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為啥用「朕」自稱?專家:把「朕」字拆開,就明白了

2021-01-09 網易

2020-12-30 07:32:11 來源: 魏達講說娛樂

舉報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皇帝經常將自己稱為「朕」、「寡人」、「孤」等,其本意也就是「我」的意思。而在很多人看來,這個「朕」字,似乎只有皇帝才能使用,對於普通的平頭老百姓來說,只能稱「我」或者是「吾」,這種代表皇帝專稱的字眼,是不能夠隨便使用的。

  但實際上,這一稱呼並非一開始就是皇帝的專稱,在秦始皇稱帝之前,「朕」字只是民間百姓的常用表達而已,其意思也為「我」。比如張三問李四要去哪裡,李四就可回答說:「朕要去買菜」等。

  

  但是到了秦始皇時期,在他掃平六國,統一中國之後,丞相李斯便建議這個「朕」字只能皇帝一個人使用,其餘人等一律不得使用,否則就要被處以極刑。因此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朕」字在中國歷代帝王的自稱上存在了幾千年之久!

  那麼問題來了,這個原本民間通用的第一人稱代詞,為何會成了皇帝的專有稱呼呢?關於這個問題,有專家就說了:只要將「朕」字拆開來看一下,就明白了!

  

  將「朕」字拆開?這不就是一個「月」字和一個「關」字嘛?這有什麼可以奇怪的呢?實際上專家們所拆的並非是簡化的「朕」字,而是一個象形文字(如圖)。

  這個字的構成大概是這樣的:左邊一個「舟」,右邊一個灷(zhuàn),其含義就是舟中的火種!怎麼理解呢?

  

  我們知道,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百姓依水而生,因此舟就成了出行、漁獵的重要交通工具,舟在當時甚至還成了財富的象徵,畢竟有舟的人漁獵的數量才更多一些。

  而『火種』則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擁有了火種,就相當於是擁有了權力。兩者組合起來的引申含義便是財富和權力,而這便是帝王的象徵。

  

  古代的皇帝,坐擁天下四方,正可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下的一切財富都是皇帝的,且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當年李斯所建議秦始皇使用「朕」來作為皇帝的第一人稱代詞,其代表的無非就是「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含義。

  不過話說回來,這個「朕」的還是比較書面化的表達,因此在古代的時候常常出現在詔書等官方文書上面,在平日裡,也稱為「我」或者「吾」等;此外,這一稱呼並非是任何一個君主都可以用的,比如朝鮮半島的歷代國王只能稱為「寡人」或者是「孤」,是不能自稱為「朕」的。

  直到公元1897年,朝鮮王國進一步升級為「大韓帝國」之後,其國王才能稱為「朕」。

  參考文獻:《康熙字典》;

