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蘇州"過年有講究 大年初一基本不走親戚

2020-12-17 人民網江蘇頻道

至今老蘇州大年初一基本不走親戚,在家早早吃了象徵團圓高興的圓子糕湯,垃圾不動、水不外潑、講吉利話,不吃粥、泡飯。

元旦:新年第一天

正月初一古稱元日,為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在中國傳統節日體系中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古人認為是「三元之始」,「八節之端,三元之始,開甲子於新曆,發風光於上春,七十二候之初,三百六旬之首。」舊俗,元正,大戶人家家中男性結隊展墓,謂之上年墳,但百姓人家則多在家中懸掛祖先畫像,以茶果祭拜。

古時大年初一要在門窗上畫雞來驅邪,晉朝人著的《玄中記》裡講到了度朔山上有天雞,它一唱,天下開始啟明。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為雞日。作為新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的飲食也非常講究,寓意平安、健康、團圓。南朝梁宗懍在《荊楚歲時記》寫道:「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進敷於散,服卻鬼丸;各進一雞子。」雞子即今天的雞蛋,椒酒是椒柏酒的簡稱,可以祛除病痛;而辛盤的全稱應為五辛盤,包括大蒜、小蒜、韭菜、芸苔、胡荽,意謂「發五藏氣」。其實屠蘇是一間草庵(茅舍)的名稱。據說古時住在此草庵的一個有名的中醫,有人說是孫思邈,每到大年夜便分送給附近村子裡的每家一包草藥,囑咐他們放在布袋裡縫好,投在井裡,到元旦那天汲取井水,和著酒杯裡的酒,每人各飲一杯,這樣一年中就不會得瘟疫。人們得了這個藥方,卻不知道這位神醫的姓名,就只好用屠蘇這個草庵的名稱來命名這種藥酒。在古代喝屠蘇酒時,「舉家東向,從少至長,次第飲之。藥渣還投井中,歲飲此水,一世無病」。隨著歷史的變遷,椒酒和五辛已漸漸淡去,但在蘇州還常用其他物品替代,就是黃連頭。吳中鄉村於上年四五月間摘取黃連嫩頭,以甘草汁醃之,明年開春「食之,可解內熱」。清顧祿《清嘉錄》卷一記道:「獻歲,鄉農沿門吟賣黃連頭,叫雞,絡繹不絕。」因就冬天禦寒多用炭火,立春後需清肺熱,黃連有清熱燥溼,瀉火解毒之功效,甘草配黃連頭,苦中有甘,因此成為新春保健小食。

口彩:新春裡的吉祥口號

新年伊始,爆竹必不可少,人們喜稱「開門爆仗」,祛除疫癘,祈求平安,更據其自然屬性追求「步步高升」的好口彩,又稱「高升」。到了清末,過年食俗變化較多,討口彩的意味也愈加濃鬱,象徵團圓、高升的湯圓、春餅、年糕越來越受到歡迎。包天笑《衣食住行的百年變遷》記載道:「元旦起身,向父母及長親拜年以後,便吃湯圓。湯圓以粉制,小如桂圓核,煮以糖湯,蘇人稱之日『圓子』,非僅是元旦,即年初三、立春日、元宵夜,亦吃圓子,大約以『圓』字口彩佳,有團圓之意。每晨每吃自製的點心,直至元宵為止。在此過程中,例不吃粥。但在年初五,俗稱財神生日,則吃糕湯,又曰元寶湯,因年糕中有象形作元寶狀者,切之煮糕湯,亦好口彩也。」除此以外,新年第一天還要討個吉利口彩,有著許多言語和行為禁忌。初一因為是新年第一天,俗信關乎一年運道的好壞,所以從古至今被人重視,認為需要小心度過為妙。至今老蘇州大年初一基本不走親戚,在家早早吃了象徵團圓高興的圓子糕湯,垃圾不動、水不外潑、講吉利話,不吃粥、泡飯,有的還踱步到觀前街茶館點個橄欖茶,稱元寶茶,討個新年吉利的好兆頭。明唐寅《歲朝》詠道:「海日團團生紫煙,門聯處處揭紅箋。鳩車竹馬兒童市,椒酒辛盤姊妹筵。鬢插梅花人蹴鞠,架垂絨線院鞦韆。仰天願祝吾皇壽,一個蒼生借一年。」

