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時「漂浮」竟可自救,汕頭專業人士表示遊泳技能仍須掌握

2020-12-11 騰訊網

不久前,北京、廣東相繼發生兩宗溺水事故,令人覺得慶幸又驚奇的是,兩名溺水者都不會遊泳,卻足夠鎮定,竟然能較長時間漂浮在水面上並最終獲救,網友稱其為「教科書式自救」。不過,專業人士指出,兩名落水者足夠鎮定,值得稱讚,但並不是人人都能在水中漂浮,必要的遊泳技能,大家還是要掌握。

8月27日,在北京蓮花池公園,一名女孩不慎落水,雖然她不會遊泳,但她並沒驚慌,而是靜靜地躺在湖面上等待救援。目擊者試圖詢問女孩情況時,她不說話,也沒有動,直到被公園工作人員救起,她才咳了幾口水出來。

無獨有偶,9月3日,廣東佛山南海一名75歲的老太不慎掉入魚塘,被群眾發現時,她漂浮在水面上一動不動,群眾一度還以為是浮屍。民警趕到後,發現老人還活著,才趕快將她救上岸。

這種「漂浮式」自救法,被網友稱為「教科書式自救」,實在令人驚奇。很多專業人士也稱讚她們足夠鎮定,因為人不慎落水,一般都會慌張、手腳亂動,找著力點自救,但往往越冷靜的人,生還機率越高。

汕頭市遊泳協會理事黃初坤說:「一般情況下,如果不會遊泳的人,在水裡是會很緊張的,手會亂動,想要抓住東西,要抓救生圈,抓木頭等,所以很多情況下,在這個時候嘴巴會張大喝到水,所以就會咳嗽,越咳嗽就越緊張,越緊張身體就會沉下去。一般情況下,如果下到水裡,要閉嘴閉氣屏住呼吸,避免喝到水,雙手張大,頭部仰望天空,避免喝水,這樣就能減少喝到水的可能,慢慢讓身體浮起來。」

不過,專業人士也指出,「漂浮式」自救聽起來很厲害,卻並非人人都能做到,這與每個人的身心狀況都有關係,北京和佛山這兩名落水者都是女性,女性相對男性,更容易漂浮。

因此,專業人士指出,要防止發生溺水事故,大家還是得掌握遊泳這項基本的「生存技能」。當然,學會遊泳的人,應遠離危險水域,而不會遊泳的人,更得切記「食飽穿燒溪邊勿去」。

