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北晚報記者 李成強 文圖
2018年2月16日大年初一,博興縣喬莊鎮七合村李金林家中熱鬧非凡,近百口子家人聚在一起來了個大團拜,其中有80多歲的老人,也有被抱在懷裡的孩子。今年,七合村李家因種種歷史原因失修83年的李氏族譜,歷時三年終於續修完成,為此許多遠在各地的家人們,特意趕回來過年祭祖、團拜。於是,作為家族中做記者工作的我,藉此在大門口支好三腳架,用自拍模式拍下這張「六世同框」的家庭大合影。
早上7點半,本家的爺爺奶奶、大伯、叔嬸,兄弟妹妹們都聚集到了本家的金林爺爺家,「吆,俺老爺爺也來了!」晚輩們說著趕緊上去攙扶,今年83歲的老爺爺李墅是目前記者本家輩分最高的,隨兒子在博興縣城居住,這次專程回來主持祭祖團拜。
「我們要感恩這個偉大的時代,因為,家譜折射出的是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老爺爺給家人講:現存的《李氏族譜》為1935年譜,「譜上一世祖兄弟三人於明朝洪武年間,由河北棗強奉命遷來,但從一世至十世,從十世到十四世,記載的僅有隻字片言,從十五世開始有詳細記載,由此推斷,估計有百八十年沒有修譜了。分析原因,那段歷史正好是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一直到1935重修譜,跨越了95年,期間國衰民弱,時局動蕩不安,戰亂不斷,民不聊生,所以導致族譜失考失修」。
「亂世藏金,盛世修譜」。隨著社會的和諧發展,中華文化的復興,人們對家教、家訓等家族文化越來越重視。在經濟昌盛,文化繁榮,國泰民安的今天,溫飽無憂以後,尋蹤覓祖,追奔朔源成為我們的心願。到了今天,《李氏族譜》由於種種原因,距上一次修譜又已失修83年。
作為家族史料,這次的李氏家譜順應時代的發展,一改老家譜文字豎排為文字橫排的左翻本,取消了嗣子、贅子、養子的記載,凡家族中所生子女隨李姓入家庭戶籍者,不分男女一律上譜,並增加了藝文傳形式來記載家族人或事,收錄了許多重要圖片資料等。
如今,家裡的人在外工作的越來越多,所處的距離也越來越遠,但是割不斷的是濃濃的親情。遠在深圳工作的弟弟永波、青島的哥哥成清,今年都因為工作原因沒能回老家,但都早早的在本家的「李氏親情在線」微信群裡,向家人們拜年!
祭祖團拜開始,叔叔國防則將現場視頻、照片及時發往了群裡,這讓在濟南的62歲的姐姐成娥直感嘆:「現在科技發展真是好啊!」她說,「看到這些視頻和照片,我好像親臨現場,感受著大家庭的溫暖。」
過年,已不再是小時候的穿新衣、放鞭炮,吃白面饅頭,而是在復興的中華傳統文化中,感受著濃濃的鄉愁和親情。
這個年,一本家譜,喚回來遠在各地的家人們團聚。
一張大合影,留給每個家人的,也一定是滿滿的幸福和回憶。