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楊廷和有謀殺明武宗嫌疑?細查御醫紀錄,破解明武宗死亡之謎

2020-12-16 覃仕勇講史

明武宗朱厚照是大明王朝第十任皇帝,名聲很臭。

清朝統治者往往把他當為反而教材教育皇子,只要皇子讀書稍有懈怠或思想開小差,就是劈頭蓋臉一頓好罵:「你到底想怎樣?!是不是想學敗家子朱厚照?!」

不過,很奇怪,清朝統治者說明武宗是敗家子,但明武宗在世時,明朝並未敗亡,非但沒有敗亡,還政治清明,國力日上。

事實上,明武宗朝也算是多事之秋,初有以太監劉瑾為首的「八虎」之亂;又有安化王、寧王兩大藩王效仿明成祖起兵;還有山東盜起,義州軍變,固安、永清、霸州、文安等地動亂,河北霸州劉六、劉七起義,動亂波動南北直隸、山東、河南、湖廣等地;更有蒙古人不斷犯邊入寇;所謂「多方變起,維城釁生」是也。

但是,在明武宗的領導下,這些亂象全被順利清除。

在抗擊蒙古人入侵中,明武宗更是身先士卒,親自拎刀子衝鋒在前,砍死並割下一顆蒙古人的頭顱帶回。

這種悍勇作風,止見於開國皇帝;盛世帝王裡,可謂絕無僅有。

我們都知道,清高宗乾隆帝號稱「十全老人」,有「十全武功」,但這「十全武功」中,哪一功是清高宗親自披堅執銳建下的?

還有,清聖祖康熙帝也以文治武功稱道於世,其本人更喜歡以個人武力在人前矜誇,自稱:「朕自幼至今已用鳥槍弓矢獲虎一百五十三隻,熊十二隻,豹二十五隻,猞二十隻,麋鹿十四隻,狼九十六隻,野豬一百三十三口,哨獲之鹿已數百,其餘圍場內隨便射獲諸獸不勝記矣。朕於一日 內身寸 兔三百一十八隻,若庸常人畢世亦不能及此一日之數也。」

就算康熙說的是真,就算在捕獲這些獵物時全是他一個人獨力而為,沒有其他士兵、侍衛幫忙,他不也有「鳥槍弓矢」可以倚仗嗎?

明武宗沒有條件開展這種大場面的圍獵活動,卻力健膽豪,敢赤手空拳入虎籠與猛虎搏殺。

可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明武宗應該也有其可取之處。

然而,就是這個敢於與猛虎較勁的敗家子朱厚照,在正德十四年閱邊還歸宣府時,《明實錄》還記:「帝東西遊幸,歷數千裡,乘馬,腰弓矢,涉險阻,冒風雪,從者多道病,帝無倦容。」改年,就一病不起,延宕數月,一命歸西——這,也就成為了大明王朝的一大疑案。

關於明武宗之死,一般人腦海中的印象就是這樣:明武宗領大軍平定寧王朱宸濠作亂後,返回京城,途經清江浦,一時興起,駕小舟在積水池中撒網捕魚。突然小船翻倒,失足掉進落水中。雖然很快被周圍的太監和侍衛救起,但還是喝了不少水。時值秋天,池水有些涼,落水後又受了驚嚇,當晚,就患病了,並且發起了高燒。回到北京之後,儘管一直接受太醫的治療,但病情卻始終不見好轉,身體狀況還每況愈下,甚至突然吐血。到了第二年的三月,終於在一場狂吐血後駕崩,年僅三十一歲。

武宗正值盛年,而且身強力壯,不過落水生了一場病,怎麼就這樣輕易死去了呢?

而且,從落水到病死,並非突然死亡,中間相隔了四五個月,有大量時間進行醫治、調理,整件事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且讓我們通過《明武宗實錄》來看看這四五個月時間裡武宗的病情變化,以還原這場死亡事件的背後真相。

《明武實錄》記載武宗於清江浦落水在正德十五年九月十五,而十月初六抵達天津衛(「上至天津。」)。

沿大運河從淮安清江浦到達天津衛距離約800公裡,從九月十五到十月初六,共二十一天,武宗鑾駕規模數萬人,以平均每天的行程走40公裡速度很快。

按照這個速度推測,可能是病情嚴重,爭取早日回京。

但是,《明武宗實錄》卻記載,武宗到了天津,滯留了十天,於十月二十六日移駕通州。在通州滯留時間更長,十二月十五日,在通州將寧王正法,十二月二十日才宣布還京。

為什麼在通州滯留了這麼久?又為什麼等不到回北京城而在通州就處死寧王?