來源:汕頭橄欖臺

相關焦點

  • 女孩落水不會遊泳靠漂浮自救,解鎖溺水!自救攻略
    每年夏天都會有很多類似「某河附近孩子相約遊泳溺亡「及」救助者溺亡「的悲劇發生。為什麼溺水自救和救人那麼難?所以專業人士強調一旦溺水千萬別慌,正確的做法是先憋氣,避免嗆水,同時放鬆全身並去除身上重物,然後做縮頭,雙手抱膝、膝貼著胸的動作,身體就會慢慢上升到水面,你只要像水母一樣靜靜漂浮,等待救援就好了,氣憋不住需要換氣時就雙手向下壓水,雙腳前後夾水,瞬間抬頭吸氣,然後恢復剛剛的漂浮動作,這樣就可以在水中堅持比較久了。
  • 女孩落水淡定漂浮,上演「教科書式自救」,網友:太機智了!
    女孩根本不會遊泳,掉進水裡後卻沒有慌亂,她回憶起之前看到過的落水自救辦法,全身舒展開,手臂伸出,安全地漂在水面上平緩呼吸,等待救援人員。這真是一位非常勇敢淡定的女孩,自救能力也很強,在水中漂浮期間也不輕易出聲,使自己穩定的處於漂浮狀態。在多年前的一篇新聞中,也有一位小學生,當時他弟弟不小心將書包掉落水中,在他幫忙撿拾的時候,不慎落水。
  • 不會遊泳的女孩,落水後不呼救不回應,卻是「教科書式自救」!
    不會遊泳的她並沒有驚慌,也沒有叫喊,而是選擇靜靜躺在湖面上,等待救援。十多分鐘後,公園工作人員將她救起。專業人士表示,溺水者很少有人能保持如此冷靜,算得上是「教科書式自救」。她在水面上雙臂張開,身體挺直地漂著,面無表情一聲不吭。「我問她會不會遊泳,她說不會,所以只能靠漂著自救,也不敢呼救不敢回應。
  • 遇到意外溺水怎麼辦?阿sir教你自救、施救小常識
    2020年6月,廣州市公安局水上分局開展防洪搶險實戰拉練,組織專業水上救援和船艇駕駛技能培訓。意外溺水多由於放鬆警惕從近年發生的溺水事故看,許多時候發生意外溺水,都是由於當事人過於大意,抱有僥倖心理:有的認為自己熟悉水性,常年遊泳,不可能溺水;有的認為自己帶了救生圈,只在靠近岸邊的水域遊玩,不會有問題。
  • 女孩在公園落水,不會遊泳冷靜漂浮自救!群眾:不知還活著
    >卻恰恰相反他們會第一時間冷靜下來讓自己的身體漂浮在水面上等待救援↓↓↓8月27日北京豐臺區蓮花池公園內有市民晚上鍛鍊完回家,路過蓮花池時>當目擊者試圖詢問女孩情況時女孩沒有任何動作也不說話,始終保持身體漂浮狀態目擊者稱自己是通過微弱的手機手電筒燈光才看到她有些許動作,知道她沒事直到十幾分鐘後女孩被公園工作人員用撈魚網兜撥到岸邊獲救
  • 九江蛇頭嶺水庫一名男子不幸溺水身亡
    溺水事故沒有年齡和場所之分多掌握一分應急知識關鍵時刻就多一分安全!下面這些溺水事故的誤區和自救常識要掌握誤區一會遊泳就不會溺水在溺水者當中也有會遊泳、水性好的人,切勿以為會遊泳就很安全。誤區二使用遊泳圈能避免溺水遊泳圈不是專業的漂浮設備,當水流發生變化、未抓住遊泳圈或者遊泳圈功能失效時,可能引發溺水。
  • 給孩子報「遊泳班」,家長該如何選擇?專業教練這樣建議
    畢業於北京體育大學運動訓練系、前國家遊泳隊遊泳運動員、現東莞市大腳魚遊泳俱樂部教練趙燚表示,在為孩子報遊泳興趣班時,許多家長容易陷入一誤區——將孩子「不怕水」等同於孩子「會遊泳」。趙燚教練 「孩子是否會遊泳,其實並沒有標準定義。」
  • 水上自救技能如果不是遊泳,那會是什麼?
    能用來自救是大部分人在成年後學遊泳的初衷,畢竟是關鍵時刻能救命的技能。
  • 廣州中考體育遊泳比長跑容易拿高分?選遊泳考生或增加
    而遊泳項目的考試要求並未提高,遊泳100米男生1'38''、女生1'45''可拿到100分,男生1'48''、女生1'55''可拿95分,男生2'00''、女生2'07''可拿90分。因此,不少體育老師和家長都認為,提高標準後的長跑難度高於遊泳。
  • 女孩失足落水,不會遊泳漂浮自救!群眾:不知還活著
    來看視頻↓↓↓女孩失足落水,不會遊泳漂浮自救!工作人員表示,落水女孩十七八歲左右,她被救上來時,手機、隨身背包就在岸邊,與網傳「女孩撿手機落水」的說法不符,但具體落水原因有待調查。落水自救必知這個姿勢可能救命夏天親水活動增多一旦落水等待救援時可吸氣後蜷縮身體抱緊雙腿等身體慢慢浮到水面需要吸氣時
