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屋場會」,湖南鄉村治理還有這些好經驗

2021-01-07 瀟湘晨報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賀威

最近,張家界「屋場會」鄉村治理經驗刷屏,掀起了一股學習潮。記者梳理了一下,我省鄉村治理的好經驗好做法還有不少。比如說,祁陽縣「村為主」工作法、新化縣油溪橋村「積分管理」、宜章縣「網格化+戶積分」模式、汨羅武夷山村「黨建+村民自治協會」等。

「村為主」

祁陽縣七裡橋鎮丁廟灣村是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山美、水美,村民相對集中所建住房整齊劃一,村裡的楊梅、西瓜等產業與鄉村遊結合,讓丁廟灣村成了市民爭相打卡的「網紅」景點。

丁廟灣村是祁陽縣鄉村振興的典型代表,他的兄弟姊妹村還有很多,這得益於祁陽全縣推廣的「村為主」工作法。

「村為主」到底怎麼為主?以丁廟灣村集中建房為例,村「兩委」立足村裡供地緊張的現狀,成立集中建房理事會,進行入戶走訪、外出考察、專業諮詢等,拿出一套村民集中建房方案,並進行一期試點。村民看到效果後,都紛紛要求「入夥」,才全面鋪開的。

這個為主,就是村裡的事以村裡為主,把權力下放,充分激發村「兩委」的領導力和村民的活力,村民們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村裡的規劃、發展、建設。祁陽縣總結為:縣統籌、鎮負責、村為主。

「縣統籌」主要體現在按照黨中央關於鄉村治理、美麗鄉村建設的頂層設計,根據本縣的縣情和資源稟賦,制定縣域內鄉村治理的實施規劃,統籌縣域內的人財物配置。「鎮負責」就是由鎮裡出面組織具體實施,承擔相應的鄉村治理責任。「村為主」是鄉村治理祁陽創新經驗的核心,意味著「縣統籌」「鎮負責」的工作重心放在村裡,資源要素重點投向村裡,一切以村為中心,在組織建設、脫貧攻堅、經濟發展、鄉風文明、鄉村治理、安全生產、民主管理、徵拆安置、美麗鄉村建設等9大類重點工作中,都貫徹「村為主」,充分發揮「村」作為鄉村治理的主體作用。

「積分管理」

此法原產地新化縣油溪橋村,這是一個地處新化和安化交界處的石漠化嚴重的貧困山村。 不過,在年富力強能幹成事的村支書彭育晚帶領下,採用此法,讓油溪橋麻雀變鳳凰,脫胎換骨成了知名的美麗鄉村,併入選全國首批鄉村治理典型案例。

積分管理從村規民約開始,逐步將遵章守規矩量化打分,並且與村民在集體經濟中的收益掛鈎,建立、推行獎懲分明的村級事務管理積分制,實現村民共商、共建、共享的自治模式。

村級事務管理積分制十分詳細,村民積分卡上,清楚列出加分細則42條、減分項目42項,大到村級事務、公益活動,小到隨地亂扔垃圾、未圈養家畜家禽等,都有嚴格的評分標準。

比如,完成義務出工的加5分,為遊客提供幫助的酌情加5至20分,違規操辦紅白喜事的扣20分,燃放煙花爆竹的扣200分……積分折合成村集體經濟的股份,年底可以兌現分紅。

村民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積極性由此被空前調動,越來越多的外地老闆前來投資興業,江景觀賞、民俗觀賞、農耕研學等7大旅遊功能區基本建成。村裡以油溪橋旅遊文化產業開發公司為支撐,構建起「公司+村委會+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集體引領、村民參與、人人受益。去年,公司實現經營收入1056.3萬元,帶動農家樂16家、種養戶240餘戶,直接解決就業200餘人。

「網格化+戶積分」

網格化管理髮端於社區管理,它是將城市管理轄區按照一定的標準劃分成為單元網格。通過加強對單元網格的部件和事件巡查,建立一種監督和處置互相分離的形式。通過賦予網格員一定的職權,使之主動發現、及時處理問題,加強政府對城市的管理能力和處理速度,將問題解決在居民投訴之前。