重禮:賀節紛紜飛帖過

初二女兒可歸寧,親戚往來飲年節酒,舊時通常招待親戚拜年用八盆一暖鍋,清金孟遠《吳門新竹枝》詠道:「賀節紛紜賓客過,年東菜點費張羅。家常小宴無多味,裝點八盆一暖鍋。」相沿至今如此。

遠親朋友之間如不求見面,則遣童僕或家人分投名紙,美其名曰「飛帖」。明文徵明有《拜年詩》云:「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據記載,曾經有位大戶人家遣僕人投帖,僕人貪酒,被人家灌得醉醺醺,人家抱投帖的袋子換成了自家的袋子,僕人渾不知道,仍然背著去下一家投帖,自家主人的帖子因此沒有送出去。

祭家堂:老鼠嫁女日

初三,晚上早早關門,關燈睡覺,稱「老鼠嫁女」日宜早睡。這一習俗有三層含義:一為「收買」,希望老鼠一年不要禍害糧食,放少許糧食在廚下或牆角,候鼠食之;一為「節儉」,早早關門預示不能浪費,珍惜「粒粒皆辛苦」;二為「求財」,俗稱初三是「關黃金」日,留住財氣十分重要。而早在臘月裡在蘇州玄妙觀年畫市場,鄉民購買桃花塢年畫《無底洞老鼠嫁女》這天也早早貼出應節,這幅構圖精巧,形象突出,主次分明,富於裝飾性的年畫,生動地描繪了無底洞老鼠嫁女豪華的排場和賄賂老貓的情景,也是孩子們新年的最愛。同時也是祭祀家堂神的關鍵日子,是日晚用錠帛接灶神。所謂家堂神指門神、行神、井神、灶神、倉神、家宅中的土地神(地基神)等,蘇州人稱家堂,都是保護家宅的神祇,常常不限於一位,故民間有家堂五神、家宅六神等說法。舊俗年初三需要接灶神下凡,同時祭祀家堂神。現此俗基本消失。

新年期間有「燒十廟香」的習俗,各鎮各村的十廟香有一定的流程,忌走回頭路。燒好後,回家必炷香於家堂司命諸神之前,曰回頭香,這才預示著儀式的結束,且待來年再次行過。袁景瀾《十廟香詞》詩云:「吳中士女皈西方,一年心事燒春香。禮多為貴拜十廟,試燈風裡鬥新妝。」此俗至今仍然在一些鄉村流行,有的地方農村婦女吃罷年夜飯後,就開始去附近廟中爭燒頭香了,進而新年裡三五結伴到蘇州城中玄妙觀、城隍廟,城外上方山等處一一燒香為家人祈福,演成風氣。

路頭菩薩——得罪不起:

初五迎財神

時至大年初五,蘇州地區的百姓總會把一句話記在心頭:「路頭菩薩——得罪不起。」正如清顧祿《清嘉錄》所言:「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必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清袁學瀾《接五路》詩云:「送窮迎富樂新春,裡俗爭酬五路神。」有人歡喜有人憂,商家還借這個機會解僱一些不得力的員工,留用的,燒香燃燭祭祀路頭,吃路頭酒。其實財神還是趙公明為正神,又稱元壇神,清袁學瀾《吳郡歲華紀麗》云:「祭於廳事,參以元壇神,謂神掌天庫之財。連夜街巷爆竹聲聲,各家各戶備好牲醴,爭先為利。富者鼎俎,貧者盤饗,羅列几案。」

