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劇」可以展示古人生活中不同的一面,的確很有意思,所以頭兩年古裝劇、越劇都很火,但許多史學家並不高興,他們指出許多與歷史文化不符的錯誤。例如,無論哪個朝代的皇帝稱自己為「朕」,專家指出:不同朝代的皇帝稱謂不盡相同。在我們國家的歷史上,皇帝是怎麼稱呼自己的呢?從何時起,朕,開始用它?
作為中國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把六國統一起來,建立了皇權制度,也規定了許多不同的政策,他認為「王」已與自己不相符合,而「皇」是取自於三皇,即天皇、地黃和泰皇,「帝」也沿襲著古代的帝位稱謂,即「皇帝」和「始皇帝」的出現,此時李斯丞相建議它設立一個專門皇帝的縮寫,便從「我」、「吾」、「朕」中選擇了「朕」。
「我」實際上是「我」的意思,但拆開來看,它是由「月」和「關」組成的。在古代,這兩個詞在象形文字裡,有「舟中火種」之意,所以秦王嬴政要用朕來稱自己,因為他覺得自己是主宰火種,主宰權勢的人。
「舟」本身就代表著統治者,在先秦時代。在《荀子》中,有這樣一句話:「君之舟也;庶人之舟也,水也。遠古時期,火種更是重要的存在,火種不僅能帶來光,還能使遠古時期的人們吃到熱的食物,而且火種能驅趕野獸。傳說古代所有掌管火種的人都是首領,所以說火種在當時也代表著權力。
「舟」的意思是結合了財富和權利,而「舟」則代表了皇帝。帝王的思想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下財富與權勢皆為皇帝一人。所以,「朕」一詞迎合了秦始皇的心意,他想把這個詞專屬於自己。從此,除了皇帝以外,沒有人可以用朕這個詞,直到清王朝滅亡,溥儀下臺。現在「朕」這個詞成了網絡上的熱門詞,大家不是經常說「總有一些刁民想要傷害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