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三九四九,凍死老狗」,有道理嗎?今年冬天會很冷嗎?

2021-01-20 古今三千事

在古代,最讓老百姓感到關心的話題,莫過於兩件事:第一件事是食物來源,第二件事則是冬天取暖問題,甚至有時候,取暖問題比食物來源還重要——比如衣食住行中,衣(取暖)排在食前頭;比如柴米油鹽中,柴(取暖)排在米前頭。畢竟,因為取暖不及時導致死亡的速度,要比飢餓致死嚴重的多。隨著冬季的深入,全國很多省市都陷入嚴寒的狀態。很多人由此想起了這句俗語:三九四九,凍死老狗。因此,古人格外關心冬天的氣候、氣溫問題,並加以總結,諸如上文的俗語由此衍生。

先說「三九四九」。在我國民間,有「交九」一說。所謂「交九」,指的是冬至以後,第一個壬日開始計算,將這天以後的八十一天,劃分為九組,按照次序,第一個九天叫做「一九」,第二個九天叫做「二九」,以此類推,最後的一組稱之為「九九」。所謂的「三九」和「四九」,指的是第三組和第四組,既「交九」後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八天。前後一共十八天。

再說「凍死老狗」。狗,是最能耐寒的動物之一。甚至在北極地區——比如格陵蘭島的愛斯基摩人,就曾經馴化當地的狗來拉雪橇。對於愛斯基摩人來說,狗(愛斯基摩犬)是愛斯基摩人世界裡唯一的家畜。此外,在我國古代的史書中,時常提到極北地區的部族將狗或者馴鹿作為畜力使用。因此不論是古人觀念還是現代科學發現,都證明狗是一種極為耐寒的動物。而「三九」和「四九」的嚴寒,能夠把「老狗」凍死,由此,可見「三九」和「四九」是何等寒冷,因此,「三九四九」被視為一年時間裡最為寒冷的一段日子。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古代華夏民族的發祥地是在中原,古人對氣候的總結、俗語的制訂,是按照黃河流域(中原)的標準為參照。

而當代的中國由於版圖太大,在緯度方面跨度太多,因此,諸如海南這樣一年四季處於夏天的地區,以及黑龍江等常年大多數月份有降雪記錄的省份來說,通過「交九」來計算氣候、通過節氣來推算寒暑,無疑是不適用的——對海南來說,「三九四九」依舊是夏天,對於黑龍江部分地區來說,大暑可能依舊有涼爽感。

