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拿破崙戰爭勝利後,普魯士進入封建復闢時期,浪漫主義思潮泛濫
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內容是關於普魯士的政治保守主義。1815年到19世紀40年代,普魯士的發展進入異常曲折的時期,新文化和新精神在同舊精神和舊傳統的激烈鬥爭中,發展了民族主義、自由主義、浪漫主義,特別是民主主義。海涅是這個時代的代表和旗幟。
反拿破崙戰爭勝利後,普魯士進入了封建復闢時期。資產階級制定憲法、統一國家的希望落空;施泰茵和哈登貝格開創的改革事業受到重重阻礙;浪漫主義思潮泛濫一時;政治保守主義在普魯士成為復闢時期的官方理論。德意志蘭在梅特涅的「均勢政策」下保持了分裂狀態;自由和民主運動遭到無情的鎮壓。整個歐洲則在「正統主義」原則的支配下,建立了以復闢為標誌的國家體系。
1814年9月至次年6月召開的維也納會議,採納了法國外交大臣塔列朗提出的「正統主義」原則,作為重新劃分歐洲和處理各國事務的理論依據。所謂「正統主義」就是指符合正統觀念之原則。它不顧當時的政治現實和地理環境,肯定法國革命前的歐洲各封建王朝為正統的統治者,主張恢復它們的統治權力、政治體制及所屬領士,以消除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拿破崙戰爭在歐洲造成的反封建政治變革,防止新的革命運動的發生,從而滿足各列強重新分配歐洲領土的需要。
對塔列朗來說,正統原則意味著為法國爭取平等的權利;英國時刻提防俄國利益的過分擴張;沙皇滿心希望獲得大塊土地作為由它開始的解放歐洲的報酬;梅特涅則以「歐洲首相」自居,追求一個在奧地利領導下的不受兩翼強國侵犯的中歐,「正統主義」原則普遍地適應了各大國恢復封建專制王朝的需要。從總體看,維也納會議不僅使教皇恢復了在羅馬的統治,並造成了以下封建正朝的復闢-法國、西班牙彼蒙特一撒丁、南義大利、漢諾瓦、黑森一卡塞爾等。英國通過分贓大大擴展和鞏固了它的海上霸權和殖民地統治。沙俄保持了比薩拉比亞、芬蘭和部分波蘭地區;獲得了以往華沙大公國的大部分土地,新建了「波蘭王國」。法國保持了1790年疆界,奧地利領土更集中到中歐的東南部,普魯士則在東北部獲得了便於防禦的優勢地位。
維也納會議解散了拿破崙建立的萊茵聯邦,但仍保持了德意志的分裂狀態。新建的德意志聯邦是由38個主權邦組成的鬆散聯盟。帝國騎士及教會邦已完全消失,帝國自由市只剩下不萊梅、漢堡、盧卑克及美茵河畔的法蘭克福四個,普魯士和奧地利是兩個主要的聯邦成員國。但是奧地利帝國只有它的德語區、波希米亞和摩爾多瓦屬於德意志聯邦;普魯士的東西普魯士和波森也沒加入聯邦。
另外,還有三個非德意志君主屬於聯邦成員:丹麥的霍爾斯坦,英國的漢諾瓦及奧蘭治王室的盧森堡。聯邦沒有中央政府,沒有元首,沒有統一的貨幣和度量衡,沒有聯邦法院,也沒有統一的郵政。其唯一機構乃是設在美茵河畔法蘭克福的聯邦議會。
奧地利首相梅特涅擔任聯邦議會主席。議會分兩級,一級是由奧、普控制的11個主要邦組成的決策委員會,另一級就是實為表決機器的全體會議。議會的議員只按政府的指示行動。聯邦的主要目的是保持德意志外部以及德意志各邦的獨立性和不可侵犯。由此可見,德意志聯邦實際上乃是德意志各邦君主保障自已實行專制統治,維護德意志分裂的工具,它在阻礙德意志自由和民族運動發展的間題上則發揮了主要的作用。
繼維也納會議之後,俄、普、奧三國在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倡議下於1815年9月26日籤訂了一項同盟條約,結成「神聖同盟」。同盟帶有強烈的宗教色彩和鮮明的政治目的。條約規定三國君主互相支持、團結致以保衛宗教、保衛歐洲的「和平」和「正義」。1815年11月20日英、俄莒、奧重建四國同盟。1818年秋,第一屆歐洲會議在亞琛召開,法國也回到大國統治體系中來。至此,以封建復闢為標誌的歐洲國家體系最終形成。
在德意志蘭,政治復闢比法國來得更為徹底。奧地利反動的政治傾向在德意志聯邦內部起著絕對的決定性影響。在以大國之間相互牽扯的「歐洲均勢」和各邦之間相互抗衡的「聯邦均勢」為內容的均勢政策下,梅特涅建立了反自由主義、反民族主義、反法國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理想的反動模式;全國遍布警察偵探;嚴格執行書報檢查制度;嚴厲鎮壓自由主義和民族運動。無論是奧地利還是普魯士,政治保守主義理論成為該時期的哲學基礎。好的,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歡迎大家訂閱我們,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好玩有趣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