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題材 中國講述
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新聞頻道、中文國際頻道和英語等多個外語頻道不久前推出的直播特別節目「東非野生動物大遷徙」,是全球電視媒體首次在非洲對野生動物遷徙進行直播報導。
直播報導推出以來,持續引發國際社會反響,取得良好收視效果,並得到海內外觀眾、媒體的高度認可。專家們紛紛從報導的視野、國際傳播影響力、直播的視角與方式等方面對節目及其社會意義與價值展開了深入探討。現將部分專家的評論選登如下,與讀者分享。
大視野看大遷徙
張德祥(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當代電視》雜誌社)
中央電視臺7月下旬對非洲大草原野生動物大遷徙的直播,給螢屏帶來了一股新鮮的活力,帶來了遙遠天地間那種神奇與悲壯。遠在天邊又近在眼前,同一時間的不同空間,上演著生命的絕唱。這就是直播的魅力。
直播野生動物大遷徙,央視是第一次,也是全球電視媒體迄今唯一一次對野生動物的直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央視開創了一個世界第一。也許有人會問,有必要嗎?我認為,太有必要了。這次直播,改變了我對《動物世界》的看法。幾十年來,電視裡的《動物世界》節目,大都是購買外國人拍攝的節目,經過我們自己翻譯編輯播出,難脫外國痕跡。給人的印象好像是,這樣高精尖的動物拍攝我們無能為力,只能引進。看到這次直播的畫面,改變了我的看法,我認為,我們也可以做到而且可以做得更好。東非大草原還是東非大草原,我們看到的不再是外國的攝像機提供的畫面,而是我們自己拍攝的畫面,自己的解說,有一種親切感,似乎那些野生動物離我們也近了許多,認識它們,不再需要翻譯。這是一種新的接收感受,只有自己的拍攝和直播才有這樣的感受。當然,我也希望不僅僅是一次直播,而應當在那裡紮下根,與動物們朝夕相處,深入「生活」,長期積累,用我們自己的鏡頭和語言講述動物世界的故事,形成中國版的《動物世界》。一個民族想要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不能只聽別人講述的世界故事,而必須學會用我們自己的語言講述世界,哪怕是動物世界。這一點至關重要,這不僅是文化能力的體現,更是文化權利的實現。
看這次直播,我最大的收穫是對東非大草原的整體感。野生動物到底生活在多大的範圍?在什麼位置?以前那些《動物世界》、《人與自然》等節目,偏重於具體動物之間的捕獵、追逐、搏殺,也就是說,講述動物本身的細節逼真,不注重整體環境與背景的介紹,所以,對於野生動物生存的整體環境模糊。央視這次直播野生動物的大遷徙,那就必然涉及到遷徙路線、行程、背景、原因等等,就不能缺少大環境的展示,就不能缺少宏觀的大視野。也只有在大視野中,才能更好地展示大遷徙。正因為如此,這次直播獨具價值,大視野成就了整體感,使我們看到了大草原在東非的位置,看到它跨越肯亞和坦尚尼亞兩個國家,連接著兩個國家的自然保護區馬賽馬拉和塞倫蓋蒂,方圓1500平方公裡,遷徙行程3000公裡,遷徙動物約兩百萬隻,遷徙種類有斑馬、角馬、瞪羚,它們是同路者,逶迤前行,浩浩蕩蕩,有序而又散漫,無序卻成隊伍。前方的現場畫面與演播室的解說互動,現場感與知識性交融,觀眾收益良多,單純的《動物世界》節目無法達到如此壯闊宏觀的整體效果。
地處非洲的坦尚尼亞和肯亞,並非發達國家,他們卻能夠形成這麼一片自然保護區,實在難得,令人尊敬。這大概是野生動物唯一的天堂了。保護野生動物的最好辦法,就是把它們的生存領地還給它們,人類不能為了自己的GDP而肆意侵佔和開發它們的家園。它們的存在是人類的福音。看這樣的直播,讓人羨慕,讓人反省,我們的野生動物還有幾許?是否該從無節制的土地開發中醒一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