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得春風度玉關——甘肅強黨建促脫貧攻堅紀實

2020-12-12 新華網甘肅頻道

    原標題:引得春風度玉關——甘肅強黨建促脫貧攻堅紀實

    絲路要道,天下富庶出隴右;赤貧荒涼,隴中苦脊甲天下。

    翻閱中華民族的歷史長卷,截然相反的情形在甘肅土地上演,讓人不禁慨嘆,古絲路熠熠閃耀的榮光,如何才能延綿千年、重煥生機。

    甘肅的貧困不應是天生的!進入決戰收官之年,全省組織部門按照省委的決策部署,壓實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的政治責任,緊盯最後8個未摘帽貧困縣,聚焦395個未退出貧困村和17.5萬未脫貧人口,靠前站位、擔當作為,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匯聚磅礴力量。一縷縷新風、暖風吹過高山大川,吹過溝壑峁梁,吹進群眾的心坎裡。

    真抓實幹,遍地英雄下夕煙

    「西北窮,西北苦,到了西北看甘肅……」

    因為乾旱缺水,定西人夏天集雨、冬天掃雪,趕十幾裡山路馱苦鹹水,畢生的心血都用在找水上。2014年,引洮供水一期工程通水,225萬餘隴中百姓喝上甘甜水,人們像過年一樣慶祝。

    因為風沙肆虐,古浪縣「六老漢」三代人接續加入治沙行列,38年過去,寸草不生的沙漠裡建成了守護萬畝農田的綠色長廊。

    一碗水從苦鹹變甘甜,一捧沙從枯黃到染綠,源自「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磅礴力量。

    隴南市宕昌縣中藥材種植基地喜獲豐收 本報記者高陽攝

    「甘肅貧困量大面廣,決戰必盡銳而出,我們把最能打硬仗的幹部選派到脫貧攻堅主戰場,引導基層最需要的人才把論文寫到大地上,為打贏這場決戰匯聚攻堅力量。」甘肅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李元平道出其中關竅。

    從千裡河西到隴東大地,從省級領導到普通幹部,40多萬人陸續走出辦公室,打起背包、下鄉駐村,像繡花走針一樣,為加快貧困村發展、推進貧困戶致富出主意、想辦法、盡力量。

    貧有百種,困有千種,找準辦法最管用。甘肅將省級重點人才項目70%經費向貧困地區傾斜;同時組織人才採取蹲點幫扶、巡迴診療、科技服務等多種形式,為群眾送去幸福感。今年41名副高以上省級專家再度出發,上山入川,解決各類技術問題500多個。

    向脫貧攻堅「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亮劍出招。今年,甘肅對1827個單位的7267名幹部落實幫扶責任進行抽查,對發現的231名「大概先生」「基本掌柜」進行問責處理,對8個未摘帽貧困縣黨政班子成員進行排查,調整「底數不清、情況不明、工作不在狀態」的科級幹部4名。

    人人都有責任狀,個個都是作戰員。臨夏州近70%的人口在農村,2/3的耕地在乾旱半乾旱地區,為啃下這塊硬骨頭,全州推行鄉鎮幹部駐村包社工作法,鄉鎮80%以上的幹部下沉到村,變「包村」為「駐村」。隴南市「百日決戰」打響,市縣督戰領導全部下沉到村,與鄉村幹部、駐村幫扶工作隊一起制定「一村一方案」,建立微信群,掌握進度、及時督辦。

    真抓實幹的新風遍吹山山峁峁,一份飽含著奮鬥與艱辛的脫貧攻堅「甘肅答卷」裡,寫滿幹部的汗水、群眾的笑臉——

    「村裡一共19個黨員,13個當過支書,都沒把村子整好!」西和縣仁義村曾經「黑歷史」滿滿。近兩年,縣裡下大力氣整頓,將軟弱渙散的村班子換下來,選出能幹事、會幹事的年輕人,幫扶單位甘肅省長風公司也派來最強戰隊。換人換腦,村容村貌大變樣。老支書鄭忠信豎起大拇指:「這些年輕娃娃們,一門心思謀發展,第一書記把自己的媳婦帶來支教,有這樣的勁頭,不愁辦不成事!」

    秋日暖陽籠罩著從貧困中走出來的隴西縣首陽鎮三十鋪村,村頭新栽植的果樹茁壯生長,引洮工程引來的洮河水滋潤著大地,縣鄉農技專家在中藥材基地裡教授技術,村民李守奎和妻子正忙著收割:「愁吃愁穿的生活已經成過去了!沒有黨和政府的關心和幫助、沒有精準扶貧的好政策,就沒有我們一家現在這麼好的日子!」

