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海洋所等在海洋環流研究中獲進展

2020-12-17 瀟湘晨報

全球變暖已成為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全球氣候系統正在經歷改變。海洋作為氣候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因其大尺度海洋環流在全球熱量、淡水平衡中起關鍵作用。那麼,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海洋環流是否已發生顯著改變?海洋垂直結構變化是否與海洋環流變化同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王春在研究團隊博士付垚,聯合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德國基爾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應用觀測數據對以上問題展開研究。研究表明,雖然北大西洋海水特性在年代際尺度上發生顯著改變,但是經向翻轉流強度自1990年以來保持穩定。這說明北大西洋水文特性與海洋環流強度並非同步變化。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大西洋經向翻轉流(AMOC)是全球海洋環流系統的組成部分,主要由溫暖的北向上層流系及寒冷的南向深層流系組成,其循環過程伴隨大量的南北半球間熱量、淡水再分配,對全球氣候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起重要作用。在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化大背景下,科學界對AMOC減弱程度及其後果的討論從未停歇。傳統觀點認為,高緯度海域水文特性變化與AMOC強度相關,而最新的水文觀測資料顯示全球上層海洋正在變暖且副極地北大西洋正在經歷有記錄以來最大規模的淡化,然而,觀測資料是否顯示AMOC已發生明顯改變?

該研究基於北大西洋副極地和副熱帶的水文斷面觀測資料、RAPID和OSNAP浮標陣列資料、衛星地轉流速資料及GECCO2海洋同化資料,綜合分析1990年至今北大西洋水文特性變化及AMOC狀態。結果顯示,在過去近30年中,不僅北大西洋上層海水(0-2000米)特性發生顯著年代際變化,而且2000米以下的深層海水溫度、鹽度也在近10年顯著增加;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反差的是,AMOC強度在年代際時間尺度上保持穩定,這表明AMOC強度與北大西洋海水水文特性並非同步性,明顯不同於傳統觀點。

