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一集——《你好,麥哲倫》
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二集——《初見百內》
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三集《山在那裡》
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四集《徜徉百內》
在百內國家公園這場視覺盛宴的回味中,我們啟程北歸,將在智利首都聖地牙哥轉機前往復活節島。北歸的那天恰好是2018年的中秋節,皓月當空,白雪皚皚的安第斯山脈刺破雲層,太平洋和安第斯山脈之間的湖泊星羅棋布。
探訪復活節島是我們此行智利的初衷,我和妻都偏愛神秘的古文明和瑰麗的自然景觀,因而復活節島是早已列入計劃的。
在浩瀚的地球洋面上,分散著成千上萬個島嶼。而復活節島是有常住居民的島嶼中最孤獨的,因為其西距最近的有人居住的島嶼皮特凱恩群島也要2075公裡,而東距智利本土則要3512公裡(本文數據主要來自維基百科和當地博物館)。
去復活節島的航線只有兩個選擇,從智利本土的聖地牙哥出發,或從著名的度假勝地大溪地出發(沒有遊客會坐船,因為實在太遠了)。復活節島直到1888年才納入智利管轄,從聖地牙哥登機時,要走國際通道,而且有專門的安檢通道(可能與保護島內生態有關)。
登上飛機,當我們感慨飛復活節島的機票都快趕上我們從中國飛智利的機票之時,才發現我們竟然一不小心買了一程商務艙。好吧,就當是我們辛苦旅程中的一個小小的獎勵吧。
復活節島與智利本土有兩個小時時差,每天固定兩個航班,飛行單程長達6個小時。
復活節島,我們來了!
復活節島的機場非常mini,登機和下機是同一通道。
這是候機廳外一頭抹香鯨(又叫巨頭鯨)的木雕。
為何會把鯨魚放在如此醒目的地方?帶著這個疑問,當我看到復活節島的島旗時,又有了新的疑問,這又是什麼?
在離開復活節島的那天,我們參觀了博物館。在館裡,我看到了島旗的原型——下圖。兩個疑問竟同時得到解釋。
根據館內文字介紹:這是一個古代墜飾的複製品,其形狀就是源自抹香鯨的牙齒——鯨魚按牙齒分為鬚鯨類和齒鯨類,抹香鯨是為數不多的有牙齒的鯨魚。因為稀少,所以這不是普通墜飾,而是作為一種尊貴的飾物,只有身份尊貴的人才能佩戴。在重大節日時,部落首領會佩戴4個,胸前兩個,肩上兩個。島旗,正是源自對抹香鯨的崇拜。即使到現在,抹香鯨鯨牙也是玻里尼西亞人最珍貴的物品,當地叫「塔布亞」(tabua)。在斐濟,是作為國禮,只送給尊貴的客人。
行李轉盤
機場外觀
前來接機的房東熱情的為我們戴上花環,我在代表當地鳥人文化的雕像(文化背景後面詳述)前留影紀念。
復活節島呈三角形,最寬處長約24.6公裡,面積為163.6平方公裡,最高海拔為507米。2017年智利人口普查顯示島上有7750人,其中3512人(45%)認為自己是拉帕努伊人。主要居住在Hanga Roa(安加羅阿),下圖西南角。機場也在那個角上。
在百內期間陰雨連綿,在聖地牙哥轉機也是烏雲密布,終於在復活節島上看到藍天白雲。
我們住的是一家民宿,房東是一位原住民(拉帕努伊人),在為我們介紹旅遊線路。
看這位原住民的相貌,是不是覺得有些面善呢?甚至都像小區裡跳廣場舞的大媽。以復活節島區區160多平方公裡,是不可能進化出人類的——一個眾所周知的結論是:原人誕生在非洲,逐步擴展到各大洲),其他洲之間都有陸路通道(白令海峽最早也不是海峽)供人類遷徙,但復活節島地處大洋中心,遠離大陸和群島,那麼問題來了:他們是誰?從哪裡來?怎麼來的?
1、他們是誰?從哪裡來?
在闡釋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引入司馬遷關於歷史的定義,太史公認為歷史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被史學界奉為圭臬。
我還聽到一個形象的比喻,跟大家分享一下。如果把歷史的客觀真相看作一張完整的紙,那麼隨著時間的流逝,真相逐漸支離破碎(包括著史者人為的篡改、民間的以訛傳訛等等),最終化作一張張小紙片。而歷史學者的任務就是要儘量尋找更多的小紙片(例如考古發現、相關史料等),並根據一定的想像和推論,來最大程度的還原出那一張紙!——這不僅是嚴謹的歷史學的研究理念,對寫遊記也同樣具有指導意義。
我的小紙片主要來自:復活節島博物館館藏、美國國家地理專題片、英國BBC專題片、維基百科、百度百科。
關於復活節島原住民的來源,有一說是來自秘魯,理由是他們有相似的造石工藝,人種也相似——這點倒是對的,後面要說。關於印加人的造石工藝,可參看我之前寫的秘魯遊記的一章《印加古都與天空之城》---秘野仙蹤連載4。但通過C14同位素、DNA等科學手段已經證明,第一批覆活節島人不是來自東面的南美洲的大陸,而是來自西面的Polynesie玻里尼西亞。關于波利尼西亞,我曾在紐西蘭遊記中提到《庫克船長》——紐西蘭遊記《中土世界》開篇。
今天繼續深入,玻里尼西亞人所在的區域仍然是太平洋上的小島,他們又是誰?