    幹部用了全力,群眾回應真心。禮縣蒲陳村的老百姓聽說村裡要建文化廣場,有人自願將自家麥場讓出來。年底分紅,有村民對村黨支部書記蒲旭東說:「黨和政府都幫到這個份上,我們也得出把力才行。」

    強基固本,吹皺一池春水

    「一切工作到支部」「有事記得找支部」,深入隴原腹地,接地氣的標語成為通村公路兩旁最亮眼的風景。

    俗話說得好: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在精準扶貧過程中,貧困和黨組織軟弱渙散往往是伴生的,要想脫貧致富,必須建個好支部。

    定西市渭源縣元古堆村,海拔2400米,三面環山、高寒陰溼,過去是一個莊前屋後破破爛爛的「爛泥溝」。2012年,全村人均收入1466元,貧困發生率高達57%。

    這幾年,元古堆村在各方幫扶支持下,人均收入超過1萬元,貧困發生率降至1.83%。引發這場質變的,不僅是各方人財物的注入,更在於「裡子」的提升:村裡通過開展「雙富先鋒活動」,提升黨員致富能力,先後發展13名致富能人入黨,推選5名致富能力強的黨員進入村「兩委」班子,通過黨員和致富能人的幫帶,每家每戶都有了「旱澇保收」的增收渠道。

    元古堆村在甘肅頗具代表性。「甘肅的農村基層黨組織普遍存在運行不規範、工作隨意性大、致富帶富能力不強、在脫貧攻堅中作用發揮不充分等問題。」在一次次走訪調研、督查暗訪中,問題浮出水面。從2018年開始,一場深化黨支部建設標準化促全面規範,推進「四抓兩整治」促重點提升的行動在甘肅農村展開。

    天水市秦州區引進「陽光玫瑰」葡萄品種,助力脫貧致富。 本報記者高陽攝

    甘肅組織部門做了三件事。

    ——制定標準和規範,建設信息化平臺,解決村黨支部書記不知抓什麼、怎麼抓的問題。甘南州設立「氈房黨小組」「馬背黨小組」,開展基層黨組織分類定級活動,發揮示範點帶動效應;臨夏州全覆蓋選派農村黨建指導員,開展學習宣傳聯做、組織生活聯過、班子建設聯建等活動。

    ——抓帶頭人隊伍、陣地建設、黨內政治生活,整治軟弱渙散黨組織、村霸和黨員信教問題,把脫貧攻堅重大任務落實情況作為檢驗基層黨組織的「試金石」。2019年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2981個,對群眾滿意度和知情度達不到80%的重新補課。

    ——加強駐村工作隊的選派管理,將第一書記工作定位從「協助配合」調整為「指導幫助」,強化抓脫貧攻堅整體合力。今年調整不符合選派條件、工作能力弱的駐村幫扶幹部2605名,對2019年度考核等次為「差」的幫扶工作隊進行問責處理,推動駐村幹部沉在村裡、紮實工作、發揮作用。

    數說巨變:農村黨支部支委會召開率由2019年7月初的55.6%提高到100%;對1888個村班子進行了調整整頓,調整撤換村黨組織書記4018人;全省集體經濟5萬元以上的村佔42.9%,1萬元以下的還剩不到10%……

    村裡有人管事、有錢辦事、有章理事,村民有了更強的「主心骨」。西和縣馬河村村民袁玉鋒度過了「難關」,因為要供三個孩子念書,夫妻倆身體又不好,日子過得捉襟見肘。「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政府支持我在鎮上辦了一個棉絮加工小作坊,每年能收入兩三萬,村幹部又幫著改廁、翻新院子,把我們家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一樣來辦,日子比以前好過多了。」

    馬河村的活動室裡,懸掛著到戶措施和村民月收入監測一覽表,重點監測戶的月收入情況一覽無餘。「我們採取了措施到戶、責任到人、進度到日等措施,讓掛牌督戰工作真正落地見效。」洛峪鎮黨委書記雷玉璽說。

    「現在村莊靚了,農家美了,地上有垃圾,散步遛彎的老太太看到主動去撿。」天水市秦安縣姜灣村黨支部書記姜商商喜談家鄉巨變。近兩年,姜灣村以支部標準化建設為抓手,採取網格化管理模式,劃定黨員「責任區」「示範區」,為無職黨員設崗定責,激發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的合力。