「戶積分」與油溪橋村「積分管理」很相似。宜章縣最早在關溪鄉東源村探索「網格化+戶積分」管理制度。村裡按「橫向到底、縱向到邊」的原則,把全村劃分為3個大網格、10個子網格,實行三級網格化管理。採取群眾自薦、村民推薦、黨小組考察、村黨支部把關的方式,挑選黨員、組長、後備幹部、好人協會成員、致富能手、回家創業青年等人員擔任網格員,並建立了網格員退出機制。

以地廣人多的全縣第二大村龍村瑤族村為例,這個村子走一遍至少要一整天,自從實行「網格化+戶積分」後,網格員線上宣傳交流、線下走訪服務,基本做到小事不出網格、難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

宜章266個村(社區)1803個子網格2820名網格員成為基層治理的得力助手,已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4298個,採集村民人口信息50多萬條,收集上報事務信息2100條,代辦醫保、社保、計生等事項5500件,勸阻村民不良行為1300多起。

「黨建+村民自治協會」

武夷山村位於汨羅城郊寸土寸金的地方,原來村裡社情複雜、矛盾重重。用了「黨建+村民自治協會」這一劑良方後,達到了「無到本市及以上上訪、無治安刑事案件、無公共安全事件、群眾滿意度高」的治理成效。2017、2018年,武夷山村連續獲評嶽陽市平安創建示範村,中央政法委對該村創新基層治理的做法給予肯定。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武夷山村建強了基層黨支部,完善了黨領導下的法治、德治、自治相結合基層治理制度。村裡充分發揮「五老」的優勢,將他們組織起來成立了矛盾糾紛調委會、助學社、退役軍人之家等8個村民自治協會,從「五老」到協會的中堅力量都是黨員。

村民自治協會既是村規民約執行情況的監督員、文明鄉風勸導員,又是各類矛盾糾紛協調處理員、村裡治安巡邏員等等,總之村裡的大小事務管理都納入了自治協會工作範圍,做到了村民自己管理自己。

以樹新風、治陋習為例,全村980多名60歲以上的村民都籤了「百年」之後火化的承諾書,並加入了老年協會和紅白喜事理事會,協助村裡剎人情歪風。對於村民「整酒」的席數、隨禮的錢數、參加的人數都有明確規定,徹底杜絕了鋪張浪費、大興排場之風。

