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一集——《你好,麥哲倫》
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二集——《初見百內》
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三集《山在那裡》
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四集《徜徉百內》
智利玻利維亞遊記《南渡北歸》第五集:初探復活節島
接上一回。
話說8世紀-12世紀,玻里尼西亞人憑藉獨步天下的航海術與堅韌的品格,跨越數千公裡,奇蹟般的遠航到了Rapa Nui拉帕努伊島(為尊重歷史,1722年之前的復活節島,我們沿用原住民的稱呼:拉帕努伊島)。
拉帕努伊,原意是世界的肚臍。而在島上,我們就看到了這樣一塊石頭:肚臍石。
石頭表面圓滑,器宇不凡,與遍布島上的火山石截然不同,甚至磁性也非比尋常,指南針擺在上面會亂轉——世界上不止一個地方自稱是世界的肚臍,但論寂寞孤單的程度,非拉帕努伊島莫屬。
種種證據表明:彼時的拉帕努伊島是一個椰林樹影、森林覆蓋率高、物產豐富的島嶼。舉正反兩個例子:1、考古挖掘出大量現已滅絕的棕櫚樹的果實;2、反證:如果當時的島就如現在一樣貧瘠,玻里尼西亞人不會定居下來,更養不活1-2萬人的人口規模。食不果腹的人,是不可能有餘力造出那麼多石像的。當然,正是一個富庶的島嶼,牽絆住了玻里尼西亞人的步伐,如果他們繼續東行,或許就能抵達南美大陸,繁衍下去,南美洲的歷史也將改變。
玻里尼西亞人在拉帕努伊島上勤勞耕作,生生不息。出於對祖先的崇拜,讓他們開始建造石像,他們稱為Moai摩艾。
Moai被稱為「活著的面孔」,他們或是祖先、或是氏族首領、或是其他德高望重的人。拉帕努伊人希望通過建造這些Moai,讓祖先澤被後世。
所有Moai均製作於Rano Raraku採石場——即下圖的那座山。那裡的凝灰巖提供了雕刻石像的絕佳材料。
石像的底座稱為Ahu。在後期,Ahu也同時作為墓穴之用。
島上分布著近千座Moai,我們來看幾座著名的Moai。
下圖是上一集中出現的Ahu tahai裡的大眼睛Ahu ko te Riku
唯一面向大海的Ahu Akivi,是為數不多的位於內陸的Moai。據當地人的傳說(這種傳說是不可能得到科學考證的),這7尊Moai是第一批抵達拉帕努伊島的勇士。他們都是約4.9米高、重18噸。而且位置是非常精確的:在秋分的時候,正對著日落點。
同很多Moai一樣,Ahu Akivi被現代人發現時,也是傾倒的。下圖是美國考古學家William Mulloy和他的智利助手在修復Akivi。
Ahu Nau Nau:藏在復活節島漂亮的海灘Anakena之中。由於拉帕努伊島的四周幾乎全是懸崖峭壁,這處白沙灘很可能是第一批玻里尼西亞人登陸的地方。
在7個群像之外,不遠處還有一個孤零零的Moai。
Ahu Nau Nau的5個Moai都帶著紅色的帽子。Moai的帽子也有說法,叫Pukao,產於Puna Pau——一處火山口。這裡還有20個已經完成,等待安裝的Pukao。這些帽子也要10噸重,距離最遠的兩處moai石像,有12公裡之遙。因為呈圓形,所以可以一路滾過去,但如何安裝的呢,學界還有不同看法。一種假設是安裝好之後再把Moai運送到目的地,另一種是到目的後再和身體進行組裝。
下圖是從採石場的山上俯瞰海邊的Ahu Tongariki——15座形態各異的Moai背朝大海,望向採石場,一字排開,非常壯觀,當之無愧的拉帕努伊島的地標。
我們走近了看。
在Tongariki的外圍有一圈低矮的石牆,入口處一座Moai,當地人稱為traveling Moai,因為它曾經遠渡重洋,在日本大阪(日本人主持修復了Tongariki)展出過,回來後就當了守門者。
而原先並不止15尊Moai,由於自然力(海嘯)和人為(部落戰爭)的破壞,倒塌了很多。後經過20世紀60年代的修復,才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其實初期的樣子,例如他們的眼睛、帽子、站位,已經無從考證了。
我們繞到石像的背面
Tongariki是拍攝日出的絕佳位置
上圖來自比我們晚去幾天的加拿大驢友薔薇(他們很幸運的趕上了好天氣)
此時遊人稀少,陰雲密布下的Tongariki更顯蒼涼。
在前往採石場的路上,自在漫步的牛群為小島平添了很多生機。由於孤懸大洋之中,拉帕努伊島原生的動物很少,只有魚、鳥和一些昆蟲。牛、羊、馬、豬、犬等家畜均是拉帕努伊島被歐洲人發現之後,由陸續前來的歐洲傳教士帶來。
我們經過火山口Rano Kau
晴天時的火山口。
所有Moai均製造於採石場,這裡依然有約400尊形態各異的Moai
Moai大部分長著長耳朵、大鼻子、薄嘴唇、深眼窩......但這些並非玻里尼西亞人的典型特徵,從而也引發了另一爭議:它們刻的並不是自己的祖先。
Moai巨大,重達數十噸,當時也沒有發明車輪,也沒有大型牲畜,是怎麼運送到十幾公裡的海邊的呢? 科學家給出了假設:
但由於Moai的製造需耗費大量人力,不論是擴大糧食種植區,還是運輸Moai,都需要砍伐大量樹木。以致於樹木在此後幾百年間急劇減少,生態遭到嚴重破壞。此時,老鼠又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這些老鼠隨著玻里尼西亞人越海而來,由於沒有天敵,加上氣候宜人,食物豐富,老鼠們瘋狂繁殖。樹木的根、果實被老鼠啃食,導致再生的速度跟不上砍伐的速度。終於,小島的生態崩潰了。生態崩潰的後果是,部落之間開始為了爭奪資源而相互爭戰,甚至出現了食人現象,以至於人口急劇減少——曾經1、2萬人減少到約2000人。為了躲避敵對部落的殘酷捕殺,有的部落就鑽進了山洞,多上了穴居生活......
......食不果腹的島民放棄了Moai的建造,已經建好的Moai也被敵對部落紛紛推倒,眼睛也被磨平——這樣就失去了靈氣。
就在各部落相互殘殺,瀕於滅絕之際,首領們達成了一個協定,從此,偉大的石像時代結束,一種新的文化和社會形態慢慢形成,而一項日後被稱為「鐵人三項的運動」也由此誕生......
而在1722年,拉帕努伊島的命運再次改變......
這些故事,我們在下一集,接著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