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五集:初探復活節島

2020-12-11 百家號

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一集——《你好,麥哲倫》

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二集——《初見百內》

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三集《山在那裡》

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四集《徜徉百內》

在百內國家公園這場視覺盛宴的回味中,我們啟程北歸,將在智利首都聖地牙哥轉機前往復活節島。北歸的那天恰好是2018年的中秋節,皓月當空,白雪皚皚的安第斯山脈刺破雲層,太平洋和安第斯山脈之間的湖泊星羅棋布。

探訪復活節島是我們此行智利的初衷,我和妻都偏愛神秘的古文明和瑰麗的自然景觀,因而復活節島是早已列入計劃的。

在浩瀚的地球洋面上,分散著成千上萬個島嶼。而復活節島是有常住居民的島嶼中最孤獨的,因為其西距最近的有人居住的島嶼皮特凱恩群島也要2075公裡,而東距智利本土則要3512公裡(本文數據主要來自維基百科和當地博物館)。

去復活節島的航線只有兩個選擇,從智利本土的聖地牙哥出發,或從著名的度假勝地大溪地出發(沒有遊客會坐船,因為實在太遠了)。復活節島直到1888年才納入智利管轄,從聖地牙哥登機時,要走國際通道,而且有專門的安檢通道(可能與保護島內生態有關)。

登上飛機,當我們感慨飛復活節島的機票都快趕上我們從中國飛智利的機票之時,才發現我們竟然一不小心買了一程商務艙。好吧,就當是我們辛苦旅程中的一個小小的獎勵吧。

復活節島與智利本土有兩個小時時差,每天固定兩個航班,飛行單程長達6個小時。

復活節島,我們來了!

復活節島的機場非常mini,登機和下機是同一通道。

這是候機廳外一頭抹香鯨(又叫巨頭鯨)的木雕。

為何會把鯨魚放在如此醒目的地方?帶著這個疑問,當我看到復活節島的島旗時,又有了新的疑問,這又是什麼?

在離開復活節島的那天,我們參觀了博物館。在館裡,我看到了島旗的原型——下圖。兩個疑問竟同時得到解釋。

根據館內文字介紹:這是一個古代墜飾的複製品,其形狀就是源自抹香鯨的牙齒——鯨魚按牙齒分為鬚鯨類和齒鯨類,抹香鯨是為數不多的有牙齒的鯨魚。因為稀少,所以這不是普通墜飾,而是作為一種尊貴的飾物,只有身份尊貴的人才能佩戴。在重大節日時,部落首領會佩戴4個,胸前兩個,肩上兩個。島旗,正是源自對抹香鯨的崇拜。即使到現在,抹香鯨鯨牙也是玻里尼西亞人最珍貴的物品,當地叫「塔布亞」(tabua)。在斐濟,是作為國禮,只送給尊貴的客人。

行李轉盤

機場外觀

前來接機的房東熱情的為我們戴上花環,我在代表當地鳥人文化的雕像(文化背景後面詳述)前留影紀念。

復活節島呈三角形,最寬處長約24.6公裡,面積為163.6平方公裡,最高海拔為507米。2017年智利人口普查顯示島上有7750人,其中3512人(45%)認為自己是拉帕努伊人。主要居住在Hanga Roa(安加羅阿),下圖西南角。機場也在那個角上。

在百內期間陰雨連綿,在聖地牙哥轉機也是烏雲密布,終於在復活節島上看到藍天白雲。

我們住的是一家民宿,房東是一位原住民(拉帕努伊人),在為我們介紹旅遊線路。

看這位原住民的相貌,是不是覺得有些面善呢?甚至都像小區裡跳廣場舞的大媽。以復活節島區區160多平方公裡,是不可能進化出人類的——一個眾所周知的結論是:原人誕生在非洲,逐步擴展到各大洲),其他洲之間都有陸路通道(白令海峽最早也不是海峽)供人類遷徙,但復活節島地處大洋中心,遠離大陸和群島,那麼問題來了:他們是誰?從哪裡來?怎麼來的?

