生豬養殖企業——河北裕豐京安養殖有限公司生豬繁育基地內,1200頭能繁母豬陸續產仔,工人精心觀察著豬仔生長情況。

該公司是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國家生豬活體儲備基地,年出欄商品豬26萬頭,因其產出豬肉品質一流而暢銷京津等地。

近年來,安平堅持以農業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以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和特色高效農業為著力點,大力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品牌農業和質量農業,著力提高規模化、集約化和產業化水平。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安平農民單家獨戶就已把生豬銷往北京市場,在北京「十頭生豬,一頭產自安平」的說法至今流傳。依託生豬養殖產業,該縣建立起品種優良化、飼養科學化、管理標準化、模式規範化的現代養殖體系,全縣從事養豬業的農民超過3萬人,養殖專業戶8000多戶,全縣年生豬出欄81.8萬頭,生豬養殖產業已成為第二大縣域經濟支柱產業。

傳統生豬養殖產業蓬勃發展,隨之帶來的環境汙染問題愈加凸顯。在一次次探索中,安平縣找到破解良方——建立起糞汙資源化利用機制、市場運營模式、政策支持體系,實現了全縣的養殖糞汙集中收儲,重新資源化利用。

走進京安公司,只見綠樹婆娑、乾淨整潔,空氣清新,完全顛覆了人們對傳統養殖場糞便堆積、汙水橫流的印象。

「豬糞在這裡可是寶貝,豬舍下預埋了管道,直接輸送到沼氣發電廠,通過厭氧發酵的方式製取沼氣,再利用沼氣發電。」公司副總經理趙靖說,養殖糞汙和農林廢棄物不僅可以用來發電,還可提純為生物天然氣,供居民做飯取暖,沼渣沼液加工成有機肥反哺耕田,年產達25萬噸。

安平縣城市館外景。通訊員楊之行攝

「我們通過優化產業布局,規劃建立了囊括全縣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安平農業農村局局長張彥普說,園區建設了飼料廠、屠宰廠、汙水廠、沼氣廠、無害化處理廠、有機肥廠、生物質熱電廠,形成了「畜、沼、糧、熱、氣、電、肥」循環農業體系,「農業廢棄物一律不剩、化肥使用量一律不增、煤炭能源一律不用」的「安平模式」,成為現代農業綠色發展樣板。

北京「大紅門」落子安平,是安平延伸農業產業鏈的重要一步棋。該縣與北京二商大紅門肉類食品有限公司的聯姻,拉長了生豬養殖鏈條,解決了食品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的短板,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長30%以上,成為安平「從田園到餐桌」的農業全產業鏈中的「加分項」。

「今年3月,公司年產5000噸的熟食深加工項目順利投產運營,預計年納稅可達380萬元。」安平大紅門食品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劉偉說。

滹沱河沿岸獨特的沙質土地為白山藥種植提供了獨特的生長環境。今年,藉助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契機,安平實施「名優農品」品牌創建工程,持續推動白山藥種植向規模化、園區化、市場化轉型,規劃建設了集冷藏、加工、交易、研發、展示、電商、物流七大功能為一體的白山藥交易中心。藉助地下水壓採政策機遇,設立以楊屯村為核心,覆蓋10個村莊的鄉村振興示範區,大力發展油菜、油葵等節水作物,開拓出一系列新產業新業態,每畝實現增收600多元。

「綠色+循環」,一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新模式正日漸成熟,安平也逐漸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領跑者。

「紅色+生態」,打造全域旅遊新地標

安平縣臺城村的全國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紀念館外,噴泉雖音樂起舞。安平縣委宣傳部供圖

步入臺城村,鑲嵌著「全國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的巨型背景牆,顯示出這個小村的不同尋常。

沿著平坦的街道漫步,兩側的青磚房整齊劃一,花草樹木點綴其中。街道兩側的民居變身「書屋」「雜貨鋪」「臺城夜校」,村委會前的噴泉隨音樂起舞……處處給人嶄新的體驗。

「1923年8月,全國第一個農村黨支部——中共臺城特別支部誕生。一年後,河北省第一個縣委——安平縣委成立,從而造就了『兩個第一』的歷史豐碑。『敢為人先、勇於奉獻』的臺城精神也由此傳承不息……」在「全國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紀念館內,講解員聲情並茂的介紹,將那段刻骨銘心的崢嶸歲月生動再現。

近年來,安平整合歷史人文資源,打造了融歷史文化、紅色文化及民俗文化為一體的「星火臺城」景區,與周邊旅遊景點連點成片,打造了河北省第一個縣委舊址、「五億農民的方向」展覽館、荷花澱派大師孫犁故居等一批文化旅遊重點項目,開創了紅色文化旅遊新模式。

