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霸主晉國, 他們的國君是如何一步步淪為公卿的傀儡的?

2020-12-13 歷史新烙印

晉國在春秋時期一直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尤其經過楚莊王改革後,國力空前強大,成為中原諸侯公認的霸主。但是到戰國時期,晉國不在戰國七雄之中,那是因為按照人為歷史的劃分,他已經在戰國形成之前就破滅了。取而代之的是韓、趙、魏三個新的國家!

這件事情的由來,咱們還要從前文說過的曲沃武公開始說起(武公,前679-前677年,姓名姬稱,曲沃桓叔成師之孫、曲沃莊伯鱔之子。前716年繼父位成為曲沃的國君,在吞併晉國前稱曲沃武公。)雖然已經是幾百年前的事情,但是已經為後來的國家滅亡埋下了大大的伏筆!

春秋時期晉國版圖

曲沃武公也就是晉武公本來不是晉國的正統,但他們幾代人把曲沃這個地方治理的比較好,而晉國的正統越來越衰弱,所以後來他就發兵攻入都城取而代之,再後來他的兒子晉獻公繼承了王位!

表面上看來,這事兒也就定下來了,其實政治哪有這麼簡單啊,尤其是處在春秋那種苦逼歲月中,後遺症還多的是呢!到了晉獻公的時候,有人對他說原先晉國的公子們人數很多,勢力越來越大,如果不誅殺他們會發生禍亂!

於是晉獻公盡殺群公子!等到驪姬害申生,晉國內亂發生的前夕,他又聽從驪姬的讒言,驅逐群公子。這樣兩次下來,晉國的「公族」勢力已經基本上不存在了。

晉獻公和驪姬

在當時來看,這舉動的確是有利於社會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可是事情越往後發展就越有點變味了,以至於到最後居然成了國家滅亡的誘因。

晉文公重耳從國外流亡回來,一心想要稱霸天下,他已經沒有親人(公族)可以仰仗了,光杆司令一個人肯定打不了勝仗。於是,他就把以前公族的特權轉移給跟著自己一起流亡的那些大臣。如此一來,晉國的大臣就成了春秋時待遇最好、福利最高最幸福的一批大臣。這還只是一時之間獲得的利益,後來更是一發不可收拾!

晉文公爭霸

春秋時代的政治模式還不成熟,往往有一種奇怪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朝堂上的姓氏很簡單,主要的官職幾乎是被一個或兩三個大的姓氏包攬。比如楚國的若敖家族,楚國的11個令尹(令尹是楚國在春秋戰國時代的最高官銜,是掌握政治事務,發號施令的最高官)有八個出自他家,另外還有若干大將軍!屈氏家族有屈完、屈巫、屈原,他們都在政府中位高權重,其原因就因為他們本來出身於公族體系!

可是晉文公的時候因為沒有公族可用,只能依靠當年和自己一起流亡海外的大臣,比如趙衰(六卿趙氏的祖先)魏犫(六卿魏氏的祖先)等這些人!再到後來,晉國的家族勢力逐漸發展成為六家,就是人們常說的六卿,分別是智氏、範氏、中行氏、趙氏、魏氏、韓氏!