近年來,隨著溫室效應、熱島效應等因素,全球轉暖已經成為氣象學家的共識——很多專家發表過論文,認為夏天越來越熱,暖冬的頻次也越來越高。很多老人回憶起童年時代、少年時代的冬天,總會表示當下的冬天要比很多年前的冬天暖和很多。因此,雖然「三九四九」是一年最冷的一段時間,但由於暖冬因素,「三九四九」也會比以往「柔和」很多。2020年的春節,位於四九後期——一年最冷的一段時間已經過去,因此,2020年的春節不會太冷。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三九四九,凍死老狗」,現在是幾九,過年時候冷不冷?
    導讀:農村俗語「三九四九,凍死老狗」,現在是幾九,過年時候冷不冷?冷在三九熱在三伏,全年最冷的時節階段按照民間的說法,是集中在三九和四九期間,這也是一種比較普遍的說法。數九歌之中也是這樣描述的:一九二九不伸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 農村俗語「三九四九開了河,逼得農民賣老婆」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有「三九四九,凍死豬狗」的說法,意思是三九四九是全年最冷的時間段。在農村中關於三九四九的俗語還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三九四九開了河,逼得農民賣老婆」,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三九、四九是數九寒冬的其中兩個「九」。數九寒冬是從冬至節氣開始,每9天為一個單位。從冬至開始,第一個九天為一九,第二個九天為二九,依此類推,一直到九九結束。
  • 俗語:「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啥意思?老話挺有道理
    老話挺有道理中國的老百姓之所以都那麼相信農俗是有道理的,首先來說農俗是先輩留下的大智慧,其次如果農俗這麼多年沒有應驗也沒人會傻傻地去相信。說到農俗,人們很多時候想到的其實是一些談家長裡短的俗語,就是討論夫妻關係、父子關係、人生前途之類的。
  • 俗語:「大寒在月中,明春冷得兇」,今年大寒在什麼時候?冷嗎?
    導語:俗語:「大寒在月中,明春冷得兇」,今年大寒在什麼時候?冷嗎?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於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很多俗語的背後還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就比如農老一輩人說的「大寒在月中,明春冷得兇」,是什麼意思呢?
  • 馬上冬至,農諺「冬在頭賣被買頭牛,冬在尾大寒凍死鬼」今年冷嗎
    ,農民多數都會聊一些俗語,有的俗語也是朗朗上口,有的小孩子也會說上兩句。要說俗語也是農村的一種文化,農民在農村裡生活都是離不開俗語的,因為有的俗語也是農民作為耕種的一種參考,像以前的時候農村並不發達,耕種的時候都是沒有天氣預報來看,那怎麼辦呢?他們只能根據往年的俗語來分析下年的天氣情況,這樣對於耕種來說也是有很大的幫助,就比如這句俗語「冬在頭賣被買頭牛,冬在尾大寒凍死鬼」,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 今年春節會下大雪嗎
    今年的氣溫受到拉尼娜影響,似乎冷的程度足夠了,但不下雪卻成為很多人心中的遺憾。而農村老農民似乎樂觀了一點,昨天下鄉,遇見他們在一起討論「幹冬溼年」,說大雪會在後面,朋友們知道是什麼意思嗎?一:幹冬溼年是什麼意思?這句農村俗語的意思是,如果冬至日天氣晴朗,過年的時候很可能就會雨雪綿綿。
  • 俗語「冬在頭,冷年兜」,今年冬天會冷麼?老話有道理嗎
    馬上就要到了冬至了,這冬至對於南方朋友們可能無所謂,但對於北方人來說,入冬至就是數九了,俗語「冬至在月頭,無被不用愁」,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今年冬天會冷嗎?「冬至在月頭」有何說法俗語「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俗語;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今年的冬至在月頭,那麼今年不出意外的話就會冷到年底了。
  • 俗語「三九四九冰上走」,那麼今年春節是幾九,會不會很冷呢?
    不過按照往年的經驗來看,南京每年都會下幾場雪,所以也就耐著性子慢慢的等一段時間,相信會有下雪的時候的。雖然南京沒有下雪,今天也要分享一句有關節氣的俗語,這句俗語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它就是:「三九四九冰上走」。乍一看到這句俗語,很多人都會感到納悶,這裡面也沒有出現節氣,怎麼就和節氣扯上關係了呢?
  • 農村俗語:「大寒脫衣裳,清明雪打秧」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不要去質疑有關氣候的農村俗語,它比天氣預報還準確,天氣預報能預測是冷冬還是暖冬嗎?某些人說「過了冬天就知道是冷冬還是暖冬了」,呵呵呵呵。有關氣候預測的農村俗語人們長期農業生產實踐的經驗總結,經過長時間反覆驗證才總結出來的。「大寒脫衣裳,清明雪打秧」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
  • 明天冬至,農村俗語「冬至日出頭,來年凍死牛」,今年春節冷嗎?
