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引得春風度玉關——甘肅強黨建促脫貧攻堅紀實
絲路要道,天下富庶出隴右;赤貧荒涼,隴中苦脊甲天下。
翻閱中華民族的歷史長卷,截然相反的情形在甘肅土地上演,讓人不禁慨嘆,古絲路熠熠閃耀的榮光,如何才能延綿千年、重煥生機。
甘肅的貧困不應是天生的!進入決戰收官之年,全省組織部門按照省委的決策部署,壓實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的政治責任,緊盯最後8個未摘帽貧困縣,聚焦395個未退出貧困村和17.5萬未脫貧人口,靠前站位、擔當作為,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匯聚磅礴力量。一縷縷新風、暖風吹過高山大川,吹過溝壑峁梁,吹進群眾的心坎裡。
真抓實幹,遍地英雄下夕煙
「西北窮,西北苦,到了西北看甘肅……」
因為乾旱缺水,定西人夏天集雨、冬天掃雪,趕十幾裡山路馱苦鹹水,畢生的心血都用在找水上。2014年,引洮供水一期工程通水,225萬餘隴中百姓喝上甘甜水,人們像過年一樣慶祝。
因為風沙肆虐,古浪縣「六老漢」三代人接續加入治沙行列,38年過去,寸草不生的沙漠裡建成了守護萬畝農田的綠色長廊。
一碗水從苦鹹變甘甜,一捧沙從枯黃到染綠,源自「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磅礴力量。
隴南市宕昌縣中藥材種植基地喜獲豐收 本報記者高陽攝
「甘肅貧困量大面廣,決戰必盡銳而出,我們把最能打硬仗的幹部選派到脫貧攻堅主戰場,引導基層最需要的人才把論文寫到大地上,為打贏這場決戰匯聚攻堅力量。」甘肅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李元平道出其中關竅。
從千裡河西到隴東大地,從省級領導到普通幹部,40多萬人陸續走出辦公室,打起背包、下鄉駐村,像繡花走針一樣,為加快貧困村發展、推進貧困戶致富出主意、想辦法、盡力量。
貧有百種,困有千種,找準辦法最管用。甘肅將省級重點人才項目70%經費向貧困地區傾斜;同時組織人才採取蹲點幫扶、巡迴診療、科技服務等多種形式,為群眾送去幸福感。今年41名副高以上省級專家再度出發,上山入川,解決各類技術問題500多個。
向脫貧攻堅「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亮劍出招。今年,甘肅對1827個單位的7267名幹部落實幫扶責任進行抽查,對發現的231名「大概先生」「基本掌柜」進行問責處理,對8個未摘帽貧困縣黨政班子成員進行排查,調整「底數不清、情況不明、工作不在狀態」的科級幹部4名。
人人都有責任狀,個個都是作戰員。臨夏州近70%的人口在農村,2/3的耕地在乾旱半乾旱地區,為啃下這塊硬骨頭,全州推行鄉鎮幹部駐村包社工作法,鄉鎮80%以上的幹部下沉到村,變「包村」為「駐村」。隴南市「百日決戰」打響,市縣督戰領導全部下沉到村,與鄉村幹部、駐村幫扶工作隊一起制定「一村一方案」,建立微信群,掌握進度、及時督辦。
真抓實幹的新風遍吹山山峁峁,一份飽含著奮鬥與艱辛的脫貧攻堅「甘肅答卷」裡,寫滿幹部的汗水、群眾的笑臉——
「村裡一共19個黨員,13個當過支書,都沒把村子整好!」西和縣仁義村曾經「黑歷史」滿滿。近兩年,縣裡下大力氣整頓,將軟弱渙散的村班子換下來,選出能幹事、會幹事的年輕人,幫扶單位甘肅省長風公司也派來最強戰隊。換人換腦,村容村貌大變樣。老支書鄭忠信豎起大拇指:「這些年輕娃娃們,一門心思謀發展,第一書記把自己的媳婦帶來支教,有這樣的勁頭,不愁辦不成事!」
秋日暖陽籠罩著從貧困中走出來的隴西縣首陽鎮三十鋪村,村頭新栽植的果樹茁壯生長,引洮工程引來的洮河水滋潤著大地,縣鄉農技專家在中藥材基地裡教授技術,村民李守奎和妻子正忙著收割:「愁吃愁穿的生活已經成過去了!沒有黨和政府的關心和幫助、沒有精準扶貧的好政策,就沒有我們一家現在這麼好的日子!」