  以上圖片均選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秦始皇為什麼要自稱是「朕」?專家:把「朕」字拆開,你就明白了
    皇帝這個稱呼自從秦始皇開發出來之後,成功的在中國流傳了近兩千年的時間,同時流傳下來的還有秦始皇對於自己的專屬稱呼——朕。那麼秦始皇為何用「朕」做專屬自稱?
  • 秦始皇為何以「朕」自稱?專家:把朕字拆開,你就知道他的野心了
    秦始皇為何以「朕」自稱?專家:把朕字拆開,你就知道他的野心了秦始皇自認「德高三皇、改蓋五帝」取「帝」一字,自創「皇帝」,作為天下大一統建立者,又稱始皇帝。秦始皇還規定天子自稱為「朕」。秦始皇為什麼要自稱為「朕」?
  • 為何古代皇帝都自稱「朕」?專家:你把「朕」拆開讀,就知道了
    "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命為,令為,天子自稱曰。" ——西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為何歷代皇帝都喜歡用"朕"自稱?說這個之前我們得先聊聊他們的其他自稱。有記載的皇帝自稱大致有6個,分別為"寡人"、"不穀"、"朕"、"吾"、"餘一人"、"孤"。
  • 古代皇帝為何都愛自稱「朕」?你把「朕」拆開來念,就明白了
    朕,我也。古代尊卑共之,貴賤不嫌,則可同號之義也。——蔡邕《獨斷》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開始,皇帝這一稱號正式確立。與之一起誕生的,是皇帝專用自稱「朕」。為什麼秦始皇偏偏從眾多自稱中選擇了「朕」,而不是寡人、孤、等帝王自稱?
  • 古代君王為什麼都自稱「朕」,專家:把「朕」左右分開讀,就懂了
    古代君王為什麼都自稱「朕」,專家:把「朕」左右分開讀,就懂了文/觀心通史在古代封建社會中,皇帝的稱謂非常多,而且歷朝歷代的稱謂都不太一樣。夏朝是中國第一個世襲制王朝,據史書《竹書紀年》記載,夏朝君主的稱謂都冠以「後」,如「后羿」、「後少康」等。
  • 秦始皇自稱為「朕」有什麼含義?
    這個時候秦始皇為了表現出自己的不同之處,就命令丞相李斯想出一個新的稱號,這樣才有了皇帝自稱為「朕」這種情況。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丞相李斯建議「朕」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
  • 秦始皇為何棄用「寡人」,改稱為「朕」?把「朕」拆開你就明白了
    例如,無論哪個朝代的皇帝稱自己為「朕」,專家指出:不同朝代的皇帝稱謂不盡相同。在我們國家的歷史上,皇帝是怎麼稱呼自己的呢?從何時起,朕,開始用它?作為中國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把六國統一起來,建立了皇權制度,也規定了許多不同的政策,他認為「王」已與自己不相符合,而「皇」是取自於三皇,即天皇、地黃和泰皇,「帝」也沿襲著古代的帝位稱謂,即「皇帝」和「始皇帝」的出現,此時李斯丞相建議它設立一個專門皇帝的縮寫,便從「我」、「吾」、「朕」中選擇了「朕」。
  • 「朕」是什麼意思?古代皇帝為什麼要自稱為朕?
    現如今,我們從各種歷史影視劇中不難發現,裡面的皇帝時常稱呼自己為「朕」。有時候,筆者我不禁在思考著這樣的人一個問題,把「朕」這個字單拎出來究竟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古代的皇帝們都要自稱為朕呢?要想解開這一謎題,就需要先追溯到秦始皇時期。
  • 古代皇帝為何自稱為「朕」,朕字的來源及意義是什麼?
    古代皇帝為何自稱為「朕」,朕字的來源及意義是什麼?朕,漢語二級字,形聲字,讀作zhèn,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說文》:「朕,我也,闕。也就是說,在先秦時代,朕在先秦時期是第一人稱所有格,即「我的」的意思,例如屈原離騷:「回朕車以復路兮」。根據漢許慎說文解字,朕小篆「月」字旁原作「舟」字旁,指木造船的兩塊木板間隙。以其極為細小譬喻寡德以自謙,類似寡人之義。
  • 皇帝為什麼自稱「朕」?漢字「朕」的本義是什麼?
    皇帝自稱「朕」,漢字「朕」是什麼意思?中國古代君主、諸侯王,歷來喜歡「稱孤道寡」。他們的自稱,其實並非只有「朕」一種,還有寡人、孤、不穀(不轂)、孤家等。既是自稱,本質上都是第一人稱「我」的意思。但分別蘊含的意義,卻是大不相同。
  • 「朕」的本意是什麼,為什麼秦始皇要用它,當皇帝專屬代稱?