在日本大阪的人類學博物館裡,有一尊根據人頭骨還原的頭像。她是Lapita(拉皮塔)人,正是玻里尼西亞人的先祖。
是不是有些面善?沒錯,因為拉皮塔人公元前4000年來自東亞(臺灣、菲律賓一帶)。東亞人在大洋洲發展出了拉皮塔文化。
拉皮塔區域:
玻里尼西亞人正是拉皮塔人的後人。玻里尼西亞人從拉皮塔人那裡繼承了精湛的航海術。
下面內容譯自復活節島博物館:
在蒙昧時期,古代歐洲人航海時擔心會從海的邊緣跌落,但玻里尼西亞人不會,因為他們熟悉的星星永遠在那兒。他們熟悉大海,同時也對大海充滿了敬畏。玻里尼西亞人基於星辰的位置,發展出了一套獨特的航海系統。把島嶼標註在地平線上,同時根據船速、洋流方向、風向來來計算船在大海中的位置。他們還有很多輔助方法來判斷島嶼的位置——即使看不到島嶼,也能知道島嶼的位置。這些輔助方法或來自海鳥:傍晚時分,海鳥都會歸巢,它們的飛行方向就是島嶼所在的方向;或來自天空:雲朵、天空的不同顏色也能預示島嶼的位置;或來自海水:海水中的廢棄物、海藻的漂流方向。這些信號能讓他們甚至在最遠48公裡之外就能找到一個島嶼。而如果前方是一個群島,上述三類信號會更加明顯,把這些信號組合在一起,會幫助玻里尼西亞人在數百公裡之外就能判斷群島的大致位置。
玻里尼西亞人曾駕駛著世界上最先進的帆船。玻里尼西亞人的船有三種:單體獨木舟、雙體獨木舟和雙平衡船(與雙獨木舟相比,有了帆)。建造一艘船在玻里尼西亞人看來是神聖的,都要有相應的宗教儀式。而建好的船被認為是帶著精神力量的,被當作是部落的一份子。據18世紀來過復活節島的船員回憶,這裡的單體船有著抬高的船頭和船尾,窄窄的船體,能坐5個人。
就這樣,富於探索精神的玻里尼西亞人依賴精湛的航海技術,從一個到另一個島,最北抵達了夏威夷群島。大約在公元800-1200年期間,玻里尼西亞人在傳說中的酋長霍圖·瑪圖阿(Hotu Matu'a)的率領下,駕船跨洋來到復活節島。經過數代人的繁衍,人口逐漸增加,鼎盛時期達到1-2萬人。復活節島也是玻里尼西亞人抵達的最東面。
玻里尼西亞人的風採,可以參見最近一部迪斯尼所拍攝的動畫片《海洋奇緣》。我是在飛往智利的航班上看完的。如果對玻里尼西亞人、對太平洋島國的歷史有興趣,強烈推薦。
、
2、初探復活節島
背景暫交代到此,其他內容我們結合遊覽所見再繼續,我們先回到現實。
旅遊業是當地人的主要經濟來源。
房東家整潔而溫馨。
我們放下行李,在房東的建議下,優化了行程。準備下午去探訪洞穴和第一處石像。
由於遠離大陸,島上又資源匱乏,完全不能自給,幾乎所有物資都需要從本土運送過來,包括發電所需要的柴油。復活節島的車子以日本車為主(經濟),兩車門,很小。但也算是越野車。路面很差,繫上安全帶很重要,因為隨時可能飛起。——這個坑是最小的了。
在去往洞穴的路上,刺桐花開正豔。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餵馬,劈柴,週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我懷疑海子是不是來過這裡......
這些馬基本處於放養狀態,有些還是無人認養的野馬。因為土地貧瘠,營養匱乏,馬兒顯得瘦弱,毛色也較為暗淡。
跟下圖中百內國家公園裡的馬比較下,會更加明顯
復活節島是一座火山熔巖島。在熔巖噴發過程中,形成了很多天然的孔洞和通道。我們參觀的就是其中一座。
洞口非常小,如果洞口再有一些灌木,隱蔽性就更好了。
洞口狹小,走有50米,豁然開朗。分為兩個洞口
稍大的洞,曾出現在美國國家地理拍攝的紀錄片中。
而此刻,我就站在這裡。
從洞口望出去,就是Motu Taotara島。
經過考證,這些洞裡曾有居民長期生活。但,島上並沒有猛獸,颶風、海嘯就更少見,地面上的氣候也適合居住,為什麼會甘願長期住在陰暗潮溼的地下??這個問題暫且按下不表,我們繼續前行。我們要探訪復活節島上最著名的建築:Moai(摩艾)
島上分布著近千座Moai摩艾
這是我們參觀的第一座:
Tahai 是我們探訪的第一處群像。
Moai本都有眼睛,但幾乎全部損毀,唯一留下的就是這尊Ahu ko te Riku。所以被稱為大眼睛。
Moai一般3-6米,最高達到9.8米,重達82噸。最高的一座尚未完成,如果完成,將高達21米,重約270噸!
Moai是什麼?是誰建造了這些Moai?新石器時代的人,真有能力建造這麼大的石像,並在沒有輪子的情況下搬到島的四處嗎?為什麼會有島民生活在地下?真的有外星人的傑作嗎?為什麼復活節島被稱為世界的肚臍?為什麼說老鼠毀了復活節島?為什麼鼎盛時期1-2萬人的島,最後只剩100多人......
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六集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