三家分晉

到了晉定公和晉出公的時候,晉國國君已經徹底變成了六家的傀儡。

相關焦點

  • 韓趙魏三家把晉國分了以後,晉國可憐的國君,最終的結局如何
    晉國曾經是春秋時期最強大的一個國家。雖然齊國是春秋五霸之首,但是春秋諸國中,實力最強勁,強盛時期綿延最長的,應該是晉國。甚至後世學者全祖望評價「春秋五霸」的時候,他甚至做出了一個「一齊四晉」的判斷。也就是說,在「春秋五霸」中,除了齊桓公以外,另外的四個霸主都在晉國,分別是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
  • 春秋五霸是如何過渡到戰國七雄的
    俗話說春秋無義戰,春秋時期時局動蕩,大大小小的戰爭不計其數。春秋五霸大家都很熟悉,一般來講指的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也有種說法指的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這其中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他任用管仲為相,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國力日漸強盛,最終一匡天下,他召集諸侯會盟,周天子都派人參加。另一位重量級人物便是晉文公重耳,在他的治理下晉國疆域遼闊,可以說是當時最強。然後春秋時期五個大國怎麼到戰國變成七個呢?
  • 春秋時期晉國和楚國爭霸時間長達百年,使雙方兩敗俱傷
    春秋時期,諸侯爭霸,你方唱罷,我方登場,但從總體上看,主要圍繞晉、楚、齊、秦四大國展開。其中尤以晉楚兩國爭霸影響最大、持續時間最長,初略計算,春秋三百多年的歷史中,有一百多年是以晉楚爭霸為主旋律,由此可見一部春秋,半部晉楚爭霸的說法沒有問題。那麼晉楚爭霸到底有哪些恩怨?兩國為何展開長達百年的爭霸或戰爭呢?
  • 春秋晉國風雲之曲沃伯是如何成為晉國國君?小弟替大哥當王
    接連的失敗已經讓翼城的國君支持派感受到了絕望,雖然每一次的結局都轉危為安,但是這种放血式的對峙能持續多久呢?誰都不知道。哀侯作為翼城勢力的第四任國君,也被這種情緒深深的影響到,哀侯在此刻唯一想的就是如何快速讓翼城勢力強大起來。 而在哀侯繼位幾年後,曲沃莊伯去世,繼承他位置的兒子稱,就是我們要說的曲沃武公,更加不是省油的燈。
  • 春秋五霸是怎麼當上霸主的?
    春秋時期,天子衰,諸侯興:周王室勢力衰微,權威不再,已經無法有效控制天下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天下,開啟了激烈的爭霸戰爭,相互之間合縱連橫、東徵西討,前後共有數位諸侯依次成為霸。「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特定階段的歷史產物。
  • 弭兵會盟:春秋時期的「雅爾達會議」,兩巨頭瓜分中原霸權
    在春秋時期其實也有一場類似「雅爾達會議」的會談,那就是弭兵會盟。弭兵會盟之前的諸侯格局春秋時期晉國大肆對外擴張,吞併了周邊的30多個小諸侯國;楚國吞併的小國難以計數,僅楚莊王一人就吞併了45個小諸侯國;晉、楚兩國自公元前632年至公元前546年這期間長達86年頻繁發動戰爭,一年一小戰,三年一大戰,頻繁的戰爭讓兩國百姓苦不堪言。
  • 誰是春秋戰國第一位霸主
    春秋的開端公元前770年,周天子東遷洛邑,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天下大亂的時期,史稱春秋戰國。春秋戰國時期是個動蕩混亂的時代,是一個天下失去秩序的時期,但也是中華文化形成、定型的時期。在這個亂世,也有所謂的亂世之主,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卻另有其人。究竟誰是春秋時期最早的霸主?他又是如何在春秋列國的紛爭中,建立起一番霸業。
  •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三年不問朝政,後來是如何成為霸主的?
    春秋時期是群雄爭霸,戰爭頻發的一個時代,各諸侯國,為了爭取霸主的位置,對其他小國不斷進行兼併,使得一些小國被消滅。在這期間一些大國在不斷的崛起,各個大國在崛起的同時,也各自在對外進行著擴張,壯大各自國家的實力。
  • 論春秋大國晉國是如何崩塌的?
    春秋戰國有一個重要的分界線,就是三家分晉,不管是公元前453年晉陽之戰,最強的智氏被消滅,還是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封韓趙魏三家為侯那都是一樣的,那麼身為春秋大國的晉國是怎麼樣崩塌的呢?曲沃桓叔被封到曲沃以後,就一直雄心勃勃的想要取代晉國的政權,他和他的兒子曲沃莊伯、孫子曲沃武公三代人花費了67年,最終經過六場戰爭,殺死五位晉國君主,驅逐一位晉國君主,最終取代了晉國的政權,曲沃武公改稱晉武公,這就是晉獻公的父親。晉武公統一晉國之後,把晉文侯一脈的子弟全部殺死。
  • 如何才能成為春秋五霸?通過齊桓公視角,才知霸主標準和意義
