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老蘇州大年初一基本不走親戚,在家早早吃了象徵團圓高興的圓子糕湯,垃圾不動、水不外潑、講吉利話,不吃粥、泡飯。
元旦:新年第一天
正月初一古稱元日,為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在中國傳統節日體系中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古人認為是「三元之始」,「八節之端,三元之始,開甲子於新曆,發風光於上春,七十二候之初,三百六旬之首。」舊俗,元正,大戶人家家中男性結隊展墓,謂之上年墳,但百姓人家則多在家中懸掛祖先畫像,以茶果祭拜。
古時大年初一要在門窗上畫雞來驅邪,晉朝人著的《玄中記》裡講到了度朔山上有天雞,它一唱,天下開始啟明。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為雞日。作為新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的飲食也非常講究,寓意平安、健康、團圓。南朝梁宗懍在《荊楚歲時記》寫道:「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進敷於散,服卻鬼丸;各進一雞子。」雞子即今天的雞蛋,椒酒是椒柏酒的簡稱,可以祛除病痛;而辛盤的全稱應為五辛盤,包括大蒜、小蒜、韭菜、芸苔、胡荽,意謂「發五藏氣」。其實屠蘇是一間草庵(茅舍)的名稱。據說古時住在此草庵的一個有名的中醫,有人說是孫思邈,每到大年夜便分送給附近村子裡的每家一包草藥,囑咐他們放在布袋裡縫好,投在井裡,到元旦那天汲取井水,和著酒杯裡的酒,每人各飲一杯,這樣一年中就不會得瘟疫。人們得了這個藥方,卻不知道這位神醫的姓名,就只好用屠蘇這個草庵的名稱來命名這種藥酒。在古代喝屠蘇酒時,「舉家東向,從少至長,次第飲之。藥渣還投井中,歲飲此水,一世無病」。隨著歷史的變遷,椒酒和五辛已漸漸淡去,但在蘇州還常用其他物品替代,就是黃連頭。吳中鄉村於上年四五月間摘取黃連嫩頭,以甘草汁醃之,明年開春「食之,可解內熱」。清顧祿《清嘉錄》卷一記道:「獻歲,鄉農沿門吟賣黃連頭,叫雞,絡繹不絕。」因就冬天禦寒多用炭火,立春後需清肺熱,黃連有清熱燥溼,瀉火解毒之功效,甘草配黃連頭,苦中有甘,因此成為新春保健小食。
口彩:新春裡的吉祥口號
新年伊始,爆竹必不可少,人們喜稱「開門爆仗」,祛除疫癘,祈求平安,更據其自然屬性追求「步步高升」的好口彩,又稱「高升」。到了清末,過年食俗變化較多,討口彩的意味也愈加濃鬱,象徵團圓、高升的湯圓、春餅、年糕越來越受到歡迎。包天笑《衣食住行的百年變遷》記載道:「元旦起身,向父母及長親拜年以後,便吃湯圓。湯圓以粉制,小如桂圓核,煮以糖湯,蘇人稱之日『圓子』,非僅是元旦,即年初三、立春日、元宵夜,亦吃圓子,大約以『圓』字口彩佳,有團圓之意。每晨每吃自製的點心,直至元宵為止。在此過程中,例不吃粥。但在年初五,俗稱財神生日,則吃糕湯,又曰元寶湯,因年糕中有象形作元寶狀者,切之煮糕湯,亦好口彩也。」除此以外,新年第一天還要討個吉利口彩,有著許多言語和行為禁忌。初一因為是新年第一天,俗信關乎一年運道的好壞,所以從古至今被人重視,認為需要小心度過為妙。至今老蘇州大年初一基本不走親戚,在家早早吃了象徵團圓高興的圓子糕湯,垃圾不動、水不外潑、講吉利話,不吃粥、泡飯,有的還踱步到觀前街茶館點個橄欖茶,稱元寶茶,討個新年吉利的好兆頭。明唐寅《歲朝》詠道:「海日團團生紫煙,門聯處處揭紅箋。鳩車竹馬兒童市,椒酒辛盤姊妹筵。鬢插梅花人蹴鞠,架垂絨線院鞦韆。仰天願祝吾皇壽,一個蒼生借一年。」
重禮:賀節紛紜飛帖過
初二女兒可歸寧,親戚往來飲年節酒,舊時通常招待親戚拜年用八盆一暖鍋,清金孟遠《吳門新竹枝》詠道:「賀節紛紜賓客過,年東菜點費張羅。家常小宴無多味,裝點八盆一暖鍋。」相沿至今如此。