「今年,安平縣將經濟轉型與城市轉型相結合,把創建國家級園林縣城作為推進『三創四建』活動的重頭戲,吹響了加快推進全域旅遊發展的集結號。」安平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副局長趙龍說。

位於安平城區的漢王公園鳥瞰圖。安平縣委宣傳部供圖

漢王公園、如意公園、吉祥公園等58座公園綠地星羅密布,12條園林式街道將其串聯成鏈,描繪出一幅「綠在城中興,城在景中建,人在畫中遊」的優美畫卷。

城市扮靚了,鄉村也在變美。在安平鎮楊屯村,千畝油葵將這裡裝點成一片金色海洋,曲徑交錯的棧道上,遊客盡情享受著獨特的田園風光。

春遊油菜花海,夏賞金色油葵。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安平建設了楊屯鄉村振興示範區,讓「農田變農場、小村變景區」,突出展示當地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成為安平全域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老的滹沱河從安平境內蜿蜒而過,依託平坦的河道,該縣探索發展了「體育+旅遊」融合發展新路徑。「我們與內蒙古草都集團合作實施滹沱河生態環保治理項目,對堤坡進行綠化,種上了各類牧草花卉。」安平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副局長王京進說,2018年,中華民族大賽馬·2018年傳統耐力賽全國首站賽在這裡成功舉辦後,兩年來,多個馬術賽事、文旅活動相繼在這裡舉行,累計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的近千名馬術愛好者,以及數十萬遊客現場觀看。

如今,中國馬文化博物館開門迎客,馬術體育文旅小鎮雛形已現,中國馬業協會京津冀中心訓練基地、蒙古大營風情園、馬文化藝術森林公園等設施逐漸完善……「馬業名城」已成為安平又一張靚麗名片。

「曾經,安平『一網獨大』。如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讓安平工農文旅多元競放,呈現獨特氣韻。」安平縣委書記範慶法說,該縣將繼續加快推進城鄉統籌、產城一體、文旅融合,奮力闖出一條富有特色的轉型之路、綠色之路、跨越之路。(河北日報記者 馬 路 焦 磊)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