《明武宗實錄》透露了一句:「傳者皆以江彬將復邀上北幸,故欲速決此獄雲。」即江彬邀武宗北巡宣大。

《明史》卷299 《方伎》可更清楚地證明這一點:「……扈歸通州,時江彬握兵居左右,慮帝晏駕己得禍,力請幸宣府」。

雖然《明史》卷299 《方伎》也說武宗到了通州,「疾已深」,江彬「慮帝晏駕己得禍」,御醫吳傑後來又力勸武宗,說「疾亟矣,僅可還大內」,但按常理推測,若武宗真是已經到了病危關頭,是不可能在天津、通州停留這麼長時間的。

很可能是武宗的身體狀況並沒有什麼大礙,才有再巡宣大的計劃,其在通州處決寧王,就表明過京師而不入的意向了。

不過,武宗最終被吳傑的「疾亟矣,僅可還大內」所恫嚇住,放棄再巡宣大的行動,於十二月二十日正式啟程還京。

《明武實錄》記:當日,「文武百官迎於正陽橋南。是日大耀軍容,俘諸從逆者及家屬數千人陳輦道東西,陸完、錢寧等亦皆裸體反接。以白幟標姓名於首,死者懸首於竿,亦標以白幟,凡數裡不絕。上戎服乘馬立正陽門下,閱視良久乃入。諸俘者自東安門逾大內而出,彌望皆白,識者訝其非美觀雲。」

看,明武宗身著戎裝,騎高頭大馬立於正陽門下,閱視軍容,良久才入城。

應該說,身體和精神狀況都還不錯。

但《明武宗實錄》正德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三(丁酉)條又記:「大祀天地於南郊。初獻時,上拜,嘔血於地,不能終禮,遂扶歸齋宮。」即僅僅三天之後,明武宗就在大祀天地的現場發病吐血,無法完成祭祀之禮,而由衛士扶歸回宮。

這病情,發作得出人意外。

這之後,直到十二月二十八,武宗才視朝。

到了正德十六年正月初一,武宗親自致祭奉先殿、奉慈殿,拜見皇太后並出御奉天殿接受文武群臣及四夷朝賀。

因為武宗的這兩次出現,大臣們似乎沒有對武宗的身體有太多的擔心。

如正月初十,大學士楊廷和等人就上疏稱:「臣等伏睹皇上於前月二十八日及正旦令節,兩次視朝。犬馬之情,無不欣慶!」

正德十六年正日二十日,刑科給事中顧濟還上疏勸武宗「膳羞藥餌,必令檢點,或時賜召對,以通下情。其餘淫巧雜劇之伎,傷生敗德之事,一切屏去。則保養有道,聖躬不患不安矣」。似乎,這期間明武宗還有充分的精力幹「淫巧雜劇之伎,傷生敗德之事」。

雖然在二月初十、三月初一又出現了「上疾未平」、「上不豫」等字眼,但三月初七,武宗有發出命令:「以三月十五日殿試。」打算主持殿試。

而幾天之後,即殿試前一日(三月十四),「上崩」,明武宗駕崩了。

很多人從武宗的意外死亡過程來看,認為他是死於謀殺。

至於謀殺的兇手,一開始,大數人認為是江彬。

理由很簡單:江彬有殺人動機。

在寧王叛亂中,王守仁擒住了寧王,在王府中搜到一份朝中眾臣收受寧王賄賂的名單,上面有江彬的名字。既然江彬與寧王有勾結,則寧王倒臺,江彬肯定要想法自保,於是鋌而走險,買通太醫,下毒暗殺了武宗。

似乎,這一分析很有道理,畢竟江彬是武人,武人行事,只顧眼前,不顧後果。

但是,江彬毒害武宗的嫌疑,經不起推敲。

自土木堡之變後,以于謙為代表的文官系統獨大,武官集團受到了打壓。江彬本是明朝邊將,陡然登上高位,是得到了武宗的寵愛,被武宗收為義子,賜姓朱,封為宣府、大同、遼東、延綏四鎮的統帥,足以在朝堂上與文官系統抗衡。