1、他們是誰?從哪裡來?

在闡釋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引入司馬遷關於歷史的定義,太史公認為歷史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被史學界奉為圭臬。

我還聽到一個形象的比喻,跟大家分享一下。如果把歷史的客觀真相看作一張完整的紙,那麼隨著時間的流逝,真相逐漸支離破碎(包括著史者人為的篡改、民間的以訛傳訛等等),最終化作一張張小紙片。而歷史學者的任務就是要儘量尋找更多的小紙片(例如考古發現、相關史料等),並根據一定的想像和推論,來最大程度的還原出那一張紙!——這不僅是嚴謹的歷史學的研究理念,對寫遊記也同樣具有指導意義。

我的小紙片主要來自:復活節島博物館館藏、美國國家地理專題片、英國BBC專題片、維基百科、百度百科。

關於復活節島原住民的來源,有一說是來自秘魯,理由是他們有相似的造石工藝,人種也相似——這點倒是對的,後面要說。關於印加人的造石工藝,可參看我之前寫的秘魯遊記的一章《印加古都與天空之城》---秘野仙蹤連載4。但通過C14同位素、DNA等科學手段已經證明,第一批覆活節島人不是來自東面的南美洲的大陸,而是來自西面的Polynesie玻里尼西亞。關于波利尼西亞,我曾在紐西蘭遊記中提到《庫克船長》——紐西蘭遊記《中土世界》開篇。

今天繼續深入,玻里尼西亞人所在的區域仍然是太平洋上的小島,他們又是誰?

在日本大阪的人類學博物館裡,有一尊根據人頭骨還原的頭像。她是Lapita(拉皮塔)人,正是玻里尼西亞人的先祖。

是不是有些面善?沒錯,因為拉皮塔人公元前4000年來自東亞(臺灣、菲律賓一帶)。東亞人在大洋洲發展出了拉皮塔文化。

拉皮塔區域:

玻里尼西亞人正是拉皮塔人的後人。玻里尼西亞人從拉皮塔人那裡繼承了精湛的航海術。

下面內容譯自復活節島博物館:

在蒙昧時期,古代歐洲人航海時擔心會從海的邊緣跌落,但玻里尼西亞人不會,因為他們熟悉的星星永遠在那兒。他們熟悉大海,同時也對大海充滿了敬畏。玻里尼西亞人基於星辰的位置,發展出了一套獨特的航海系統。把島嶼標註在地平線上,同時根據船速、洋流方向、風向來來計算船在大海中的位置。他們還有很多輔助方法來判斷島嶼的位置——即使看不到島嶼,也能知道島嶼的位置。這些輔助方法或來自海鳥:傍晚時分,海鳥都會歸巢,它們的飛行方向就是島嶼所在的方向;或來自天空:雲朵、天空的不同顏色也能預示島嶼的位置;或來自海水:海水中的廢棄物、海藻的漂流方向。這些信號能讓他們甚至在最遠48公裡之外就能找到一個島嶼。而如果前方是一個群島,上述三類信號會更加明顯,把這些信號組合在一起,會幫助玻里尼西亞人在數百公裡之外就能判斷群島的大致位置。

玻里尼西亞人曾駕駛著世界上最先進的帆船。玻里尼西亞人的船有三種:單體獨木舟、雙體獨木舟和雙平衡船(與雙獨木舟相比,有了帆)。建造一艘船在玻里尼西亞人看來是神聖的,都要有相應的宗教儀式。而建好的船被認為是帶著精神力量的,被當作是部落的一份子。據18世紀來過復活節島的船員回憶,這裡的單體船有著抬高的船頭和船尾,窄窄的船體,能坐5個人。

就這樣,富於探索精神的玻里尼西亞人依賴精湛的航海技術,從一個到另一個島,最北抵達了夏威夷群島。大約在公元800-1200年期間,玻里尼西亞人在傳說中的酋長霍圖·瑪圖阿(Hotu Matu'a)的率領下,駕船跨洋來到復活節島。經過數代人的繁衍,人口逐漸增加,鼎盛時期達到1-2萬人。復活節島也是玻里尼西亞人抵達的最東面。

