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拿破崙戰爭勝利後,普魯士進入封建復闢時期,浪漫主義思潮泛濫

2020-12-11 170的夢

反拿破崙戰爭勝利後,普魯士進入封建復闢時期,浪漫主義思潮泛濫

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內容是關於普魯士的政治保守主義。1815年到19世紀40年代,普魯士的發展進入異常曲折的時期,新文化和新精神在同舊精神和舊傳統的激烈鬥爭中,發展了民族主義、自由主義、浪漫主義,特別是民主主義。海涅是這個時代的代表和旗幟。

反拿破崙戰爭勝利後,普魯士進入了封建復闢時期。資產階級制定憲法、統一國家的希望落空;施泰茵和哈登貝格開創的改革事業受到重重阻礙;浪漫主義思潮泛濫一時;政治保守主義在普魯士成為復闢時期的官方理論。德意志蘭在梅特涅的「均勢政策」下保持了分裂狀態;自由和民主運動遭到無情的鎮壓。整個歐洲則在「正統主義」原則的支配下,建立了以復闢為標誌的國家體系。

1814年9月至次年6月召開的維也納會議,採納了法國外交大臣塔列朗提出的「正統主義」原則,作為重新劃分歐洲和處理各國事務的理論依據。所謂「正統主義」就是指符合正統觀念之原則。它不顧當時的政治現實和地理環境,肯定法國革命前的歐洲各封建王朝為正統的統治者,主張恢復它們的統治權力、政治體制及所屬領士,以消除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拿破崙戰爭在歐洲造成的反封建政治變革,防止新的革命運動的發生,從而滿足各列強重新分配歐洲領土的需要。

對塔列朗來說,正統原則意味著為法國爭取平等的權利;英國時刻提防俄國利益的過分擴張;沙皇滿心希望獲得大塊土地作為由它開始的解放歐洲的報酬;梅特涅則以「歐洲首相」自居,追求一個在奧地利領導下的不受兩翼強國侵犯的中歐,「正統主義」原則普遍地適應了各大國恢復封建專制王朝的需要。從總體看,維也納會議不僅使教皇恢復了在羅馬的統治,並造成了以下封建正朝的復闢-法國、西班牙彼蒙特一撒丁、南義大利、漢諾瓦、黑森一卡塞爾等。英國通過分贓大大擴展和鞏固了它的海上霸權和殖民地統治。沙俄保持了比薩拉比亞、芬蘭和部分波蘭地區;獲得了以往華沙大公國的大部分土地,新建了「波蘭王國」。法國保持了1790年疆界,奧地利領土更集中到中歐的東南部,普魯士則在東北部獲得了便於防禦的優勢地位。

維也納會議解散了拿破崙建立的萊茵聯邦,但仍保持了德意志的分裂狀態。新建的德意志聯邦是由38個主權邦組成的鬆散聯盟。帝國騎士及教會邦已完全消失,帝國自由市只剩下不萊梅、漢堡、盧卑克及美茵河畔的法蘭克福四個,普魯士和奧地利是兩個主要的聯邦成員國。但是奧地利帝國只有它的德語區、波希米亞和摩爾多瓦屬於德意志聯邦;普魯士的東西普魯士和波森也沒加入聯邦。

另外,還有三個非德意志君主屬於聯邦成員:丹麥的霍爾斯坦,英國的漢諾瓦及奧蘭治王室的盧森堡。聯邦沒有中央政府,沒有元首,沒有統一的貨幣和度量衡,沒有聯邦法院,也沒有統一的郵政。其唯一機構乃是設在美茵河畔法蘭克福的聯邦議會。

奧地利首相梅特涅擔任聯邦議會主席。議會分兩級,一級是由奧、普控制的11個主要邦組成的決策委員會,另一級就是實為表決機器的全體會議。議會的議員只按政府的指示行動。聯邦的主要目的是保持德意志外部以及德意志各邦的獨立性和不可侵犯。由此可見,德意志聯邦實際上乃是德意志各邦君主保障自已實行專制統治,維護德意志分裂的工具,它在阻礙德意志自由和民族運動發展的間題上則發揮了主要的作用。

繼維也納會議之後,俄、普、奧三國在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倡議下於1815年9月26日籤訂了一項同盟條約,結成「神聖同盟」。同盟帶有強烈的宗教色彩和鮮明的政治目的。條約規定三國君主互相支持、團結致以保衛宗教、保衛歐洲的「和平」和「正義」。1815年11月20日英、俄莒、奧重建四國同盟。1818年秋,第一屆歐洲會議在亞琛召開,法國也回到大國統治體系中來。至此,以封建復闢為標誌的歐洲國家體系最終形成。

在德意志蘭,政治復闢比法國來得更為徹底。奧地利反動的政治傾向在德意志聯邦內部起著絕對的決定性影響。在以大國之間相互牽扯的「歐洲均勢」和各邦之間相互抗衡的「聯邦均勢」為內容的均勢政策下,梅特涅建立了反自由主義、反民族主義、反法國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理想的反動模式;全國遍布警察偵探;嚴格執行書報檢查制度;嚴厲鎮壓自由主義和民族運動。無論是奧地利還是普魯士,政治保守主義理論成為該時期的哲學基礎。好的,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歡迎大家訂閱我們,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好玩有趣的資訊。