[責編:陳奕樊]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來源:新湖南】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中國鄉村「屋場會」探索基層社會治理新路徑
    中新社張家界12月20日電 題:中國鄉村「屋場會」探索基層社會治理新路徑作者 王昊昊冬季的湖南湘西山區頗為寒冷,張家界市桑植縣澧源鎮西界村小夥王超趕早來到同村的黃生珏家,準備參加一場村民會議。這一場景便是當下在湖南、湖北、江西等地鄉村、社區流行的「屋場會」。「屋場會」一般在民眾集中的屋場或田間地頭舉行,以鄰裡之間拉家常的方式召開,參會的村民和村幹部不拘形式,議題包括講政策、傳技術、議事情、化積怨等。「現在天氣越來越冷,自來水水管會不會凍裂?」「『十八寨』項目建成後,村裡如何規劃鄉村旅遊路線?」
  • 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的「張家界經驗」——張家界創新開展「屋場會...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蘇莉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完善基層民主協商制度,實現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 湖南張家界「屋場會」:暢所欲言村裡事 探索基層治理新路徑
    在索溪峪街道黃龍路社區吳家臺的「屋場會」上,村民去年年底提出的「公交車入村」問題在今年年初就得到了解決。「什麼問題都可以拿到『屋場會』上來說一說,如今老百姓都更敢表達了。」村民吳必化告訴記者。如何讓群眾更主動地參與到基層治理的工作中來?張家界市武陵源區採取的是「吸引群眾靠活動、教育群眾靠心動、凝聚群眾靠行動」的「三動」工作法。什麼樣的形式能讓老百姓喜聞樂見?
  • 秭歸鄉村「微」治理經驗在全國推介
    12月11日,全國加強鄉村治理體系建設推進會在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召開。會上,湖北宜昌秭歸縣委書記盧輝代表秭歸推介「村落夜話」鄉村治理經驗。圖丨秭歸縣委書記盧輝現場交流秭歸「村落夜話」鄉村治理經驗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鄉村治理的重要論述精神,總結交流各地鄉村治理試點示範的階段性成果,對試點示範工作再部署、再推進,進一步推動鄉村治理實踐創新
  • 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婁底漣源市「屋場會」實踐的調研
    近年來,漣源市「以群眾說事、屋場共治」為特點的「屋場會」基層社會治理實踐,創新發展了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打造基層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提供了重要啟示。黨建引領,堅持黨群共治。為加強基層社會治理,漣源市開展了領導幹部聯村、黨員幹部聯網格、村黨組織成員聯屋場、黨員聯戶的「四聯」活動,要求各級黨員領導幹部履行好「四員」職責,即黨員幹部要充當政策法律宣講員、意見建議徵求員、文明新風引領員及矛盾訴求調解員,為正黨風、優政風、帶民風起到帶頭作用,推動形成「黨員引導,依靠群眾,源頭預防,減少矛盾,依法治理,促進和諧」的新格局。
  • 聚焦「急難愁盼」,走出治理新路——張家界市創新開展「屋場會...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田育才 通訊員 鄧道理 篝火燃起來,熱茶端上來……12月15日下午,張家界市武陵源區索溪峪街道田富村望遠屋場人頭攢動,十分熱鬧。50多名村民圍坐在篝火旁,你一言我一語,熱烈交談。 這是田富村「屋場會」現場。
  • 動態︱工作站+「屋場會」,漣源法院訴源治理「新平臺」上見「新招」
    動態︱工作站+「屋場會」,漣源法院訴源治理「新平臺」上見「新招」 2020-10-16 12: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張家界「屋場會」:「土話俚語」聽民聲
    小小「屋場會」成為張家界新時代基層治理的有效抓手。(12月15日上午,張家界桑植縣澧源鎮西界村召開「屋場會」,聊脫貧攻堅成效和村裡「十八寨旅遊」項目。記者 丁鵬志 攝)至今年11月,張家界市有「屋場」2758個,開會20932場,聽眾人數超過100萬人。12月15日至16日,記者來到張家界,看看「屋場會」到底怎麼開。
  • 張家界桑植縣:「屋場會」只講老百姓聽得懂的話
    前言:講理論、傳技術、促文明、化積怨……小小屋場會,成為張家界新時代基層治理的有效抓手。12月15-16日,記者來到張家界,親身感受張家界的屋場會經驗。12月15日上午,在張家界市桑植縣醴源鎮西界村,一場屋場會正在熱烈召開。正在說話的是少數民族特色旅遊項目「十八寨國際民宿度假區」項目負責人。十八寨項目,有五個寨子將建在西界村,村裡第一次正式跟村民們介紹十八寨項目,選擇了屋場會的形式。十八寨項目落地西界村,就是一場屋場會上大家討論的結果。
