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北京、廣東相繼發生兩宗溺水事故,令人覺得慶幸又驚奇的是,兩名溺水者都不會遊泳,卻足夠鎮定,竟然能較長時間漂浮在水面上並最終獲救,網友稱其為「教科書式自救」。不過,專業人士指出,兩名落水者足夠鎮定,值得稱讚,但並不是人人都能在水中漂浮,必要的遊泳技能,大家還是要掌握。
8月27日,在北京蓮花池公園,一名女孩不慎落水,雖然她不會遊泳,但她並沒驚慌,而是靜靜地躺在湖面上等待救援。目擊者試圖詢問女孩情況時,她不說話,也沒有動,直到被公園工作人員救起,她才咳了幾口水出來。
無獨有偶,9月3日,廣東佛山南海一名75歲的老太不慎掉入魚塘,被群眾發現時,她漂浮在水面上一動不動,群眾一度還以為是浮屍。民警趕到後,發現老人還活著,才趕快將她救上岸。
這種「漂浮式」自救法,被網友稱為「教科書式自救」,實在令人驚奇。很多專業人士也稱讚她們足夠鎮定,因為人不慎落水,一般都會慌張、手腳亂動,找著力點自救,但往往越冷靜的人,生還機率越高。
汕頭市遊泳協會理事黃初坤說:「一般情況下,如果不會遊泳的人,在水裡是會很緊張的,手會亂動,想要抓住東西,要抓救生圈,抓木頭等,所以很多情況下,在這個時候嘴巴會張大喝到水,所以就會咳嗽,越咳嗽就越緊張,越緊張身體就會沉下去。一般情況下,如果下到水裡,要閉嘴閉氣屏住呼吸,避免喝到水,雙手張大,頭部仰望天空,避免喝水,這樣就能減少喝到水的可能,慢慢讓身體浮起來。」
不過,專業人士也指出,「漂浮式」自救聽起來很厲害,卻並非人人都能做到,這與每個人的身心狀況都有關係,北京和佛山這兩名落水者都是女性,女性相對男性,更容易漂浮。
因此,專業人士指出,要防止發生溺水事故,大家還是得掌握遊泳這項基本的「生存技能」。當然,學會遊泳的人,應遠離危險水域,而不會遊泳的人,更得切記「食飽穿燒溪邊勿去」。
來源:汕頭橄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