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父子出家,淨飯王把王位傳給誰?釋迦族結局如何?

2020-12-23 七葉講堂

命運喜歡自己譜寫劇本。

淨飯王年四十終於生下太子喬達摩·悉達多,摘掉了「無嗣之王」的帽子。可他還沒來得及高興,摩耶夫人生下太子七天後難產而死,阿私陀仙人跑來預言太子必將出家。

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有了後,卻註定妻離子散,佛陀的降生對這個家庭是災還是福?

淨飯王不認命,為了不讓佛陀感受人間悲苦、生老病死,他甚至另建了一座分城,將國中老弱病殘遷出。為了阻撓佛陀出家,淨飯王甚至在佛陀十幾歲是為他娶三位絕色妻子,海選六萬端莊妙好的婢女。所求的,不過是勝天半子!

結果,太子在他29歲那年,決然出家。此時的淨飯王已經70歲,他已無力阻止。慶幸的是,太子留下了王孫羅睺羅。

六年苦行,35歲覺悟,證道後5年,淨飯王行至生命尾聲。佛陀回來了,可他不溫不暖的幾句問候之後,竟又做出個決定:他要帶兒子老婆出家!受佛陀影響,王室諸王子如阿難、婆娑等都表示要追隨佛陀而去!

淨飯王原本脆弱的心靈無疑再紮上一把尖刀,沒辦法!他老矣,再也沒有當年阻撓佛陀時那股堅定的意志了。釋迦族的王位誰來繼承,淨飯王只好從侄子們當中挑出一個,白飯王之子跋提王子。

甘露飯王兩個兒子摩訶男、阿那律陀也想追隨佛陀而去。但考慮的到國家及家庭因素,阿那律請求哥哥摩訶男在家,不僅因為自己性情使然,更因為摩訶男是國家中少數能徵善戰的大將軍。

當時佛陀的僧侶團有規定,想要出家,需經過父母的統一。阿那律三次向父母請求都遭到了拒絕,在阿那律的堅持下,甘露飯王夫婦終於鬆了口:只要王位繼承人跋提王子願意出家,就允許阿那律追隨佛陀而去。

跋提王子原本是不願放棄人間愛欲的,尤其是他即將成為萬人之上的王。可阿那律是跋提王子的親密兄弟,而且淨飯王之所以選擇他繼承王位,主要是佛陀出家時他是照顧佛陀的五名隨侍之一。跋提王子不好直言拒絕,於是對阿那律說:「我們還年輕,讓我們再享受7年人間歡樂吧,之後我就與你一同出家!」

阿那律出家之心何等狂熱,整日圍著跋提王子嘀咕來嘀咕去,耳朵都起了繭。沒辦法,跋提王子先是推脫至一年,再從一年縮至一月,最後答應七天後出家。

七日後,阿那律、跋提、提婆達多、阿難等七位王子並攜宮廷理髮師優婆離悄悄離開王宮,追隨佛陀而去。

淨飯王再次被拋棄,王位繼承人再度懸空,最後王位落入甘露飯王之子摩訶男手中。摩訶男勇武有餘,智謀不足,讓他衝鋒陷陣可以,讓他治理國家只怕江河日下,這是早前淨飯王的擔憂。

事已至此,沒有了其餘選擇,淨飯王在傷心與憂心中逝世,享年80歲。釋迦族的故事並未因此結束。

摩訶男王登基後,強鄰憍薩羅國的波斯匿王以武力恫嚇,要求他將女兒獻給波斯匿王做側妃。摩訶男王無奈,權衡之下決定選出一名宮中婢女冒充公主和親,她就是茉利夫人。後來佛陀度化波斯匿王,茉利夫人又生下琉璃王子。釋迦族受憍薩羅國庇護,安然度過了幾十年。

可變數再生,琉璃王子小時候遭到釋迦族人嘲諷其為婢女之子,由此種下了仇恨的種子。後來,狼子野心的琉璃王發動政變,流放波斯匿王,不顧佛陀三次勸阻,攻佔迦毗羅衛,對釋迦族進行了亡族滅種的屠殺。