想想看,如果不是明武宗的支持,江彬別說能在朝堂上與文官系統分庭抗禮,可能還在邊塞吃砂子。

再有,武宗去世時,江彬早已被楊廷和調到了通州,並不在現場。

最重要的是,武宗死後,江彬毫無思想準備,輕而易舉地被皇太后張氏和文官系統代表楊廷和秘密捉獲,後來被處以磔刑。

況且,江彬也談不上和寧王勾結,他不過出現在寧王的受賄名單中,那份名單中,共有朝廷眾臣一百餘人,單為這個,就作出弒君謀反的事,成本太高。

所以,江彬作案的可能性不大。

實際上,內閣首輔楊廷和的名字,也出現在寧王的受賄名單中,誰人敢斷定,這份受賄名單不是寧王瘋狗亂咬、故意誣陷好人的呢?

或者,如果說江彬因為這份受賄名單而萌生弒君之意,那是否楊廷和也同樣有可能萌生弒君之意呢?

甭說,還真有人懷疑到了楊廷和的頭上。

楊廷和弒君的理由比江彬還充分。

即明武宗執政後,不願意文官系統過度膨脹,為擴張皇權,大力提拔了武將系統的江彬,宦官錢寧等人來壓制文官系統。則以楊延和為代表的文官系統不甘就範,就串通太醫下毒殺死了明武宗。

關於楊廷和謀殺明武宗的緣由,以廈門大學教授傅小凡先生的分析最為精彩:「皇帝朱厚照的突然駕崩,使得皇帝重掌朝廷軍事大權,和重建武將勢力的努力夭折了。同時朱厚照沒有兒子,迎立外藩的權力就完全掌握在楊廷和的手中,必然會給文官集團勢力的進一步膨脹帶來機會。因此,皇帝朱厚照的突然駕崩,最大的受益者正是文官集團,當然也包括楊廷和自己。綜合以上幾個理由,我認為,皇帝朱厚照落水只是個意外,雖然朱厚照因此感冒發燒,或者得了急性肺炎,卻給以楊廷和為代表的文官集團提供了絕好的機會。楊廷和先以治病為藉口,控制了皇帝的行動,甚至將皇帝軟禁起來。然後,在楊廷和的授意之下,經過太醫的精心調治,最終,年僅三十一歲的皇帝朱厚照駕崩了。朱厚照的死意味著,皇帝與文官集團爭奪權力的鬥爭,以文官集團取得完勝而告終。」

傅小凡先生的分析的確精彩,但其中還是存在有巨大的缺陷。

和江彬謀殺明武宗可能性不成立一樣——謀殺付出的成本巨大,收穫卻不對等。

自古以來,弒君是禍及九族的大罪,如果沒有豐厚的利潤回報,是沒有人會輕易主動付之行動的。

也就是說,通常的弒君行為,要麼就是自己的性命、包括家人性命受到威脅,被逼搏個魚死網破;要麼就是自己已經具備了篡位自立的實力,要取而代之。

以上兩點,楊廷和均不沾邊,要說他會行弒君之大惡,真是匪夷所思。

並且,說楊廷和弒君的目的只是為了維護文官集團的利益,犯得著嗎?犯得著拿自己一家老小的性命去換龐大文官集團的利益,楊廷和傻掉了吧?!

就算楊廷和真傻到了這個地步,他又焉知繼位的新皇帝是個什麼樣的角色?新皇帝一定比明武宗差?一定比明武宗容易擺布?

事實上,楊廷和是明武宗在東宮讀書時的老師,兩人感情一直都很好,換了個新皇帝,到時鳥不鳥你楊廷和還另說呢。

所以,楊廷和謀殺武宗之說根本不成立。

讓我們去掉可怕的陰謀論,換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吧。

不錯,明武宗可以徵戰,可以乘馬巡邊,還敢於跟猛獸叫板,但,他的身體真的象我們想像中的強壯嗎?

