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網產業高歌猛進,現代農業方興未艾,城市品質秀美宜居……一幅協同創新、綠色崛起的壯美畫卷在安平徐徐展開。圖為安平縣城市一景。通訊員 張 佳攝
安平,地處華北平原腹地,因「眾官民安居樂業,且地勢平坦」而得名。
這裡民風淳樸、重德尚信。革命志士弓仲韜建立全國第一個農村黨支部,點燃了全國農村反壓迫、爭自由、求解放的星星之火。
這裡與絲網生息相伴、興衰相隨。從數百年前的絹羅加工,到近代的金屬絲網;從家家戶戶機杼聲聲,到廠房林立機器轟鳴;從手提肩扛南來北往,到電子商務網聯世界,安平因絲網而聞名天下。
絲網產業高歌猛進,現代農業方興未艾,城市品質秀美宜居……如今,安平正以前所未有的發展活力,描繪著一幅協同創新、綠色崛起的壯美畫卷。
「創新+升級」,百年絲網煥發新活力
在中國·安平國際絲網博覽會上,安平絲網企業向客商介紹產品。安平縣委宣傳部供圖
將羅底繃在羅圈上的手藝叫張馬尾羅,用於篩分糧食。500多年前,安平張羅人一聲聲悠長的「張馬尾羅咧……」叫遍大江南北。
從馬尾羅到金屬絲網,從作坊工藝到規模化生產,安平逐漸形成從拔絲、織網到濾器製品、織機製造的完整產業鏈,成為擁有13700家絲網企業,產品遠銷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國絲網之都」。2019年,絲網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18億元,其中編織類絲網產銷量、出口量均佔全國的80%以上。
但在發展之初,產品「低端擁擠、高端稀缺」一度成為安平絲網的標籤。
「破解『低端鎖頸』困局,只有加快新舊動能轉換,讓產品邁向中高端,才是絲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安平縣工信局局長馬佔英說,安平精心編制了絲網產業振興計劃、絲網產業鏈條延伸實施方案等,為絲網產業繪就了產業升級的路線圖。
8月15日,河北聯達過濾器材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大型燒結爐轟鳴作響,上百層絲網碼放整齊後被燒結爐「吞」進口中。「將1000張絲網層層重疊,壓縮成厚度約6釐米的回熱器元件,這種多層燒結網是目前的尖端產品。」公司總經理王禮說。
2005年,企業引進絲網燒結技術後,將產品工藝不斷創新,原來兩層絲網燒結工藝提升到上千層,不僅打破了國外壟斷,也實現了高端過濾元件國產化。
聯達公司依靠科技創新,提升產品競爭力,從一家小型絲網企業成長為填補國內多項空白的高新技術企業,正是安平絲網產品邁向中高端的縮影。而整合重組、退城入園,則是安平絲網產業加快轉型升級的著力點。
位於安平縣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鶴煌網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大型織網機有序運轉。安平縣委宣傳部供圖
布局分散、產業集中度低,曾一度困擾安平絲網發展。優化產業布局,該縣謀劃建設了濾器濾材、絲網表面處理等13個專業園區,有效解決了「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散亂汙難題;建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引導科技創新企業入園,發展現代物流,打造了絲網高端產品聚集、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的示範高地。
綠樹紅花掩映下,安平鶴煌網業股份有限公司10座廠房一字排開,12臺大型織網機開足馬力,一張張寬幅達15.5米的細密造紙絲網「噴薄而出」。
「原來企業只有4個生產車間,導致產能受限。」2015年,公司整體搬遷到高新區後,企業規模擴大了30多倍。「通過政府補貼,我們新購置了9臺先進織網機,年生產能力達到60萬平方米以上,預計年銷售收入億元以上。」公司副總經理陳叢尚興奮地說。
目前,安平絲網企業智能化裝備率達30%以上,50%以上的設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19年以來,參與制訂修訂國家地方行業標準24項,申請專利287件,安平絲網實現了由傳統加工業向現代產業體系轉型的蝶變。
每年秋天,世界絲網業的客商都會相聚安平,中國·安平國際絲網博覽會是世界上唯一的絲網專業盛會,自2001年至今已連續舉辦19屆,累計到會客商近65.8萬人次,成交額達284億元,「世界絲網看中國,中國絲網看安平」美譽響徹全球。
「綠色+循環」,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安平縣連續四年在田園綜合體舉辦油菜花文化旅遊節。圖為遊客在油菜花田遊玩。安平縣委宣傳部供圖
8月16日,在衡水最大的生豬養殖企業——河北裕豐京安養殖有限公司生豬繁育基地內,1200頭能繁母豬陸續產仔,工人精心觀察著豬仔生長情況。
該公司是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國家生豬活體儲備基地,年出欄商品豬26萬頭,因其產出豬肉品質一流而暢銷京津等地。
近年來,安平堅持以農業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以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和特色高效農業為著力點,大力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品牌農業和質量農業,著力提高規模化、集約化和產業化水平。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安平農民單家獨戶就已把生豬銷往北京市場,在北京「十頭生豬,一頭產自安平」的說法至今流傳。依託生豬養殖產業,該縣建立起品種優良化、飼養科學化、管理標準化、模式規範化的現代養殖體系,全縣從事養豬業的農民超過3萬人,養殖專業戶8000多戶,全縣年生豬出欄81.8萬頭,生豬養殖產業已成為第二大縣域經濟支柱產業。
傳統生豬養殖產業蓬勃發展,隨之帶來的環境汙染問題愈加凸顯。在一次次探索中,安平縣找到破解良方——建立起糞汙資源化利用機制、市場運營模式、政策支持體系,實現了全縣的養殖糞汙集中收儲,重新資源化利用。
