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重新認識全球海洋經向翻轉環流的驅動源

2020-12-17 騰訊網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信息,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最新的一項國際研究指出,對全球氣候有著重要影響的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主要發生在格陵蘭以東的副極地海域。

圖:OSNAP觀測系統及其觀測的北大西洋副極地區域海洋環流系統。整個觀測系統從加拿大經格陵蘭向東直至蘇格蘭,覆蓋拉布拉多海(Labrador Sea),伊爾明厄海(Irminger Sea),冰島海(Iceland Sea),以及羅科爾海槽(Rockall Trough)。圖中紅色代表溫度較高的上層海流,藍色代表溫度較低的深層海流,淺藍色代表源自北冰洋的淡水輸出。(圖片來源:OSNAP)

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 AMOC是全球海洋環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古氣候研究指出, AMOC減弱或者停止曾使得北半球絕大地區的氣溫在幾十年甚至更短的時期內急劇下降。氣候模式結果更是顯示,在全球變暖加劇的情況下,AMOC在未來的幾十年內可能會持續減弱。因此,海洋環流的變化將有可能在未來再次造成全球大範圍的氣候驟變。雖然科學家們對於AMOC對全球氣候變化上的深刻影響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共識,但AMOC的機制本身仍然是海洋和氣候研究領域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

AMOC作為全球熱量分配的調節器,將大西洋低緯度的高溫、高鹽水向北輸送至高緯度寒冷地區。在位於格陵蘭西側的拉布拉多海以及位於格陵蘭東側的北歐海,這些溫度較高的表層海水向大氣釋放熱量,繼而變重下沉,形成大西洋深層水團,並向南回流到低緯度地區以及南大洋。長期以來基於大量模式研究所形成的普遍觀點認為,拉布拉多海的深層水團形成過程直接決定了AMOC的強弱。也就是說,海洋經向翻轉環流主要發生在拉布拉多海。

來自北大西洋副極地AMOC觀測項目(OSNAP)的科學家們在2月1日《Science》上發表題為「A Sea Change in Our View of Overturning in the Subpolar North Atlantic」的研究文章,對海洋翻轉環流發生的具體區域提出了新的觀點。與傳統觀點不同,該文章指出,AMOC主要發生在格陵蘭以東的海域,而不是在格陵蘭以西的拉布拉多海。基於21個月的連續觀測,OSNAP的結果表明,從格陵蘭東至蘇格蘭海域的AMOC的強度要比位於拉布拉多海的AMOC強約7倍,並且前者可以解釋整個副極地地區海洋翻轉環流88%的變率。儘管近年來位於拉布拉多海的深層水團行成過程在明顯增強,其對AMOC強度和變化的直接影響卻似乎比預想的要弱。

美國杜克大學的Dr. Susan Lozier是OSNAP項目總負責人,同時也是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她表示,「為了能夠精準地預測未來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全球氣候,我們需要知道海洋翻轉環流發生的具體地點和其變化的機制。」

該研究的合作者之一、英國南安普頓國家海洋中心的Dr. Penny Holliday表示,「海洋翻轉環流可以將大量的熱量向北輸運到極地和副極地地區,意味著AMOC的任何變化都將影響冰架和北冰洋的海冰。因此,研究AMOC現在以及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化至關重要。」

來自德國基爾亥姆霍茲海洋研究所的Dr. Johannes Karstensen也是該文章的作者之一,他表示,「雖然拉布拉多海的翻轉環流比預期的要弱,但觀測同時指出該海域在北冰洋向大西洋的淡水輸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為北冰洋的受氣候變化的影響越來越顯著,「所以在我們相應的持續觀測將越來越重要。」

杜克大學的李非慄博士是該研究的通訊作者之一,他表示:「海洋翻轉環流使得海洋可以吸收由人為因素造成的大氣層中增多的熱量和碳含量,因此具有全球性影響。OSNAP的觀測將有助於大家進一步地了解翻轉環流的運行機制。」他還介紹說,因為研究結果只包含了第一期頭21個月的觀測數據,所以還暫時無法回答AMOC是否已經發生變化的問題。OSNAP第一期另外兩年的數據目前正在處理之中,相應的研究成果有望於今年下半年公布。

OSNAP項目第一期共5年(2013-2018),總投入3千2百萬美元。OSNAP跨大西洋觀測系統於2014年夏投入使用。該觀測系統在西起加拿大東至蘇格蘭的廣大海域共布設了53個潛標,旨在監測該區域海洋環流的強度和結構,及相應的熱量和淡水輸送。該系統同時還使用水下無人機和水下浮標,對關鍵區域和水團進行更高時空解析度觀測。OSNAP是一個大型國際合作項目,包括了來自7個國家16個海洋研究機構的科學家們。

該工作的作者來自以下機構(排名不分先後):杜克大學,英國南安普頓國家海洋中心,伍茲霍爾海洋中心,蘇格蘭海洋科學協會,荷蘭皇家海洋研究所和烏特勒支大學,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德國基爾亥姆霍茲海洋研究所,加拿大貝德福德海洋研究所,邁阿密大學,牛津大學,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英國利物浦國家海洋中心,中國海洋大學和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法國國家科研中心,法國海洋開發研究院,利物浦大學。

附錄

1

OSNAP項目組網頁

Overturning in the Subpolar North Atlantic Program (www.o-snap.org).