根據相關史料,我們可以一路追蹤明武宗成長過程中的患病經歷。

《孝宗實錄》卷一百九十三記,弘治十五年十一月,內閣大學士劉健等進言:「今冬以來因東宮進藥,上廑聖慮,數日之間奏事益晚,今經兩月未復前規。」即這一年尚在東宮的朱厚照患病,醫治了兩個月才見好轉。

《武宗實錄》卷二十一又記:「正德二年正月,上不豫,傳旨暫輟視朝。」

《武宗實錄》卷四十七記:「正德四年二月丙子,鴻臚寺請御經筵,上曰:朕偶感微嗽,姑俟三月以聞。」

武宗的貼身御醫吳傑為武進人,《武進縣誌》中吳傑的傳記,有「上病喉甚危,按名召傑,進上清丸一服而愈,自是得幸」,有「上射獵還,口出血,傑進犀角湯,愈」,「試馬御馬監,腹卒痛,傑療之無不立愈者」等等記載。

由此種種,可見武宗自小就落有病根,極容易在冬天發病。

再聯想朱厚照做太子時,孝宗為他開了特例,每到入冬就不出來接受群臣朝拜,究其原因,就是其在冬天容易受寒得病。

發生在正德十四年三月的「南巡事件」,《明外史》中的吳傑傳記裡又記:「帝欲南巡,傑諫曰:聖躬未安,不宜遠涉。帝怒,叱左右掖出。」

也是因為這一次的任性,吳傑被趕走,以至於正德十五年九月清江浦落水,最先給武宗看病的不是吳傑,而是太醫院院判盧志。

盧志是蘇州崑山人,《蘇州府志錄崑山志》有記:「武宗南巡,不豫,召志診視。志趣告諸大臣,言:冬得夏脈,於法不治,願定皇儲,以安國本。」

按照《黃帝內經》裡的說法,「冬得夏脈」,就是得了不治之症。也就是說,落水只是誘因,其實武宗早有重疾在身,已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所以盧志才會說出「願定皇儲,以安國本」之類的話。

其實,武宗十五歲登基,三十一歲駕崩,在長達十六年的時間裡一直沒有子嗣,從這個側面,也知他身體底子不好。

的確,遍觀明朝諸帝畫像,最清奇羸瘦的就是武宗,說他是一副病夫相,也不為過。

《明外史》記,明武宗到臨清後就火速派人進京召取自己最信任的太醫吳傑前來治病。也出現有了上面提到的《明史》卷299《方伎》所記吳傑力勸武宗「疾亟矣,僅可還大內」之語。

盧志、吳傑兩位太醫都給出了絕症的報告,即武宗死亡真相已經很清楚了。

《明武宗實錄》卷一百九十四記武宗還京之日「戎服乘馬立正陽門下,閱視良久乃入」是不錯,但他其實是在勉力支撐。因為,禮部此前曾擬定一個正式的獻俘儀,「上可其奏,值上弗豫,弗果行」,因病重而取消。

同卷書記,三天後(十二月二十三日),武宗掙扎著出郊祭天,結果「嘔血於地,不能終禮」。

上文提到,武宗曾於十二月二十八視朝,但《明武宗實錄》記載的文字讓人揪心:「上力疾視朝。」即強行支撐病體視朝。正德十六年正月初一,武宗又親自致祭奉先殿、奉慈殿,拜見皇太后並出御奉天殿接受文武群臣及四夷朝賀。

正是因為武宗的這兩次出現,大臣們以為武宗的身體已經沒有大礙了。

大學士楊廷和在正月初十說的「臣等伏睹皇上於前月二十八日及正旦令節,兩次視朝。犬馬之情,無不欣慶」,其實是內閣對皇帝的近況一無所知,全憑內豎轉達的緣故。

而從《武宗實錄》卷一百九十五、《武宗實錄》卷一百九十七有楊廷和「欲令臣等擬旨博訪精通醫藥者」、司禮中官魏彬等「國醫力竭矣,請捐萬金購之草澤」等語,可知群臣是後來才知悉武宗病情嚴重的。