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廣東省人才計劃的資助。

論文連結

圖1.北大西洋地圖及大西洋翻轉流示意圖

圖2.副極地北大西洋鹽度的年代際改變

圖3.北大西洋AMOC強度時間序列

【來源:南海海洋研究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海洋所等在熱帶跨海盆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進展
    海洋所等在熱帶跨海盆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9-08-26 海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環流與波動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賈凡為文章第一作者,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組織(CSIRO)教授蔡文炬和中科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吳立新為共同通訊作者。
  • 中國海洋大學在熱帶氣旋活動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大量研究表明,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作為氣候系統中最強的年際變化信號,對西太熱帶氣旋的生成位置、生命周期、強度以及移動路徑有重要作用。然而,至今鮮有研究涉及西太熱帶氣旋對ENSO事件強度的年際作用。
  • 南海海洋所揭示印度洋熱帶環流圈的結構和季節變化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杜巖團隊利用表層漂流浮標,揭示印度洋熱帶環流圈的結構和季節變化,在熱帶印度洋熱帶環流圈結構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由南海海洋所博士研究生吳煒等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海洋》)上。受季風影響,印度洋環流具有顯著的季節變化特徵,但是在氣候態平均意義上,熱帶印度洋同樣存在順時針結構的環流圈。
  • 海洋所黑潮與邊緣海交換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Deep Sea Research II 2010年10月刊封面近期,中國科學院海洋環流與波動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經過多年努力,在長期科研積累的基礎上,通過衛星遙感研究表明,中國近海海水主要通過冬季源自蘇北沿岸跨陸架的東海海流和閩浙沿海的所謂近海跨陸架穿刺鋒面的集合輸運兩個通道到達衝繩海槽的黑潮區,進而參與全球大洋環流,這兩個通道的揭示對於我國沿海海區的汙染物擴散、碳顆粒輸運、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等一系列問題都有著非常重要的科學和實踐意義。黑潮與邊緣海水交換問題對於西北太平洋沿海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等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 「熱帶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暖池的結構特徵、變異機理和氣候效應」
    同時,在以「改進暖池和海洋環流的模擬能力和評估不同類型El Niño的可預報性」、「確定暖池影響東亞季風和我國氣候變異的過程及其敏感區」方面(「兩個應用出口」),在滿足「暖池變異的氣候效應」研究的重大國家需求方面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 海洋所揭示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胡敦欣研究組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研究中獲進展,發現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Climate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 科學家:海洋環流顯著加速,地球能量已重新分配
    中國青島海洋研究所2020年2月6日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研究表明,由於全球變暖和大風驅動,全球平均海洋環流顯著加速。近幾十年來,由於區域海洋環流對溫室效應的反應不同,而且缺乏系統的直接海流觀測資料,全球平均海洋環流是否出現趨勢的問題一直難以捉摸。最近,中國青島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員通過實地觀測、重新分析歷史數據及模型實驗的指導,得出過去二十年來全球平均海洋環流顯著加速的結論。
  • 海洋環保科普(7)|中國海的環流,一起來了解下
    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小百科」海洋動力環境地球的「血脈」——洋流大洋中的海水從來都不是靜止不動的。大洋中的海流規模非常大。海流並不都是朝著一個方向流動的。海流遍布整個海洋,既有主流,也有支流,不斷地輸送著鹽類、溶解氧和熱量,使海洋充滿了活力。
  • 北卡州立大學海洋同化專家訪問南海海洋研究所
    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海洋、地球與大氣科學系的彭世球博士應邀於2008年2月18日開始對南海海洋研究所進行了為期12天的研究訪問。彭世球博士主要從事4維變分資料同化的研究,他發展了一套POM海洋環流模式的四維變分同化系統,並將此系統應用於風暴潮資料同化,有效地改進了風暴潮模擬水平。有關成果發表在國際重要刊物《Ocean  Modeling》上。
  • 舟山市普陀區科技局局長訪問南海海洋所
    5月20日上午,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科學技術局局長水開明等一行7人訪問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該所所長助理謝強、院地合作處林嶽光副研究員、海洋生物研究室胡超群研究員、孫恢禮研究員、鍾紅茂副研究員、向文洲副研究員、尹浩副研究員、張呂平博士等參加座談。
  • 海洋科學國際舞臺的建設者——中科院海洋所科技報國70年系列報導...
    2010年,海洋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胡敦欣領銜發起「西北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實驗(NPOCE)」正式獲得「氣候變化與可預報性(CLIVAR)」國際科學組織批准,成為國際合作計劃。作為我國發起的首個海洋領域大規模國際合作調查研究計劃,它開啟了西太平洋海洋環流和大氣—海洋相互作用研究的新篇章。
  • 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通過科技部驗收
    7月5日,國家科技部組織專家在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對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進行了驗收。驗收專家組由來自全國各院校國家重點實驗室的9名知名專家組成,組長為廈門大學焦念志院士。驗收會由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吳根處長主持。
  • 南海海洋所診斷出熱帶不穩定波的赤道高頻流場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杜巖團隊提出一個可以準確計算熱帶不穩定波(TIWs)赤道高頻實時流場的非定常診斷模型,相關研究成果由博士研究生王閔楊等發表在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上。
  • 2018年度中國海洋與湖沼十大科技進展評選揭曉
    &nbsp&nbsp&nbsp&nbsp二、北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減弱加強全球氣候變暖&nbsp&nbsp&nbsp&nbsp北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變異會影響熱量在氣候系統中的分配,其主要作用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從低緯度向高緯度輸送熱量,二是向中深層海洋輸送熱量。
  • 探秘「海洋中的河流」
    朱小華介紹,海水大規模的定常運動形成了海洋環流,西邊界流是海洋環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海洋物質輸送和熱平衡中起著重要作用。琉球海流與黑潮(日本暖流)同屬北太平洋西邊界流,琉球海流沿琉球群島東側向東北流動,對我國氣候變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 日本氣象研究所專家訪問南海海洋所
    應中國科學院熱帶海洋環境重點實驗室的邀請,日本氣象廳Masafumi Kamachi博士於12月7至10日訪問了南海海洋所。Masafumi Kamachi博士是日本氣象廳氣象研究所海洋實驗室主任,其主要研究領域是海洋資料同化和預報、物理海洋學、海洋遙感等。
  • 《Science》:重新認識全球海洋經向翻轉環流的驅動源
    圖中紅色代表溫度較高的上層海流,藍色代表溫度較低的深層海流,淺藍色代表源自北冰洋的淡水輸出。(圖片來源:OSNAP) 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 AMOC是全球海洋環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古氣候研究指出, AMOC減弱或者停止曾使得北半球絕大地區的氣溫在幾十年甚至更短的時期內急劇下降。氣候模式結果更是顯示,在全球變暖加劇的情況下,AMOC在未來的幾十年內可能會持續減弱。
  • 南海海綿來源雜色麴黴中新穎活性天然產物研究取得進展
    海洋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是新穎活性天然產物的重要來源。目前從海洋中獲取的天然產物數量已達到3.5萬個,海洋天然產物的特殊結構和生物活性使其成為新藥研發中先導化合物的新源泉。海洋微生物作為海洋生物中最為豐富的類群,具有資源豐富、遺傳可控、樣品採集而不破壞環境等優勢,挖掘海洋微生物來源新穎活性天然產物對於海洋藥物研發具有重要意義。
  • 南海海洋所等揭示臺灣峽谷深水重力流地貌成因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海底地貌與沉積動力學研究團隊在南海東北部深水重力流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The role of sediment gravity flows on the morp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a large submarine canyon
  • 自然資源部海洋一所科研人員在西北太平洋大氣次季節變率研究中...
    隨著氣象中短期確定性預報和氣候概率預測能力持續提高,介於兩者之間的10~30天延伸期預報已成為「無縫隙預報」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點。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0~30天極端天氣過程可預報性及預報理論與方法研究」的支持下,依託於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的自然資源部海洋環境科學與數值模擬重點實驗室李奎平博士針對10~30天延伸期預報的關鍵預報因子—大氣準雙周振蕩事件開展了深入研究,在其維持與傳播機理方面取得新的科學突破,為提高延伸期預報能力奠定了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