舊時接財神叫接路頭菩薩,後來叫財神菩薩,過去蘇州人不做生意一般不接路頭的,做生意的人家在初四夜半11點開始舉行,在這家店鋪裡做活的夥計都要請得來吃路頭酒,如果被請來接路頭、吃路頭酒,這一年的工作算是保住了,吃完路頭酒就是年初五開門做生意了。接路頭最講究的是要有條活鯉魚,以為活鯉魚跳出來為上上吉。此外供桌上有豬頭、全雄雞、鯖魚等,鯉魚放勒銅盆裡,水要少放,如果跳出來就大叫鯉魚跳龍門哉。接好路頭,這條鯉魚要放到西園放生的。一般接路頭不放爆仗,據蘇州上年紀的人說放爆仗要把路頭菩薩嚇跑的。只有年初五早上開市放爆仗。路頭的紙馬,通常是用黃表紙印的五個路頭,兩尺長,蠟燭店裡有的請(格),印刷的質量不好,圖案常常模糊不清,老蘇州有句俗語——印不清的紙馬。送路頭要買一種叫「端」(音)的貢品,用黃表紙捲成筒狀,一捆,上面用紅紙裹好,錢糧黃色一打上面有圖章,也是印不清。現在看路頭菩薩也受賄的。全雄雞尾巴上的毛不能拔掉,兩頭一拗,翹起來如元寶狀,一把蔥插在雞的嘴裡,老人們說是讓路頭菩薩聰明地幫伲(吳語:我們的意思)發財。後來又有了刀上撒鹽,諧音「現到手」(吳方言諧音)的做法。

蘇州人接財神的風俗,至今依然。各大廟宇凡有財神殿,無不蠟燭熒熒,香菸嫋繞,人聲鼎沸,而且接財神也成為了一些景區新年的旅遊迎新活動,如正月初五這天,蘇州古城區照例舉行一年一度的山塘街迎財神活動,古鎮周莊也有迎財神到周莊過年的活動。(沈建東)