遠親朋友之間如不求見面,則遣童僕或家人分投名紙,美其名曰「飛帖」。明文徵明有《拜年詩》云:「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據記載,曾經有位大戶人家遣僕人投帖,僕人貪酒,被人家灌得醉醺醺,人家抱投帖的袋子換成了自家的袋子,僕人渾不知道,仍然背著去下一家投帖,自家主人的帖子因此沒有送出去。
祭家堂:老鼠嫁女日
初三,晚上早早關門,關燈睡覺,稱「老鼠嫁女」日宜早睡。這一習俗有三層含義:一為「收買」,希望老鼠一年不要禍害糧食,放少許糧食在廚下或牆角,候鼠食之;一為「節儉」,早早關門預示不能浪費,珍惜「粒粒皆辛苦」;二為「求財」,俗稱初三是「關黃金」日,留住財氣十分重要。而早在臘月裡在蘇州玄妙觀年畫市場,鄉民購買桃花塢年畫《無底洞老鼠嫁女》這天也早早貼出應節,這幅構圖精巧,形象突出,主次分明,富於裝飾性的年畫,生動地描繪了無底洞老鼠嫁女豪華的排場和賄賂老貓的情景,也是孩子們新年的最愛。同時也是祭祀家堂神的關鍵日子,是日晚用錠帛接灶神。所謂家堂神指門神、行神、井神、灶神、倉神、家宅中的土地神(地基神)等,蘇州人稱家堂,都是保護家宅的神祇,常常不限於一位,故民間有家堂五神、家宅六神等說法。舊俗年初三需要接灶神下凡,同時祭祀家堂神。現此俗基本消失。
新年期間有「燒十廟香」的習俗,各鎮各村的十廟香有一定的流程,忌走回頭路。燒好後,回家必炷香於家堂司命諸神之前,曰回頭香,這才預示著儀式的結束,且待來年再次行過。袁景瀾《十廟香詞》詩云:「吳中士女皈西方,一年心事燒春香。禮多為貴拜十廟,試燈風裡鬥新妝。」此俗至今仍然在一些鄉村流行,有的地方農村婦女吃罷年夜飯後,就開始去附近廟中爭燒頭香了,進而新年裡三五結伴到蘇州城中玄妙觀、城隍廟,城外上方山等處一一燒香為家人祈福,演成風氣。
路頭菩薩——得罪不起:
初五迎財神
時至大年初五,蘇州地區的百姓總會把一句話記在心頭:「路頭菩薩——得罪不起。」正如清顧祿《清嘉錄》所言:「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必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清袁學瀾《接五路》詩云:「送窮迎富樂新春,裡俗爭酬五路神。」有人歡喜有人憂,商家還借這個機會解僱一些不得力的員工,留用的,燒香燃燭祭祀路頭,吃路頭酒。其實財神還是趙公明為正神,又稱元壇神,清袁學瀾《吳郡歲華紀麗》云:「祭於廳事,參以元壇神,謂神掌天庫之財。連夜街巷爆竹聲聲,各家各戶備好牲醴,爭先為利。富者鼎俎,貧者盤饗,羅列几案。」
舊時接財神叫接路頭菩薩,後來叫財神菩薩,過去蘇州人不做生意一般不接路頭的,做生意的人家在初四夜半11點開始舉行,在這家店鋪裡做活的夥計都要請得來吃路頭酒,如果被請來接路頭、吃路頭酒,這一年的工作算是保住了,吃完路頭酒就是年初五開門做生意了。接路頭最講究的是要有條活鯉魚,以為活鯉魚跳出來為上上吉。此外供桌上有豬頭、全雄雞、鯖魚等,鯉魚放勒銅盆裡,水要少放,如果跳出來就大叫鯉魚跳龍門哉。接好路頭,這條鯉魚要放到西園放生的。一般接路頭不放爆仗,據蘇州上年紀的人說放爆仗要把路頭菩薩嚇跑的。只有年初五早上開市放爆仗。路頭的紙馬,通常是用黃表紙印的五個路頭,兩尺長,蠟燭店裡有的請(格),印刷的質量不好,圖案常常模糊不清,老蘇州有句俗語——印不清的紙馬。送路頭要買一種叫「端」(音)的貢品,用黃表紙捲成筒狀,一捆,上面用紅紙裹好,錢糧黃色一打上面有圖章,也是印不清。現在看路頭菩薩也受賄的。全雄雞尾巴上的毛不能拔掉,兩頭一拗,翹起來如元寶狀,一把蔥插在雞的嘴裡,老人們說是讓路頭菩薩聰明地幫伲(吳語:我們的意思)發財。後來又有了刀上撒鹽,諧音「現到手」(吳方言諧音)的做法。
蘇州人接財神的風俗,至今依然。各大廟宇凡有財神殿,無不蠟燭熒熒,香菸嫋繞,人聲鼎沸,而且接財神也成為了一些景區新年的旅遊迎新活動,如正月初五這天,蘇州古城區照例舉行一年一度的山塘街迎財神活動,古鎮周莊也有迎財神到周莊過年的活動。(沈建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