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賀威
最近,張家界「屋場會」鄉村治理經驗刷屏,掀起了一股學習潮。記者梳理了一下,我省鄉村治理的好經驗好做法還有不少。比如說,祁陽縣「村為主」工作法、新化縣油溪橋村「積分管理」、宜章縣「網格化+戶積分」模式、汨羅武夷山村「黨建+村民自治協會」等。
「村為主」
祁陽縣七裡橋鎮丁廟灣村是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山美、水美,村民相對集中所建住房整齊劃一,村裡的楊梅、西瓜等產業與鄉村遊結合,讓丁廟灣村成了市民爭相打卡的「網紅」景點。
丁廟灣村是祁陽縣鄉村振興的典型代表,他的兄弟姊妹村還有很多,這得益於祁陽全縣推廣的「村為主」工作法。
「村為主」到底怎麼為主?以丁廟灣村集中建房為例,村「兩委」立足村裡供地緊張的現狀,成立集中建房理事會,進行入戶走訪、外出考察、專業諮詢等,拿出一套村民集中建房方案,並進行一期試點。村民看到效果後,都紛紛要求「入夥」,才全面鋪開的。
這個為主,就是村裡的事以村裡為主,把權力下放,充分激發村「兩委」的領導力和村民的活力,村民們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村裡的規劃、發展、建設。祁陽縣總結為:縣統籌、鎮負責、村為主。
「縣統籌」主要體現在按照黨中央關於鄉村治理、美麗鄉村建設的頂層設計,根據本縣的縣情和資源稟賦,制定縣域內鄉村治理的實施規劃,統籌縣域內的人財物配置。「鎮負責」就是由鎮裡出面組織具體實施,承擔相應的鄉村治理責任。「村為主」是鄉村治理祁陽創新經驗的核心,意味著「縣統籌」「鎮負責」的工作重心放在村裡,資源要素重點投向村裡,一切以村為中心,在組織建設、脫貧攻堅、經濟發展、鄉風文明、鄉村治理、安全生產、民主管理、徵拆安置、美麗鄉村建設等9大類重點工作中,都貫徹「村為主」,充分發揮「村」作為鄉村治理的主體作用。
「積分管理」
此法原產地新化縣油溪橋村,這是一個地處新化和安化交界處的石漠化嚴重的貧困山村。 不過,在年富力強能幹成事的村支書彭育晚帶領下,採用此法,讓油溪橋麻雀變鳳凰,脫胎換骨成了知名的美麗鄉村,併入選全國首批鄉村治理典型案例。
積分管理從村規民約開始,逐步將遵章守規矩量化打分,並且與村民在集體經濟中的收益掛鈎,建立、推行獎懲分明的村級事務管理積分制,實現村民共商、共建、共享的自治模式。
村級事務管理積分制十分詳細,村民積分卡上,清楚列出加分細則42條、減分項目42項,大到村級事務、公益活動,小到隨地亂扔垃圾、未圈養家畜家禽等,都有嚴格的評分標準。
比如,完成義務出工的加5分,為遊客提供幫助的酌情加5至20分,違規操辦紅白喜事的扣20分,燃放煙花爆竹的扣200分……積分折合成村集體經濟的股份,年底可以兌現分紅。
村民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積極性由此被空前調動,越來越多的外地老闆前來投資興業,江景觀賞、民俗觀賞、農耕研學等7大旅遊功能區基本建成。村裡以油溪橋旅遊文化產業開發公司為支撐,構建起「公司+村委會+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集體引領、村民參與、人人受益。去年,公司實現經營收入1056.3萬元,帶動農家樂16家、種養戶240餘戶,直接解決就業200餘人。
「網格化+戶積分」
網格化管理髮端於社區管理,它是將城市管理轄區按照一定的標準劃分成為單元網格。通過加強對單元網格的部件和事件巡查,建立一種監督和處置互相分離的形式。通過賦予網格員一定的職權,使之主動發現、及時處理問題,加強政府對城市的管理能力和處理速度,將問題解決在居民投訴之前。
「戶積分」與油溪橋村「積分管理」很相似。宜章縣最早在關溪鄉東源村探索「網格化+戶積分」管理制度。村裡按「橫向到底、縱向到邊」的原則,把全村劃分為3個大網格、10個子網格,實行三級網格化管理。採取群眾自薦、村民推薦、黨小組考察、村黨支部把關的方式,挑選黨員、組長、後備幹部、好人協會成員、致富能手、回家創業青年等人員擔任網格員,並建立了網格員退出機制。
以地廣人多的全縣第二大村龍村瑤族村為例,這個村子走一遍至少要一整天,自從實行「網格化+戶積分」後,網格員線上宣傳交流、線下走訪服務,基本做到小事不出網格、難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
宜章266個村(社區)1803個子網格2820名網格員成為基層治理的得力助手,已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4298個,採集村民人口信息50多萬條,收集上報事務信息2100條,代辦醫保、社保、計生等事項5500件,勸阻村民不良行為1300多起。
「黨建+村民自治協會」
武夷山村位於汨羅城郊寸土寸金的地方,原來村裡社情複雜、矛盾重重。用了「黨建+村民自治協會」這一劑良方後,達到了「無到本市及以上上訪、無治安刑事案件、無公共安全事件、群眾滿意度高」的治理成效。2017、2018年,武夷山村連續獲評嶽陽市平安創建示範村,中央政法委對該村創新基層治理的做法給予肯定。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武夷山村建強了基層黨支部,完善了黨領導下的法治、德治、自治相結合基層治理制度。村裡充分發揮「五老」的優勢,將他們組織起來成立了矛盾糾紛調委會、助學社、退役軍人之家等8個村民自治協會,從「五老」到協會的中堅力量都是黨員。
村民自治協會既是村規民約執行情況的監督員、文明鄉風勸導員,又是各類矛盾糾紛協調處理員、村裡治安巡邏員等等,總之村裡的大小事務管理都納入了自治協會工作範圍,做到了村民自己管理自己。
以樹新風、治陋習為例,全村980多名60歲以上的村民都籤了「百年」之後火化的承諾書,並加入了老年協會和紅白喜事理事會,協助村裡剎人情歪風。對於村民「整酒」的席數、隨禮的錢數、參加的人數都有明確規定,徹底杜絕了鋪張浪費、大興排場之風。
[責編:陳奕樊]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來源:新湖南】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