2

文章連結

「A Sea Change in Our View of Overturning in the Subpolar North Atlantic,」 M.S. Lozier*, F. Li*, S. Bacon, F. Bahr, A.S. Bower, S.A. Cunningham, M.F. de Jong, L. de Steur, B. DeYoung, J. Fischer, S.F. Gary, N.J.W. Greenan, N.P. Holliday, A. Houk, L. Houpert, M.E. Inall, W.E. Johns, H.L. Johnson, C. Johnson, J. Karstensen, G. Koman, I.A. Le Bras, X. Lin, N. Mackay, D.P. Marshall, H. Mercier, M. Oltmanns, R.S. Pickart, A.L. Ramsey, D. Rayner, F. Straneo, V. Thierry, D.J. Torres, R.G. Williams, C. Wilson, J. Yang, I. Yashayaev and J. Zhao. Science, vol. 363, 516-521, DOI: 10.1126/science.aau6592.

3

部分英文報導連結

「A surprising new picture of ocean circulation could have major consequences for climate science」, by Chris Mooney, The Washington Post,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climate-environment/2019/01/31/surprising-new-picture-ocean-circulation-could-have-major-consequences-climate-science/?utm_term=.4770d7e4de6e.

「Ocean Mixing that Drives Climate Discovered in Surprise Location」, by Seth Borenstein, Associated Press, https://www.csmonitor.com/Environment/2019/0201/Ocean-mixing-that-drives-climate-discovered-in-surprise-location.

「Major Study Uncovers 『Sea Change』 in World’s Understanding of Atlantic Conveyor Belt」, by Daisy Dunne, CarbonBrief, https://www.carbonbrief.org/major-study-uncovers-sea-change-in-worlds-understanding-of-atlantic-conveyor-belt.