  • 鄉村小屋場,說話大舞臺 ——張家界市創新開展「屋場會」活動之一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上官智慧 陣陣寒風凜冽而過,山間愈發寒冷刺骨。 12月15日上午,桑植縣澧源鎮西界村村民黃生鈺的屋場裡,10處火塘的火燒得正旺,近百名村民圍成10圈,有說有笑。 「今朝兒開『屋場會』,有什麼心裡話都可以講。」一位村民笑著說。
  • 鄉村小屋場,說話大舞臺——張家界市創新開展「屋場會」活動之一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上官智慧陣陣寒風凜冽而過,山間愈發寒冷刺骨。12月15日上午,桑植縣澧源鎮西界村村民黃生鈺的屋場裡,10處火塘的火燒得正旺,近百名村民圍成10圈,有說有笑。「今朝兒開『屋場會』,有什麼心裡話都可以講。」一位村民笑著說。放眼張家界市各地鄉村,「屋場會」正開得如火如荼。
  • 張家界「屋場會」:「土話俚語」聽民聲---三湘都市報數字報刊
    小小「屋場會」成為張家界新時代基層治理的有效抓手。    至今年11月,張家界市有「屋場」2758個,開會20932場,聽眾人數超過100萬人。12月15日至16日,本報記者來到張家界,看看「屋場會」到底怎麼開。    【現場】  「屋場會」敲定鄉村旅遊項目    「現在村裡基礎設施完善了,鄉村旅遊馬上也將開展了。
  • 張家界「屋場會」:到群眾身邊去
    白牆、藍瓦、土柵欄……據《湖南日報》報導,記者在採訪張家界市慈利縣廣福橋鎮三王村時,看到冬日的民居掩映在流水和山林間,一場「屋場會」正在火熱進行。「屋場會」以時事政策、鄉風文明、增收致富、群眾訴求精準治理等為主題,基層幹部面對面精準回應群眾合理訴求。
  • 張家界桑植縣:「屋場會」只講老百姓聽得懂的話
    前言:講理論、傳技術、促文明、化積怨……小小屋場會,成為張家界新時代基層治理的有效抓手。至11月份,張家界市有「屋場」2758各,開會20932場,聽眾人數超過100萬人。屋場會怎麼開,誰來開,在哪開,開什麼?12月15-16日,記者來到張家界,親身感受張家界的屋場會經驗。
  • 「屋場會」讓鄉村迎來精緻新民宿
    三湘都市報記者 丁鵬志12月16日,張家界市慈利縣廣福橋鎮三王村,村民劉金翠的民宿前坪,網紅在直播推介民宿,幾十名村民圍火而坐進行「屋場會」。雪白的牆壁,中式風格的窗欞,兩層樓的民宿十分美觀。後來,村「兩委」和湘煤集團駐村幫扶工作隊連續在村民家裡開了好幾場「屋場會」。講政策、聽意見、答疑惑,並拿出了切實可行的運營方案,最終,劉金翠第一個點頭,另外3戶人家也同意了民宿改造。如今,三王村4棟民居經過改造後,變成了「浩翠堂」、「望山閣」、「竹裡居」和「溯溪居」。鄉村客廳、生態停車場、太陽能路燈等配套設施,更讓原始鄉野多了一份精緻。
  • 吉首幾比村:「屋場會」上話發展
    湘西網12月18日訊(特約記者 陳生真 通訊員 王 卓)12月5日傍晚,吉首市衛健局、市計生協、市新田公司負責人一行來到馬頸坳鎮幾比村,參加該村召開的「知黨恩、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屋場會,大家圍著爐火,一同回顧脫貧歷程,感召黨的恩情,謀劃今後發展規劃。
  • 白馬鎮:「屋場會」上選代表 民心民意齊彰顯
    「石細英推選為南坳組村民代表……」「楊建紅推選為劉家組村民代表……」12月18日晚上,漣源市白馬鎮徐南村南坳組、劉家組以「屋場會「我們與村民嗑著同一碟瓜子,飲著同一壺熱茶,面對面溝通交流,在『屋場會』上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依法按程序選出村民代表,既有助於村『兩委』換屆選舉工作的順利開展,又不耽誤村民的時間,還有助於加深幹群之間的感情!」徐南村支部書記楊共和說。
  • 鄉村治理的楓源村樣本——解碼「新時代『楓橋經驗』」(上)
    楓源村是「楓橋經驗」的發源地之一。新時期,在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這個傳家寶的基礎上,村子憑藉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幾大「治村法寶」,依靠群眾發動群眾,不斷豐富著鄉村治理體系。過去15年,村子實現「零上訪」,呈現出鄉村美、民風和、村民富、勁頭足的發展態勢。
  • 屋場會解決了民宿老闆的顧慮!張家界市慈利縣廣福橋鎮三王村積極...
    「開了好幾場屋場會,最終打消了我的顧慮。現在我的民宿幾乎天天滿客。」劉金翠說。這些都是我們的顧慮。」劉金翠說。劉金翠在村裡教書33年,是三王村兩代人的老師,另外3戶都以劉金翠的意見為準。 工作隊組織劉金翠和幾戶人家一起開屋場會,為建民宿的事多次交流,解答村民們心中的顧慮。「以後村裡旅遊能發展起來嗎?」「我還是有些擔心民宿留不住客人呀。」在一場場屋場會上,村民們踴躍發言,問題涉及基礎設施建設、村集體經濟、產業發展方方面面。
  • 張家界鄉村「小屋場」,幹群交心「大舞臺」
    「今朝兒開『屋場會』,有什麼心裡話都可以講。」一位村民笑著說。(12月19日 湖南日報)何為「屋場會」?就是黨員幹部把會議室搬到屋場、田間地頭等村民聚集地,不拘形式、不限時間、不定內容,與老百姓一起講政策、拉家常、聽實情、議事情。幹部主動走下來,開展「屋場會」是幹部作風的轉變,也是幹部觀念的轉變,與群眾同坐一條板凳,距離近了,心也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