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皇帝經常將自己稱為「朕」、「寡人」、「孤」等,其本意也就是「我」的意思。而在很多人看來,這個「朕」字,似乎只有皇帝才能使用,對於普通的平頭老百姓來說,只能稱「我」或者是「吾」,這種代表皇帝專稱的字眼,是不能夠隨便使用的。
但實際上,這一稱呼並非一開始就是皇帝的專稱,在秦始皇稱帝之前,「朕」字只是民間百姓的常用表達而已,其意思也為「我」。比如張三問李四要去哪裡,李四就可回答說:「朕要去買菜」等。
但是到了秦始皇時期,在他掃平六國,統一中國之後,丞相李斯便建議這個「朕」字只能皇帝一個人使用,其餘人等一律不得使用,否則就要被處以極刑。因此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朕」字在中國歷代帝王的自稱上存在了幾千年之久!
那麼問題來了,這個原本民間通用的第一人稱代詞,為何會成了皇帝的專有稱呼呢?關於這個問題,有專家就說了:只要將「朕」字拆開來看一下,就明白了!
將「朕」字拆開?這不就是一個「月」字和一個「關」字嘛?這有什麼可以奇怪的呢?實際上專家們所拆的並非是簡化的「朕」字,而是一個象形文字(如圖)。
這個字的構成大概是這樣的:左邊一個「舟」,右邊一個灷(zhuàn),其含義就是舟中的火種!怎麼理解呢?
我們知道,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百姓依水而生,因此舟就成了出行、漁獵的重要交通工具,舟在當時甚至還成了財富的象徵,畢竟有舟的人漁獵的數量才更多一些。
而『火種』則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擁有了火種,就相當於是擁有了權力。兩者組合起來的引申含義便是財富和權力,而這便是帝王的象徵。
古代的皇帝,坐擁天下四方,正可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下的一切財富都是皇帝的,且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當年李斯所建議秦始皇使用「朕」來作為皇帝的第一人稱代詞,其代表的無非就是「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含義。
不過話說回來,這個「朕」的還是比較書面化的表達,因此在古代的時候常常出現在詔書等官方文書上面,在平日裡,也稱為「我」或者「吾」等;此外,這一稱呼並非是任何一個君主都可以用的,比如朝鮮半島的歷代國王只能稱為「寡人」或者是「孤」,是不能自稱為「朕」的。
直到公元1897年,朝鮮王國進一步升級為「大韓帝國」之後,其國王才能稱為「朕」。
參考文獻:《康熙字典》;
以上圖片均選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