    產業富民,合彈琵琶奏新曲

    雖說乾旱少雨、高寒溼冷、水資源短缺,但甘肅的土地上卻生產出很多奇蹟:全國品質最好的食用百合、高原夏菜、當歸、黨參、黃芪……除了這些特色優勢明顯的農產品,還有很多「藏在深山人未識」。

    越來越多的甘肅人意識到,擺脫貧困,可以換個眼光看家園:化地形地貌劣勢為特色產業優勢,用好絲綢之路「黃金段」的區位,借力「一帶一路」的東風,因地制宜發展「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讓商貿古道再煥光彩。

    然而,多地在實踐中也遇到一些難題:農村產業發展「弱、小、散」特點明顯,特色產品發展尚在起步階段,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夠強,產業體系不夠完善……如何讓小山溝順利連通大市場,黨組織是打通「關鍵一公裡」的重要一環。

    「山是石頭山,插在雲裡面,田是臥牛田,掛在半山間」,連綿的大山一直是宕昌群眾無法逾越的「天塹」,要想穩脫貧、防返貧,必須發展產業,宕昌牽住「中藥材」這個牛鼻子。

    溫室大棚內,各色蔬果長勢喜人。 本報記者高陽攝

    如果依靠傳統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不但覆蓋面小、發展滯後,而且大多小而弱,帶動性差。2018年,宕昌縣構建了以縣富民公司為龍頭、以鄉鎮聯合社為主體、以村辦合作社為單元的股份合作聯合體,村「兩委」班子牽頭組建起了337個合作社,把貧困戶和村辦合作社「綁」在一起,跟著股份制公司抱團發展。

    「對龍頭企業來說,中藥材由富民公司統一流轉土地種植,就意味著有了穩定可靠、高質量的原料來源,即使行情不好,我們也保底收購。」今年,拿到兩萬畝訂單的甘肅琦昆公司董事長高建軍告訴記者。在公司倉庫,一捆捆綁得整整齊齊的中藥材正等待出貨,每一捆都掛著可追蹤溯源的二維碼。今年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40萬畝,預計產量可達8.2萬噸,貧困藥農戶均增收可達3000元。

    特色農產品「酒香」也怕「巷子深」。沿西漢水流域的40公裡蘋果帶上,紅彤彤的禮縣蘋果掛滿枝頭。因為山大溝深的地理環境,禮縣蘋果走出去的步伐一度受到阻礙。從2013年開始,當地政府大力發展電商,不少果農通過電商網店銷售蘋果,打開銷路。

    走進禮縣良源電商有限責任公司,空氣中瀰漫著濃鬱的果香,前來交售蘋果的果農絡繹不絕,分揀、裝箱、外運的工人更是忙得不亦樂乎,一天數萬訂單從這裡發往國內外。老灣裡村民王根成,經介紹來這裡當搬運工:「一天一百二,還能照顧家裡有病的老伴兒,通過賣蘋果加務工,給兒子也攢下了娶媳婦的錢!」

    組織帶動、人才領動、電商聯動,一幅產業振興的圖景徐徐鋪開。甘肅省委組織部下撥黨費9300萬元,用於扶持58個集中連片貧困縣的空殼村發展集體經濟;安排黨建工作專項經費500萬元,用於扶持貧困地區大學生村官領辦創辦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再加上各項幫扶資金的注入,一個個圓夢車間在深山大溝拔地而起——

    西北師範大學三名駐村工作隊員,在禮縣蒲陳村打造了一個特色農產品加工車間,當地的花椒、菜籽、土蜂蜜不出村就實現了包裝、加工,村民的農產品「身價」變高;地少田薄,宕昌縣石院村第一書記馮海軍和村「兩委」帶領群眾調整產業結構,推廣食用菌、花椒標準化種植,吹響了優化產業結構的「集結號」;舟曲縣博峪鎮高山連綿,臥歐諾村黨支部書記薛代花,用4年時間打出「紋黨花蜂蜜」品牌,將甜蜜事業做到了全國各地;定西的馬鈴薯產業實現了薯農抱團發展的願景,千百年來「土裡打滾」的馬鈴薯成特色品牌銷往海外……

    「黨建+」引擎在貧困地區點燃,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產業發展、群眾增收,脫貧質量不斷提高。目前,甘肅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000元,全省歷史性地消除了集體經濟「空殼村」。

