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奧斯卡獎慢慢的拉開了帷幕,奧斯卡金像獎,正式名稱是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世界著名電影獎項。奧斯卡金像獎是美國一項表彰電影業成就的年度獎項,旨在鼓勵優秀電影的創作與發展,囊括了各種電影類型,有20多個不同的獎項,也是世界歷史最悠久的媒體獎項,已成為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獎項。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韓國的第一部奧斯卡獎的電影,《寄生蟲》。
《寄生蟲》其實是個很簡單的故事,它沒有誇張的特效技術,就是用樸素的表演方式給我們講了一個充滿著懸疑人性的故事。很多人說《寄生蟲》破天荒地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其實不然,《寄生蟲》的拍攝手法,故事內容,很符合奧斯卡的評判標準的,而且《寄生蟲》的名字起得也很妙,一個很妙的比喻,窮人和富人,到底誰是寄生蟲?
窮人借住在富人的家裡,不會在忍受飢一頓飽一頓的生活苦惱。富人為什麼會是寄生蟲,窮人在他們家裡給他們打雜了這麼多年了,他們已經不會做最基本的生活瑣事了,這些都是窮人們做的,正是因為這些窮人,富人們也過著寄生蟲一樣的生活。
以小見大,這個「寄生蟲」的字眼貫穿了整個電影,從一開始的搞笑,到最後的悲慘結局,這不只是一個電影,不只是一個娛樂方式了,這更像是一個藝術品,完美地解釋了這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除了電影情節,《寄生蟲》整整攬了四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原創劇本獎,最佳國際電影,最佳影片獎,這些足以體現出這是一個樸素不能再樸素的電影了,當然不是說故事情節,而是沒有華麗的特效來支撐這個電影。
最重要的就是奧斯卡金像獎的頒獎機制。
奧斯卡歷年來不是選質量最高的電影,而是選擇那些大概率被看到的電影,而且好評高的電影,我相信很多人早就看過了《寄生蟲》的電影了,這個電影剛出來就被稱作是部佳作,這些話不是憑空捏造的,而是基於奧斯卡的會員投票評獎機制。這樣看來,奧斯卡實際上就是一個公關遊戲,以會員為中心的公關遊戲。看看這幾年來的得獎作品,小李子陪跑的多少年,最後憑藉《荒野獵人》獲得奧斯卡獎,還有今年的《小丑》,感覺現在的奧斯卡,你只要扮醜就能夠得獎。
當然不是說《小丑》拍得不好,只是這樣類型的影片,這樣模式的主角,頻頻出現在奧斯卡的舞臺上,未免讓人產生懷疑。
你如果看懂了奧斯卡的頒獎機制的話,就是奧斯卡的歷史,你就會明白亞洲電影進入歐洲電影圈是有多難,歐美的主流話語體系!這不得不說,韓國的這部電影是有這個實力的,他們敢拍,他們的開放的創作環境值得他們拿這個獎項。
中國有沒有奧斯卡的金像獎得主呢,當然有,下面我來給你們盤點一下中國的奧斯卡金像獎得主都有誰,第一位,李安,憑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獲得了2013年最佳導演獎。第二位,成龍,2016年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第三位,葉錦添,2011年憑藉《臥虎藏龍》,獲得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