幹部用了全力,群眾回應真心。禮縣蒲陳村的老百姓聽說村裡要建文化廣場,有人自願將自家麥場讓出來。年底分紅,有村民對村黨支部書記蒲旭東說:「黨和政府都幫到這個份上,我們也得出把力才行。」
強基固本,吹皺一池春水
「一切工作到支部」「有事記得找支部」,深入隴原腹地,接地氣的標語成為通村公路兩旁最亮眼的風景。
俗話說得好: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在精準扶貧過程中,貧困和黨組織軟弱渙散往往是伴生的,要想脫貧致富,必須建個好支部。
定西市渭源縣元古堆村,海拔2400米,三面環山、高寒陰溼,過去是一個莊前屋後破破爛爛的「爛泥溝」。2012年,全村人均收入1466元,貧困發生率高達57%。
這幾年,元古堆村在各方幫扶支持下,人均收入超過1萬元,貧困發生率降至1.83%。引發這場質變的,不僅是各方人財物的注入,更在於「裡子」的提升:村裡通過開展「雙富先鋒活動」,提升黨員致富能力,先後發展13名致富能人入黨,推選5名致富能力強的黨員進入村「兩委」班子,通過黨員和致富能人的幫帶,每家每戶都有了「旱澇保收」的增收渠道。
元古堆村在甘肅頗具代表性。「甘肅的農村基層黨組織普遍存在運行不規範、工作隨意性大、致富帶富能力不強、在脫貧攻堅中作用發揮不充分等問題。」在一次次走訪調研、督查暗訪中,問題浮出水面。從2018年開始,一場深化黨支部建設標準化促全面規範,推進「四抓兩整治」促重點提升的行動在甘肅農村展開。
天水市秦州區引進「陽光玫瑰」葡萄品種,助力脫貧致富。 本報記者高陽攝
甘肅組織部門做了三件事。
——制定標準和規範,建設信息化平臺,解決村黨支部書記不知抓什麼、怎麼抓的問題。甘南州設立「氈房黨小組」「馬背黨小組」,開展基層黨組織分類定級活動,發揮示範點帶動效應;臨夏州全覆蓋選派農村黨建指導員,開展學習宣傳聯做、組織生活聯過、班子建設聯建等活動。
——抓帶頭人隊伍、陣地建設、黨內政治生活,整治軟弱渙散黨組織、村霸和黨員信教問題,把脫貧攻堅重大任務落實情況作為檢驗基層黨組織的「試金石」。2019年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2981個,對群眾滿意度和知情度達不到80%的重新補課。
——加強駐村工作隊的選派管理,將第一書記工作定位從「協助配合」調整為「指導幫助」,強化抓脫貧攻堅整體合力。今年調整不符合選派條件、工作能力弱的駐村幫扶幹部2605名,對2019年度考核等次為「差」的幫扶工作隊進行問責處理,推動駐村幹部沉在村裡、紮實工作、發揮作用。
數說巨變:農村黨支部支委會召開率由2019年7月初的55.6%提高到100%;對1888個村班子進行了調整整頓,調整撤換村黨組織書記4018人;全省集體經濟5萬元以上的村佔42.9%,1萬元以下的還剩不到10%……
村裡有人管事、有錢辦事、有章理事,村民有了更強的「主心骨」。西和縣馬河村村民袁玉鋒度過了「難關」,因為要供三個孩子念書,夫妻倆身體又不好,日子過得捉襟見肘。「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政府支持我在鎮上辦了一個棉絮加工小作坊,每年能收入兩三萬,村幹部又幫著改廁、翻新院子,把我們家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一樣來辦,日子比以前好過多了。」
馬河村的活動室裡,懸掛著到戶措施和村民月收入監測一覽表,重點監測戶的月收入情況一覽無餘。「我們採取了措施到戶、責任到人、進度到日等措施,讓掛牌督戰工作真正落地見效。」洛峪鎮黨委書記雷玉璽說。
「現在村莊靚了,農家美了,地上有垃圾,散步遛彎的老太太看到主動去撿。」天水市秦安縣姜灣村黨支部書記姜商商喜談家鄉巨變。近兩年,姜灣村以支部標準化建設為抓手,採取網格化管理模式,劃定黨員「責任區」「示範區」,為無職黨員設崗定責,激發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的合力。
