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六集《石像之殤》

2020-12-11 百家號

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一集——《你好,麥哲倫》

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二集——《初見百內》

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三集《山在那裡》

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四集《徜徉百內》

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五集:初探復活節島

接上一回。

話說8世紀-12世紀,玻里尼西亞人憑藉獨步天下的航海術與堅韌的品格,跨越數千公裡,奇蹟般的遠航到了Rapa Nui拉帕努伊島(為尊重歷史,1722年之前的復活節島,我們沿用原住民的稱呼:拉帕努伊島)。

拉帕努伊,原意是世界的肚臍。而在島上,我們就看到了這樣一塊石頭:肚臍石。

石頭表面圓滑,器宇不凡,與遍布島上的火山石截然不同,甚至磁性也非比尋常,指南針擺在上面會亂轉——世界上不止一個地方自稱是世界的肚臍,但論寂寞孤單的程度,非拉帕努伊島莫屬。

種種證據表明:彼時的拉帕努伊島是一個椰林樹影、森林覆蓋率高、物產豐富的島嶼。舉正反兩個例子:1、考古挖掘出大量現已滅絕的棕櫚樹的果實;2、反證:如果當時的島就如現在一樣貧瘠,玻里尼西亞人不會定居下來,更養不活1-2萬人的人口規模。食不果腹的人,是不可能有餘力造出那麼多石像的。當然,正是一個富庶的島嶼,牽絆住了玻里尼西亞人的步伐,如果他們繼續東行,或許就能抵達南美大陸,繁衍下去,南美洲的歷史也將改變。

玻里尼西亞人在拉帕努伊島上勤勞耕作,生生不息。出於對祖先的崇拜,讓他們開始建造石像,他們稱為Moai摩艾。

Moai被稱為「活著的面孔」,他們或是祖先、或是氏族首領、或是其他德高望重的人。拉帕努伊人希望通過建造這些Moai,讓祖先澤被後世。

所有Moai均製作於Rano Raraku採石場——即下圖的那座山。那裡的凝灰巖提供了雕刻石像的絕佳材料。

石像的底座稱為Ahu。在後期,Ahu也同時作為墓穴之用。

島上分布著近千座Moai,我們來看幾座著名的Moai。

下圖是上一集中出現的Ahu tahai裡的大眼睛Ahu ko te Riku

唯一面向大海的Ahu Akivi,是為數不多的位於內陸的Moai。據當地人的傳說(這種傳說是不可能得到科學考證的),這7尊Moai是第一批抵達拉帕努伊島的勇士。他們都是約4.9米高、重18噸。而且位置是非常精確的:在秋分的時候,正對著日落點。

同很多Moai一樣,Ahu Akivi被現代人發現時,也是傾倒的。下圖是美國考古學家William Mulloy和他的智利助手在修復Akivi。

Ahu Nau Nau:藏在復活節島漂亮的海灘Anakena之中。由於拉帕努伊島的四周幾乎全是懸崖峭壁,這處白沙灘很可能是第一批玻里尼西亞人登陸的地方。

在7個群像之外,不遠處還有一個孤零零的Moai。

Ahu Nau Nau的5個Moai都帶著紅色的帽子。Moai的帽子也有說法,叫Pukao,產於Puna Pau——一處火山口。這裡還有20個已經完成,等待安裝的Pukao。這些帽子也要10噸重,距離最遠的兩處moai石像,有12公裡之遙。因為呈圓形,所以可以一路滾過去,但如何安裝的呢,學界還有不同看法。一種假設是安裝好之後再把Moai運送到目的地,另一種是到目的後再和身體進行組裝。

下圖是從採石場的山上俯瞰海邊的Ahu Tongariki——15座形態各異的Moai背朝大海,望向採石場,一字排開,非常壯觀,當之無愧的拉帕努伊島的地標。

我們走近了看。

在Tongariki的外圍有一圈低矮的石牆,入口處一座Moai,當地人稱為traveling Moai,因為它曾經遠渡重洋,在日本大阪(日本人主持修復了Tongariki)展出過,回來後就當了守門者。

而原先並不止15尊Moai,由於自然力(海嘯)和人為(部落戰爭)的破壞,倒塌了很多。後經過20世紀60年代的修復,才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其實初期的樣子,例如他們的眼睛、帽子、站位,已經無從考證了。

我們繞到石像的背面

Tongariki是拍攝日出的絕佳位置

上圖來自比我們晚去幾天的加拿大驢友薔薇(他們很幸運的趕上了好天氣)

此時遊人稀少,陰雲密布下的Tongariki更顯蒼涼。

在前往採石場的路上,自在漫步的牛群為小島平添了很多生機。由於孤懸大洋之中,拉帕努伊島原生的動物很少,只有魚、鳥和一些昆蟲。牛、羊、馬、豬、犬等家畜均是拉帕努伊島被歐洲人發現之後,由陸續前來的歐洲傳教士帶來。