    ,尤其是我們北方地區,現在已經是大雪漫天了,大家都在家裡待著,畢竟天氣很冷,大家都不想外出。,來年凍死牛」,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首先最近幾天北方地區也是開始了大範圍的降溫,畢竟對於今年的天氣來說,多方已經證明「拉尼娜」現象必然會降臨,那麼對於拉尼娜來說,那影響也是很大的,比如像國外今年很多地方已經出現了拉尼娜的現象,那麼這個拉尼娜所到之處就是比較的寒冷,對於說今年我國進口國外的一些農產品來是說吧,就是因為國外受到拉尼娜影響後,農作物大面積的減產,所有價格才會上漲。
  • 進入四九,農村俗語「四九不下雪,來年長工歇」,啥意思?為何?
    隨著臘八的臨近,現如今也進入了四九季節,數九從冬至開始,一直延續九九八十一天之後數九才結束,今年的數九是從2020年12月21日開始,一直到2021年的3月11日結束,最為寒冷的當屬三九和四九之間,今年的三九是從2021年1月8日開始到1月16日,四九是從1月17日到1月25日,現在也正值四九期間,雖然已經到了四九,但北方的氣溫反而沒有三九期間寒冷,但南方地區卻開始出現了明顯的降溫,這也是符合了北方地區小寒冷
  • 農村俗語說:冬至頭,凍死牛;冬至中,暖烘烘。今年冬天會冷嗎?
    農村有老話說:「冬至頭,凍死牛,冬至中,暖烘烘,冬至尾,不要被」。這是先輩們根據以往的氣候變換,凝練簡潔出的「氣象警言」,生活經驗的總結。今年立冬節氣在陰曆的11月27日,陽曆的12月22號。太陽位於黃經270°,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南緯23°26'),是北半球白晝最短的一天。因此,在古代這一天,稱作「日短」、「日短至」等。(小時候這一天吃「扁食」,長輩會說防治「凍」耳朵)。進入晝短夜長的「時間段」,在黑龍江表現的非常明顯,冬季陰天大雪,下午四點左右就黑天了。
  • 19年過年的時候會很冷嗎?
    19年過年的時候會很冷嗎?正常每年的數九是從冬至那天開始的,而今年的冬至是2017年12月22日開始的,那就數九天被!一九就是2017年12月22日至30日。二九就是2017年12月31日至2018年1月8日。那三九就是從2018年1月9日至17日了。數九以後,我們老家這邊大雪連天,天氣預報說連續三天有雪。
  • 農村說的「瑞雪兆豐年」之類的俗語,都有科學道理嗎?
    等關於雪的俗語,那麼在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這些傳承幾千年的俗語是不是真的有其有科學性的一面,還是只是古代的農民隨便根據經驗總結出來的呢?小剛哥就先來給大家說道一下「瑞雪兆豐年」的科學道理。瑞雪兆豐年從字面理解就是冬天下了大雪,來年就會有豐收。那麼是不是有科學依據呢?
  • 今日四九,農村俗語「四九不下雪,明年長工歇」啥意思?有道理嗎
    四九是數九的第四個九天,在農村有「三九四九,凍死豬狗」的說法,意思是三九、四九是全年最冷的階段。在農村中關於四九的俗語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四九不下雪,明年長工歇」,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四九是數九寒冬的第四個九天,數九寒冬是從冬至節氣開始,每9天為一個單位,第一個九天為一九,第二個九天為二九,依此類推,一直到九九結束。
  • 「冬在頭,暖烘烘;冬在尾,凍死牛」,今年是暖冬還是冷冬
    導讀:「冬在頭,暖烘烘;冬在尾,凍死牛」,今年是暖冬還是冷冬?農村俗語「冬在頭,暖烘烘;冬在尾,凍死牛」,這句話什麼意思呢?這句話從表面意思上說的話,很好理解,說的是,冬至在月頭的時候,那麼會是暖烘烘的冬天;如果冬至在月尾的話,那麼這個冬天很冷,家裡的老牛都會被凍死。
  • 農村俗語「冬至冷春節暖,冬至暖烤火到小滿」,啥意思?在理嗎?
    關於冬至的俗語和老話也有很多,尤其是冬至這一天的天氣變化,俗語認為是對於以後的天氣走勢帶來的影響是很大的,有句俗語叫做:「冬至冷,春節暖,冬至暖,烤火到小滿」,這句俗語說的是什麼意思呢?說的是到了冬至這一天,如果天氣寒冷最好是出現陰天或者是有雨雪的天氣,那麼這樣的天氣走勢,到了春季的時候,就會相對的暖和,並不會太冷,而如果冬至這一天如果是一點都不冷,而是暖烘烘的,這也會導致寒冬延遲,不但春節的時候會非常的冷,寒冷的天氣還會延續到小滿的時候。這句俗語說的有沒有道理呢?
  • 農村俗語「臘七臘八,凍死叫花」,臘七臘八最冷嗎?看完明白了
    在臘八節到來之際,氣溫也開始降低,農村有句俗語叫做:臘七臘八,凍死叫花,難道一年之中臘七臘八最為寒冷嗎? 按道理說二九是沒有三九冷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按理說三九和四九才是一年之中最為寒冷的階段,臘八是處於二九階段,還沒有進入三九,為啥俗語會說臘七臘八最為寒冷呢?
  • 你知道它的下半句嗎?
    今年的春節在元月24日,也就是還有整整3個星期了。很多外出務工的人,也要陸續的返鄉了。不過,臘八節一到,天氣就會變得越來越冷,在農村流傳著這樣的諺語「臘七臘八,凍掉下巴」,臘八之後真的有這麼冷嗎?聽說這句農諺還有下半句,你知道是什麼嗎?1、臘七臘八,凍掉下巴臘:農曆十二月稱臘月。
  • 今年又是暖冬,農村俗語「小雪雪滿天,來年是豐年」還有道理嗎?
    ,農村流傳著不少與小雪這個節氣相關的農諺,.其中有一句流傳很廣的俗語便是「小雪不見雪,來年長工歇」,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因為冬天的雨雪天氣少了,天氣也會比較暖和,如果整個冬天都不冷的話,土壤裡本來就不多的水分還會加速蒸發,土壤的墒情會嚴重不足。另一方面,氣溫升高之後,原本應該被凍死的害蟲也得以存活下來,來年開春之後很有可能爆發大規模的病蟲害,影響農作物的長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