相關焦點

  • 聊歷史:兩極浪漫主義,一個時期的文學運動和文藝思潮
    主要有貴族浪漫主義和資產階級浪漫主義兩派,一般也有稱作消極浪漫主義和積極浪漫主義的。貴族浪漫主義反映了貴族階級的利益和一部分小資產階級的情緒。這一派的作家對腐朽的封建制度和新興的資本主義都表示不滿,希望改變現狀。他們之中的大多數作家對法國大革命開始是抱歡迎態度的,及至到了雅各賓專政時期,由畏懼人民革命和暴力政策轉而仇恨資產階級革命。
  • 歷史說:文學運動,浪漫主義文學思潮,對現實產生了什麼影響
    百家原創作者:顧繡聊歷史浪漫主義文學思潮是如何產生的呢?一起跟小編來看看吧!浪漫主義是歐洲18世紀末、19世紀初盛行的一種文藝思潮和文學運動。它是法國大革命、歐洲民主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的產物。海涅、雨果、雪萊、拜倫、惠特曼等是浪漫主義文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們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出自這些浪漫主義文學大師之手的傑作,與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大師的那些膾炙人口的作品競相生輝,同是文學史上的燦爛篇章,至今為廣大讀者所喜愛。1789-1794年的法國大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政權,為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 西方浪漫主義運動後的藝術思潮演變,建議大家看一下漲知識
    它在政治上反對封建專制,在藝術上與古典主義相對立,屬於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一種意識形態。英國哲學家羅素說:「從十八世紀後期到今天,藝術、文學和哲學,甚至於政治,都受到了廣義上所謂的浪漫主義運動特有的一種情感方式積極的或消極的影響。連那些對這種情感方式抱反感的人對它也不得不考慮,而且他們受它的影響常常超過自知的程度以上。」
  • 六月起義失敗後——法國的階級矛盾走向
    第二帝國時期第二帝國時期,拿破崙三世連續進行了多次對外戰爭,在戰爭中取暴利的是大資產階級投機商以及與他們狼狽為奸的政府官吏,而沉重的戰爭負擔卻轉嫁到廣大人民的頭上,再加拿破崙三世的宮廷窮奢極欲,揮霍無度,又有資產階級、地產所有者、高利貸者層層剝削,因此,捐稅繁重,物價上漲,工人農民的生活不斷惡化
  • 作為一種思潮,浪漫主義先驅出現,為自然的美驚嘆不已
    受其影響,稍後便出現了浪漫主義思潮。浪漫主義思潮最初出現在德國,但很快就傳到了英國。現在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浪漫主義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吧!在法國,實際上在18世紀就出現了和啟蒙思想不協調的盧梭的思想。盧梭強調「人性」,特別是「感情」,在某種程度上和強調理性的啟蒙哲學家唱反調,因而他也被視為浪漫主義思潮的先驅。
  • 19世紀的浪漫主義思潮,其主要體裁則是詩歌
    百家原創作者:玉枝聊歷史在西方近代文學史上,一種思潮總與一種體裁密切相關。17、18世紀的古典主義思潮,其主要體裁是戲劇;19世紀的浪漫主義思潮,其主要體裁則是詩歌。這是因為,體裁與思潮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繫。古典主義的要旨是表現理性原則。
  • 他是享譽世界的詩人,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19世紀傑出的作家
    享利希·海涅( Heinrich Heine,1797-1856),是享有世界聲譽的普魯士詩人,著名的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19世紀最傑出的革命民主主義作家。海涅於1797年12月13日出身於杜塞道夫一個貧窮的猶太商人家庭,早年曾按雙親的意願在叔父處學習經商,但沒有成功。1819年進波恩大學學習法律,同時旁聽浪漫派代表奧·施勒格爾的文學課。1820年進格廷根大學,5年後獲法學博士學位。
  • 歐洲浪漫主義:一場藝術界的法國大革命
    反理性的思潮呈現在美學領域、呈現在油畫上,便是浪漫主義畫派。大衛·布萊尼·布朗系英國美術館高級策展人,修養品位自不待言。他寫的這本《浪漫主義藝術》,深入淺出,鑑賞那個時代歐洲最偉大的繪畫作品。 由於東西方文化隔閡,當代中國人很容易把浪漫主義誤解為小資情調,跟咖啡館、鮮花玫瑰、俊男靚女聯繫在一起。
  • 浪漫主義思潮下哥德式建築的復興
    浪漫主義思潮下哥德式建築的復興  浪漫主義起源於中世紀法語中的Romance(意思是「傳奇」或「小說」)一詞,是文學藝術的基本創作手法之一,在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一種藝術思潮,流行於歐洲文學藝術領域。