持陰謀論者說,楊廷和下毒殺害武宗後,才和皇太后商議興獻王世子朱厚熜嗣皇帝位的。

《武宗實錄》卷一百九十七有明確記載:武宗在去世前五天,親自下詔讓興王世子朱厚熜預襲王位——這,已經是明確表態由朱厚熜嗣皇帝位了。

把武宗死亡前後事捋清楚,就不難發現,是武宗本人身體素質不好,久病成絕症,最後不治身亡。

一句話,陰謀論可以休矣。

相關焦點

  • 英明神武的明武宗怎麼會如此離奇的死去?揭秘明武宗的死亡之謎
    明武宗朱厚照是大明的第十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爭議最大的皇帝。一方面他喜好,行為荒誕,令人忍笑不禁,後世修史之時,也對其頗有嘲諷之意。另一方面他又善於指揮作戰,有抵禦邊寇之功。正德十六年(1521年)正月十四日,武宗在南郊主持大祀禮,下拜天地之時,忽然口吐鮮血,癱倒在 地,大禮不得不終止。三月,武宗崩駕於豹房,時年三十一歲。
  • 朱厚照死亡之謎,是病亡?還是謀殺?
    明武宗朱厚照英年早逝,年僅三十一便撒手西去,對於朱厚照之死,無論是明代成書的《明武宗實錄》,還是清代成書的《明史》都支持「溺水染病而亡」這一說法,不過,還有學者提出與官方史相左的觀點,一者是江彬謀殺案,一者是文官毒殺案。
  • 揭開明武宗朱厚照死因謎團 真相令人驚訝
    明武宗朱厚照的死因,罩上了團團迷霧,隱藏著太多猜測。有人說朱厚照落水著涼而死,有人說是縱慾無度而亡,更有人說這是一個巨大的陰謀,人為精心策劃的結果。朱厚照死於謀害,已經成為主流看法。他身邊的江彬,人品很差,心裡陰暗,是懷疑的對象。江彬離皇上近,有作案條件。
  • 明武宗朱厚照的荒誕人生
    明武宗朱厚照筆者經常將明朝皇帝的宮廷畫像調出來看看,總感覺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的長相和明朝其他皇帝不一樣,每每覺得明武宗的長相充滿異樣的喜感,看著就覺得很有意思。筆者老家朱家村就有兩父子的長相和明武宗神似。有種感覺,這種長相的人帶有更多的動物性。就面相而言,這種面相的人難有城府、心機。
  • 明武宗朱厚照駕崩後,為什麼興獻王之子朱厚熜會繼承大統呢?
    明武宗朱厚照駕崩,沒有兒子繼承皇位,當朝首輔與太后商議啟用祖制「兄終弟及」選取興獻王之子朱厚熜繼承大統。當時候能夠繼承這皇位的按宗法規矩,朱厚熜排名第一,這並不是楊廷和刻意選擇了一個17歲的少年為帝,當然也沒有想到朱厚熜具有那麼高的帝王素養。
  • 大明王朝之明武宗朱厚照(死於豹房的荒唐皇帝)
    在明孝宗「殫精竭力」、「披星戴月」、「月日」的努力下,開創了大明朝第二次的大治-弘治中興,使大明朝重拾往日的輝煌,但也有點像大明朝衰亡前的「迴光返照」,這就從今天的主角明武宗朱厚照開始了。     影視劇照中的武宗  明武宗朱厚照出生於成化二十七年即1491年10月27日,是明孝宗朱佑樘和張皇后的長子,在位期間年號正德,也稱為正德皇帝。朱厚照生母為張皇后,兩歲時即被立為皇太子。
  • 作為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真的行事荒誕,還建了豹房嗎?
    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在歷史上的名聲一直不大好,幹出了太多的荒誕事情,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修建了供自己享樂的密室「豹房」,那麼他建「豹房」到底想做什麼呢?明武宗朱厚照,史上最會玩、最能玩的皇帝明武宗朱厚照,他的父親明孝宗朱佑樘是明朝歷史上唯一一位堅持一夫一妻制的皇帝。
  • 明武宗應州之役讓蒙古30多年不敢南侵,明朝:大捷!清朝:假的
    至孝宗時期,達延汗再興草原,於是草原又有了再興大元的想法,由此出現了武宗的應州之戰。 蒙古王子 二、達延汗對明策略 達延汗和也先一樣,有再興大元之心,但是他長期致力於整合蒙古各部,對南方的明朝自然要採取低姿態。
  • 明武宗暴死之謎:年僅三十一歲,正值壯年,為何卻突然駕崩