產業富民,合彈琵琶奏新曲
雖說乾旱少雨、高寒溼冷、水資源短缺,但甘肅的土地上卻生產出很多奇蹟:全國品質最好的食用百合、高原夏菜、當歸、黨參、黃芪……除了這些特色優勢明顯的農產品,還有很多「藏在深山人未識」。
越來越多的甘肅人意識到,擺脫貧困,可以換個眼光看家園:化地形地貌劣勢為特色產業優勢,用好絲綢之路「黃金段」的區位,借力「一帶一路」的東風,因地制宜發展「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讓商貿古道再煥光彩。
然而,多地在實踐中也遇到一些難題:農村產業發展「弱、小、散」特點明顯,特色產品發展尚在起步階段,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夠強,產業體系不夠完善……如何讓小山溝順利連通大市場,黨組織是打通「關鍵一公裡」的重要一環。
「山是石頭山,插在雲裡面,田是臥牛田,掛在半山間」,連綿的大山一直是宕昌群眾無法逾越的「天塹」,要想穩脫貧、防返貧,必須發展產業,宕昌牽住「中藥材」這個牛鼻子。
溫室大棚內,各色蔬果長勢喜人。 本報記者高陽攝
如果依靠傳統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不但覆蓋面小、發展滯後,而且大多小而弱,帶動性差。2018年,宕昌縣構建了以縣富民公司為龍頭、以鄉鎮聯合社為主體、以村辦合作社為單元的股份合作聯合體,村「兩委」班子牽頭組建起了337個合作社,把貧困戶和村辦合作社「綁」在一起,跟著股份制公司抱團發展。
「對龍頭企業來說,中藥材由富民公司統一流轉土地種植,就意味著有了穩定可靠、高質量的原料來源,即使行情不好,我們也保底收購。」今年,拿到兩萬畝訂單的甘肅琦昆公司董事長高建軍告訴記者。在公司倉庫,一捆捆綁得整整齊齊的中藥材正等待出貨,每一捆都掛著可追蹤溯源的二維碼。今年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40萬畝,預計產量可達8.2萬噸,貧困藥農戶均增收可達3000元。
特色農產品「酒香」也怕「巷子深」。沿西漢水流域的40公裡蘋果帶上,紅彤彤的禮縣蘋果掛滿枝頭。因為山大溝深的地理環境,禮縣蘋果走出去的步伐一度受到阻礙。從2013年開始,當地政府大力發展電商,不少果農通過電商網店銷售蘋果,打開銷路。
走進禮縣良源電商有限責任公司,空氣中瀰漫著濃鬱的果香,前來交售蘋果的果農絡繹不絕,分揀、裝箱、外運的工人更是忙得不亦樂乎,一天數萬訂單從這裡發往國內外。老灣裡村民王根成,經介紹來這裡當搬運工:「一天一百二,還能照顧家裡有病的老伴兒,通過賣蘋果加務工,給兒子也攢下了娶媳婦的錢!」
組織帶動、人才領動、電商聯動,一幅產業振興的圖景徐徐鋪開。甘肅省委組織部下撥黨費9300萬元,用於扶持58個集中連片貧困縣的空殼村發展集體經濟;安排黨建工作專項經費500萬元,用於扶持貧困地區大學生村官領辦創辦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再加上各項幫扶資金的注入,一個個圓夢車間在深山大溝拔地而起——
西北師範大學三名駐村工作隊員,在禮縣蒲陳村打造了一個特色農產品加工車間,當地的花椒、菜籽、土蜂蜜不出村就實現了包裝、加工,村民的農產品「身價」變高;地少田薄,宕昌縣石院村第一書記馮海軍和村「兩委」帶領群眾調整產業結構,推廣食用菌、花椒標準化種植,吹響了優化產業結構的「集結號」;舟曲縣博峪鎮高山連綿,臥歐諾村黨支部書記薛代花,用4年時間打出「紋黨花蜂蜜」品牌,將甜蜜事業做到了全國各地;定西的馬鈴薯產業實現了薯農抱團發展的願景,千百年來「土裡打滾」的馬鈴薯成特色品牌銷往海外……