我們經過火山口Rano Kau

晴天時的火山口。

所有Moai均製造於採石場,這裡依然有約400尊形態各異的Moai

Moai大部分長著長耳朵、大鼻子、薄嘴唇、深眼窩......但這些並非玻里尼西亞人的典型特徵,從而也引發了另一爭議:它們刻的並不是自己的祖先。

Moai巨大,重達數十噸,當時也沒有發明車輪,也沒有大型牲畜,是怎麼運送到十幾公裡的海邊的呢? 科學家給出了假設:

但由於Moai的製造需耗費大量人力,不論是擴大糧食種植區,還是運輸Moai,都需要砍伐大量樹木。以致於樹木在此後幾百年間急劇減少,生態遭到嚴重破壞。此時,老鼠又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這些老鼠隨著玻里尼西亞人越海而來,由於沒有天敵,加上氣候宜人,食物豐富,老鼠們瘋狂繁殖。樹木的根、果實被老鼠啃食,導致再生的速度跟不上砍伐的速度。終於,小島的生態崩潰了。生態崩潰的後果是,部落之間開始為了爭奪資源而相互爭戰,甚至出現了食人現象,以至於人口急劇減少——曾經1、2萬人減少到約2000人。為了躲避敵對部落的殘酷捕殺,有的部落就鑽進了山洞,多上了穴居生活......

......食不果腹的島民放棄了Moai的建造,已經建好的Moai也被敵對部落紛紛推倒,眼睛也被磨平——這樣就失去了靈氣。

就在各部落相互殘殺,瀕於滅絕之際,首領們達成了一個協定,從此,偉大的石像時代結束,一種新的文化和社會形態慢慢形成,而一項日後被稱為「鐵人三項的運動」也由此誕生......

而在1722年,拉帕努伊島的命運再次改變......