曾經驕傲的剎帝利王族,因佛陀等數位王位繼承人出家,逐漸淪落。歷史刻上了他們的名字,也記住了他們的悲哀……

相關焦點

  • 淨飯王一心求子,摩耶夫人險被毒害,無憂樹下佛陀降生
    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摩訶婆羅多一戰,使婆羅多之土分崩離析,這場史詩之戰多年後,距今兩千五百年,在印度東北部,摩揭陀與毗舍離附近,有個王國名叫迦吡羅衛,由釋迦族一位剎帝利國王統治,這位國王就是太陽王朝的後裔
  • 佛陀家族被滅之後:尼泊爾學者公開釋迦族秘史
    正如所知,佛陀一詞指的是「覺者」或「證悟者」。「證悟」就是看到生命的真實本質。 釋迦牟尼佛是釋迦族的聖人,他出生在尼泊爾的藍毗尼的迦毗羅衛城,這是尼泊爾的土地。佛陀29歲出家,35歲悟道,然後花了畢生的時間,將他的證悟之道傳播給世人。他的教義對於戰勝痛苦是卓有成效的,也就是戰勝生而復生的生死之輪。 佛陀誕生在迦毗羅衛城的釋迦族中。
  • 重磅:佛陀家族釋迦族後裔還有出家人嗎?
    尼泊爾釋迦族根本道場金廟裡正在出家的9歲兒童(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妙傳) 2500年前,佛陀為探尋生老病死的解決之道而越城出家,更為度脫一切有情眾生而建立僧團。從早年的1-3年不等,到現在的4天出家,雖然釋迦族人出家修行的時間已縮短,但從古至今他們維持著這一習俗,以表達對佛陀這位族中聖者、人天導師的虔誠敬意和追思。 金剛乘行者事實上比釋迦比丘具有更高的社會地位,他們傳授更為深入的密乘教法。然而,金剛乘行者的人數在明顯減少,他們依靠宗教儀式賴以維生,卻只能收到很微薄的供養,因此不得不放棄本業,改做世俗行業。
  • 莫高窟壁畫:釋迦牟尼用自己的親身經歷,驗證了佛陀所說因果業報
    毗琉璃王誅殺釋迦族,這是一個悲慘的故事,釋迦牟尼的家族用自己的親身經歷驗證了佛陀所說的因果業報。憍薩羅國國王波斯匿王,想娶一位迦毗羅衛國釋迦族公主為妻,釋迦族不是很情願,於是釋迦族的摩訶男,用自己家裡的一位女奴冒充公主嫁給了波斯匿王。
  • 佛陀家庭成員介紹
    01父親:淨飯王迦毗羅衛國的大王,釋迦族中剎帝利貴族選舉而出的領袖,而不是世襲的國王。在釋迦牟尼悟道之後,他一連九次派了九名侍從前去請佛陀回國,卻沒人回去報告,因為他們都一去而證阿羅漢果。最後他請了老侍從克魯德亞前往,兩個月後佛陀率領僧團回到迦毗羅衛國。當淨飯王成為聖弟子後,大力幫助佛陀的弘法事業,成為釋迦牟尼佛最初的支持者之一。
  • 釋迦族滅族慘案的背後
    看守發現琉璃王子入了講堂,便辱罵道:「婢女的兒子竟敢進入,這是專門建給佛陀的。」琉璃王子受辱後,便發惡願將來當國王后要消滅釋迦族。琉璃王長大後,通過篡權當上了國王,當時淨飯王已逝,迦毗羅衛國力衰減,琉璃王認為實現當年心願的時機已成熟,糾集軍隊向迦毗羅衛國殺去。
  • 如來佛祖 釋迦牟尼佛陀
    釋迦牟尼(佛陀),佛教創始人,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 其成長於富裕的環境,娶妻生子後,29歲時出家,35歲時得到佛陀的自覺。餘生的歲月,他的足跡遍布恆河流域,向各階層說法教化,他對外道思想所做的揚棄,糾正了時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維護了剎帝利的階級利益,被尊稱為釋迦族的聖人。
  • 佛陀故事會:漸漸遺忘的臘八 一碗臘八粥造就的成道日
    佛陀故事會:漸漸遺忘的臘八 一碗臘八粥造就的成道日 (圖片來源:資料圖)相傳,在古印度北部,即今天的尼泊爾南部,迦毗羅衛國有個淨飯王,他有個兒子叫喬答摩•悉達多,年輕時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發覺社會生活徒勞無益,並對婆羅門教的神權極為不滿,於是,在他29歲那年,合棄王族的豪華生活,出家修道,學練瑜珈,苦行6年,大約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樹下,徹悟成道,並創立了佛教。