    關於明武宗之死,甚至有些人認為是文官集團的陰謀,那么正值壯年的明武宗,為何突然駕崩了呢?一、南巡之爭正德十四年三月,明武宗在江彬等人的挑唆下,下詔打算南巡,結果遭到了百官的反對。先後有107位官員向皇帝上書,極力反對南巡。明武宗龍顏大怒,命錦衣衛將這些官員逮捕,然後罰他們在午門前跪地五日。
  • 明朝皇帝之嘉靖:擁創盛世之資質,做守成之帝王,可惜可嘆可悲
    最終,楊廷和服軟,他從大明門入,在奉天殿即位。 至此,「大禮儀」之爭開始,朱厚熜年僅十五歲,孑然一身,無依無靠,也沒有鬥爭實踐經驗;楊廷和已經六十有餘,背後文官集團支持,與明武宗朱厚照鬥法多年,實戰經驗豐富。然而,「大禮儀」之爭的結局卻是楊廷和罷官回家,朱厚熜獨裁皇權。
  • 明武宗朱厚照為啥禁止老百姓餵豬?背後原因太荒唐
    在明朝16個皇帝裡面,明武宗朱厚照顯得很「另類」。《明朝那些事兒》一書作者當年明月,就評價朱厚照「號稱明朝276年來最能鬧的一位皇帝」。的確,朱厚照所做的許多事情,在歷史上引起了不少爭議。是歲,儀真丁祀,有司以羊代之。」什麼意思呢?是說朱厚照南巡所到之處,老百姓被迫將已經養著的豬統統殺掉、吃光。老百姓不餵豬了,市場上沒有豬肉交易。以至於到了儀真縣祭祖時,買不到祭品必須的豬肉,有司只好以羊肉替代,請祖先吃羊肉了。朱厚照為什麼要發布「禁豬令」,禁止老百姓餵豬呢?從表面上的原因看,有兩點。
  • 明武宗、明世宗均有一次杖死十餘人的記錄:明代自創刑法之廷杖
    關於此事,《明史》卷一十六·本紀第十六《武宗紀》有詳載: 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春,正月丙申(初一日),明武宗在太原。甲辰(初九日),朝廷改定經佔卜選定的郊祭日期。壬子(十七日),皇帝啟程返還宣府。 二月壬申(初八日),皇帝到達宣府。
  • 明朝最奇葩的皇帝,兩次御駕親徵,手刃韃靼兵,卻死因成謎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第十位皇帝,1505年繼位,年號正德。明武宗朱厚照行事荒誕不經他可謂是明朝最貪玩的皇帝,貪玩到什麼程度呢?第二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就駕崩了,終年三十一歲。江蘇淮安清江浦死亡疑雲關於朱厚照落水一事,人們提出了各種猜測質疑,有人說武宗縱慾過度而亡,有人說這是文官集團策劃的驚天大陰謀,還有人說是朱厚照被常年跟隨身邊的江斌暗害
  • 正德皇帝有幾個堂弟,為什麼偏選中群臣都駕馭不了的嘉靖帝即位?
    明武宗沒有子嗣,但堂弟眾多,為什麼偏偏選中了朱厚熜繼承大統?明代皇帝中兄終弟及的案例有三個:英宗被俘,代宗繼位;武宗去世,世宗繼位;熹宗去世,思宗繼位。明武宗朱厚照是大明皇帝中十分不靠譜的一位,雖然史書有抹黑之嫌,但其中也有不少不良事實。朱厚照曾寵信奸佞,劉瑾、錢寧、江彬等人,並在宮內大搞娛樂活動,大興土木,不理政務。不僅如此,朱厚照還不滿足於宮內的娛樂,還:「恣遊大同、宣府、延綏間,多失政。」
  • 大明正德朝首輔楊廷和,為何在嘉靖朝沒落以至於削職為民
    楊廷和上書感謝,並請武宗回京,武宗未予答覆。楊廷和又與大學士蔣冕騎馬到居庸關,想親自走到塞外請求。武宗已命令谷大用把守關門,他們只好回來。武宗命令在他回京時大臣們要自做旗帳歡迎,楊廷和說:「這是鄉村百姓用來迎接親舊的東西。天子尊貴無比,我不敢同意這樣隨便。」武宗又派使臣來告知自己的意思,楊廷和堅決不聽,這才算罷了。
  • 一門三進士的楊廷和家族在嘉靖朝為何突然沒落?
    詩的背後,隱藏的是楊慎一生的巨大悲劇。  一門三代進士,還出了一個狀元  楊慎,字用修,別號升庵,出生於四川新都一個官宦世家。祖父楊春,成化十七年進士,官至湖廣提學僉事;父親楊廷和,成化十四年進士。楊慎是楊家入仕的第三代,正德六年24歲時參加會試,殿試第一成為本科狀元。一門三代進士,還出了一個狀元,這樣的家族不僅在新都,就是在全國亦屬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