相關焦點

  • 大年初一走親戚有講究,老祖宗留下三個禁忌,年輕人還知道嗎?
    大年初一走親戚有講究,老祖宗留下三個禁忌,年輕人還知道嗎?再過一個星期就是除夕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做好迎接新年的準備呢?可以趁著新年的時候買自己看中的新衣服,小孩子也能肆無忌憚的吃喜愛的零食。直到現在依然有很多家庭保留著大年初一去親戚家拜年的習慣,通常去的都是一些平時來往密切的親戚家裡,或者是一些家裡有上了年紀的老人的家裡。古時候的規矩是晚輩需要向長輩叩頭問安,同輩之間也要互相行禮,但經過千年的演變,現在這些規矩已經被簡化了,晚輩只需要陪長輩聊天,同輩之間也只是互道新年快樂就足夠了。
  • 過年拜年走親戚,拜年的順序你要了解
    過年走親戚是我們國家的一個傳統,趁著過年熱鬧和喜慶,大家碰個面,相互分享了一下家裡的美食,交流一下感情。現代人平時忙於工作,過年這段時間就顯得很珍貴,如何合理的安排時間拜訪親戚朋友就很重要。去親戚拜年都講究個親疏遠近,同時要考慮符合禮俗。中國自古是一個禮儀之邦,過年的習俗也一直沿用至今,不防參考一下。大年初一是一家團圓的日子,一家人聚在家中,相互拜年,為新年祈福。如果是大家族,晚輩要去長輩家中拜年,長輩給晚輩封利是作為回禮。
  • 春節走親戚的一些傳統講究
    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自然也就少不了國人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各種傳統習俗。今天我所要談論的就是關於春節「走親戚」這麼一傳統習俗都有著哪些講究?走親戚、回娘家,是中國人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習俗。它是親戚間聯絡感情,互相慰問的一種親情大交流。有些地區把走親戚說成是「逛親戚」。說起走親戚的講究,從走親戚的時間、順序到禮物等等可是有著一系列的學問在裡邊的。這也是讓不少年輕人頭疼的地方。請教了村裡的長輩,我匯總了以下幾點。
  • 在農村,「大年初一的禁忌」你知道多少?原來有這麼多講究!
    在農村,「大年初一的禁忌」你知道多少?原來有這麼多講究!大年初一早上起來放了燃了香,響了「百子炮」,放了三個「衝天炮」以後,就可以大開財門,迎接一年的好運和喜氣了。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也是正月的第一天,過年的時候也會有很多禁忌,比如正月的時候不理髮,大年初一其實也有很多禁忌需要遵守,不然很有可能會有一些不好的影響,寓意和說法不好,會影響到去年的心情。第一大年初一不走親戚。人們都知道大年初一的時候需要去拜訪親戚,去走親訪友,但是大年初一一般是不怎麼走親戚家的。
  • 2018大年初一是幾月幾號什麼時候 給長輩親戚拜年的講究
    春節俗稱「過年」,原名「元旦」,隋代杜臺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
  • 農村過年走親戚,為啥很多都是放下禮物就走了,連飯都不吃?
    不過這幾年來,走親戚的場面發生了不小的變化,而且還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農村過年走親戚,很多人都是放下禮物就走了,連飯都不吃一頓。為啥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還是說大家真的有這麼忙? ,這麼短的時間和最親近的家人聚在一起都不夠,而農村的親戚數量一般都很多,如果每家都待一天半天的話根本忙不過來,在這些人看來,過年期間給親戚送上禮物就能代表他們的心意了。
  • 2019大年初一拜年祝福語吉祥話 初一走親戚說什麼
    2019大年初一拜年祝福語吉祥話 初一走親戚說什麼  農曆正月初一,是春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 過年走親戚送禮有講究,這5種水果,價格美麗寓意好,拿得出手!
    進入正月,就越發接近過年的腳步,小的時候,穿新衣、放鞭炮、走親戚、討紅包是春節最歡樂的時刻,雖然我們已經從當初那個收紅包的小孩變成了發紅包的大人,但是走親戚的快樂依舊一如既往。過年走親戚一般都會帶上點禮品,農村走親戚最常見的就是送水果,過年送水果,可別有一番講究呢!一:「蘋」安吉祥蘋果是我們生活中消費最多的水果之一了,蘋果因為其名可寓意平平安安,又因為蘋果通常是紅色的,所以又有紅紅火火的意思。
  • 大年初一「開門炮」有哪些講究?
    貼紅福、吃灶神果、做羹飯……在很多老寧波人眼裡,以前的春節都是紅紅火火,熱熱鬧鬧的。但現在日子越過越好,年味似乎越來越淡了。  寧波市民俗專家、市文化研究會會員周東旭說,老底子過年絕不是吃喝玩樂這麼簡單。從農曆十二月二十到正月十五,寧波家家戶戶過年要祭灶、掃塵、貼門對、守歲、迎財神、鬧元宵等,過年內容多達幾十項,但現在很多年俗被逐漸遺忘,沒那麼講究了。