相關焦點

  • 第十七屆中國·安平國際絲網博覽會在河北安平開幕
    第十七屆中國·安平國際絲網博覽會央廣網安平9月6日消息(記者明慧、王志達 河北臺記者王美中)9月6日上午,第十七屆中國.安平國際絲網博覽會在衡水市安平縣會展中心開幕。本屆博覽會為期三天,展會高揚「協同創新、綠色崛起」主旋律,以「傳承創新、共贏未來」為主題,積極順應經濟全球化、「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時代潮流,不斷創新模式、優化環境,拓展功能、改善服務。
  • 河北安平中學:揮如椽巨筆 繪教育丹青
    在富饒的安平大地上,有一所蘊涵了七十多年厚重歷史的美麗校園,她不僅散發著傳統教學的歷史韻味,也彰顯著現代教育的多彩魅力——她便是正在跨越崛起中的河北安平中學。安平中學現有教師450餘人,教師本科率達99%。自2010年以來,學校連續從廈門大學、陝西師大、東北大學、西南交大、吉林師大、首都師大、鄭州大學、河北大學、河北師大等著名高等師範院校招聘本科以上大學生近兩百名,諸多高學歷、高素質優秀教師的加盟,為學校師資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為實現學校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強力保障。
  • 「脫貧攻堅黨旗紅」河北石家莊:紅色山村吹響綠色發展號角
    作者丨陳軍 李長江 楊憲峰 劉建書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石家莊市稅務局在扶貧工作中探索實施扶貧新路徑,堅持綠色發展、生態發展,採取產業扶貧、電商扶貧等精準舉措,幫扶的兩個貧困村已實現脫貧出列,群眾收入大幅增長、生活條件明顯改善,致富奔小康之路紅紅火火。
  • 梁弄鎮:傳承光大紅色革命精神的「全國革命老區全面奔小康樣板鎮」
    如何讓紅色革命精神在改革開放時期成為推動革命老區快速發展的持久動力?在梁弄鎮的採訪中我們找到了答案。2003年1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專程來四明山老區進行考察時指示,「要把梁弄建設成為全國革命老區全面奔小康樣板鎮」。
  • 重走紅軍路 攜手奔小康,永嘉舉辦第十一屆重走紅軍路活動
    這是11月15日在浙江省永嘉縣沙頭鎮靈運仙境景區舉行的「重走紅軍路 攜手奔小康」——紀念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成立90周年暨永嘉縣第十一屆重走紅軍路活動。途中還開展了紅歌嘹亮、紅色競技等活動,讓廣大參與者在活動中回憶歷史、緬懷先烈,在新時代激揚紅軍精神。在靈運仙境觀景平臺處,重走紅軍路邂逅了草原牧歌,來自對口協作的紅原縣草原之心藝術團一行載歌載舞,為廣大參與者帶來來了不一樣的草原風情。
  • 小康路上,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河北樣本」
    「顏值」更高了、「氣質」更美了、「錢景」更廣闊了……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點,一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河北樣本」正向我們走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一直是習近平總書記重視和關心的事。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湖州市安吉縣考察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 河北安平依託特色產業鏈引進「航母型項目」
    依託特色產業鏈引進「航母型項目」——訪安平縣委書記範慶法「招商之冬」活動啟動以來,河北省衡水市安平縣將招商引資作為縣委、縣政府「一號工程」,依託絲網特色產業鏈,生豬、白山藥現代農業產業鏈
  • 梁弄:紅色基因引領綠色發展
    那段歲月,梁弄人民傾其所有,不僅為中共浙東區委、浙東行政公署等黨政軍機構提供住所,還冒著生命危險為前線戰士送糧送水,譜寫了一首首紅色讚歌。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從70多年前的硝煙中走來,如今的梁弄,紅色文化厚重耀眼,綠色產業蓬勃發展,古色風韻保存完好,金色風情鄉愁四溢,藍色智慧經濟風生水起,經濟社會各項指標位居全國革命老區前列。
  • 大豆變「金豆」 鄉親唱著村歌奔小康
    大豆變「金豆」 鄉親唱著村歌奔小康巴彥縣紅光鄉豐裕村美麗鄉村建設和調優農業種植結構見成效「巴彥大豆」訂單排到明年。近日,巴彥縣紅光鄉豐裕村的一段MV「火」了。豐裕村地處巴彥縣西部,是遠近聞名的「糧倉」,以種植綠色高蛋白大豆為主。今年春季,經過新一輪調整優化種植結構,豐裕村的大豆種植面積穩步增長,達到4000畝。大豆是豐裕村農業主導種植產業,村級專業種植合作社全年保障機械化作業,春耕時,全是大馬力拖拉機作業;秋收後,機械化深翻秸稈全量還田。
  • 荔波:紅色引領綠色發展 抒寫荔波發展新時代答卷
    十三五"時期,荔波縣委、縣政府團結帶領全縣各族人民,堅持紅色引領、綠色發展,牢記囑託、感恩奮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全力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大踏步前進、完成歷史性跨越,全力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奮力書寫了一份激情澎湃的荔波新答卷。
  • 廣場舞翩躚,快樂奔小康