    自秦始皇開始,華夏大地的歷朝歷代皇帝,在重要場合或者是發布類似聖旨的文書時,往往都會選擇用「朕」來作為自己的自稱,以此表示莊重、正式、重視。 不過從「朕」的最早字形出發,「朕」並不是皇帝的代稱,也沒有無上皇權的「威嚴」,甚至還有著絲絲的平民感。 「朕」字的偏旁,在秦始皇創造的小篆中,並不是我們所見到的「月」字,小篆中它是「舟」。而我們中國文字是以形表意的象形字,所以「朕」的本義,最初無疑是一個跟船直接相關的名詞,至於具體是什麼?
  • 古代那麼多代稱,秦始皇為何挑「朕」字專用?你看這個字本意是啥
    眾所周知,戰國時期的君主都自稱「寡人」,顯示自己是「寡德之人」。但是這個舊的稱謂配不上秦始皇的功績,於是他從當時的眾多自我稱謂中選定了「朕」字作為皇帝的專屬自稱。秦始皇的這一規定,是秦朝二世而亡之後依舊保留下來的,直到末代皇帝溥儀在位時,也依舊在使用這個「朕」字。在帝制時代,只有皇帝可以在口頭上和書面上使用這個「朕」字,其他的臣民使用會被視為謀反。
  • 古代君王自稱「朕、孤、寡人」到底是什麼意思
    在我們國家關於皇帝的自稱有很多種,比如說「朕、孤、寡人」都是君王用來自稱的。這些都是什麼意思,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偏偏就要這麼叫,這裡面是有歷史有故事的。其實一開始這兩稱謂不是給君王用的,是原來的諸侯國和小國的君主的自稱,小國之君稱孤,庶方小侯自稱曰孤,諸侯自稱寡人。這個諸侯國小王的自稱怎麼變成了君王的自稱呢,就是從秦始皇開始的。關於秦始皇的改名,在《史記》中有很明確的記載。
  • 朕:緣何成了皇帝的專屬稱呼?其實先秦時期,人人皆可稱朕
    通常臣民稱呼皇帝用:「陛下」或者「皇上」;而皇帝一般自己稱呼自己用「寡人」或者「朕」來稱呼。而關於皇帝自稱的「寡人」和「朕」,寡人比較好理解,畢竟皇帝經常不是說孤家寡人,是一種高處不勝寒,沒朋友的自嘲話罷了。但是皇帝用「朕」稱呼自己,相信這個知道的朋友就不多了。那麼「朕」,它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在裡面嗎?
  • 皇帝都自稱「朕」,那太上皇的自稱什麼?乾隆霸道李淵心酸
    而在稱呼上,秦始皇也開始由寡人改稱為「朕」。很多人就感到好奇,如果皇帝退位了,當上太上皇后又該如何自稱呢? 秦始皇自稱始皇帝後,便追尊其父為太上皇,所以秦莊襄王在生前並沒有體會過當太上皇的感覺。而歷史上第一位活著的太上皇則是漢高祖劉邦的父親,劉太公。劉太公本是莊稼漢,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根本沒想到兒子有一天能當上皇帝。
  • 古代皇帝為什麼,要稱自己為「朕」?這個字從何而來
    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電影中,周潤髮飾演五代十國中的後唐君主,對著周杰倫飾演的元傑皇子曾說過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天下萬物,朕賜給你,才是你的。朕不給,你不能搶」。其中這個「朕」字說的霸氣外露。但是「朕」這個字極為生僻,又不像「孤」、「寡人」等字淺顯易懂,那麼它為什麼會成為歷朝歷代皇帝的自稱之一呢?
  • 朕知道了、朕就是這樣漢子(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推出一款以康熙硃批真跡為原型設計的紙膠帶,上書「朕知道了」,引起兩岸網友熱烈討論和購買,本月5日,臺北故宮禮品部的該款紙膠帶被搶購一空。有此物伴身,實在霸氣。@愛娜娜的小轟紙則覺得:還是皇上辛苦,還要寫四個字,我們老師只批一個閱或日期就完事了……@數控卡帶機則進一步揣摩皇上的四字真意:「知道了」三個字表達的是:不同意奏摺的意見,但為了尊重進言者而不追究他的責任,是一種委婉的拒絕,也就是「冷處理」。真是這樣嗎?也許只有皇上才知道。@埃迪特嘉看到膠帶的反應是:先清皇帝都改文風了,為啥現在八股文章還那多呢?
  • 整理了一下歷史上朕、孤、寡人的區別,不當之處請指正
    整理了一下歷史上朕、孤、寡人的區別,不當之處請指正。孤:是東周以前,也就是西周到夏朝的王自稱孤。古代諸侯、君王的自稱謙詞,春秋戰國時,諸侯平常自稱寡人。東漢末年,群雄袁術、曹操、孫權、劉備等「南面稱孤」。此時「孤」較為流行。
  • 《燕雲臺》皇后為什麼自稱朕 蕭燕燕當上皇帝了嗎
    當時耶律賢任命蕭燕燕為攝政皇后的詔書裡寫道「二月壬寅,諭史館學士,書皇后言亦稱朕、『朕』暨『予』為定式。」也就說以後記錄皇后之言,都得用朕和予,皇后所說的話也代表皇帝的意思,文武大臣都得照做,所以遼朝形成了兩聖並尊的局面。
  • 今天才知道,並不是只有皇上才稱「朕」,這些人同樣也可以
    「朕知道了!」「朕再想想!」想必夥伴們經常會在古裝的電視劇中找到許多這樣的情景。古代人為什麼只有皇上一個人可以稱朕?朕又是什麼意思?除了皇上還有什麼人可以稱自己為「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