  • 作為學佛的人,我們有必要了解的佛陀生平
    佛陀是古印度釋族的王子,其位於印度和尼泊爾邊境附近,都城是迦毗羅衛城,那時印度教確立了四種姓制度,據傳釋迦族屬於剎帝利,但釋迦族內部並沒有種姓之分。那時候釋迦族的國王並不是世襲制的,而是交替選舉,佛陀的父親是淨飯王,母親在其出生7天後就去世了,後來一直由其姨母養育他。
  • 佛教的創始人是誰呢?
    釋迦牟尼(ākyamuni)不是其本名,是後人對他的尊稱,意義是「釋迦族聖者」。「釋迦」是他所屬部落的名字,有「能」、「勇」之意;「牟尼」是當時對出家修行成就者的稱謂,譯作「文」、「寂靜」等,是聖者之德,「釋迦牟尼」漢譯又作「能仁寂默」。一般也稱為「釋尊」或「佛陀」。
  • 我薦|悉達多太子的出家
    這名字的意思是純淨的稻米,所以稱他為淨飯王,屬於釋迦族。王后叫摩訶摩耶,是鄰國天臂城善覺王的長女。淨飯王與摩耶王后之間的感情非常好,但結婚多年都沒有生育兒女。淨飯王為沒有王位繼承人而十分苦惱。直到淨飯王年已50歲,摩耶王后45歲的時候才第一次懷孕。
  • 佛陀生平大略
    為婆羅門種姓的尊貴地位提供神學論證的婆羅門教一度衰落,各種以反婆羅門教傳統觀念為教義實質的沙門集團紛紛湧現,各自樹宗立教,招羅徒眾,互相辯論。其中影響最大者為佛典中常說的「六師外道」——不蘭迦葉、末伽梨瞿舍利、阿耆多翅、舍欽婆羅、婆浮陀伽旃那、散若夷毗羅梨沸、尼乾子若提子六家。佛陀創立的佛教,亦屬沙門集團中影響最大者之一。
  • 佛陀十大弟子傳 - 密行第一羅睺羅(上)
    太子和公主同是在十九歲的那年,生下羅侯羅,太子很歡喜,這不是一般人生了兒子的歡喜,而是因為太子曾向父親淨飯王數次要求出家,均未獲允準,淨飯王曾說,除非有了王孫才肯讓 他出家,現在太子真的生了兒子,他可以達到出家的願望,心中怎不歡喜呢?
  • 決心捨棄王位,修成如來佛祖
    決心捨棄王位,修成如來佛祖第一個冒險進入花果山水簾洞後,孫悟空被猴子們拱拜為「美猴王」。有文字記載,釋迦族是大有來歷的。約在公元前13世紀,釋迦族就在喜馬拉雅山的南麓建立起了迦毗羅衛國。該國傳了六世,到淨飯大王國王時期,國家更是繁榮昌盛。淨飯大王也就是後來悉達多的生父,而他的母親正是一位賢淑端莊摩耶夫人。
  • 這部評分9.2的神劇,讓我們和佛陀來一次穿越時空的以心印心
    大致為悉達多出生在迦毗羅比國王室家庭,剛一出生就被預言,或成轉輪聖王或棄絕苦行最後成為智者,其父淨飯王是一個能徵善戰的剎帝利英雄,不希望王位失去繼承人,為避免悉達多看到人間苦難生出慈悲從而出家,淨飯王不惜打造「人間地獄」——興建了一座「新城」,將老弱病殘者都驅趕到了那裡,還將悉達多的生活限定在宮城內,從而保障了悉達多生長環境的美好與純淨。
  • 釋迦族遭滅族後少數倖存者下落(鮮為人知)
    但是有一天,當親眼見到高山下的加德滿都谷地,依然有那麼多與佛陀有著遙遠血緣聯繫的釋迦族人在日夜生息時,心頭油然而生親切和歡喜,仿佛這是一份佛陀悄然留給後人的、「佛陀故鄉依然存在佛教」之外的驚喜。在法顯大師的記錄中,古迦毗羅衛城因為琉璃王報怨的屠戮,城內的釋迦人已經消失了。另外《釋迦譜》的記載也只是提及當時琉璃王誅釋種,殺了九千九百九十萬人,血流成河。
  • 明賢法師: 琉璃王真把釋迦族趕盡殺絕了嗎?
    眼看釋迦族人慘遭殺害,在淨飯王去世後繼承政權的摩訶那摩王跳入河水中,請求琉璃王在其浮上水面之前不殺人。琉璃王答應後,摩訶那摩王為了拯救家族,用頭髮將自己綁到了河底的樹根上溺水而亡,為更多釋迦族人的逃出爭取了時間。 琉璃王發現摩訶那摩為族人而死,亦生後悔。《佛說琉璃王經》云: 王甚憐之,有慈哀心:「用門族故,自沈而死,其義若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