  • 浪漫主義時代的女裝特點
    所謂浪漫主義時代,在服裝史上是指1825-1850年這一歷史階段。當時,拿破崙帝國覆滅後,經過了王朝復闢,1830年的七月革命、1848年的巴黎二月革命、1848年的六月革命,由於路易波拿巴的政變,法國於1852年進入拿破崙三世的第二帝政時代。
  • 「浪漫主義文學」到底是什麼東西?被現實裹挾,被時代推動
    浪漫主義和古典主義、現實主義對比,顯得更為鮮明「浪漫主義」是一種思潮,不僅僅體現在文學領域裡,只不過現在「文學藝術」方面留存的作品比較多,所以一般提到這種思潮都會去聯想到具體的文藝作品。這種思潮不是獨立存在的,它是人類對於社會的感觀在各領域的反映,像歷史進程一樣,都是一段一段的,在某一個階段裡,它具有相對固定的特徵,所以就給它們起了一個名字,叫做「浪漫主義」。為了更好地說明其來龍去脈,我們需要將之與前後思潮進行對比,尤其是之後衍變出來的思潮。
  • 彭劍品藝術之歐洲音樂200年,浪漫主義樂派(1),日月共存的魅力
    一場急風暴雨的法國大革命以封建王朝的復闢失敗了,但在啟蒙運動思想光輝的照耀下,資產階級革命的火焰,卻不曾熄滅,反封建的力量又在廣闊的土地上準備新的戰鬥,這種不可遏制的力量在藝術思想上反映和傳播,就表現在19世紀20年代開始至20世紀初的浪漫主義創作思潮的興起。
  • 聊歷史:葡萄牙新文學開啟,第二代浪漫主義詩歌
    19世紀初葡萄牙爆發了反封建專制復闢和反英法佔領的民族解放運動,1820年又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此期一些浪漫主義作家都趕回祖國,投身波爾圖的反米蓋爾派的戰鬥,這種反專制、反侵略的進步性一直伴隨著葡萄牙的浪漫主義文學。主要作家有若昂·阿爾梅達·加雷和亞歷山大·加雷特是為祖國自由奮鬥的戰士,兩次流亡國外。他是詩人、演說家、教育家和劇作家。
  • 德國浪漫主義繪畫先驅弗裡德裡希
    1794年弗裡德裡希進入哥本哈根美術學院學習,那是當時歐洲最開明的學院之一,而且是深受虔信主義、感傷主義以及起始於英國的奧西恩崇拜熱影響的前浪漫主義繪畫的中心。許多人認為,弗裡德裡希後來表現出的對於藝術權威與陳規的否定就來源於此。在藝術創作中,他強調的是個人自由。
  • 浪漫主義文學(考研筆記76)
    浪漫主義文學(考研筆記76)學生李清文 編輯浪漫主義文學是英國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催生的社會思潮的產物。它是法國大革命和歐洲各國反封建的民主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時期的產物;盧梭的返回自然和崇尚個性的解放思想,以及德國狂飆突進精神對浪漫主義的誕生具有直接的推動作用。其思想基礎是德國的古典哲學和空想社會主義。其基本特徵是:具有強烈的主觀抒情性;熱愛描寫、歌頌大自然;採用民間文學的題材、語言和表現手法;藝術上運用誇張、對比手法。
  • 容克貴族的普魯士在夾縫中崛起並成功統一德意志的來龍去脈
    容克貴族主導普魯士並建立中央集權當時的普魯士在神聖羅馬帝國境內就是一個強大的邦國,到了可以跟掌控皇位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相對抗。可是,歐洲三十年戰爭結束後,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建立,德意志地區以360多個邦國林立的狀態存在,因為這樣八分十裂的均勢態勢對他們有利。
  • 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前的文學發展——浪漫主義文學運動
    引言從資產階級革命後到1830年七月革命這一時期的文學,充滿了不同思想、不同流派的對立和衝突,這是該歷史時期的階級鬥爭的反映。浪漫主義的文學現象浪漫主義是這一時期主要的文學現象。▲浪漫主義文學從藝術創作方法的意義上說,法國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文學同樣也具有一般浪漫主義文學共有的特徵,如對理想的追求、對幻想和奇特事物的愛好、感情的泛濫、形象和語言的誇張等等,不論貴族浪漫主義還是資產階級浪漫主義都是如此
  • 戰後日本社會思潮的變遷
    綜觀戰後以來的日本歷史,可以說在日本主要形成了三種有影響的社會思潮:一種是和平民主主義思潮,有著明顯的左翼進步色彩;一種是保守主義思潮,具有中間偏右的性質;另一種是民族主義思潮,屬於右翼性質的思潮。1946年10月誕生的戰後新憲法具有兩個明顯的特點,即主權在民和放棄戰爭與軍備,而這兩個特點便是與戰後初期日本社會思潮的兩個特徵,即民主主義和和平主義相對應的。 戰後初期的和平民主主義思潮,其基本思想主張是反省侵略戰爭、批判日本的封建落後性、反對日美安保體制、反對日本的再軍備、擁護戰後和平憲法,而其主要思想基礎則是馬克思主義和近代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