  • 包頭一25歲小夥兒在昆河遊泳溺亡,這些專業人士給出的「保命...
    當日20時左右,內蒙古藍天救援協會接到了求助稱,昆河裡有一男子溺水,求助藍天救援隊進行救援,協會成員迅速自發進行集結,他們帶著專業的救生船以及專業的潛水設備趕往昆河。提示:勿在陌生水域下水每年6月到8月溺水意外較多,河槽、黃河、水庫、魚塘等地帶等,人們遊泳、遊玩或捕魚時發生溺水死亡事故,主要原因是擅自到野外水域、水庫或者河流遊泳、戲水遊玩引起。
  • 防溺水手環就像手上戴了救生衣,1秒就能救人命?那可真不一定
    商家表示,這種手環可以保證使用者在意外落水或是水下抽筋的時候,第一時間浮出水面,避免溺水事故發生,「我們都是有設計專利的,只要使用得當肯定能起到安全防護作用 ,相當於把救生衣戴在了手上。」那麼,防溺水手環的救人原理是什麼呢?商家介紹,這種防溺水手環,需要搭配一瓶二氧化碳氣罐使用。
  • 遊泳中如何自救?
    遊泳中如何自救? 2020-09-28 06:30  快樂遊泳HappySwim 原標題:遊泳中如何自救?
  • 「安全教育小課堂」——防溺水安全知識
    03防溺水安全與溺水自救互救知識問答1、造成溺水的主要原因是:  答:在危險的水域玩耍、洗澡、打鬧、摸魚等。遊泳時發生抽筋、逞能造成體力不支、嗆水等。  2、造成溺水的間接原因是:  答:被水草纏住或被他人抱住、按壓等;身上浮具脫離或破碎漏氣;在水邊失足滑入水中。  3、預防溺水的措施:  答:在危險的水域邊,設立安全警示標誌。加強防溺水安全教育。
  • 來看看這些「教科書式」自救!
    她們超冷靜自救女孩意外落水不會遊泳冷靜漂浮等待救援近日,在北京市豐臺區蓮花池公園的水面上漂浮著一個女孩當目擊者試圖詢問女孩情況時女孩沒有任何動作也不說話被路過村民及時發現目前,何婆婆經治療後身體已無大礙溺水後應該如何自救?
  • 海報|落水遇溺,科學自救三招保命要學會!
    中小學生不應擅自下水救人「中小學生遇到溺水,應如何正確自救與施救,仍然需要更多科普與演練。」廣東省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胡北對羊城晚報記者表示,「我們應該向公眾強調兩個方面的重要知識。一方面,下水救人是一項專業的事情。
  • 「泳池派」不會這三項技能,下海遊泳更需謹慎!
    這種仰泳在海泳中的重要性表現在:一是省力,在風浪小的時候它比抬頭蛙更省力,兩手兩腳只需輕輕撥水就可行進。二是躲浪,在有風浪時,可以背對海浪行進,減少迎面嗆水。最近看了關於「離岸流」的解讀,我認為仰泳應該也能在自己遭遇「離岸流」時發揮積極作用。與仰泳相輔相成的另一項技能,就是「浮水」或者說是「漂浮」,我自己就很喜歡用漂的方式去休息,目前的能力是在平靜的海面上可以保持四肢完全不動面部露出水面。我在海裡仰泳時,也採取抬頭蛙的那種形式,讓整個頭部儘量露出水面,這樣就可以輕鬆呼吸,持續前進。
  • 兒童溺水事件頻發:孩子愛玩水,父母要掌握這些安全細節
    這與該年齡階段的孩子缺乏安全意識、自救能力有關,如果父母疏於看護、遊泳工具使用不當的話,更容易導致悲劇事件。因此,如果父母想要滿足孩子愛玩水的心,一定要時刻保持注意,提前做足功課,避免孩子出現安全事故。孩子多大可以遊泳?
  • 夏季踏浪謹防溺水 泉州這15處危險海域請小心
    近期,國內發生多起溺水事故,安全問題再次引發關注。記者從泉州海防支隊了解到,我市沿海有15處危險海域,市民前往遊玩時須注意安全。  溺水事故緣何頻發?如何儘量避免這類悲劇上演?一旦不慎溺水該如何處置?連日來,記者走訪多處危險水域,並採訪相關部門和專家,提醒市民遊玩時注意自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