來源:DUNEWS

相關焦點

  • 南海海洋所等在海洋環流研究中獲進展
    全球變暖已成為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全球氣候系統正在經歷改變。海洋作為氣候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因其大尺度海洋環流在全球熱量、淡水平衡中起關鍵作用。那麼,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海洋環流是否已發生顯著改變?海洋垂直結構變化是否與海洋環流變化同步?
  • 科學家:海洋環流顯著加速,地球能量已重新分配
    海洋環流重新分配了地球的能量和水量,並影響了全球氣候。中國青島海洋研究所2020年2月6日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研究表明,由於全球變暖和大風驅動,全球平均海洋環流顯著加速。近幾十年來,由於區域海洋環流對溫室效應的反應不同,而且缺乏系統的直接海流觀測資料,全球平均海洋環流是否出現趨勢的問題一直難以捉摸。
  • 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竟然在水下,科學家:知道海洋環流嗎?
    位於格陵蘭島和冰島之間的丹麥海峽的海洋中,該海峽將冰島和格陵蘭分開。水下瀑布,位於地下500 m以上,參觀難度大。海洋學家早在1870年代就知道海底瀑布,但限於當時能進入海洋的深度有限使他們無法進行研究。直到1960年代,利用現代設備對這種現象進行探測才成為可能。
  • 極地風暴對北大西洋翻轉環流影響顯著
    據《自然—地球科學》上的一項報告稱,大西洋最北區域的極地風暴由於體型過小且持續時間過短而難以被大多數氣候模型解析,但是其對北大西洋的翻轉環流卻有顯著的影響。
  • 斯裡蘭卡油輪著火,為什麼要關注大洋環流?
    大陸在夏季溫度比海洋高,在冬季比海洋溫度低,這就造成海陸熱力差異的季節性翻轉,導致盛行風方向季節性變化。 季風區在乾濕兩季(冷暖兩季)有截然相反的盛行風,每年從10月到來年的3-4月,亞洲大陸被強大的高壓所籠罩,強大的冷空氣從亞洲東部一路向南,在東南亞轉向西。在孟加拉灣盛行東北季風,形成了東北季風洋流。
  • 很可怕:地球要重新進入冰河世紀
    科學家發現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的奧秘,可導致溫度下降。全球變暖的趨勢會被扭轉,但是還不至於讓全球凍結起來。2004年的災難電影《後天》描述了地球遭遇冰河時代,一系列的氣候問題接踵而至,研究人員利用氣候模型進行推演時發現,《後天》並非電影中的情節,如果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突然崩潰,我們可能進入新的冰河時代,由此科學家展開調查,解析環流停止後,地球會發生何種變化。
  • 科學家對古近紀海洋表面溫度變化機制提出新見解
    海洋環流系統中,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表現為海洋表層環流由南半球穿過赤道流向北半球而海洋底層環流流回南半球,在現代氣候突變事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包括亞洲的季風環流變化都認為和此密切相關。因此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變化的機制及預測是當今海洋學和氣候變化研究的熱點問題。
  • 最新研究:全球海洋鹹淡差異加劇 水循環加速—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構建出一套更為準確的、大於60年的長時間序列全球海洋鹽度格點數據,進一步證實海洋「鹹變鹹、淡變淡」的鹽度長期空間變化格局,並首次給出海洋0-2000米深度的平均鹽度變化趨勢,提出一個新的過去半世紀全球水循環變化估計。
  • 最新研究:全球海洋鹹淡差異加劇 水循環加速
    中科院大氣所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海水是鹹的」雖是眾所周知,但全球海洋鹽度長期空間如何變化需要科學家持續監測研究。由中國科學家聯合瑞士、美國同行最新合作完成的海洋鹽度數據結果顯示,海洋鹹、淡差異加劇,全球水循環加速。
  • 海洋環保科普(7)|中國海的環流,一起來了解下
    海流遍布整個海洋,既有主流,也有支流,不斷地輸送著鹽類、溶解氧和熱量,使海洋充滿了活力。●大洋環流●太平洋環流中國海的環流中國海的環流,主要是由沿岸流系和外海流系所構成,但因環境和氣候影響,不同海區和不同季節也有明顯的變化。
  • 中國海洋大學校友劉偉榮獲2019年美國斯隆研究獎
    中國海洋大學校友劉偉是海洋科學領域8名獲獎者之一。  斯隆研究獎素有「諾獎風向標」的美譽。本次劉偉校友獲獎是繼2018年美國南佛羅裡達大學梁鑫峰助理教授之後,中國海洋大學畢業生連續第二年獲此殊榮,彰顯了中國海洋大學多年來在海洋和大氣科學領域人才培養取得的成績。
  • 2018年度中國海洋與湖沼十大科技進展評選揭曉
    此項研究揭示了北太平洋在北半球冰期氣候千年變率中的響應及反饋機制,為了解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之間的遙相關機制提供全新的認識,為研究未來氣候變化背景下的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之間的波動關係提供參考。&nbsp&nbsp&nbsp&nbsp二、北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減弱加強全球氣候變暖&nbsp&nbsp&nbsp&nbsp北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變異會影響熱量在氣候系統中的分配,其主要作用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從低緯度向高緯度輸送熱量,二是向中深層海洋輸送熱量。
  • 陸海空全局視角下的青藏高原與全球氣候
    從陸、海、空三個維度來看,青藏高原都獨特而重要:它是全球海撥最高、坡度最陡、面積最大的高原(陸地);它高聳於歐亞大陸副熱帶東部,高原上空氣稀薄,溫度、溼度、氣壓、輻射和大氣熱力過程都獨具特色(天空/大氣,圖1);雖然不直接與海洋相鄰,但是發生在青藏高原及相鄰伊朗高原上的特殊熱力和動力作用,對於上下遊地區乃至全球的大氣和海洋都有顯著影響
  • 「熱帶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暖池的結構特徵、變異機理和氣候效應」
    「973」項目「熱帶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暖池的結構特徵、變異機理和氣候效應」獲評優秀。」、「熱帶-副熱帶太平洋之間的經向過程」、「海氣界面-溫躍層之間的垂向過程」為關注的重點關鍵過程(「三個關鍵過程」),實現「海洋環流與暖池結構特徵和變異機理」國際前沿研究的突破。
  • 極冰在大氣環流中的作用
    大氣環流的動能主要來自熱量按緯度分布不均勻所產生的位能,故屬於熱力環流。熱力環流可以用鍋中燒水模擬。如果把火力集中在鍋底的中心(熱源),那麼中心的水就會受熱上升,鍋邊(冷源或熱匯)的水就會向中心流來,填補上升水流的空間。上升的水達到水面便向周邊流去,然後再在那裡下降,補充流向中心的水流。
  • Science:海洋熱通量變化放緩全球氣溫上升
    研究人員發現印度洋和太平洋海洋表層水下100米~300米之間存在一個特殊水層,存儲了更多的熱量,最熱的水層出現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水深100-200米處。這些特殊水層的運動已經影響到了海洋表層溫度。研究人員直接分析了Argo計劃中海洋溫度探頭的測量結果,發現海洋表層之下的海水溫度一直在上升,太平洋是溫度上升的主要區域,其中部分暖水已經被洋流輸送到了印度洋。
  • 「創新達人」陳儒:矢志科研 探秘「海洋黑洞」
    來自天津大學的陳儒,一直致力於中尺度渦的研究,希望通過科研的進步,加深人們對海洋中尺度渦旋的認識與理解,掌握中尺度渦影響區域和全球氣候的規律。渦旋中的科研陳儒與海洋專業的緣分可以追溯到大學時期。陳儒以優異的高考成績被中國海洋大學錄取,開啟了海洋研究生涯。「我一直堅信只要努力就會有回報,即使在過程中失敗了,這也是對我的磨鍊,為了今後更好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