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在春秋時期一直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尤其經過楚莊王改革後,國力空前強大,成為中原諸侯公認的霸主。但是到戰國時期,晉國不在戰國七雄之中,那是因為按照人為歷史的劃分,他已經在戰國形成之前就破滅了。取而代之的是韓、趙、魏三個新的國家!
這件事情的由來,咱們還要從前文說過的曲沃武公開始說起(武公,前679-前677年,姓名姬稱,曲沃桓叔成師之孫、曲沃莊伯鱔之子。前716年繼父位成為曲沃的國君,在吞併晉國前稱曲沃武公。)雖然已經是幾百年前的事情,但是已經為後來的國家滅亡埋下了大大的伏筆!
曲沃武公也就是晉武公本來不是晉國的正統,但他們幾代人把曲沃這個地方治理的比較好,而晉國的正統越來越衰弱,所以後來他就發兵攻入都城取而代之,再後來他的兒子晉獻公繼承了王位!
表面上看來,這事兒也就定下來了,其實政治哪有這麼簡單啊,尤其是處在春秋那種苦逼歲月中,後遺症還多的是呢!到了晉獻公的時候,有人對他說原先晉國的公子們人數很多,勢力越來越大,如果不誅殺他們會發生禍亂!
於是晉獻公盡殺群公子!等到驪姬害申生,晉國內亂發生的前夕,他又聽從驪姬的讒言,驅逐群公子。這樣兩次下來,晉國的「公族」勢力已經基本上不存在了。
在當時來看,這舉動的確是有利於社會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可是事情越往後發展就越有點變味了,以至於到最後居然成了國家滅亡的誘因。
晉文公重耳從國外流亡回來,一心想要稱霸天下,他已經沒有親人(公族)可以仰仗了,光杆司令一個人肯定打不了勝仗。於是,他就把以前公族的特權轉移給跟著自己一起流亡的那些大臣。如此一來,晉國的大臣就成了春秋時待遇最好、福利最高最幸福的一批大臣。這還只是一時之間獲得的利益,後來更是一發不可收拾!
春秋時代的政治模式還不成熟,往往有一種奇怪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朝堂上的姓氏很簡單,主要的官職幾乎是被一個或兩三個大的姓氏包攬。比如楚國的若敖家族,楚國的11個令尹(令尹是楚國在春秋戰國時代的最高官銜,是掌握政治事務,發號施令的最高官)有八個出自他家,另外還有若干大將軍!屈氏家族有屈完、屈巫、屈原,他們都在政府中位高權重,其原因就因為他們本來出身於公族體系!
可是晉文公的時候因為沒有公族可用,只能依靠當年和自己一起流亡海外的大臣,比如趙衰(六卿趙氏的祖先)魏犫(六卿魏氏的祖先)等這些人!再到後來,晉國的家族勢力逐漸發展成為六家,就是人們常說的六卿,分別是智氏、範氏、中行氏、趙氏、魏氏、韓氏!
到了晉定公和晉出公的時候,晉國國君已經徹底變成了六家的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