玻里尼西亞人的風採,可以參見最近一部迪斯尼所拍攝的動畫片《海洋奇緣》。我是在飛往智利的航班上看完的。如果對玻里尼西亞人、對太平洋島國的歷史有興趣,強烈推薦。

2、初探復活節島

背景暫交代到此,其他內容我們結合遊覽所見再繼續,我們先回到現實。

旅遊業是當地人的主要經濟來源。

房東家整潔而溫馨。

我們放下行李,在房東的建議下,優化了行程。準備下午去探訪洞穴和第一處石像。

由於遠離大陸,島上又資源匱乏,完全不能自給,幾乎所有物資都需要從本土運送過來,包括發電所需要的柴油。復活節島的車子以日本車為主(經濟),兩車門,很小。但也算是越野車。路面很差,繫上安全帶很重要,因為隨時可能飛起。——這個坑是最小的了。

在去往洞穴的路上,刺桐花開正豔。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餵馬,劈柴,週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我懷疑海子是不是來過這裡......

這些馬基本處於放養狀態,有些還是無人認養的野馬。因為土地貧瘠,營養匱乏,馬兒顯得瘦弱,毛色也較為暗淡。

跟下圖中百內國家公園裡的馬比較下,會更加明顯

復活節島是一座火山熔巖島。在熔巖噴發過程中,形成了很多天然的孔洞和通道。我們參觀的就是其中一座。

洞口非常小,如果洞口再有一些灌木,隱蔽性就更好了。

洞口狹小,走有50米,豁然開朗。分為兩個洞口

稍大的洞,曾出現在美國國家地理拍攝的紀錄片中。

而此刻,我就站在這裡。

從洞口望出去,就是Motu Taotara島。

經過考證,這些洞裡曾有居民長期生活。但,島上並沒有猛獸,颶風、海嘯就更少見,地面上的氣候也適合居住,為什麼會甘願長期住在陰暗潮溼的地下??這個問題暫且按下不表,我們繼續前行。我們要探訪復活節島上最著名的建築:Moai(摩艾)

島上分布著近千座Moai摩艾

這是我們參觀的第一座:

Tahai 是我們探訪的第一處群像。

Moai本都有眼睛,但幾乎全部損毀,唯一留下的就是這尊Ahu ko te Riku。所以被稱為大眼睛。

Moai一般3-6米,最高達到9.8米,重達82噸。最高的一座尚未完成,如果完成,將高達21米,重約270噸!

Moai是什麼?是誰建造了這些Moai?新石器時代的人,真有能力建造這麼大的石像,並在沒有輪子的情況下搬到島的四處嗎?為什麼會有島民生活在地下?真的有外星人的傑作嗎?為什麼復活節島被稱為世界的肚臍?為什麼說老鼠毀了復活節島?為什麼鼎盛時期1-2萬人的島,最後只剩100多人......

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六集繼續!