    鄉村振興,黨建賦能接續奮鬥

    「黨建引領美麗鄉村建設從哪抓起?」「一二三產業如何融合發展?」8月11日至9月27日,甘肅省委組織部在南京和成都舉辦了5期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推進鄉村振興專題示範班,550名扶貧一線幹部參加了培訓。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幸福生活的新起點。鄉村振興如何接穩全面脫貧的接力棒,甘肅以強有力的組織領導, 確保鄉村振興戰略起好步、開好局。

    行走隴原大地,一幅幅不是江南勝似江南的鄉村美景入畫而來——

    舟曲縣曲瓦鄉城馬村,農家院裡的舊屋修繕一新,路邊院落精緻、阡陌有序,房前屋後、稼穡井然,寬敞的水泥路筆直暢通,青瓦黃牆的民居錯落有致,村口還建了停車場。一個規範有序、優美宜居的美麗鄉村吸引諸多遊客前來打卡。

    甘南州舟曲縣城馬村成為鄉村旅遊示範村 本報記者高陽攝

    2018年,在城馬村黨支部的引導下,回鄉能人王磊註冊創立了自己的品牌「旺森藏珍」。僅半年時間,營業額超過14萬元。2019年,王磊帶領合作社發展的林下種植養殖業共創收140多萬元,帶動37戶農戶增收致富。

    「鄉村振興需要有才能、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人,尤其是黨員要發揮領頭雁作用。我們積極引導農民工返鄉創業,把年輕人吸納到基層黨組織中,推動鄉村振興各項事業逐步落地。」曲瓦鄉黨委書記謝江波說。

    漫步古樸寬敞的村道,各皂壩村新時代「六尺巷」的故事,在村幹部的口中娓娓道來:原來村裡的道路窄得只能一人通過,成為發展鄉村旅遊的最大障礙。可道路拓寬,就要佔用村民的宅基地。起初,很多村民都不願意,最後在黨員帶頭引領下,所有村民都主動將自家的宅基地讓了出來。讓原本的道路,足足拓寬了六尺,現在家家門口可以通小車。

    各皂壩村每名黨員家門口都掛有牌子,上面寫著黨員姓名、入黨時間、承諾內容等信息。「亮身份、亮職責、亮承諾」,不但亮出了黨員的理想信念,更增強了黨員的服務意識。黨風促民風,民風帶村風,鄉村振興的文化底色愈加厚重。

    坐擁青山綠水,如何喚醒鄉村沉睡的美麗,天水孫集村、隴南花橋村、甘南扎尕那村等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用黨建引領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兩條腿走路,通過搭建村級協商議事平臺,黨組織牽頭共商共治,走出一條鄉村旅遊的綠色發展道路。

    曾經的臭水溝變身村民的小公園,農民告別危舊房住上了小洋樓,美麗庭院裡花果芬芳。風景獨好,幸福也及。

    黨建賦能,推動生態治理和美麗鄉村建設齊頭並進,種下了一處處好風景,不僅讓鄉親們幸福感倍增,還吸引不少回鄉青年借著美景疊加「美麗經濟」,在鄉村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匯聚的良性循環。

    承東啟西、聯南濟北,甘肅這條絲路「飄帶」正煥發出新的生機。2019年,全省「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種養規模進一步擴大,出欄量和產量均實現增長,依託產業支柱,困難群眾收入穩步增加。

    2000多年前,秦人先祖開疆拓土,在甘肅的土地上留下了一行行足跡。至今在禮縣、天水一帶還流傳著他們勤勞勇敢、拼搏進取的故事。在這樣的血脈基因裡,山再高,總能登頂,路再長,定能到達。

    巍巍祁連山,高聳入雲天,未聽羌笛怨楊柳,只見春風度玉關!(中國組織人事報記者 高陽)