「黨建+」引擎在貧困地區點燃,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產業發展、群眾增收,脫貧質量不斷提高。目前,甘肅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000元,全省歷史性地消除了集體經濟「空殼村」。
鄉村振興,黨建賦能接續奮鬥
「黨建引領美麗鄉村建設從哪抓起?」「一二三產業如何融合發展?」8月11日至9月27日,甘肅省委組織部在南京和成都舉辦了5期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推進鄉村振興專題示範班,550名扶貧一線幹部參加了培訓。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幸福生活的新起點。鄉村振興如何接穩全面脫貧的接力棒,甘肅以強有力的組織領導, 確保鄉村振興戰略起好步、開好局。
行走隴原大地,一幅幅不是江南勝似江南的鄉村美景入畫而來——
舟曲縣曲瓦鄉城馬村,農家院裡的舊屋修繕一新,路邊院落精緻、阡陌有序,房前屋後、稼穡井然,寬敞的水泥路筆直暢通,青瓦黃牆的民居錯落有致,村口還建了停車場。一個規範有序、優美宜居的美麗鄉村吸引諸多遊客前來打卡。
甘南州舟曲縣城馬村成為鄉村旅遊示範村 本報記者高陽攝
2018年,在城馬村黨支部的引導下,回鄉能人王磊註冊創立了自己的品牌「旺森藏珍」。僅半年時間,營業額超過14萬元。2019年,王磊帶領合作社發展的林下種植養殖業共創收140多萬元,帶動37戶農戶增收致富。
「鄉村振興需要有才能、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人,尤其是黨員要發揮領頭雁作用。我們積極引導農民工返鄉創業,把年輕人吸納到基層黨組織中,推動鄉村振興各項事業逐步落地。」曲瓦鄉黨委書記謝江波說。
漫步古樸寬敞的村道,各皂壩村新時代「六尺巷」的故事,在村幹部的口中娓娓道來:原來村裡的道路窄得只能一人通過,成為發展鄉村旅遊的最大障礙。可道路拓寬,就要佔用村民的宅基地。起初,很多村民都不願意,最後在黨員帶頭引領下,所有村民都主動將自家的宅基地讓了出來。讓原本的道路,足足拓寬了六尺,現在家家門口可以通小車。
各皂壩村每名黨員家門口都掛有牌子,上面寫著黨員姓名、入黨時間、承諾內容等信息。「亮身份、亮職責、亮承諾」,不但亮出了黨員的理想信念,更增強了黨員的服務意識。黨風促民風,民風帶村風,鄉村振興的文化底色愈加厚重。
坐擁青山綠水,如何喚醒鄉村沉睡的美麗,天水孫集村、隴南花橋村、甘南扎尕那村等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用黨建引領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兩條腿走路,通過搭建村級協商議事平臺,黨組織牽頭共商共治,走出一條鄉村旅遊的綠色發展道路。
曾經的臭水溝變身村民的小公園,農民告別危舊房住上了小洋樓,美麗庭院裡花果芬芳。風景獨好,幸福也及。
黨建賦能,推動生態治理和美麗鄉村建設齊頭並進,種下了一處處好風景,不僅讓鄉親們幸福感倍增,還吸引不少回鄉青年借著美景疊加「美麗經濟」,在鄉村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匯聚的良性循環。
承東啟西、聯南濟北,甘肅這條絲路「飄帶」正煥發出新的生機。2019年,全省「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種養規模進一步擴大,出欄量和產量均實現增長,依託產業支柱,困難群眾收入穩步增加。
2000多年前,秦人先祖開疆拓土,在甘肅的土地上留下了一行行足跡。至今在禮縣、天水一帶還流傳著他們勤勞勇敢、拼搏進取的故事。在這樣的血脈基因裡,山再高,總能登頂,路再長,定能到達。
巍巍祁連山,高聳入雲天,未聽羌笛怨楊柳,只見春風度玉關!(中國組織人事報記者 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