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的四川某鄉村,看起來一派歷史氣息:一排民房伸展開來,空曠的晾曬場地,牆上一行標語。這幅情形,80年代的農村很常見。然而這組照片卻有些特殊,它記錄下的是當地一個人民公社。
歷史上,人民公社誕生於上世紀50年代,一直延續到後來的80年代。不同於現在的農村,當年的公社是工農商學兵相結合的基層單位。各個農業社的生產資料轉為公社所有,統一核算統一分配。圖為80年代四川一個公社內的居住人家,毛坯房,院子裡晾曬著一些作物。
走進社員住所,裡頭的陳設也比較簡單。古樸老式的桌椅床具,牆壁上張貼了不少年畫宣傳畫,典型的80年代農家住所風格。可是日常生活方面,人民公社與現在的農村可是大相逕庭。
吃的方面是公共食堂,實行工資制和口糧相結合,下面還有生產大隊和生產隊。平常大傢伙兒都是集體勞作,集體吃飯。相應的,還有幼兒園、敬老院、縫紉組等。鏡頭下就是當年該公社的學生集體宿舍,木頭架子搭起了兩排通鋪。上面鋪著涼蓆放著被褥,80後90後有沒有想起當年的宿舍?
一張集體勞作的畫面,拉過來幾根原木,幾個壯小夥光著膀子加工生產,熱火朝天。規模來說,公社基本是一鄉一社,有的是小鄉一社,有的是大鄉一社。日常勞作方面也是比較廣泛,農業、畜牧業、林業、漁業應有盡有。
男人們生產勞作,婦女們也不甘示弱,發揮起強項在縫紉組裡積極工作。將近40年前,屋子裡的設施環境比較簡陋,這些老式縫紉機現在很多家庭都看不到了。八九十年代,卻是家家必備的三大件之一。
充滿鄉村氣息的鏡頭畫面,古井低矮的門房。這組照片拍攝於1980年,當時人民公社依然存在。後來三四年裡,這些公社也就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在不少年輕人記憶裡,估計不曉得公社,父母一輩兒倒是記憶猶新。有時候去鄉政府,都會下意識的說到公社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