相關焦點

  • 甘肅崆峒白水鎮:抓黨建聚民心 興產業促脫貧
    今年以來,白水鎮按照「黨建統領促發展,產業支撐助脫貧,夯實基礎惠民生,矛盾化解保穩定」的發展思路,積極探索黨群共建的新路子與發展共享的新途徑。堅持負重擔出效率、明責任出成果,在脫貧攻堅一線讓黨旗飄起來、黨組織牌子掛起來、黨員幹部幹起來。
  • 七星關區「四抓四促」 紮實推進抓黨建促脫貧攻堅
    今年以來,七星關區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全省脫貧攻堅「衝刺90天打贏殲滅戰」相關會議精神,大力推進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深度融合,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抓督戰促落實力,提振攻堅士氣。
  • 燈塔市「破四難」凝聚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合力
    近年來,遼寧省燈塔市把抓黨建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聚焦破解「班子弱」「組織散」「經濟窮」「人才少」四項難題,綜合施策、精準發力,凝聚了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建強「主心骨」,破解「班子弱」難題。
  • 引得春風度玉關——五峰灣潭鎮三臺坡村脫貧見聞
    引得春風度玉關——五峰灣潭鎮三臺坡村脫貧見聞發布時間:2020年12月04日 10:25 來源:三峽日報 2015年8月,市民政局作為牽頭單位,聯合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市優撫醫院、湖北銀行宜昌分行組成駐村工作隊進駐三臺坡,擔負起帶領這個最偏遠的貧困村翻山越嶺度「窮」關的重任。  5年多的接茬努力,在駐村工作隊的帶領下,這個老少邊窮的村子煥然新生,2017年全部脫貧,今年1月13日通過省第三方扶貧工作驗收。
  • 凝心聚力夯基礎 黨建引領促脫貧——酒泉市強化組織保障推進脫貧...
    凝心聚力夯基礎 黨建引領促脫貧——我市強化組織保障推進脫貧攻堅工作綜述  酒泉日報記者 謝沛宏  近年來,我市各級黨組織堅持抓黨建與促脫貧緊密結合  2016年以來,市委組織部堅持把強化脫貧攻堅組織保障作為重大政治任務,積極履行全市脫貧攻堅組織保障專責工作組職責,緊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突出以推進「四抓兩整治」和深化基層黨建質量提升年活動為統攬,以黨支部建設標準化為抓手,聚焦縣市區,特別是玉門市、瓜州縣等兩個「插花」型貧困縣,紮實推進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工作。
  • 榆中縣上花岔鄉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出實招
    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鄉村振興,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重要保證,榆中縣上花岔鄉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黨的建設和組織工作重要思想,落實省市縣委部署要求,以黨支部標準化建設為抓手,以「四抓兩整治」為主要措施,切實在增強黨組織的政治功能、提升組織力上狠下功夫。一是緊盯黨建領航,壓實攻堅責任。
  • 全員上陣 全線出擊——思南縣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之示範引領行動
    這一路砥礪奮進的背後,是邵家橋鎮一步一個腳印落實縣委抓實黨建促推脫貧攻堅「一盤棋」部署結果,是「思南戰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思南聚焦脫貧攻堅「主業」抓「主責」,縱深推進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工作,推動人往基層走、錢往基層投、政策資源向基層傾斜,全面推動脫貧攻堅各項工作落地落實,打出示範引領行動的「思南戰法」。
  • 【黨建促脫貧(二)】西溪村:「黨建便利店」促脫貧
    【黨建促脫貧(二)】西溪村:「黨建便利店」促脫貧 2018-08-01 19: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餘姚磨刀橋村和貴州納包村建黨建聯盟促脫貧攻堅
    按此進度,納包村將在今年底全面脫貧,比原計劃提早一年。扶貧「手拉手」,黨建聯盟幹在前。納包村從2014年到2018年累計減少貧困人口111戶277人,貧困發生率從29.11%降至3.87%。今年4月,進入脫貧攻堅關鍵期的納包村與磨刀橋村結對。兩村本著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原則,籤訂了「黨建聯建促脫貧攻堅結隊幫扶協議書」,並擬定了15條具體幫扶路徑和方法。
  • 廣東韶關抓黨建促脫貧攻堅見實效,鄉村振興蹄疾步穩
    靈潭村是韶關市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韶關全面貫徹落實「努力把基層黨組織鍛造得更加堅強有力」的要求,把加強基層黨建與推進脫貧攻堅、基層治理和鄉村振興結合起來,堅持黨的建設和脫貧攻堅兩融合、兩促進,收到了實實在在的成效,全市基層黨組織建設全面進步,脫貧攻堅成效明顯。2016年,韶關脫貧攻堅工作在全省考核中位居前列;2017年,韶關被中央媒體評為「十佳精準扶貧創新城市」。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甘肅省脫貧攻堅縣(區)宣傳周」黨建引領增...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甘肅省脫貧攻堅縣(區)宣傳周】黨建引領增活力 小康路上邁大步——清水縣抓黨建促脫貧紀實孟捷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邱暄美 謝志娟 白永萍 崔亞明金秋時節,走進清水縣的鄉鎮村落,目之所及,處處碩果纍纍,一派豐收景象。過去,許多村落因為條件差、發展慢,留不住村民的腳步:村「兩委」班子不健全,青壯年勞動力外流,脫貧動力嚴重不足。