走進京安公司,只見綠樹婆娑、乾淨整潔,空氣清新,完全顛覆了人們對傳統養殖場糞便堆積、汙水橫流的印象。
「豬糞在這裡可是寶貝,豬舍下預埋了管道,直接輸送到沼氣發電廠,通過厭氧發酵的方式製取沼氣,再利用沼氣發電。」公司副總經理趙靖說,養殖糞汙和農林廢棄物不僅可以用來發電,還可提純為生物天然氣,供居民做飯取暖,沼渣沼液加工成有機肥反哺耕田,年產達25萬噸。
安平縣城市館外景。通訊員楊之行攝
「我們通過優化產業布局,規劃建立了囊括全縣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安平農業農村局局長張彥普說,園區建設了飼料廠、屠宰廠、汙水廠、沼氣廠、無害化處理廠、有機肥廠、生物質熱電廠,形成了「畜、沼、糧、熱、氣、電、肥」循環農業體系,「農業廢棄物一律不剩、化肥使用量一律不增、煤炭能源一律不用」的「安平模式」,成為現代農業綠色發展樣板。
北京「大紅門」落子安平,是安平延伸農業產業鏈的重要一步棋。該縣與北京二商大紅門肉類食品有限公司的聯姻,拉長了生豬養殖鏈條,解決了食品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的短板,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長30%以上,成為安平「從田園到餐桌」的農業全產業鏈中的「加分項」。
「今年3月,公司年產5000噸的熟食深加工項目順利投產運營,預計年納稅可達380萬元。」安平大紅門食品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劉偉說。
滹沱河沿岸獨特的沙質土地為白山藥種植提供了獨特的生長環境。今年,藉助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契機,安平實施「名優農品」品牌創建工程,持續推動白山藥種植向規模化、園區化、市場化轉型,規劃建設了集冷藏、加工、交易、研發、展示、電商、物流七大功能為一體的白山藥交易中心。藉助地下水壓採政策機遇,設立以楊屯村為核心,覆蓋10個村莊的鄉村振興示範區,大力發展油菜、油葵等節水作物,開拓出一系列新產業新業態,每畝實現增收600多元。
「綠色+循環」,一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新模式正日漸成熟,安平也逐漸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領跑者。
「紅色+生態」,打造全域旅遊新地標
安平縣臺城村的全國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紀念館外,噴泉雖音樂起舞。安平縣委宣傳部供圖
步入臺城村,鑲嵌著「全國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的巨型背景牆,顯示出這個小村的不同尋常。
沿著平坦的街道漫步,兩側的青磚房整齊劃一,花草樹木點綴其中。街道兩側的民居變身「書屋」「雜貨鋪」「臺城夜校」,村委會前的噴泉隨音樂起舞……處處給人嶄新的體驗。
「1923年8月,全國第一個農村黨支部——中共臺城特別支部誕生。一年後,河北省第一個縣委——安平縣委成立,從而造就了『兩個第一』的歷史豐碑。『敢為人先、勇於奉獻』的臺城精神也由此傳承不息……」在「全國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紀念館內,講解員聲情並茂的介紹,將那段刻骨銘心的崢嶸歲月生動再現。
近年來,安平整合歷史人文資源,打造了融歷史文化、紅色文化及民俗文化為一體的「星火臺城」景區,與周邊旅遊景點連點成片,打造了河北省第一個縣委舊址、「五億農民的方向」展覽館、荷花澱派大師孫犁故居等一批文化旅遊重點項目,開創了紅色文化旅遊新模式。
「今年,安平縣將經濟轉型與城市轉型相結合,把創建國家級園林縣城作為推進『三創四建』活動的重頭戲,吹響了加快推進全域旅遊發展的集結號。」安平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副局長趙龍說。
位於安平城區的漢王公園鳥瞰圖。安平縣委宣傳部供圖
漢王公園、如意公園、吉祥公園等58座公園綠地星羅密布,12條園林式街道將其串聯成鏈,描繪出一幅「綠在城中興,城在景中建,人在畫中遊」的優美畫卷。
城市扮靚了,鄉村也在變美。在安平鎮楊屯村,千畝油葵將這裡裝點成一片金色海洋,曲徑交錯的棧道上,遊客盡情享受著獨特的田園風光。
春遊油菜花海,夏賞金色油葵。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安平建設了楊屯鄉村振興示範區,讓「農田變農場、小村變景區」,突出展示當地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成為安平全域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老的滹沱河從安平境內蜿蜒而過,依託平坦的河道,該縣探索發展了「體育+旅遊」融合發展新路徑。「我們與內蒙古草都集團合作實施滹沱河生態環保治理項目,對堤坡進行綠化,種上了各類牧草花卉。」安平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副局長王京進說,2018年,中華民族大賽馬·2018年傳統耐力賽全國首站賽在這裡成功舉辦後,兩年來,多個馬術賽事、文旅活動相繼在這裡舉行,累計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的近千名馬術愛好者,以及數十萬遊客現場觀看。
如今,中國馬文化博物館開門迎客,馬術體育文旅小鎮雛形已現,中國馬業協會京津冀中心訓練基地、蒙古大營風情園、馬文化藝術森林公園等設施逐漸完善……「馬業名城」已成為安平又一張靚麗名片。
「曾經,安平『一網獨大』。如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讓安平工農文旅多元競放,呈現獨特氣韻。」安平縣委書記範慶法說,該縣將繼續加快推進城鄉統籌、產城一體、文旅融合,奮力闖出一條富有特色的轉型之路、綠色之路、跨越之路。(河北日報記者 馬 路 焦 磊)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