    廣場舞翩躚,快樂奔小康嶽西網訊(融媒體中心記者 朱琴)日前,記者從嶽西縣體育舞蹈協會獲悉,在安慶市第六屆市民運動會廣場舞線上比賽中,經過緊張激烈的角逐,嶽西縣選送的舞蹈扇子舞《化蝶「跳起廣場舞,快樂奔小康。」近年來,嶽西縣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關於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的精神,加大文化惠民的力度,群眾文化體育活動廣泛開展,國家級賽事接連承辦,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今年,嶽西縣體育舞蹈協會精心組織,克服疫情影響,採取線上培訓與線下排練結合的方式,開展廣場舞培訓,傳播全民健身理念。成功舉辦全縣廣場舞大賽,積極組織參加全市廣場舞比賽。
  • 江西餘干:慶豐收 奔小康
    人民網南昌10月3日電 10月1日,江西省餘干縣舉行2020年「慶豐收、奔小康」十一勁爆黃金周活動暨琵琶湖公園開園儀式。總投資7.1億元的餘干縣琵琶湖公園是該縣打造「湖光山色最美餘干」和城市雙修的重點項目。活動現場展示了餘干縣的農特、扶貧產品,地標美食,名小吃,旅遊資源和茶香音樂會。
  • 紅色大埔,綠色崛起
    吳友優一行走進廣東梅州大埔揮毫書頌紅色熱土綠色輝煌吳友優,男,生於1948年10月1日,1969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國海南省人。吳友優和廣東梅州普邦園林有限公司梅州公司總經理鍾丹、美國東方書畫藝術協會秘書長陳達鋒、廣州騰益飲食管理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餘寶昌等一行來到了充滿綠色魅力的紅色熱土大埔縣。這裡,山花爛漫呈國色,生態盎然染天香。鳥聲頻送千峰翠,梅江澄波一脈清。山輝水媚,日麗風和。縣委縣政府領導熱情地接待了吳友優一行人,介紹了大埔縣繼承先烈遺志,奮進新時代的生動局面。
  • 【網絡媒體走轉改】發揚長徵精神,共築中國夢——「長徵路上奔小康...
    幸運的是,此次南方網借著由中央網信辦主辦的「長徵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活動的機會,可以讓我們得以重返歷史現場,追尋紅色足跡,感受當年的長徵精神。在該村,142戶貧困戶家中都安裝了光伏發電系統。  除了蔬菜基地產業、光伏產業以外,江西也在積極探索「網際網路+扶貧」的江西模式。近年來通過政府扶持,現在不僅有了農村e郵網,還有了淘實惠電商服務網、阿里巴巴農村淘寶網,電子商務孵化園等,電商從業人員與日俱增。  如今的江西正處於加速發展的爬坡期、全面小康的攻堅期、生態建設的提升期。
  • 重走長徵路·聚力奔小康
    多彩貴州網訊(記者 饒娟)12月11日,「重走長徵路·聚力奔小康」——貴州省2020年重走長徵路(第七輪)活動在六盤水市盤州市紅二、紅六軍團盤縣會議會址啟動。啟動儀式現場啟動儀式上,發布了六盤水市冬季旅遊優惠政策及研學紅色精品旅遊線路,並推介「玩轉六盤水之三線三變旅遊線路」。在紅二、紅六軍團盤縣會議會址,參會人員參觀了陳列館,通過實物展陳和解說,重回戰火紛飛的艱苦歲月,重溫紅軍長徵艱苦卓絕的光榮歷史。
  • 寧波梁弄:以紅色基因引領綠色發展
    光明日報記者 曾毅  鄉村振興大背景下,紅色基因早已融入血脈的革命老區如何做好發展大文章?今年,革命老區全面奔小康與鄉村振興戰略理論研討會在「浙東延安」——寧波餘姚梁弄鎮隆重舉行。  2003年春節前夕,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到梁弄鎮和鎮裡的橫坎頭村考察調研,提出了建設「全國革命老區全面奔小康樣板鎮」的殷切期望。春節過後,習近平同志又給橫坎頭村黨員群眾回信,鼓勵他們加快老區開發建設,儘快脫貧致富奔小康。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革命老區安平的紅色「夢」!
    ,也因鐫刻於安平兒女心底的紅色「夢」從未斷過。今年6月24日至25日,安平縣舉行紅色文化與鄉村振興研討會,來自全國的黨史黨建、紅色文化研究學者、紅色旅遊及文旅產業專家,以及中央和省、市各級新聞媒體等200餘人齊聚一堂,為如何深度挖掘安平紅色旅遊資源、推出「基層黨組織建設+鄉村振興」「紅色文化+鄉村振興」的安平樣板,以及促進鄉村振興與區域經濟發展獻力獻策。
  • 沉浸式文旅大劇《飛馬滹沱》河北安平試演 演繹人馬傳奇
    王鵬 攝中新網衡水9月19日電 (崔志平 王鵬)19日,恰逢「中國愛馬日」,河北衡水安平縣飛馬演繹中心啟動安平首臺5D室內沉浸式文旅大劇《飛馬滹沱》試演典禮,演繹安平的人馬傳奇,現場觀眾仿佛置身歷史情景中。據介紹,《飛馬滹沱》劇秀是全國最大超實景裸眼5D室內沉浸式文旅大劇。
  • 寧波餘姚梁弄鎮以紅色基因引領綠色發展
    光明圖片  鄉村振興大背景下,紅色基因早已融入血脈的革命老區如何做好發展大文章?今年,革命老區全面奔小康與鄉村振興戰略理論研討會在「浙東延安」——寧波餘姚梁弄鎮隆重舉行。400餘名來自井岡山、瑞金、遵義、延安、西柏坡和四明山革命老區的代表,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人士會聚一堂,共謀新時代老區發展宏圖大計。
  • 起源與發展之安平「網」事
    說到「網子」的起源,據小編了解網最早起源於伏羲時期。作為「部落首領」的伏羲,一心謀發展壯大部落為部落成員謀福利。他統治下部落,女性採摘、男性狩獵。細心聰明的伏羲在觀察到蜘蛛捕食織網時得到靈感,伏羲仿效蜘蛛也用藤條織出了捕獵用「網」。網的好處就在於,它可以限制動物的行動從而將其捕殺。而「網」的出現,也是中國社會從女權向男權轉變的開端。畢竟肉它比果子好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