  • 紮實推進抓黨建促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為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提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抓好黨建促脫貧攻堅,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經驗」,並強調「要把夯實農村基層黨組織同脫貧攻堅有機結合起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為我們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
  • 平涼「一強三創」激發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新動能
    戚隴利近年來,平涼市聚焦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認真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黨的組織路線,圍繞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三年行動計劃,以「四抓兩整治」促重點提升,以黨支部建設標準化促全面規範,融合推進以「強化政治建設,推進組織創先、機制創新、作風創優」為主要內容的黨建統領「一強三創」行動,充分發揮黨組織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制度優勢和幹部人才優勢
  • 七星關何官屯鎮:激發黨建活力 助推脫貧攻堅
    近年來,何官屯鎮按照「圍繞中心抓黨建、創先爭優促發展」的總體工作思路,切實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和黨員隊伍建設,著力提高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創造力、戰鬥力,有力地促進了該鎮經濟社會的發展,為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注入強勁動力。
  • 黨建統領「一強三創」的生動實踐——新時代平涼市基層黨建工作紀實
    同時,平涼市圍繞「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先進黨支部、黨支部建設標準化樣板黨支部、黨建統領『一強三創』行動綜合示範黨支部、新型城市社區機制創新黨支部」四種類型,形成了以「一強三創」總品牌為統攬,以100多個特色典型為支撐,覆蓋各行業領域的黨建特色品牌體系。
  • 劉長峰調研督導陳家坊鎮黨建脫貧攻堅工作
    紅網時刻7月1日訊(通訊員 石頌軍 陳精萃)6月29日,新邵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劉長峰到陳家坊鎮,專題調研班子建設情況和督導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工作。劉長峰先後詳細了解貧困戶、監測戶、邊緣戶、殘疾人等政策享受情況,隨機抽查三級幹部遍訪貧困戶、提升群眾滿意度情況,督導各村抓黨建促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班子建設,現場查看服裝產業園發展、項目落實、便民服務中心建設等工作開展情況。劉長峰然後聽取了鎮黨委書記彭利關於脫貧攻堅前段工作情況和下段工作重點安排和陳家坊鎮服裝特色小鎮的建設情況匯報。
  • 平順縣陽高鄉:堅持黨建引領脫貧攻堅促鄉村振興
    近年來,陽高鄉在平順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圍繞脫貧攻堅抓黨建,抓好黨建促鄉村振興」的發展思路,依託濁漳河自然風光、傳統古村落、大紅袍花椒之鄉等資源優勢,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脫貧攻堅的強勁動力,推動基層黨建與鄉村旅遊、特色產業深度融合,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打下了堅實的組織基礎。
  • 「黨建聯盟工程」助力脫貧攻堅
    今年以來,賀州市平桂區以「圍繞一個目標、探索一種組織設置、搭建一批載體」為指引,大力實施「黨建聯盟工程」,集中聯盟單位在人才、信息、資金方面的優勢,助力脫貧攻堅。由於自然資源匱乏、交通條件閉塞、黨員「雙帶」能力不強、群眾觀念陳舊落後,一度成為土瑤深度貧困村中貧困發生率最高的行政村。
  • 以高質量黨建引領,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明光市堅持黨建引領,以「四提升行動」為載體,推深做實「一抓雙促」工程,全力打造「四季有綠、四季有花、四季有香、四季有聲」的精緻秀美宜居的「多彩明光」,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持續推進鄉村振興、打造「中國水性塗料之都」、建設現代化美好新明光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 奏響脫貧攻堅最強音——省內幫扶單位助力安定區脫貧攻堅
    原標題:奏響脫貧攻堅最強音 ——省內幫扶單位助力安定區脫貧攻堅省市縣各幫扶單位充分發揮行業部門優勢,幫扶成效顯著。不丟下一戶,不落下一人。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號角全面吹響。6月6日,省委黨校(甘肅行政學院)年輕幹部劉文祥在安定區內官營鎮泉坪村駐村已整整兩個年頭。泉坪村是內官營鎮的深度貧困村,截至2018年6月,貧困發生率22.18%,貧困程度深,貧困面廣,情況複雜,人居分散,土地均為旱山坡地,是脫貧攻堅主戰場最難啃的「硬骨頭」。像這樣的村子,省委黨校(甘肅行政學院)的幫扶點還有6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