相關焦點

  • 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12集《亂雲飛渡》
    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一集——《你好,麥哲倫》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二集——《初見百內》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三集《山在那裡》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四集《徜徉百內》>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五集:初探復活節島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六集《石像之殤》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七集《復活節島的復活》智利玻利維亞遊記
  • 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十集《地球上的火星》
    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一集——《你好,麥哲倫》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二集——《初見百內》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三集《山在那裡》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四集《徜徉百內》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五集:初探復活節島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六集《石像之殤》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七集《復活節島的復活》
  • 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六集《石像之殤》
    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一集——《你好,麥哲倫》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二集——《初見百內》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三集《山在那裡》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四集《徜徉百內》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五集:初探復活節島接上一回。
  • 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四集《徜徉百內》
    接前三回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一集——《你好,麥哲倫》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二集——《初見百內》>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三集《山在那裡》百內國家公園有兩座出鏡率最高的山峰,一座是三塔,另一座是犄角峰。
  • 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三集《山在那裡》
    接上回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二集——《初見百內》。本集選取的背景音樂是《el condor pasa》山鷹之歌。#百內先鋒#今天,我們要爬山了,這是一段艱苦的旅程。第五位出場的人物是一位義大利人:Guido Monzino,他是一位登山愛好者和慈善家。他的偉績是組織了第一次攀登百內主峰群Paine Grande的行動,並於1957年的1月,成功登上百內的標誌Las Torres(三塔)中的北塔。
  • 復活節島:距離智利3600公裡,復活節島是如何被智利佔有的?
    ▲復活節島的位置:雖然地圖上距離智利本土很近,實際上有3600公裡那麼,復活節島為什麼屬於智利,智利又是如何將這座距離其3600多公裡的小島收入囊中的呢?對於當時的智利來說,完成國家的生存是第一要義,東部安第斯山脈和強大的阿根廷是智利難以逾越的天塹,因此,智利選擇了「向南」和「向北」兩頭的方式,為自己爭取生存空間。1879年,為了爭奪北部阿塔卡馬沙漠的硝石資源,智利和秘魯—玻利維亞聯軍爆發了南太平洋戰爭。
  • 節日丨智利:從聖地牙哥到復活節島,一次掠影整個南美的奇幻景色
    智利的野心引起了秘魯和玻利維亞的警覺。為防止智利獨佔,秘魯和玻利維亞結成秘密的軍事同盟。1879年,智利同秘魯—玻利維亞聯軍爆發了南太平洋戰爭。在戰爭中,雙方實力差距懸殊。秘魯海軍因久疏戰陣,戰鬥力很難得到保障。玻利維亞的海軍裝備竟達到忽略不計的地步,陸軍裝備則停留在冷兵器時代。反觀智利,在得到英國幫助之後迅速建立了一支現代化的陸海軍。最終,智利大獲全勝。