這些故事,我們在下一集,接著聊

相關焦點

  • 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12集《亂雲飛渡》
    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一集——《你好,麥哲倫》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二集——《初見百內》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三集《山在那裡》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四集《徜徉百內》>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五集:初探復活節島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六集《石像之殤》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七集《復活節島的復活》智利玻利維亞遊記
  • 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十集《地球上的火星》
    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一集——《你好,麥哲倫》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二集——《初見百內》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三集《山在那裡》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四集《徜徉百內》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五集:初探復活節島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六集《石像之殤》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七集《復活節島的復活》
  • 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五集:初探復活節島
    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一集——《你好,麥哲倫》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二集——《初見百內》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三集《山在那裡》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四集《徜徉百內》在百內國家公園這場視覺盛宴的回味中,我們啟程北歸,將在智利首都聖地牙哥轉機前往復活節島。
  • 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四集《徜徉百內》
    接前三回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一集——《你好,麥哲倫》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二集——《初見百內》>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三集《山在那裡》百內國家公園有兩座出鏡率最高的山峰,一座是三塔,另一座是犄角峰。
  • 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三集《山在那裡》
    接上回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二集——《初見百內》。本集選取的背景音樂是《el condor pasa》山鷹之歌。#百內先鋒#今天,我們要爬山了,這是一段艱苦的旅程。第六位是Alberto de Agostini阿爾貝託·德·阿戈斯蒂尼阿爾貝託·德·阿戈斯蒂尼(1883-1960),他身兼導演、傳教士、登山家、探險家和地理學家等數職,將畢生精力花在了對智利巴塔哥尼亞的徵服上。
  • 《南渡北歸》——民族文化遷徙的「盛宴」
    ——題記 在單位集中管理這段時間,我再次翻開了《南渡北歸》這本厚重的史詩巨作。我時常坐在床邊,推開窗戶,輕輕地摩挲著這本書。窗外那不老的風,吹起了遠方的塵埃,我仿佛透過塵埃又一次看到了書中記載的硝煙瀰漫過往……《南渡北歸》這本書講述的是抗日戰爭爆發後,大批知識分子、學者和教授將圖書,文物為了避免落入敵人之手先轉移到西南地區,抗戰過後再北上的「盛宴」故事。
  • 喝過智利的葡萄酒,卻未必見過那裡的神秘石像
    >智 利海岸線總長約1萬公裡南北長4352公裡東西最窄96.8公裡是世界上最狹長的國家「智利」在印第安語中有「世界的邊緣」之意 智利首都聖地牙哥附近的安第斯山|新華社發(吉列爾莫·阿里亞斯攝)智利位於南美洲西南部,安第斯山脈西麓,東鄰玻利維亞和阿根廷,北界秘魯
  • 智利的復活島石像之謎
    智利有一款石像人葡萄酒,瓶型別致,口感柔美。喝過的人經常念念不忘並且長期保留著瓶子。
  • 智利:南北長4270公裡,智利是如何成為世界上最狹長國家的?
    智利這個國家本身就擁有眾多引人注意的地方。復活節島的神秘石像吸引了來自全世界各地的遊客,車釐子成為中國新高端水果的代表之一。不過,智利最引人矚目的,還是南北狹長的國土。翻看南美洲地圖不難發現,智利東西跨度非常小,但南北跨度非常大。
  • 智利——玻利維亞,邊境穿越
    旅行社們給出的方案大體相同,分為兩種,一種是4天3晚 阿塔卡馬 去 烏尤尼 之後返回 智利 ,一種是3天2晚 阿塔卡馬 去 烏尤尼 後結束行程不返回 智利 。推薦選擇不返回 智利 的行程,原因有二,第一,可以不走回頭路,結束 烏尤尼 的行程後還能去首都 拉巴斯 或其他城市轉轉,最後從 玻利維亞 離境;第二,因為真正的邊境穿越只需要2天1晚便可抵達 烏尤尼 ,第3天開始可根據個人觀賞 烏尤尼 天空之鏡的需求決定線路和天數,天空之鏡日落日出的景色都不一樣,我們來來回回一共刷了三趟,把3天的行程變成了5天的行程,當然,這樣做必須要單獨包車才可能實現,費用也會按照包車的天數計算
  • 智利復活節島海外石像身在何處?
    中新網9月21日電 據南美僑報網報導,倫敦、法國、美國……至少20個智利復活節島(Isla de Rapa Nui)摩艾石像(Moai)目前身在海外,他們中的一部分是作為禮物被送到世界各地的。報導稱,智利復活節島原住民社區Mau Henua初步估計,目前有至少20個摩艾石像和25片「會說話的木板(rongorongo,音為朗格朗格,是在復活節島上發現的一套符號,被認為可能是文字或類文字)」分散在世界各地。
  • 復活節島:距離智利3600公裡,復活節島是如何被智利佔有的?
    提到位於太平洋東南部的復活節島,浮現在人們腦海裡的一定是矗立在島上的近900多座巨人石像。復活節島石像建於公元6-7世紀,它是同與埃及的斯芬克斯像、英國的巨石陣齊名的世界奇蹟之一。該島的石像因其獨具特色的工藝,不僅讓來此遊覽的遊客為之驚嘆,也引發了眾多人類學家、考古學家一探究竟。
  • 即便是夏日,讀《南渡北歸》 仍覺寒冷,心如滴血
    即便是夏日,夜讀《南渡北歸》,依然讓我從心裡感到寒意。窗外吹進的是絲絲熱風,心裡湧出的卻是冰冰的寒涼,沒有一點溫熱的感覺。 《南渡北歸》,講的正是民國時期的知識分子在歷史分野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的決策,及其走上不同的道路之後,各自命運的遭遇和劇變。
  • 智利復活節島石像之謎:神秘的巨石像有什麼秘密?
    在智利這個美麗的國家,有一個因為擁有上千個神秘的巨大石像而成為學者爭相研究,遊客紛紛來訪的地方叫復活節島。在這個小島上的石像是什麼時候產生?為何產生?又是何人建造的呢?智利復活節島石像之謎,神秘的巨石像有什麼秘密?
  • 漂泊在海中的石像之島一復活節島
    3700公裡,屬於智利。原因是島上有兩大費人猜測而又百思難解之謎復活節島當地人又稱之為「拉帕努伊」,意即「石像的故鄉」,島的四周有600多尊面對大海的半身石像,石像全用整塊火山熔巖雕而成,一最高7-10米,重50-90噸,顯得格外魁梧誰偉,碩大無比。
  • 這片連接智利、玻利維亞和秘魯的沙漠背後竟然藏著這樣的驚天秘密
    2010年科皮亞波礦難,又稱智利礦災。事故地點位於智利阿塔卡馬大區科皮亞波以北45公裡處之聖何塞礦(Mina San José),於2010年8月5日33位礦工受困在礦坑崩落處更深的地點。直至事發第70天,當地時間2010年10月13日0時12分,第一名礦工成功獲救。本次礦災意外並未有罹難者,所以成為國際新聞,並打破世界紀錄。
  • 智利之旅:復活節島的巨人石像千古迷
    智利之旅:復活節島的巨人石像千古迷
  • 面積南美第五,卻被智利欺壓,曾經的玻利維亞為何那麼「軟」?
    個人之所以多次提到它「不成器」,主要是說它軍事實力太弱了,連周邊的一些小國都打不過——比如1879年與智利爭奪硝石(第二次工業革命重工業的主要原材料之一)敗了,智利國土面積不如玻利維亞就罷了,但它不僅打敗了玻利維亞,甚至還欺壓的它喪失了大片領地。
  • 南美四國——智利、秘魯、玻利維亞、阿根廷
    以智利首都聖地牙哥為起點,前往秘魯首都利馬、古城庫斯科、的的喀喀湖畔的普諾,然後越過秘魯邊境到達玻利維亞最大城市拉巴斯、鹽湖小鎮烏尤尼、第二大城市聖克魯斯,再飛往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冰川國家公園所在的小鎮埃爾卡拉法特,最後回到智利聖地牙哥,完成了一個小環形遊歷。
  • 最狹長的國家,因車釐子被熟知,神秘小島上1000多尊半身人面石像
    世界上最狹長的國家是哪個智利位於南美洲西南部,安第斯山脈西麓。東鄰阿根廷,北接秘魯、玻利維亞,西瀕太平洋。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它是世界上形狀最狹長的國家,南北長4352千米,東西寬96.8~362.3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