  • 農村過年遇「冷場」,走親戚、串門的少了,村子冷冷清清,為啥
    一年一度的新年已經基本接近了尾聲,至今已是大年初初三,傳統的新年假期已經基本告一段落,總體來看,今年的新年依舊在無限期待中展開,然而似乎在些許的無奈和不安中走過了大半,農村過年再度遇「冷場」。為什麼這麼說呢?
  • 過年走親戚,這四種親戚少走動,否則會傷了和氣
    相信這幾天,親戚朋友又要聚在一起,推杯換盞,把酒言歡。但也有一些朋友為過年走親戚而煩惱,他們會不知不覺中傷了和氣,讓一些親戚朋友很難再來往,過年走親戚,以下這四種親戚少走動,否則親戚朋友間就會中斷聯繫,老死不相往來。
  • 不看春晚、不走親戚的臺灣同胞,原來是這樣過年的!
    BUT,臺灣人年夜飯不一定有水餃,但一定有佛跳牆▼比較有趣的是,雖然家家餐桌上都有一甕佛跳牆,可是九成以上的佛跳牆都是買現成的每種食材都得先處理過,像排骨、魚皮、芋頭、鳥蛋、蒜頭都得先炸過,豬腳得先滷過,恩,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反正就是整起來特麻煩。食材分別準備好後,連裝進去甕裡面都有講究,最上層得放最名貴的食材,以祈求來年好兆頭。
  • 過年走親戚,為何來去匆匆?親戚:為什麼不留下來吃飯?
    春節的時候,走親戚是中國歷來的一個傳統,很多人在走親戚的時候都是早上去的,晚上差不多能夠回來,但是現在在農村裡面走親戚,卻有了一個新的風俗,那就是禮品一放,兩個人說幾句話就離開了,留在親戚家吃飯的人越來越少,而且農村走親戚來去匆匆,為什麼不留下來吃飯呢?
  • 想起過年走親戚送的那些禮—說說過年的那些事兒(20)
    在我的家鄉水滸古鎮東平,過年走親戚,帶禮物那是必須的。這個禮物不是隨意的,講究得很。無論你禮物花樣有多少,價值有幾何,其中有兩樣東西是固定不變的:一是肉,二是酒。自然成為過年走親戚的「重禮」。過年走親戚的肉,在我們這裡稱作「禮條」,其實就是一大塊豬肉。標準的禮條是帶肋骨的那一種,大小視不同的親戚會略有不同。一般情況下,姥娘家的要大一些,至少要八斤左右,表示「新年大發」。一般的親戚略小一些,在六斤上下,意味著「新年順旺」。
  • 春節到了,農村裡走親戚很像是逢場作戲,過年不走親戚可以嗎?
    再過兩天就要過年了,春節期間農村親戚朋友互相走動拜年,這是我國傳統的風俗習慣。記得我小的時候,過年最喜歡去走親戚。一方面是可以看到很多親人,另一方面能夠有好吃的拿到紅包,而且還可以愉快的玩耍。那時候走親戚,有時候一走一天或者兩天都算正常。
  • 過年走親戚,住下吃飯才是親—說說過年的那些事兒(12)
    提前設計好走親戚的路線,將禮物放好,走到哪家,放下東西,說兩句話,喝兩碗水,就走,甚至有些年輕人,放下禮物,連屋門都不進就趕下一個親戚了,走親戚演變成了禮物大遷移。親戚是走得快了,但親情卻好像變得淡了!因此,在我看來,過年走親戚,講究的並不是「禮」尚往來,更是親情的交流。
  • 過年走親戚注意這幾點,給親戚朋友留下個好印象!
    回到家與父母共享天倫之樂是好的,同時也要關注親戚朋友,該走動還是要走動。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輕視傳統的理解,覺得與親戚的來往太過麻煩,其實與親戚走動的過程也是交流情感與心得的過程,給人家留下一個好印象又何樂而不為?年輕人不願意承認自己的情商低,以不和親戚來往為榮,這種小孩子的心態可要不得,下面小剛給您說幾條過年走親戚的注意事項,遵守好規則才能給人家留下好印象哦。
  • 農村「大年初一不讓掃地,不讓做飯」,這個習俗有什麼講究?
    前言:農村「大年初一不讓掃地,不讓做飯」,這個習俗有什麼講究?農村的風俗習慣非常多,相比較城市而言,農村對於逢年過節的講究更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也更多。比如國人最重視的節日—春節,當然也是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每當這個時候,很多外出打工的農民朋友都回到自己的老家,跟親人一起歡度春節。
  • 大年初一過年有哪些禁忌 正月為什麼不剃頭
    你知道大年初一過年禁忌有哪些,大年初一習俗各地又有什麼不同嗎?大年初一早上忌洗澡、洗頭、洗衣物、掃地等等,這些你都知道嗎?大年初一過年禁忌  大年初一早上忌洗澡、洗頭、洗衣物,才不會將財富與財運洗掉。忌叫他人姓名催人起床,這樣會讓對方整年都被人催促做事。早上忌吃稀飯、葷食、藥。
  • 一天走10家親戚,農村過年走親戚「走過場」,親戚啥時候不親了?
    但是現在過年走親戚卻不是這樣了,一天的功夫能夠走上十家,你想想一天去十家每一家能有多少時間,基本上就是放下東西就走,交流也是互相問候幾句,基本上不在親戚家留飯了。我一個朋友昨天就告訴我,他們臘月29才開始走親戚,昨天一天走了十家,一天走完了。是什麼原因造成咱們過年走親戚是「走過場」了,為什麼親戚之間不見親近了呢?今天咱們就來討論一下這個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