  • 智利:南北長4270公裡,智利是如何成為世界上最狹長國家的?
    智利這個國家本身就擁有眾多引人注意的地方。復活節島的神秘石像吸引了來自全世界各地的遊客,車釐子成為中國新高端水果的代表之一。不過,智利最引人矚目的,還是南北狹長的國土。翻看南美洲地圖不難發現,智利東西跨度非常小,但南北跨度非常大。
  • 智利復活節島,就選在這兒復活吧.
    本文來源:公眾號南緯西經作者:趙璧如 復活節島雖屬智利瓦爾帕萊索大區,但實際位於大洋洲。加之智利最南部屬於南極洲,說起來也是個地跨三大洲的國家了。復活節島與智利時差為兩小時,與首都聖地牙哥每天一到兩班往返航班。選擇去復活節島其實沒有什麼特別的理由,就是想出去走走另外復活節島 名字酷酷的
  • 智利聖地牙哥,環球旅行,復活節島
    復活節島",影響我決定環球旅行的關鍵因素之一。在澳洲一位打工度假的朋友跟我提議一起去南美洲的旅行,當時朋友特別點名"復活節島" (其實我那時連連南美洲都沒什麼概念了...更何況復活節島)我搭著回到智利首都聖地牙哥,完成了智利/阿根廷 搭巴士繞一圈的行程,我因時間太趕沒有搭巴士。
  • 智利復活節島登革熱患者猛增 已佔島上人口3%
    新華網社聖地牙哥3月20日電(記者侯耀其)智利衛生部20日證實,自今年2月23日在智利復活節島發現首例登革熱後,在該島發現的登革熱病患者已上升到117人,佔島上居民總人口的3%。  智利衛生部長阿爾塔薩說,在復活節島上發現的117例登革熱均為常見登革熱,患者大多數現已得到救治,沒有發生一例死亡。
  • 智利復活節島將建立拉丁美洲最大的海洋保護區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臺灣「中央社」9月6報導,智利復活節島的拉帕努伊族(Rapa Nui)原住民已投票決定,要建立幅員遼闊的海洋保護區,面積超過70萬平方公裡,成為拉丁美洲最大的海洋保護區。復活節島遠在智利太平洋岸外海3500公裡。
  • 【尋古探今】智利的復活節島
    ---最富魅力景點阿納凱復活節島北部的阿納凱是全島最富魅力的景點,除一排威武的「莫埃」石像外,一片金黃色的沙灘又長又寬;岸上的棕櫚樹林青翠茂密。攀上全島最高點,海拔507米的特雷瓦卡山頂,極目遠眺,島上的大小火山和四周的石像盡收眼底,浩瀚的太平洋與藍天渾然一體,令人心曠神怡。從山上下來不遠便是著名的「七尊莫埃」景點。
  • 行攝南美:智利復活節島––地球的肚臍
    復活節島(拉帕努依島)位於南太平洋東部,向東距離智利大陸本土約3600公裡。這個島在地理上屬于波利尼西亞群島,位於群島東端,是世界上最偏僻的島。復活節島離有人定居最近的皮特開恩群島也有2,075公裡之遙。該島形狀近似呈一三角形,由主要的三座火山組成。
  • 漂泊在海中的石像之島一復活節島
    在茫茫無際的東南大平洋上,有一座小島,像漂泊在海中的孤舟,這就是石像之島復活節島,雖然小島在大洋中顯得離群索居,形單影隻,可是島上的土著居民卻把它叫做「提畢託奧提赫組」,意為「世界的肚臍」,表明它位於地球的中心,島嶼略呈三角形,長23公裡,寬11公裡,面積約17平方公裡,它距離智利西部海岸達
  • 《南渡北歸》——民族文化遷徙的「盛宴」
    ——題記 在單位集中管理這段時間,我再次翻開了《南渡北歸》這本厚重的史詩巨作。我時常坐在床邊,推開窗戶,輕輕地摩挲著這本書。窗外那不老的風,吹起了遠方的塵埃,我仿佛透過塵埃又一次看到了書中記載的硝煙瀰漫過往……《南渡北歸》這本書講述的是抗日戰爭爆發後,大批知識分子、學者和教授將圖書,文物為了避免落入敵人之手先轉移到西南地區,抗戰過後再北上的「盛宴」故事。
  • 探尋智利復活節島的史前文明之謎
  • 自駕復活節島 去智利最重要的任務
    復活節島,智利的標記。對於聶魯達而言,位於他家鄉深海中的這個孤單小島對他同樣構成了巨大的詩之隱喻。1960年代,聶魯達與愛人瑪蒂爾德曾在復活節島上旅行了10天。他們看遍了大大小小的摩艾石像,當地人為他們舉辦了特別的唱詩禮,熱愛收藏的詩人更是邀請島上的工匠為他製作了一尊巨大的木製女神雕像,並不辭辛勞地將它運到法國。
  • 日本絕密文件曝光:智利復活節島差點成為日「領土」
    26日,日媒曝出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消息指復活節島曾經有成為日本「領土」的可能性。摩艾石像(圖來自日本NHK新聞)海外網4月26日電復活節島位於東南太平洋上,現屬智利共和國的瓦爾帕萊索地區。復活節島以其巨大石雕像而著名,島上有約600座以上的大石雕像,被稱作摩艾(Moai)。26日,日媒曝出消息,指復活節島一度有成為日本「領土」的可能性。日本外交文書中記載了此事(圖來自日本NHK新聞)據日本NHK新聞報導,1930年代,智利政府為籌集建造軍艦的資金,欲將復活節島賣給他國,於是向日本政府試探是否有意購買。
  • 智利復活節島上看日全食
    位於茫茫太平洋之中、被稱為世界盡頭的復活節島,11日迎來了一場天文學奇觀:太陽的光輝被月球遮蔽,天空陷入數分鐘的黑暗。數以千計的遊客和專業研究人員共同觀看了這場罕見的日全食景觀。 早在一年前,島上僅有的1500個旅館床位已預訂一空。數周前,來自世界各地的天文觀測愛好者已經開始聚集在這一面積僅118平方公裡的太平洋孤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