    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天下,掀起了一場長達數百年的激烈兼併爭霸,在這個期間能夠在各個諸侯國之間嶄露頭角,實力、號召力執牛耳者,就會被尊奉為霸主。齊桓公是首先稱霸中原的國君。在春秋時期最先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九合諸侯,扶危濟困,是比較公認的五霸之首。
  • 春秋五霸中的首位霸主,死後屍體停在床上67天沒人埋,慘不忍睹
    春秋時期,各國的經濟都擁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一些實力雄厚的諸侯國,開始相繼奪取霸主地位,許多小國紛紛被大國吞併,地區統一勢在必行。春秋時期的大分裂狀態,造成了各國之間的互相蠶食和爭鬥,正是在這個時期,湧現出了名垂千秋的「春秋五霸」,即: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他們憑藉其雄厚的勢力,先後確立了春秋霸主地位。
  • 春秋時的一小國,依附於魯國,國君曾是孔子的老師!
    彼時,周王室逐漸衰落,秦國、齊國、楚國、晉國等諸侯國爭霸。在此背景下,郯國逐漸淪為北邊魯國的附庸。公元前605年,郯國和鄰居莒國不知道因為什麼事爭執起來,齊國和魯國出面勸架,郯國識相地住手了,莒國卻還想動手,結果被魯國教訓了一頓。而這,無疑體現出魯國對於郯國的偏袒和保護。這段時期魯國和郯國關係非常好,魯國還把公主嫁給了郯國的君主,也即魯國和郯國曾經聯姻。
  • 春秋時期列國爭霸,禮崩樂壞,楚莊王是這樣一鳴驚人的!
    各國間的有作為的國君也都積極的發展自己國家的實力,擴大地盤,儘可能的佔據先機,作為傳統的蠻夷之人,楚國的發展機遇要比中原大國的發展機遇大得多。要知道,這時候的春秋時代的楚國,天高皇帝遠,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什麼力量制衡。
  • 春秋漫談8,鼎盛的晉國繼續稱霸
    我在前幾篇的時候就說過,春秋的歷史其實就是晉國的稱霸史和衰落史,從重耳稱霸這點來看,基本上可以說,晉已經取代了東周。像那些被楚國蹂躪的小國,找東周沒有啥用,但是找晉國可能就相對好使點。我們所謂的「春秋五霸」其實有很多都是名不副實的,至少大部分晉國君主都是霸主。
  • 春秋五霸變成戰國七雄,晉國是如何被瓜分的?
    自東漢滅亡後,出現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而作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為何也走向了滅亡,被韓、趙、魏三家瓜分成三個中原大國。讓我們一起分析一下。 1、晉國國君已經只是擺設,權利由他人掌管 春秋末年,各諸侯國家經常發生戰爭,使生產遭到破壞,各國財政貧乏,中原大國晉國也日漸衰老。晉國國君的權利也旁落了。
  • 風雲激蕩的春秋戰國天下——春秋五霸
    春秋時期,各諸侯相繼開始攻伐,爭相稱霸中原,在這期間,先後出現了5個霸主,被稱為春秋五霸,個人認為,五霸為「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他們分別在不同時期稱霸中原,成為春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 孔子是否看出了春秋時代力量博弈的本質
    周平王遷都洛陽之後,我國進入了春秋時期,這個時期周王室王權衰微,無力控制各位諸侯們,出現了所謂的「禮崩樂壞」的現象。其實這個時期並不是真的「禮崩樂壞」,禮樂依舊約束著上層貴族,只是天子能用得規制,諸侯們使用了,古人稱之為「僭越」,現在叫越級。天子權威下移,掀起了諸侯爭霸浪潮,春秋時期出現過五位霸主,但除去不合格的宋襄公,西邊的秦穆公,春秋末期東南崛起的吳、越兩國以外,整個春秋大部分時間內只有兩霸,北方的晉國和南方的楚國。
  • 春秋五霸最先稱霸的是誰,最為標準的霸主是哪位,誰最有爭議
    春秋各國圖春秋時期的周王室能夠控制的地盤非常少了,從上面的地圖就可以看到,面積大的諸侯國有晉國、楚國、秦國等。在這個時期一些強大的諸侯國開始爭奪天下,它們各自開始了激烈的爭霸戰爭,相互之間互相攻伐,大小戰爭無數,合縱連橫、東徵西討,前前後後有數位諸侯依次稱霸。那麼春秋五霸最先稱霸的是誰,最為標準的霸主是哪位,誰最有爭議?
  • 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小說推薦
    今天主推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不排名次,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小說都太少了,可能是這段時期太特殊,太璀璨,史料太少,以至於沒有一定的筆力駕馭不了這個時期,所以春秋和戰國混在一起寫了)1.大爭之世,天下正問鼎重,慶忌未死,天下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